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动脉栓塞-42例征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4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包括13例为溶栓后复查病例,评价溶栓效果。结果肺动脉栓塞42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187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有:中心性充盈缺损28支,偏心性充盈缺损61支,附壁性充盈缺损48支,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50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心包积液等。13例溶栓后复查,均有所好转。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及溶栓后复查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肺动脉栓塞15例累及动脉及其分支72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7例、部分性充盈缺损8例、附壁性充盈缺损14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12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结论: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的诊断肺栓塞的无创性检查手段,且诊断率较高,在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MSCTA三维重建技术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在急性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MSCTA方法确诊20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急性肺动脉栓塞20例累及动脉及其分支89支,其CT表现直接征象包括:中心性充盈缺损10例、部分性充盈缺损3例、附壁性充盈缺损4例、完全阻塞性充盈缺损3例;间接征象包括肺门动脉增宽、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梗死、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等。(MSCTA)图像诊断显示阳性的为19例,阳性率为95%。与临床诊断符合为18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0%。结论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血管三维重建技术(MSCTA)是一种安全、快捷、有效、无创性的诊断检查方法,且诊断率较高,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三维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肺动脉三维成像,以便更精确地直接观察血栓累及部位、形态特点及其他改变。结果 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及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部分性充盈缺损、完全性充盈缺损、轨道征、血管壁缺损;间接表现: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和肺纹理稀疏等。结论 由于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检测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病人的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曹会  薛小霞 《中原医刊》2006,33(3):80-80,F0003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肺栓塞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肺栓塞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观察血栓累及部位、表现形式及其他改变。结果肺栓塞的CT表现:①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不规则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中心型充盈缺损、偏心性充盈缺损、附壁血栓、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4种形式;②间接征象: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右心室肥大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可靠而直观地诊断肺动脉栓塞,可代替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沈栋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9):684-68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诊断和治疗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螺旋CT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均使用西门子SOMATOMSPIRIT多层螺旋CT行平扫及增强容积扫描。观察血栓累及的部位、程度及范围,并对部分溶栓治疗后患者进行螺旋CT复查,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5例肺动脉栓塞累及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共187支,主干2支;左右肺动脉主干及分支均累及96支,仪肺动脉分支累及89支;增强后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为不同程度的肺动脉主干及分支的充盈缺损,有4种表现形式:部分充盈缺损67支,完全闭塞47支,附壁充盈缺损38支,轨道征35支。间接征象表现为肺灌注期马赛克征6例,肺梗死灶8例,肺动脉高压4例,胸腔积液27例。16例溶栓治疗后患者复查见肺动脉主干及分支栓子部分和完全吸收。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快速、有效、无创伤的诊断方法,在栓塞的定性和定量诊断及临床治疗后观察上,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三维成像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6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及肺动脉三维成像,以便更精确地直接观察血栓累及部位、形态特点及其他改变。结果肺栓塞的直接征象:肺动脉内条状及斑片状充盈缺损,表现为部分性充盈缺损、完全性充盈缺损、轨道征、血管壁缺损;间接表现:肺门动脉增宽、肺梗死和肺纹理稀疏等。结论由于多层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检测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能够可靠地用于临床怀疑急性肺栓塞病人的无创、安全、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2 0例行螺旋CT检查的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SOUATOMEmotion螺旋CT机 ,连续容积增强扫描。结果共分析 2 2 0支肺动脉分支 ,受累 12 6支 (5 7.3% )。造影增强后直接征象 :部分性充盈缺损 76支 ,环形附壁充盈缺损 2 7支 ,完全性充盈缺损 15支 ,中心性充盈缺损 (轨道征 ) 8支 :间接征象 :肺纹理稀 5例 ,肺梗塞 3例 ,肺动脉主干增宽 10例 ,胸腔积液 2例。结论在肺动脉栓塞诊断诊断中 ,螺旋CT是一种安全可靠 ,快速无创的方法 ,对肺动脉塞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PTE患者的CT征象,逐级、逐支观察肺动脉及其分支.结果 共观察到426支段及段以上、亚段肺动脉,累及各级肺动脉103支,叶动脉41支(39.8%),肺段动脉45支(43.6%),亚段肺动脉17支(16.5%).栓塞的肺动脉位于右肺67支(65.0%);位于下肺65支(63.1%);根据栓子形态分为4类:中心充盈缺损 21支;偏心性部分充盈缺损46支;附壁充盈缺损15支;完全充盈缺损型21支.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能准确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与分期,是目前肺动脉栓塞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②方法对21例临床怀疑肺动脉栓塞患者行螺旋CT增强扫描.应用血管扫描程序.经肘静脉注射非离子对比剂100mL,3.0—3.5mL/s,延迟18—20秒。③结果肺动脉中心型充盈缺损5例.信心型充盈缺损7例.完全型充置缺损7例.附壁血栓2铜。其中曲面重建能量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19例.多平面重组对栓塞小分支的定位准确.血管内窥镜可以观察到腔内血栓。④结论螺旋CT对诊断肺动脉柱塞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PA)技术在肺动脉栓塞(P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16排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18例,图像后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等方法显示肺动脉并分析其表现。结果:18例PE患者中,左右肺动脉栓塞9支,叶肺动脉栓塞27支,段肺动脉栓塞98支,亚段肺动脉栓塞64支。PE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充盈缺损,其中,中心型缺损46支,可见“悬浮征”或“轨道征”,环壁缺损型42支,附壁缺损型74支,完全性阻塞36支。PE的间接征象有肺梗死灶4例,局限性肺纹理稀疏12例,马赛克征6例,肺动脉高压8例,两侧胸腔积液3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结论:MSCTPA可以清晰显示肺动脉的栓塞部位和血栓栓子的形态,应该作为确诊PE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血管造影(CTA)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为PE的患者行螺旋CT血管造影,其中8例在溶栓治疗后进行复查。结果:22例患者累及62处肺动脉及其分支。PE的CT直接征象为:血管腔内充盈缺损,包括部分充盈缺损、附壁充盈缺损、完全阻塞及中心性充盈缺损(轨道征)。其中轨道征提示急性PE,其余3种提示亚急性、慢性PE的征象,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PE的间接征象为:肺动脉高压、肺梗塞灶及右心室增大。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一种快速、有效、无创伤性检查肺栓塞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正确诊断及治疗后随访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例临床疑诊PE的患者行SCTA检查,均明确诊断为PE,其中2例在溶栓后进行了复查。结果:3例患者均为右肺动脉主干处血栓形成,分别表现为血管管腔狭窄、截断或附壁性充盈缺损。2例溶栓后栓子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抗凝后临床症状好转。结论:SCTA是诊断中心性PE准确、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且可判断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诊断急性肺动脉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疑似肺动脉栓塞病例在进行肺部螺旋CT平扫后再进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对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及三位重建。结果30例疑似肺动脉栓塞病例检出18例肺动脉栓塞。显示肺动脉内血栓部分或完全充盈缺损改变,多平面重建显示较三位重建效果更好。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是诊断肺动脉栓塞有效、安全、迅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和临床确诊的PE患者影像资料,其中12例采用常规螺旋平扫和螺旋增强扫描,15例采用了回顾性的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采集方式。结果27例PE患者常规多层面螺旋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和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都能明确诊断,但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图像更清晰,避免了心脏和大血管搏动伪影的干扰,能显示更细肺动脉的栓塞。结论心电门控多层面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术图像清晰,可作为PE检查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PE诊断及随访中的价值。方法81例临床怀疑PE患者采用四排探测器多层螺旋CT行CTPA,其中26例患者行联合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对治疗患者行CT随访观察,阴性患者3个月后电话随访。结果81例患者共进行172次CTPA,25例患者检出P(E30.9%)。11例患者检出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lism,DVT),其中10例患者合并PE。16例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行溶栓及抗凝治疗,其余患者9例PE患者行抗凝治疗。随访CT证实溶栓后24h,11例PE缩小,5例消失。2周和1个月复查,除1例慢性PE保持不变,5例患者见段及亚段小栓子外,其余患者栓子消失。90d复查CT,仅有1例患者PE复发。DVT于6例患者中消失,4例缩小。CTPA阴性患者3个月后电话随访无PE临床征象。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作为肺栓塞诊断与随访的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圣源  于晓坤 《广西医学》2005,27(7):986-988
目的评价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因临床高度怀疑肺栓塞患者的影像资料(螺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扫描),发现能提示PE的异常征象。结果在13例患者中,9例在螺旋CT血管造影(SCTPA)中发现有PE,余4例由核素肺灌注/通气显像检出。7例螺旋CT平扫有阳性发现,其征象有局部肺纹理稀疏纤细、肺动脉扩张、“马赛克”征、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肺动脉局限性密度增高、肺梗死灶。结论螺旋CT诊断PE简便、安全、准确性高,是诊断PE的一种可靠性方法,但对于不能使用对比剂或因非典型心肺症状而仅作平扫的病例,螺旋CT平扫异常征象能提示PE的存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MSCT)在肺动脉栓塞(PE)和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PE病人(含7例DVT),均行肺动脉扫描后,从膈顶至胭窝行深静脉CT扫描。并在工作站对肺动脉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血管平面、三维立体图像。结果:对12例185支肺动脉及7例162支深静脉(下腔静脉、髂静脉、股静脉、胭静脉)进行分析,肺动脉受累率为42.2%。在7例深静脉血栓(DVT)中,血栓占据两侧的只有1例,其余均为单侧,均累及髂静脉。结论:MSCT作为一种快速、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不仅对叶或段以上PE做出正确诊断,它还可以对继发性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深静脉血栓做出正确的评估。  相似文献   

19.
靳秀丽  蒋世明  贾敏  刘芳艳 《西部医学》2014,26(9):1222-122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的肺动脉造影及后处理技术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多层螺旋CT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的影像资料,并应用MPR、MIP、VR等后处理方法不同角度显示肺动脉及其栓子情况,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影像征象。结果23例PE病例中,中央型PE13例,周围型PE10例,CT表现为肺动脉内不规则斑块状附壁样缺损,周围有或无高密度对比剂包绕。结论多层螺旋CT对PE的诊断准确率高,可作为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