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层部队官兵情绪调节方式特点.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ERTQ)对1692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测试.结果 (1)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由高到低依次为:情感求助(3.769±0.838)分、行为抑制(3.638±0.826)分、自我安慰(3.297±0.703)分、认知重视(2.605±0.816)分.(2)除自我安慰外,不同军龄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差异有显著性(F=7.442~9.429,P<0.01).(3)不同职别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差异有显著性(F=5.649~13.137,P<0.01).(4)不同教育程度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差异有显著性(F=2.992~14.856,P<0.01).结论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同军人的职业发展阶段与教育程度可能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二炮某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特点,为制定情绪调节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情绪调节方式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ERQ)对二炮某部1 420名军人进行团体测试,进行年龄、学历层次、人员类别以及适应状况上的组间比较.结果 ①不同年龄段的二炮军人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重评分随着年龄增长具有增加的发展趋势,而表达抑制分随着年龄增长具有下降的趋势;②不同职别的二炮军人在认知重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表达抑制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军官的表达抑制分最低,并与士兵、士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文化层次的二炮军人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分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军人认知重评分最高,表达抑制分最低;④不同适应状况的二炮军人在认知重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表达抑制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很适应部队生活的军人认知重评分最高,并与其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炮军人的情绪调节方式具有年龄、职别、文化层次及适应状况上的特征,在二炮部队开展军人情绪调节训练,制定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案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分层进行. 相似文献
3.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基层官兵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军人情绪调控训练有效开展与心理选拔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ERT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工具,整群抽取1738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同卷调查,使用相关、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诸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认知重视与P、E、N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0.159,0.505;自我安慰与P、E、N相关系数分别为-0.169,0.120,-0.137;行为抑制与N相关系数为0.128;情感求助与E相关系数为0.190.(2)回归分析表明,N是认知重视、行为抑制、情感求助的促进因素,是自我安慰的抑制因素;E是自我安慰、情感求助的促进因素,是认知重视的抑制因素;P是认知重视的促进因素,是自我安慰的抑制因素.(3)方差分析显示,不同N水平军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行为抑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E水平军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情感求助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人格特征对于预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制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为部队情绪调控训练与心理选拔提供参考.方法 对心理学家、军事专家、军人进行开放式问卷和半开半闭问卷的调查研究,据此编制初始问卷,再整群抽样测查6地区陆海空军人( n =1738),对问卷进行鉴别力分析、因素分析及信效度检验,最后形成22题的正式问卷,即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结果 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5,分半信度为0.854;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80~0.769,分半信度为0.659~0.723;量表各因素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56~0.791;量表各因素之间相关系数为0.110~0.791;量表中鉴别指数D≥0.4的题目占全部题目数的42.86%.结论 编制的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具有良好信效度,为部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基层官兵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为军人情绪调控训练有效开展与心理选拔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ERTQ)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为工具,整群抽取1738名基层部队官兵进行同卷调查,使用相关、回归分析及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1)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人格诸因子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认知重视与P、E、N相关系数分别为0.406,-0.159,0.505;自我安慰与P、E、N相关系数分别为-0.169,0.120,-0.137;行为抑制与N相关系数为0.128;情感求助与E相关系数为0.190.(2)回归分析表明,N是认知重视、行为抑制、情感求助的促进因素,是自我安慰的抑制因素;E是自我安慰、情感求助的促进因素,是认知重视的抑制因素;P是认知重视的促进因素,是自我安慰的抑制因素.(3)方差分析显示,不同N水平军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行为抑制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E水平军人认知重视、自我安慰、情感求助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人格特征对于预测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高原军人情绪调节方式的特征.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for armymen,AERTQ)对4 631名高原军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我安慰(15.60±4.29),情感求助(13.82 ±4.22),行为抑制(13.45±4.32),认知重视(11.16 ±3.98).②年龄与认知重视(r=0.14,P<0.01)、情感求助(r=0.07,P<0.01)、行为抑制(r=0.06,P<0.01)和自我安慰(r=0.04,P<0.05)得分呈显著正相关.③军龄与认知重视(r =0.13,P<0.01)、情感求助(r=0.06,P<0.01)、行为抑制(r=0.30,P<0.05)得分呈显著正相关.④军官在情绪调节方式得分均显著高于士兵和士官(P<0.01).在认知重视和情感求助因子上,士官得分显著高于士兵(P<0.01).⑤对高原环境很不适应军人的认知重视得分显著高于适应者(P<0.01),而情感求助和自我安慰得分显著低于适应者(P<0.01).⑥低海拔军人在情感求助、行为抑制、自我安慰得分上显著高于高海拔军人(P<0.01).结论 高原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在职别、适应水平及海拔高度上差异显著,具有高原军人独特的情绪调节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在恐惧情绪条件下,增强情绪调节方式对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自主神经反应的影响.方法 利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将818名官兵分为高、中、低心理素质组,从中抽取高、中、低心理素质军人各30名作为研究对象.在恐惧情绪诱发下,观察被试采用增强情绪策略(认知重视、表情宣泄)后指端血容振幅值、皮电、高频功率和心律R-R间期标准差四个自主神经反应指标的变化,以及指端血容振幅、皮电的平均恢复时间.结果 (1)静息状态下,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自主神经活动生理指标的变化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2)采用认知重视时,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皮电降低,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0.67±1.05)μΩ]、中心理素质水平军人[(-0.49±0.75)μΩ]和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2.16±2.18)μΩ]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高频功率[(-2.17±8.96)nU]显著低于简单观看[(6.96±7.08)nU];采用表情宣泄时,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的高频功率[(1.95±6.58)nU]显著低于简单观看[(6.96±7.08)nU].(3)采用认知重视时,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指端血容振幅平均恢复时间[(65.50±43.43)s]比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26.50±25.72)s]长且差异显著;采用表情宣泄时,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指端血容振幅平均恢复时间[(71.50±48.36)s]比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21.00±35.50)s]长且差异显著;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皮电的平均恢复时间[(103.50±38.01)s]比中[(63.50±48.59)s]、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 (61.50±33.09)s]长且差异显著.结论 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使用增强情绪调节虽然可以让交感抑制,但交感神经的调节能力却比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原军人抑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rmymen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questionnaire,AERTQ)对4691名高原军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①高原军人抑郁发生率为31.60%,均分为(13.27±7.19);状态焦虑均分(39.28 ±8.98),特质焦虑均分(39.28 ±8.43).②4种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 890)=1401.99,P<0.01],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安慰(15.60 ±4.29)、情感求助(13.82 ±4.22)、行为抑制(13.45 ±4.32)、认知重视(11.16 ±3.98).③高原军人的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与认知重视(r=0.492、r=0.303、r=0.373,P<0.01)、行为抑制(r=0.189、r=0.041、r=0.057,P<0.01)呈正相关,而与情感求助(r=-0.099、r=-0.185、r=-0.161,P<0.01)、自我安慰(r=-0.150、r=-0.221、r=-0.227,P<0.01)呈负相关.③认知重视、行为抑制、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能够有效地预测高原军人抑郁情绪,总解释率为29.40%;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能够预测高原军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总解释率分别为17.00%、22.10%.结论 使用不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高原军人抑郁、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索高原军人心理健康与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问卷(negative cognitive processing bias questionnaire,NCPBQ)、军人情绪调节量表(armymen's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questionnaire,AERTQ)对高原某部4 631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 ①SCL-90高分组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各因子、认知重视、行为抑制得分上均显著高于低分组(P<0.01),而在情感求助和自我安慰上则显著较低(P<0.01);②SCL-90总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负性解释偏向、负性沉思偏向、认知重视、行为抑制均呈显著正相关(r为0.210~0.551,P<0.01),与情感求助、自我安慰显著负相关(r=-0.07、r=-0.11,P<0.01);③负性认知加工偏向中负性沉思偏向、负性注意偏向、负性记忆偏向3个维度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中认知重视、自我安慰、情感求助3种方式可有效预测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解释率为38.5%.④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显示,认知重视在负性认知加工偏向对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结论 负性认知加工偏向、情绪调节方式与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应重点关注高负性认知加工偏向高原军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认知重视使用频率,有利于维护和提升高原军人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对恐惧情绪的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恐惧情绪条件下,原因和反应情绪调节方式对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的自主神经反应的影响.方法 整群抽取驻渝部队官兵,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施测并随机选取高、中、低心理素质军人各50名,共150名.通过情绪材料刺激诱发恐惧情绪,利用生物反馈仪记录被试的自主神经活动指标变化.结果 ①高心理素质军人采用认知重视时的皮电(SC)变化值显著小于中心理素质军人[(-2.16 ±2.18)vs(-0.67±1.05)μΩ,P<0.05];采用认知忽视时,低心理素质军人的指端血容振幅(BVP)变化值[(5.47±6.33) nU]显著大于其余两组(P<0.05);但是,其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变化值显著小于高心理素质军人[(3.31±17.69) vs (52.23±47.30) ms,P<0.05].②低心理素质军人采用认知忽视时的皮电恢复时间[ (106.50±24.95)s]以及采用认知重视时的指端血容振幅恢复时间[(65.50±43.43)s]都显著长于高心理素质军人[分别为(68.50±49.39)、(26.50±25.72)s,P<0.05].③高心理素质军人中,表情宣泄组的皮电变化值上显著大于认知重视组[(-0.43±0.88)vs(-2.16±2.18)μΩ,P<0.05].低心理素质军人中,表情抑制组的高频功率(HFnorm)变化值显著小于认知重视组[(-4.51±12.10)vs (5.18±3.58)nU]与简单观看组[(4.09±9.48)nU,P<0.05].④高心理素质军人采用表情抑制的皮电恢复时间[(73.00±44.67)s]显著长于表情宣泄[(61.50±33.09)s,P<0.05].低心理素质军人采用表情宣泄时,皮电恢复时间[(103.50±38.01)s]和指端血容振幅恢复时间[ (21.00±35.50)s]显著长于高心理素质军人(P<0.05).结论 原因调节不利于低心理素质军人调控恐惧情绪;认知重视更有利于高心理素质军人调节恐惧情绪.反应调节下的表情宣泄能较快恢复高心理素质军人的交感神经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军人在恐惧情绪刺激下采用减弱情绪调节策略时自主神经反应特点。方法 采用军人心理素质量表从驻渝部队官兵中整群抽取841人为被试,根据军人心理素质量表评价标准,筛选出不同心理素质水平官兵共90名,其中高、中、低心理素质军人各30名。采用2份情绪视频材料,诱导被试的恐惧情绪,并利用八通道多参数生物反馈仪,记录在情绪减弱调节下自主神经反应及其相应的平均恢复时间。结果 (1)在恐惧情绪诱发条件下,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采用认知忽视调节策略时,其指端血容振幅(BVP)变化值 [(5.47± 6.33) mmHg, 1 mmHg=0.133 kPa ]大于中、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 [(1.26±2.54;0.94±3.10) mmHg, P<0.05 ];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采用认知忽视调节策略时,其心律R-R间期标准差(SDNN)变化值 [(52.23±47.30) ms ]大于采用此策略的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 [(3.31±17.69) ms, P<0.05 ]。(2)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采用简单观看策略时,BVP的恢复时间26.00±43.84) s ]长于采用表情抑制策略组 [(23.50 ±34.96) s ]和采用认知忽视策略组 [(22.00±36.15) s, P<0.05 ],同时,其皮电(SC)恢复时间 [(106.50±20.28) s ]也长于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 [(103.00±37.73) s, P<0.05 ]。(3)高心理素质水平军人采用认知忽视情绪调节策略时,SC恢复时间(68.50±49.39) s ]短于中、低心理素质水平军人 [(106.50±24.95;118.00±4.22) s, P<0.01 ]。(4)采用表情抑制情绪调节策略来减弱恐惧情绪,高中低心理素质军人无明显自主神经反应差异。结论 认知忽视情绪调节策略更有利于高心理素质军人降低其恐惧情绪,表现为高心理素质军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调节能力强于中低心理素质军人。 相似文献
13.
高海拔环境下驻训军人情绪特点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高海拔环境下驻训军人的情绪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某进高原训练的部队50名军人进行连续测评,对不同海拔高度、进入高原不同时间和不同军事作业阶段军人的情绪反应特点进行动态跟踪研究.结果①不同海拔之间,SDS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SAS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SDS和SAS得分在2 620、2 800 m和4 308 m的海拔均显示非常显著的差异,SDS得分明显高于SAS(P<0.01).②进入高海拔环境不同时间之间,SDS得分有显著差异(P<0.01),S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SDS和SAS得分,在进入高海拔环境1~6周均显示非常显著的差异,SDS得分明显高于SAS(P<0.01).③不同军事作业阶段之间,SDS得分显示显著差异(P<0.01),SAS得分无显著差异(P>0.05);SDS和SAS得分除进高原前低海拔地区训练阶段外,其它军事作业阶段均显示非常显著的差异,SDS得分明显高于SAS(P<0.01).结论高海拔环境对军人情绪反应产生明显影响,抑郁和焦虑反应出现明显的分离现象,抑郁反应程度明显高于焦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高原某部官兵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状态焦虑量表(state anxiety inventory,SAI)、真实幸福感问卷(authentic happiness inventory,AHI)、军人情绪调节量表(armymen's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questionnaire,AERTQ)对高原某部4 691名官兵进行调查.结果 ①军人幸福感水平与SCL-90总分、CES-D、SAI、认知重视、行为抑制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07 ~-0.41,P<0.01),与情感求助、自我安慰的情绪调节方式显著正相关(r =0.25、r=0.30,P <0.01);②中介模型显示,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在幸福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军人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幸福感的提升、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培养均有助于高原官兵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相似文献
15.
陆军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和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陆军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和心理素质的关系.方法 采用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军人心理素质量表,对487名陆军青年军人进行研究.结果 (1)士官使用情感求助的情绪调节方式显著多于士兵[(16.65±3.57)分,(15.65±3.45)分,t=2.08,P<0.05].不同军龄的军人在情感求助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F=2.85,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军人在认知重视维度上差异有显著性(F=3.94,P<0.01);(2)不同心理素质水平的军人在认知重视(t=4.41,P<0.01)和自我安慰(t=4.44,P<0.01)维度上差异有显著性.(3)陆军青年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各维度与心理素质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r=0.314~0.433,P<0.05),自我安慰、行为抑制和情感求助对心理素质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认知重视对心理素质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与心理素质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初中生情绪调节的特点。方法:随机选取厦门市城市与农村各三所中学,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两个班,共1 546人进行情绪调节量表调查,有1 538份合格。结果:初中生情绪调节在性别上无差异(t=-0.20,-0.89;P>0.05),存在城乡差异(t=-2.11,P<0.05)。初一与初二、初一与初三学生情绪调节和自主性均存在显著差异(F=5.24,5.64;P<0.01)。结论:初一学生情绪调节能力比初二和初三学生强;农村学生情绪调节的易变性、灵活度、反应度和情绪唤醒优于城市学生。 相似文献
17.
论情绪调节与成人情绪困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情绪调节是人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心理学家对成人期的情绪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艾里克森、维仑特、莱文森等,普遍认为,成人存在生理机能下降与终身教育的迷思、工作与学习的混淆、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冲突等情绪困扰,需要成人增进自己的积极情绪体验、做情绪的主人、合理情绪重构以及建立自我支持系统,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与事业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火箭军某部军人运用积极情绪上调方式的特点.方法 采用积极情绪上调(促进)方式量表对火箭军某部1 420名军人进行测试,对测试结果进行年龄、人员类别、学历层次及适应状况上的组间比较,并比较测验总体采用不同积极情绪上调方式的频率,分析很适应和不适应部队生活的军人采用积极情绪上调方式的偏好差异.结果 ①不同年龄段的军人在积极投入和即刻满足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 ~<25岁组积极投入分最高,之后随着年龄增长有降低的趋势,即刻满足分随着年龄增长具有下降的趋势.②不同职别的军人在积极投入、自我完善和即刻满足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积极投入与自我完善上军官得分最高,而即刻满足士兵得分最高.③不同文化层次的军人在积极投入和即刻满足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军人积极投入和自我完善分最高,即刻满足分最低.④不同适应状况的军人在即刻满足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适应部队生活的军人积极投入和即刻满足分最高、自我完善分最低,很适应部队生活的军人自我完善分最高、即刻满足分最低;很适应和不适应部队生活的火箭军军人采用积极情绪上调方式的偏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火箭军军人运用积极情绪上调方式具有年龄、职别、文化层次及适应状况上的特征,在火箭军部队开展军人积极情绪上调训练,制定有效的积极情绪上调方案时应考虑上述因素,分层次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水面舰艇军人正负性情感与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正性负性情感量表(PANAS)、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对1451名水面舰艇军人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根据测验结果选取高正性情感低负性情感组(n1=106)和高负性情感低正性情感组(n2=106)共212人,比较两组被试的RSA和SCSQ的差异.结果 ①与高负性情感低正性情感组相比,高正性情感低负性情感组有更高的心理弹性、更多积极的应对,更少的消极应对、抑制调节和宣泄调节[分别为(3.17±0.42)分、(2.22±0.50)分、(1.11±0.76)分、(21.93±5.11)分和(25.73 ±4.66)分,(P<0.01)];②正性情感与心理弹性、宣泄调节和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0,0.24和0.42(P<0.01);负性情感与抑制调节和消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弹性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41和-0.13(P<0.01);③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宣泄调节和心理弹性能较好预测正性情感,而消极应对、抑制调节和心理弹性能较好预测负性情感,解释率分别为21.6%和24.1%.结论 水面舰艇军人的正、负性情感与心理弹性、情绪调节和应对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2):121-12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者在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差异,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和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门诊和住院的9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等进行问卷调查,另选取同期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验证其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情绪调节方面,2组受试者在正情绪的重视、抑制、宣泄,负情绪的忽视、重视和抑制调节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情绪的忽视和负情绪的宣泄调节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易应对方式方面,2组受试者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方面,2组受试者在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因子及心理弹性总分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和乐观性对抑郁严重程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消极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表现多种情绪失调,且应对方式不良,心理弹性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