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文科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3):2122-2125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OCSP分型与神经影像学结果、心电图以及常见血液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15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后进行Oxfordshire Communit Stroke Project(OCSP)临床分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组),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组),后循环梗死组(POCI组)和腔隙性梗死组(LACI组),并做各种常规及血液生化、心电图及颅脑CT或MRI检查。再根据影像学上病灶的大小进行分类。结果(1)按照OCSP分型方法,TACI组14例(8.98%),PACI组89例(57.05%),POCI组32例(20.51%),LACI组21例(13.46%);(2)OCSP临床分型与影像学诊断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624,P<0.01);(3)TACI组与PACI组心电图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I组与POCI组心电图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ACI组和LACI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4)TACI组和POCI组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此两组的血糖分别与PACI组和LAC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CSP分型是一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进行简单、快速分类的方法,能准确地预测出脑成像上的梗死灶位置和体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对肝脓肿(LA)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观察对比30例LA患者双排螺旋CT检查与病理结果间的差异;分析LA患者的CT影像学特征与征象。结果:本组30例患者经CT诊断28例,诊断准确率为93.33%,误诊2例,误诊率为6.67%,与病理结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患者采取双排螺旋CT检查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诊断LA的有效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灶性机化性肺炎(FOP)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特征以及与周围型肺癌(PLC)鉴别诊断的效果。方法:临床病理确诊的30例FOP患者和41例PLC患者,分别记为FOP组和PLC组,比较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征象差异。结果:FOP组大病灶(直径>3 cm)出现空洞、紧贴胸膜征象明显多于PLC组,两组大、小病灶(直径≤3 cm)的病灶分布、毛刺、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以及结构疏松、胸膜凹陷等CT征象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增强CT扫描显示,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特征,组间平扫CT值、静脉期CT增加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OP组动脉期CT增加值和总增加值明显高于P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能较好显示FOP和PLC的CT征象差异,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小血管病变MR影像学表现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小血管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量表(MMSE)对患者进行评分,根据出院后6个月MMSE和MoCA评分分为VCI组(MMSE<27分,MoCA≤27分)44例和非VCI组(MMSE≥27分,MoCA>27分)56例,对其临床资料和MR影像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VCI组额叶、基底节梗死发生率高于非V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34、2.770,P<0.05);VCI组海马沟回间距及侧脑室体部宽度指数显著高于非VCI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16、2.257,P<0.05);VCI组LI分级、LA分级2级+3级占比高于非VC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44,4.268,P<0.05);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CSVD的VCI发生与腔隙性脑梗死病灶部位、LI分级,LA分级呈正相关(r=0.412,0.560,0.550,P=0.025,0.011,0.010);CSVD的VCI发生与脑萎缩线性指标不相关(r=0.315,P>0.05)。结论 CSVD患者额叶、基底节梗死,梗死灶≥4个,2、3级LA可作为VCI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24h以内组梗死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2h与72h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和非血管性痴呆患者CT梗死检出率均低于MRI,其中非血管性痴呆组MRI梗死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血管性痴呆组两种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更具优势,可作为早期病变检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2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按前瞻随机开放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1例。根据不同病情,合理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清除氧自由基药物及活血化瘀药物;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钙汀片,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6、12个月血脂、神经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梗死灶面积。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12个月后,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P<0.01),IMT明显减小(P<0.01),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P< 0.01);治疗前2组梗死灶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梗死灶面积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3例和7例(改善率41.2%);对照组治疗12个月后大面积、小面积梗死灶分别减少1例和4例(改善率22.2%),但2组治疗后3、6、12个月脑梗死面积改善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神经功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脑梗死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对于脑梗死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86例根据是否合并LA分为两组:伴LA为(LA+组,31例),不伴LA为(LA-组,55例),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结果:LA+组的≥2个梗死灶率显著高于LA-组(38.71%vs5.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死亡率与LA-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LA+组再发脑卒中率显著高于LA-组(38.71%vs1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LA+组的CCS评分显著高于LA-组,而MMSE及BI评分显著低于LA+组(P0.05)。结论:脑梗死合并LA时将增加复发风险,且将明显影响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汤声波 《当代医学》2016,(15):36-37
目的 分析比较老年肺癌与青年肺癌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指导.方法 选择肺癌患者共180例,按照患者年龄段分为老年组及青年组,各90例.对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病理学检查结果及其他临床研究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行探究与讨论.结果 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在影像学辅助检查诊断阻塞性肺炎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支气管镜活检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肺癌病理学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肺癌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年肺癌患者于临床中疾病表现不明显,应得到广泛临床人士的关注,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研究MRI及CT对多发性脑梗死(MCI)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MCI患者112例,行CT及MRI检查,比较分析MRI及CT对不同梗死时间及病灶大小的检出率。结果 MRI对不同发病时间梗死灶总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其中MRI对发病<24 h及24~72 h梗死灶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MRI和CT对>72 h梗死灶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2 mm梗死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对>2 mm梗死灶检出率与CT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MCI发病早期(72 h内)及较小梗死灶(<2 mm)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0.
胡十齐  封元清  廖曼甜 《河北医学》2016,(10):1642-164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18F-FDG PET/CT 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统计分析我院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2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病变单发比例高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病变数目多于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患者的64个病灶PET/CT表现均具有较高的放射性摄取,呈结节状32个,呈团块状8个,呈束带状24个,分别占总数的50.0%、12.5%、37.5%。病灶灶周显著水肿8个,仅占总数的12.5%;研究组患者的SUVmax高于对照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和对照1组患者的SUVmax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18F-FDG PET/CT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及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磁共振波谱(MRS)分析Binswanger病患者脑白质的特征和变化规律。方法:选择61例Binswanger病患者、脑白质疏松症患者53例及正常对照者41例进行双侧侧脑室体旁白质的MRS检查,测定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及胆碱(Cho)峰的浓度,并计算NAA/Cr及Cho/Cr值。结果:Binswanger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双侧侧脑室体旁白质的NAA/Cr及Cho/Cr值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inswanger病组与脑白质疏松症组双侧侧脑室体旁白质的NAA/Cr及Cho/Cr值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ho/Cr值与白质疏松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测定脑白质的NAA/Cr及Cho/Cr值是早期诊断Binswanger病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2.
冯敏  张友好  寿广丽  朱方方 《实用全科医学》2011,(11):1677-1677,1739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172例曾行头颅CT或MRI检查的住院患者,根据检查结果是否存在LA,分为LA组和非LA组,详细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高甘油三酯、高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低-高密度脂蛋白、腔隙性脑梗死等因素,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LA组年龄(t=5.979,P=0.000)、高血压(χ2=15.928,P=0.000)、腔隙性脑梗死(χ2=8.797,P=0.003)和颈动脉硬化(χ2=4.254,P=0.039)的发生率与非LA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只有年龄(OR=1.179,95%CI:1.100-1.263,P=0.000)、高血压(OR=3.289,95%CI:1.494-7.243,P=0.003)、腔隙性脑梗死(OR=3.055,95%CI:1.285-7.262,P=0.011)与LA的发生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为LA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脑小血管疾病(SVD)的关系,了解SVD的危险因素。方法: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96例,根椐腔隙数目分为单发性腔梗组(SLI)和多发性腔梗组(MLI),根据脑白质疏松(LA)有无分为LA组和无LA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组患者78例和对照组35例,比较各组之间的患者tHcy水平,评价tHcy水平和LI的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t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I组与AI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MLI组患者tHcy水平高于SLI,LA组患者则高于无L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I患者tHcy水平与传统危险因素等各指标无相关性。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tHcy(OR=1.335,Az=0.882)是LI的较强的预测指标,同时tHcy(OR=1.063)也是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结论:高tHcy与LI及其脑白质疏松症有关,是SVD的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至于Hcy在SVD的致病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者脑MRI与认知功能变化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人脑核磁共振成像(MRI)的改变以及认知功能变化,以提高对脑卒中和痴呆防治的认识。方法选取190例的人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5例为高血压病人,对照组95例为非高血压病人。观察两组人群的脑MRI的改变以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脑白质疏松症、腔隙性梗死的现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认知功能改变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高血压痛是脑白质疏松症、腔隙性梗死及认知功能改变等亚临床脑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亚临床脑损害呈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白质疏松(LA)特征性认知功能损害,极其严重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以及脑白质疏松作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测因子的价值。方法:选择LA患者50例为A组,并按Aharon-Ptretz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分组;选择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0例为B组;选择头颅CT正常老年人50例为C组。全部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①A、B、C 3组间,除命名得分在C组与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MoCA总分、各分项得分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注意力、延迟回忆在A组表现尤为突出,与B组和C组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外时间与地点定向力损害也较明显;②在LA分级分组研究中,0~1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正常,2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与0~1级相比,除记忆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与0~1级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3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与1级相比较,记忆、语言、注意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项无统计学意义(P〉0.05),4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与1级相比较,记忆、语言、注意、视空间执行能力、定向力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与2级相比较,记忆、语言、注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级认知功能评分MoCA得分与3级相比较,除记忆、语言、注意外,视空间执行能力、定向力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级MoCA总分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意力、延迟回忆可能是LA早期的特征性认知功能损害;脑白质疏松作为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预测因子有一定的价值;LA分级与认知功能损害呈正相关,LA分级越高,认知功能损害无论在程度上还是广度上越严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Binswanger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和CT、MRI的关系。 方法 将我院 1998~ 2 0 0 0年收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6 89例并结合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其中有 2 7例符合本病的诊断 ,全部病例均有进行性智力障碍、性格改变 ,同时CT扫描与MRI也有特征性的变化。结论 Binswanger病的临床诊断需将其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相结合方能作出。  相似文献   

17.
王勇  张晖  王哲 《医学综述》2012,18(9):1407-1409
近年来,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辅助诊断脑白质病变方面有了新的研究进展,尤其在脑白质疏松症(LA)、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等脑白质缺血性疾病的诊断中,相对以往的CT及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发现病灶更早,诊断病变性质更准,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现对应用DTI鉴别LA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及影响因素。 方法 连续选取自2014年1月—2015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入院的急性腔隙性脑卒中患者7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60例患者,详细记录腔隙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Fazekas量表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分级;并利用脑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屏气试验,计算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及对照组患者基础脑血流速度(MFV)及屏气指数(BHI),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临床因素。 结果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基础MFV[(56.5±8.9) cm/s]及BHI (1.09±0.18)分均低于对照组[MFV:(59.9±6.6) cm/s;BHI:(1.39±0.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腔隙性脑卒中患者中,白质疏松等级与BHI评分呈负相关(r=-0.869,P<0.01),白质疏松等级越高,BHI评分越低;进一步多因素线性回归方程分析,将BHI为应变量,将吸烟、糖尿病、高血压、及白质疏松等级纳入方程,年龄(OR=-0.333,P<0.01)、白质疏松等级(OR=-0.583,P<0.01)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患者BHI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腔隙性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反应性发生了严重的破坏,脑血流调节功能严重受损,白质病变越严重,损伤越重,年龄及白质疏松等级是影响腔隙性脑卒中脑血管反应性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信全 《医学综述》2013,19(8):1510-15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间恩施自治州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观察,将其中有微出血灶者51例作为试验组,73例未发现有微血灶者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合并高血压、高血脂以及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有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脑白质疏松患者动态血压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4h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脑白质疏松发生的关系。方法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7月因急性腔隙性脑梗死住院的87例患者的资料,将头颅磁共振(MRI)所见脑白质疏松按照Fazekas评分标准分为无/轻度组(0~1分)和中重度组(2~3分);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无/轻度组40例,中重度组47例。将年龄、糖尿病等纳入多因素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24h平均DBP(OR=1.077,95%CI:1.001~1.158,P=0.044)、白昼平均SBP(OR=1.091,95%CI:1.020~1.167,P=0.011)、白昼平均DBP(OR=1.176,95%CI:1.016~1.360,P=0.029)、夜间SBP下降百分比(OR=0.348,95%CI:0.180~0.673,P=0.002)是LA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结论脑白质疏松患者血压异常增高及昼夜节律消失可能参与白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