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行上臂PICC置入和传统盲穿PICC置入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从2014年1月2017年1月收治于我院行PICC穿刺置入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置管方式分成采用超声导引结合MST行上臂PICC置入的观察组(35例)与传统盲穿置管的对照组(35例),在置管第7d对两组包括置管成功率、穿刺部位渗血、穿刺点异常、手指肿胀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相关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置管成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均为100%,置管第7d,观察组包括穿刺部位渗血、穿刺点异常、手指肿胀以及机械性静脉炎等相关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1]。结论超声导引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入能够有效改善PICC穿刺患者的穿刺点渗血、机械性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需行PICC置管的100例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置管后第2d和第6d患者产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结论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较常规方法置管更能准确定位靶向静脉血管,穿刺成功率高、对穿刺血管损伤少,能有效减少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欧小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20-172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穿刺术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需行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分析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置管时间短,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发生静脉血栓。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置管时间,减轻患者置管时疼痛,降低PICC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和传统盲穿置入PICC导管,比较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置管;B组采用传统盲穿在肘下置管,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上臂行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乳腺癌患者行PICC置管中的价值。方法将82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患者就诊时间段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对PICC置管并发症进行预防,内容主要有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移位等的风险预防。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穿刺点渗血率为(17.7%vs3.2%),静脉炎22.6%vs4.8%),感染发生率(14.5%vs3.2%),两两比较,均P〈0.05。结论PICC置管常见的并发症有静脉炎、穿刺点渗血、穿刺点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移位,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的预防PICC置管过程中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在预防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8例PICC置管后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于PICC置管24 h后,在穿刺点无渗血情况下于静脉穿刺点上方8~10 cm处连续微波治疗5d,对照组用热毛巾局部湿热敷法,连敷5d,观察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为6.73%,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1,P=0.032).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予微波治疗可有效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王璇 《中国医药导报》2014,(25):50-53,70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与传统穿刺置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2010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或住院需要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经上臂行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总置管成功率,观察贵要静脉使用情况、置管后导管末端位置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总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9.3%、97.8%、99.3%比80.0%、77.8%、88.6%),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395、6.843、4.283,P〈0.05)。两组穿刺静脉及导管末端位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09、4.375,P〈0.05)。研究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162±20)d比(12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94,P〈0.05)。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穿刺点渗血、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行PICC置管可有效提高穿刺及置管成功率,且导管异位及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2012年5月至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行PICC置管的208例早产儿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PICC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PICC并发症(断管、堵管、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断管、堵管、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状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在早产儿PICC置管与带管过程中的应用价值较大,显著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拟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置管,观察组在B超引导下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置管操作.比较两种方法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短于或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留置针代替改良塞丁格技术中的穿刺针进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以提高儿童PICC置管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后静脉炎发生率,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对69例患者采用皮下隧道法PICC静脉置管(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传统PICC静脉置管(对照组),置管期间加强感染监测和护理.观察一次穿刺成功率、期间穿刺部位渗血、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操作过程中及留置期间出血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导管移位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皮下隧道法穿刺PICC导管置管方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PICC穿刺部位出血及导管移位中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盲穿和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某院2011年1~8月符合PICC置管条件但血管条件差的200例住院患者,将其按入院时间的先后分成对照组(n=98)和观察组(n=102).两组均使用美国巴德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对照组采用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SiteRite 5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比较2种不同方法进行PICC置管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1.63%、肢体肿胀2例、机械性静脉炎6例、局部感染7例、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2例;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4.12%、肢体肿胀1例,术后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均为0;与对照组相比,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较盲穿法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提高了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了PICC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伟  刘景利  邢巨影 《吉林医学》2009,30(10):925-926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如何减少化疗患者静脉炎及并发症发生率和再次静脉穿刺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方法:142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2例PICC置管为A组,7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疼痛及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留置时间;A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B组静脉炎发生率;A组疼痛率小于B组疼痛率;A组并发症率小于B组并发症率。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PICC置管效果明显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郭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6,(21):3022-302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结核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住院患者中置入 PICC 的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观察组提供优质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2组住院3周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 PICC 置管穿刺点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心理状况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ICC 置管穿刺点并发症明显降低。结论对住院患者长期治疗期间 PICC 置管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减轻结核病患者对 PICC 置管的焦虑情绪,减少置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与护理,为PICC置管及护理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收治的98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照组给予常规PICC置管,观察组给予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对比两组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并建立相应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1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少量出血患者、中量出血患者、无多量出血患者例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可明显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置管出血量及并发症,但仍难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常见并发症建立预防感染、静脉炎、血栓的护理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75例PICC置管肓穿后产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进行观察比较.方法 将75例行PICC置管盲穿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选择贵要静脉穿刺的患者为实验组,共38例,其余行头静脉穿刺,为对照组37例,两组患者置管时体位摆放、导管型号选择、置管时机选择、置管后护理方式均相同,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观察两组机械静脉炎的发生率,实验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5.26%;对照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为21.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头静脉穿刺相比较,贵要静脉穿刺能大大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传统PICC置管中应用超声诊断仪进行血管定位穿刺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5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172例作为对照组,2016年6月—11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220例作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肘下置管的方法,干预组在传统粗针穿刺的基础上应用超声定位进行肘上置管。结果干预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PICC置管相关性血栓、穿刺部位皮下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舒适度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超声定位进行传统PICC置管,可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和盲穿PICC置管后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方法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100例行深静脉给药化疗的肿瘤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对照组50例采用盲穿PICC置管。观察2组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8%(4/50),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是36%(18/5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穿刺置管能显著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法并进行效果分析,为临床应用超声技术引导PICC置管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方法观察组采用超声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方式,对照组采用常规肉眼判断置管方式,比较两种方式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一次成功率、出血情况、静脉炎发生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一次成功率(94.9%)高于对照组一次成功率(85.0%),观察组在出血例数和出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7.3%)低于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4.4%),而堵管和血栓形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恶性肿瘤患者中,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成功率方面、出血情况和静脉炎发生率均优于常规方式,有助于提高静脉穿刺质量,缓解静脉炎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本院申请置管的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经B超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使用不同方法置管的穿刺成功率及置管后静脉炎、导管感染发生率,评价经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后发生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以及导管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B超引导下的改良塞丁格技术对患者进行PICC置管,可以有效地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还可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安全可用性,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下隧道法经肘静脉置入后预防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行肘静脉PICC的患者随机分为二组,试验组采用皮下隧道法行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统的PICC置管术,置管期间二组患者严格执行导管维护,观察两组置管后穿刺部位渗血、静脉炎、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较对照组的导管留置时间显著延长,穿刺处的渗血率、导管头端感染率、导管移位、静脉炎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皮下隧道PICC置管法可有效减少穿刺渗血,移位,预防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操作、简单、方便、并发症少,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