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SD大鼠正畸牙根吸收早期修复过程中牙周组织骨形成蛋白-2(BMP-2)、骨涎蛋白(BSP)的表达.方法 选取48只雄性SD大鼠,正畸加力14 d后拆除矫治器,在装置拆除后分别在0、1、3、5、7、10、14、28 d处死, 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MP-2、BSP的表达.结果 BMP-2、BSP的表达在矫治器拆除后开始升高,BMP-2在第1天时达到最高,BSP在第3天时达到最高,然后逐渐下降,到第28天时降至对照组水平.结论 BMP-2、BSP的浓度在牙周组织中选择性地表达升高,反映了矫治器拆除后牙周组织的修复过程活跃.  相似文献   

2.
不同力值对正畸治疗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畸力值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作用以及对牙根吸收的影响. 方法 选择10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4组(n=2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100 g(D组)力3周后,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周加力1次.每组分别于加力前和首次加力后1,3,7,14,21 d,测量计算牙齿移动的距离并处死实验动物,采用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与牙根吸收的变化. 结果 A、B、C、D组在加力1,3,7,14,21 d,牙齿移动距离有明显的不同.光镜下显示加力过程中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连续切片未见任何形式的牙根吸收;B、C组牙周组织骨改建活动活跃,D组牙周组织受到严重破坏,且B、C、D组分别于加力14,7,3 d后可见牙根表层有局限性吸收,并伴有吸收陷窝和破牙骨质细胞. 结论 不同力值对牙周组织和牙根吸收有不同影响.其中50 g作用下大鼠牙周组织反应活跃,牙齿移动速度快,牙周组织破坏较小,牙根吸收的面积和程度较小,可为临床合适正畸力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生瑜  袁小平 《重庆医学》2013,(30):3644-3646
目的探讨皮下间断注射少量甲状旁腺素(PTH)(1-34)对大鼠正畸牙根吸收后修复期破骨细胞的影响。方法 63只雄性6~8周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动物模型后,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大鼠不注射任何药物,阴性对照组间断注射6μg/kg生理盐水,实验组皮下间断注射6μg/kg PTH(1-34)(PTH:1μg/mL)。分别在中断加力0、7、10、14、17、21、25d处死大鼠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牙根修复期压力侧牙周组织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表达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实验区破骨细胞变化。结果中断加力后修复早期仍可见破骨细胞,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相对于其他两组破骨细胞分化因子表达早期增强,晚期减弱(P<0.05)。结论皮下间断注射少量PTH(1-34)对牙根修复期仍持续的牙根吸收不会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琳林  邹林洪  彭春  戴红卫  胡丹 《海南医学》2016,(21):3451-3454
目的:比较正畸治疗对不同年龄阶段大鼠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用48只SD大鼠,建立正畸牙根吸收模型,以24只12周龄大鼠为青春期组,24只24周龄大鼠为成年组,将每组SD大鼠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分组,又各分为4个实验小组(牙根吸收1 d、7 d、14 d和28 d组),每组6只;设置自身对照,对照组取对侧未加力侧,分别在安装正畸加力装置加力后1d、7d、14d和28d处死。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根吸收情况,分析牙根吸收率,测量牙移动距离。结果①第1天和第7天,青春期组和成年期组牙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0.71±0.09) mm vs (0.39±0.23) mm;第28天,青春期组的牙移动距离大于成年期组(1.87±0.41) mm vs (1.06±0.13)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1~28 d均未见明显牙移动距离。②第1天吸收点数及百分比青春期组、成年组、对照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5.17±0.75) vs (7.17±0.75);第14天,青春期组吸收点比成年组少(2.17±0.75) vs (4.0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春期和成年期大鼠均可通过正畸治疗完成牙移动,年龄因素对正畸牙根吸收有一定影响,成年期大鼠的牙根吸收更严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鼠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神经生长因子特异性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TrkA)的变化,探讨TrkA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85只体重(200±1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实验加力组和对照不加力组,并各分为6 h、12 h、24 h、3天、5天、7天、14天、21天亚组,每组5只。选择左上第一磨牙作为实验牙,制备大鼠正畸牙移动不同时间牙周组织切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内TrkA表达发生改变。TrkA表达量在正畸模型加载后先轻微下调后上调,实验加力组和对照不加力组分别于第7天、第3天时Trk A表达水平达到最高,所有观察区域牙周膜内TrkA表达显著增加,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TrkA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多个阶段起作用,参与了牙周膜早期的炎症反应、修复和晚期的改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脂联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与牙周组织骨改建的影响.方法:30只SD大鼠双侧上颌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随机分为2组,加力第1天起在实验组正畸牙颊侧牙龈黏膜下局部注射脂联素,对照组注射1%磷酸缓冲液(PBS),每2天1次.两组大鼠加力后分别于第1,3,7,10,14天处死.测量牙移动距离,用HE染色观察被移动磨牙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牙周组织中RANKL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实验组在第7,10,14天牙齿移动距离和RANKL阳性表达均比对照组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联素抑制牙周组织RANKL的表达,参与了正畸牙移动过程中的牙周组织骨改建,外源性脂联素可以减少牙齿移动距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的正畸力值对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大鼠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择1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每只每天喂养可乐50 mL,3个月后将20只大鼠按施加力值分为4组,分别为0 g(A组)、30 g(B组)、50 g(C组)和80 g(D组),加正畸装置于上颌第一磨牙.并于喂可乐0 d、3个月、加力21 d 3个时间点测大鼠骨密度(BMD),术后21 d处死取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及附近牙槽骨组织块,进行锥形束CT检测和HE染色观察牙根吸收情况,组织切片计算牙根吸收指数,TRAP染色观察破骨细胞数量.结果 :随着喂养可乐时间增加,各组BMD随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同一时间点各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结果显示牙根吸收指数和破骨细胞计数均为D组>C组>B组(P<0.05~P<0.01),B组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正畸牙移动过程中骨改建较C、D组活跃.结论 :在30 g的力值作用下对长期饮用碳酸饮料大鼠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的影响最小,而随着力值的增加大鼠牙根吸收程度也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免疫刺激性脱氧寡核苷酸(CpG ODN)BW006对实验性牙移动大鼠牙周组织中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和Osterix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正畸牙移动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作用。方法:选取36只7周龄雄性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牙移动模型,左侧上颌为实验组(局部注射CpG ODN BW006),右侧上颌为对照组(局部注射PBS),每3 d给药1次,每次40 μL,于加力3、7和14 d时分别随机选取12只大鼠处死,取含有第一磨牙的上颌骨组织制备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形态表现,测量牙齿移动距离,检测牙周组织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结果:HE染色,实验组大鼠压力侧骨吸收程度较低,对照组大鼠压力侧骨吸收明显,实验组大鼠张力侧可见大量成骨细胞,牙槽骨丰满度及高度高于对照组;加力7和14 d时实验组牙齿移动距离分别为(0.347±0.007)和(0.443±0.016)mm,对照组分别为(0.585±0.012)和(0.975±0.084)mm,实验组与对照组牙齿移动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加力3和7 d时实验组大鼠牙周组织中Runx2和Osterix阳性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均于加力7 d时达到峰值;加力14 d时实验组Runx2和Osterix阳性表达水平略有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pG ODN BW006可通过促进牙移动过程中Runx2和Osterix的表达调控牙周组织改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局部注射熊果酸对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和牙根吸收的减缓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6只雄性Wistar大鼠建立正畸牙移动模型,将建模成功后的大鼠随机分为0(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每组24只。将不同剂量熊果酸局部注射于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侧黏骨膜下,每3d 1次,每次50 μL。分别于加力1、3、5、7、10、14、21和28d后测量各组大鼠右侧上颌第1磨牙移动距离,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牙根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对照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均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0.5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3、7、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减小(P<0.05或P<0.01);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在加力1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的移动距离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组组间两两比较,在加力5、7、10、14、21和28d后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大鼠牙根组织形态学,随加力时间延长,牙根表面开始出现骨吸收陷窝;随着熊果酸剂量的增加,牙根表面的吸收情况有所缓解。结论: 局部注射0.5、1.0和2.0 mmol·L-1熊果酸可减小大鼠正畸牙移动的距离,随剂量增加,大鼠牙齿移动距离减小,且熊果酸有减缓正畸所致牙根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建立重力诱导的牙根吸收大鼠模型的有效方法以利于研究正畸治疗过程中牙根吸收的机制。方法:8周龄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组,每组16只。传统方法组(不片切下颌切牙)和改良组(片切下颌切牙)均以上颌两颗切牙作为支抗牙,采用100 g力近中移动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观察加力装置的脱落情况。并且在加力后第7天,将带磨牙的上颌骨采用EDTA脱钙,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加力第7天,传统方法组加力装置全部脱落,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远腭根表面光滑,未见明显牙根吸收凹坑;而改良组未出现加力装置脱落的现象,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远腭根表面可见明显的牙根吸收凹坑,牙周膜内可见多核破骨细胞。结论:通过片切下颌切牙以及施加持续重力能成功建立正畸诱导的炎性牙根吸收的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11.
张朔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54-55
目的 评价单根管桩核修复磨牙残冠的效果.方法 2007年2月~2008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磨牙残冠缺损患者4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单根管桩核修复)和对照组(多根管分体桩核修复)两组.修复结束后评价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随访1年,仅1个(5.00%)单根管桩核冠出现桩核松动,其余单根管桩核X线片显示桩核与根管结合紧密,患者咀嚼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无桩核松动.观察组修复后1年咬合力测试结果为(29.89±7.42)kg,与对照组咬合力测试结果(30.65±6.94)kg比较差异不显著(t=0.3345,P>0.05).结论 单根管桩核修复磨牙残冠效果尚佳,克服了多根桩制作的复杂程序,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中药合剂脊髓I号 (SCI)促进脊髓修复再生效应的机制 ,用NADPH d染色法和图像分析技术观察了脊髓损伤大鼠灌服SCI后 ,背根节 (DRG)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NOS)的表达。结果表明 :大鼠脊髓损伤后及时灌服SCI与对照组大鼠比较 ,脊髓损伤侧首、尾向各 2个DRG内NOS的表达明显和持续性上调 (神经节细胞NOS表达强阳性率可达 40 %以上 )。提示NOS表达程度与脊髓损伤和修复再生的情况相关 ;而SCI可能通过对NOS基因表达的调节 ,促进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屈指肌腱吻合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30只成年健康红宝鸡为实验动物,3只6趾用于正常鸡足不抗阻力主动屈曲力学测定。27只将双侧趾深屈肌腱横断后用改良KessIer法吻合,术后实验足不用任何固定,对照足予管型石膏固定,术后即刻、3d、7d、14d、21d分别对肌腱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足和对照足在各个时间组的抗断裂力均大于正常鸡足不抗阻力主动屈曲所需的力,实验足在各项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中均优于对照足。结论 屈指肌腱吻合术后进行早期主动活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CXCR4在大鼠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 SNL)后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交感芽生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AMD3100(CXCR4特异抑制剂)实验组(n=16)、AMD3100对照组(n=8)、对照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16),对AMD3100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大鼠行SNL术,术后7天内对AMD3100实验组大鼠每天给予AMD3100,术后3、5、7、10、14天(d3、d5、d7、d14)检测机械痛阈(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分别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RNA和蛋白质水平,d7和d14行免疫荧光检测DRG中交感芽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AMD3100实验组大鼠在d5、d7和d14的MWT均显著缓解,抑制CXCR4后,AMD3100实验组大鼠DRG中交感芽生在d7较对照组显著减少,但在d14减少不明显,且NGF的RNA和蛋白质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抑制CXCR4能改善大鼠SNL术后d5~d14的疼痛行为,并能减少d7的蓝状结构数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红霉素对实验性大鼠根尖周炎根管治疗期间急性发作的防治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根尖 周炎模型,根管预备后在根管内置入红霉素,分别在根管预备后1d、3d、7d处死大鼠,观察大鼠根尖周组织的病理 学表现。结果:根管预备后在根管内放置红霉素,与对照组相比,根尖周组织炎症显著减轻(P<0.05),炎症细胞浸 润程度减轻。结论:根管内放置红霉素可以显著抑制根尖周组织炎症和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热针疗法对大鼠腓肠肌肌肉肌腱处慢性损伤后形态学变化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水平的影响.方法 27 只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12 只)、内热针组(12 只)、正常对照组(3 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损伤对照组和内热针组大鼠造模形成慢性软组织损伤,内热针组在治疗后3、7、14、28d,分别处死实验大鼠3 只,损伤对照组不做治疗,自然饲养,按以上时间点分别处死大鼠3 只,取双侧损伤组织,对组织进行光镜下形态学观察和BDNF 免疫组化测定.结果 内热针组形态学变化提示组织恢复情况较损伤对照组好,治疗3d 后BDNF 在内热针组与损伤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14d 内热针组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P<0.05),28d 内热针组低于损伤对照组(P<0.05).结论 内热针治疗可以显著提高BFGF 含量,对大鼠软组织慢性损伤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上皮细胞凋亡与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特征的关系,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修复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肠缺血再灌注组和参附处理组。处理组:大鼠阻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流1h,再灌注1、24、72h,观察大鼠在各个相应时间点的病理学改变,测定细胞凋亡指数与有丝分裂活性。结果肠缺血再灌注组缺血1h和再灌注1h肠黏膜损伤严重,上皮细胞凋亡增加,有丝分裂活性降低,再灌注24h这些变化最明显;参附处理组的病理学改变明显改善(P﹤0.05)。再灌注72h两组肠黏膜变化接近正常。结论细胞凋亡在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参附注射液能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促进上皮细胞再生与修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芹菜根提取物对四氯化碳(CCI4)所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作用.方法 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芹菜根高、低剂量给药组,高、低剂量组分别灌胃3、1.5 g/kg芹菜根提取物,阳性对照组灌胃200mg/kg联苯双酯滴丸,阴性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以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共7 d.第7天,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各给药组ip CCl4溶液1 mL/kg,正常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各组大鼠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量,并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芹菜根提取物能显著降低CCI4所致大鼠血清AST、ALT量的升高及肝组织中MDA的量,增强肝组织中SOD活性.结论 芹菜根提取物对CCI4所致的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