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邵学惠 《吉林医学》2012,(31):6867-6868
目的:探讨合并的监测及护理对策。方法: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结论: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的恶性心律失常的监测及护理对策。方法 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 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结论 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陇文菊 《当代医学》2010,16(33):91-92
目的浅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实施相应的监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对所有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观察,及时处理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结果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在心肌梗死时均可发生,但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也是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猝死原因。结论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梗死患者的早期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王丽芬 《吉林医学》2013,(33):7054-7054
目的:研究并讨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相关护理方法以及急救措施。方法:有效积极的护理并救治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结果:为了能在早期尽快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开始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心电图与生命体征严格监测。结论:带有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患者的死亡数量对恶性心律失常能否及早处理与发现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抢救与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2013年6月10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的恶性心律失常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护理。结果:通过对病情的严密观察和心电监护及心电图实时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各种恶性心律失常,并及时进行抢救治疗。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通过临床的密切观察及心电监护的监测结果,能及早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可提高急性冠脉综合征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时昆  安丽萍  席晶 《黑龙江医学》2012,36(8):626-62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梗24 h内严密观察心电变化,以早期发现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并给予及时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分析,发现24例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措施,患者均病情平稳。结论急性心梗24 h内心电监护是关键,护士要具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及精湛的护理技术,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钟俊 《中外医疗》2010,29(4):167-167
作者对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5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电图变化,可早期发现恶性心律失常,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早期救治,同时合并其它有效护理能降低患者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苏飞群 《华夏医学》2002,15(5):592-59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尽早进行心电监护 3~ 5d ,通过心电监护 ,观察患者的心电活动 ,并借助监护仪的报警设置 ,不仅能反映心肌梗死的演变过程 ,而且对心肌梗死早期恶性心律失常能得到及时发现和治疗 ,对降低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早期病死率 ,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两年来我科共收住 6 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其中男 4 8例 ,女 2 1例。最大年龄 86岁 ,最小年龄 4 6岁 ,平均年龄 71岁。1.2 心电监护资料6 9例患者心电监护示波结果 :窦性心动过缓 6例 ;窦性心动过速 7例 ;I°AVB…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观察,探讨其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QTd、QTcd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AMI患者有34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96.24±7.58毫秒和102.04±6.42毫秒;76例患者未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63.76±9.37毫秒和68.21±5.98毫秒,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QTcd值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QTd或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一项重要而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舒进田  赵芳  李煜 《甘肃医药》2014,(6):480-481
探讨急性心肌梗塞合并恶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措施。对我院2012年4月收治的1例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7小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抢救的过程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严密观察,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后给予及时处理,抢救成功高,可取得良好效果。急性心肌梗死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合并症,常可危及生命,如能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规范处理,可以控制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减少和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69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心电图分为Ⅰ组31例(单纯下壁心肌梗死)、Ⅱ组30例(下壁并发前壁心肌梗死)、Ⅲ组8例(下壁、正后壁并右室心肌梗死);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与分析3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Ⅱ组、Ⅲ组(P<0.05)。结论:下壁、正后壁合并右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较高,要密切观察其症状、体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我科收治的5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发病后4-12h,各梗死时间的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种类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患者未出现死亡或其它不良反应.结论 应重视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恶性心律失常重点时段的临床治疗,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薛水霞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1-503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规律性,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观察重点与护理措施.方法 时2000年1月-2004年1月所收治的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不间断心电监护,及时准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并进行积极救治,了解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规定剂量用药,并进行有效的生活、心理、饮食和氧疗护理,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结果 64例患者虽并发各种心律失常,但经过积极救治,全部转危为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极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且心律失常的发生日间及清晨均较夜间睡眠时多见,不间断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合理的药物治疗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以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对这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根据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之后,有6例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结论:对不同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可以减缓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改善患者的病情,减少患者出现死亡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部位及范围与心律失常种类的相关性。方法对我科2005年5月以来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持续心电监护3d~7d,并观察分类总结。结果并发室性早搏24例(占55.8%),房颤6例(13.9%),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例(6.9%),Ⅰ~Ⅲ度AVB4例(9.3%),窦性心动过缓5例(11.6%),房性早搏1例(2.3%)。结论大面积心肌梗死较小面积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恶性程度高,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16.
颜婷婷 《吉林医学》2012,33(25):5556-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情况。方法: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60例的临床资料,给予以下措施:①严密进行心电监护;②密切观察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症状;③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结果:护理后室早数、短阵室速数、PR间期、QRS波时限、QTc间期、EDV和ESV均优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监护和护理,可以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有效监护,同时采取科学的护理措施,以减少病死率的发生。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5月期间,我院对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做心电监测分析,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并发心律失常的有30例,还有两例患者出现室颤、诱发室速。1例患者自行转复。通过实施有效护理措施,患者的救治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密切进行观察,及早发现,采取积极措施,可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万良明 《吉林医学》2013,34(13):2606-2607
目的:总结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特点及急救护理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病时间及相关的临床护理资料,总结护理的要点。结果:91.76%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得到了成功救治并痊愈出院;心律失常的高发期为AMI发生后24 h内,绝大多数心律失常都发生在AMI后72 h内。结论: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进行及时、全面地救护,抢救成功率较高,另外24 h内应对AMI患者进行严密监护,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给予积极抢救。  相似文献   

19.
陈玉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1-651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而且也常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心电监护系统的应用和抗心律失常技术的进展,已使心肌梗死的死亡率明显下降。黄石市中心医院自1982年建立心电监护室以来,对心肌梗死患者常规进行持续心电监护3d至2周,对于心律失常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供了有效依据。现将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监护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介绍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接收的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对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观察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通过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心电图等进行严密监测和观察,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尽早采取治疗措施。本组全部22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抢救成功,成功率达90.9%。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保证患者的生存质量,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