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即抗血小板或抗凝、调脂治疗、脑保护、防治并发症等;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均为30d。2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石(IL-6)浓度、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30d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均〈0.05)。2组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均明显下降,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治疗组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亦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辅治急性脑梗死,相比单一西药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malignantventriculararrhythmia,MVA)时的临床特点及与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方法STEMI患者347例,根据患者有无发生MVA,分为MVA组(34例)和无MVA组(303例)。对两组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应用AUC分析炎性因子诊断MV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收缩压、Killip分级、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嗜酸性粒细胞(EOS)、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左心室射血分数(1eftventricularejectionfraction,LV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NE、EOS、hs—CRP、年龄、性别、Killip分级、入院时收缩压是MVA发生的重要因素(P〈0.05)。WBC诊断MVA的敏感性、特异性、AUC最低(P〈0.05),hs—CRP诊断MVA的敏感性、特异性、AUC最高(P〈0.05)。结论炎性因子可作为预防STEMI后MVA发生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肱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心内科住院治疗的STEMI患者60例及正常对照30例,通过超声方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血清中的CRP水平,分析STEMI患者的CRP与血管内皮功能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组患者具有较高水平的CRP(P〈0.05),较低的FMD、NMD值(P〈0.05)。心肌梗死组患者的CRP与FMD、NMD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STEMI患者血清中的CRP水平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表明炎症反应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内皮功能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和放免法检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CHD患者97例(CHD组)和CAG结果正常者4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和血浆ET-1水平,并分析hs—CRP与ET-1间的关系。结果CHD组的血清hs—CRP及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14.212,7.474)。血清hs—CRP和血浆ET-1水平在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双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依次增高,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HD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浆ET-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γ=0.718,P〈0.01)。结论炎症与内皮功能紊乱可能存在某种内在联系,共同促进CH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与内皮素-1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内皮素-1(ET-1)间的关系。方法:检测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各35例的血清C-反应蛋白、内皮素-1水平。结果:冠心病组的血清C-反应蛋白及内皮素-1均高于对照组(P〈0.05);CRP与ET-1浓度间呈直线正相关(γ=0.75,P〈0.01)。结论:C-反应蛋白、内皮素-1在冠心病形成与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内皮素-1(ET-1)、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变化,以及二者的关系,探讨其在ACS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入选的ACS患者87例,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组27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组25例以及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检测其ET-1、CRP水平.结果:ET-1、CRP在ACS患者体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MI组患者血浆ET-1、CRP水平高于UA组,且ACS患者血浆ET-1、CR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体内ET-1和CRP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性,提示内皮素-1、CRP参与了ACS的发生发展,进一步证实,ACS的发病过程中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的参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106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36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STEMI组)37例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STEMI组)33例;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ACS组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NSTEMI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高于UAP组(P〈0.05);STEMI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NSTEMI组和UAP组(P〈0.05);NSTEMI组与UAP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判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对其诊治及预后评价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钙早期干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4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个月干预治疗,测定治疗前后hs—CRP和NO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组治疗前血浆hs—CRP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后血浆hs—CRP降低(P〈0.05);血浆NO升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具有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片与通心络胶囊联用对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炎症标志物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高脂血症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3次/d。对照组单独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mg,睡前顿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治疗12周后留取血标本作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等血脂分析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测定,并通过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治疗12周后,TC、TG、LDL—C水OF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HDL—C均升高(P〈0.05),但治疗组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hs-CRP、TNF-α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组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两组颈动脉IMT均变薄(P〈0.05),但治疗组明显变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通心络胶囊具有调脂及较强抗炎、抗动脉硬化作用,可逆转或延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通心络胶囊后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探讨该药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脂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为治疗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及口服通心络,另一组为对照组(40例),仅给予常规治疗。检测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两组患者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LDL—C降低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HDL—C升高程度无明显差异。结论 通心络胶囊能够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该药可能具有抗炎及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帆  贺立群  方勇  冷沁 《疑难病杂志》2013,12(10):745-747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Ⅰ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观察Ⅱ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和尼可地尔联合治疗。3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分别采用高分辨血管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性舒张功能(FMD)变化,以及血中一氧化氮(NO)、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治疗后肱动脉FMD、NO、hs-CRP、ET-1水平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Ⅰ组、观察Ⅱ组治疗后上述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亦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Ⅰ组比较,观察Ⅱ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能改善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心络胶囊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0例,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57例)和常规治疗组(53例),通心络胶囊组术前给予通心络胶囊治疗7d,术后继续服药0.5年;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均在PCI术前、术后24h、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采肘静脉血,检测hs-CRP、IL-6mRNA、内皮素(ET)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6个月后再次行CAG检查,了解再狭窄情况及再次冠脉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IL-6mRNA表达、hs-CRP、ET较术前降低,通心络胶囊组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1)。hs-CRP的变化与IL-6mRNA表达的变化一致。术后6个月,两组FMD均明显升高,通心络胶囊组升高更明显(P〈0.01)。随访期间,通心络胶囊组心绞痛发生率、再次PCI、累计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率均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抑制PCI术后炎症反应,保护、改善内皮功能,从而减少随访期间心绞痛发生率、再次PCI、累计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及再狭窄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10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一日3次,共4周。结果相比对照组,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降低,同时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常规治疗外加服通心络胶囊对治疗脑梗死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急诊PCI患者再灌注心肌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选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收治的ST段抬高的AMI,并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常规药物 通心络治疗,疗程2周。分别于入院后即刻、PCI术后1天及术后7天抽取静脉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的mRNA水平(IL-6mRN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含量。同时于术后7天、14天测量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后1天IL-6mRNA及hs-CRP含量均升高,且两组间无差别,而术后7天IL-6mRNA及hs-CRP含量均较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其含量也降低(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通心络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PCI术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的作用络。  相似文献   

15.
王江挺  刘小伟  岑镇波  唐礼江 《浙江医学》2017,39(17):1428-143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应用羟苯磺酸钙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6年10月急诊PCI治疗的164例STEMI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指南规定用药,研究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术后当日予以羟苯磺酸钙500mg/次,3次/d,连续应用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72h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血清肌钙蛋白I(cTNI)峰值及其释放的峰值曲线下面积;术前及术后3个月心超检查结果;术后3个月6min步行试验(6MWT)结果;术前及术后多个时间点检测血清N端B型利尿肽前体(NT-pro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含量;检测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EDI)和血小板聚集率等。结果术后两组CK-MB、cTNI峰值及其释放的峰值曲线下面积无差别。术后3个月研究组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计分指数(WMSI)、6MWT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NT-proBNP、hs-CRP、ET-1显著低于对照组,而NO含量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STEMI患者在PCI术后应用羟苯磺酸钙虽短时间内并不能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但3个月后能改善心功能。这可能与羟苯磺酸钙通过改善冠状动脉内皮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性能,进而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抑制STEMI区域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该药可作为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的辅助用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般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予以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变(P〈0.05)。两组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症状。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血清hs—CRP、ET-1、TNF-α水平分别为(4.51±1.93)mg/L、(74.13±25.38)ng/L、(1.17±0.83)μg/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04±2.17)mg/L、(84.76±25.51)ng/L、(2.03±0.94)I.L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hs—CRP、ET-1及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通冠胶囊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ACS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2组给予一致的冠心病标准治疗和并发症处理,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治疗组加用通冠胶囊,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量化评分,并分别在入院时、治疗第7天和1个月后观察患者hs—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ACS患者症状量化评分有不同程度地改善(与治疗前比较.P〈0.05或P〈0.01),其中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胸闷痛程度、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气短、疲乏、心悸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治疗第7天和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无明显变化(与入院时比较,P〉0,05),而治疗组患者的hs—CRP水平均下降(与入院时比较,P〈0.05),尤其在治疗1个月后下降更为明显(与治疗第7天比较,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的hs—CRP水平下降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冠胶囊可显著改善ACS患者的症状,并能降低ACS患者的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通心络胶囊对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心肌缺血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心肌缺血的方法,观察通心络的抗缺血作用及其对血清学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通心络组能明显降低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血浆内皮素(ET)水平,达到统计学意义,同时可抑制ET与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比值的升高,并达到统计学意义.结论通心络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时缩血管物质的释放,增加舒血管物质的释放,提示通心络对于缺血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中出现冠脉慢血流现象(CSFP)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冠脉慢血流患者按完全随机方法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配合常规硝酸酯类药物加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的改善、心电图ST-T的改变以及冠脉造影时冠脉血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相比,治疗组病情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治疗组的有效率为70.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0.0%(P<0.05);心电图的改善率治疗组为7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7%(P<0.05);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慢血流改善的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20.0%(P<0.01)。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通心络胶囊治疗冠脉慢血流现象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入选11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12周后ABI、血压(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12周后实验组ABI均较治疗前升高,B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BI、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C、LDL-C、FBG、HbA1c、hs-CRP、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hs-CRP、FIB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s-CRP、FIB及两组的TC、LDL-C、FBG、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心络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踝臂指数,改善大动脉弹性,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