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下垂好发于老年人、瘦长体形者、经产妇i长期卧床少动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致体质虚弱的人。胃下垂可使胃蠕动减弱,胃内食物滞留,胃分泌消化液功能降低。病人可有上腹部不适、隐痛、饱胀感、厌食、恶心、呕吐、打嗝和便秘等症状,餐后或久站时加重,卧床后减轻。部分病人甚至出现站立性晕厥、全身乏力、心慌和直立时低血压等表现。  相似文献   

2.
胃下垂中医治疗近况翟秀玲宋鲁成孙兆英(山东省千佛山医院250014)(济南市槐阴区医院250021)关键词胃下垂专针灸穴位贴敷综述胃下垂临床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或有站立性昏厥、低血压、心悸等“循环无力症”的表现,长久站立和餐后症状加重。本病属中医“胃...  相似文献   

3.
罗雷 《大家健康》2010,(9):52-52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称为胃下垂。轻度胃下垂多无症状,中度以上者常出现胃肠动力差,消化不良的瘟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一种新的胃下垂的X线诊断方法.方法 选取218例曾诊断为胃下垂且有相应临床症状者的X线资料,立位测量十二指肠升部水平段最低点与胃体大弯最低点问的垂直距离,以此为依据将胃下垂分为轻、中、重度.并与常用测量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以评估其差异和可行性.结果 测得的数据可诊断为轻度胃下垂者142例,中度者65例,重度者11例.分别占总数的65.1%,29.8%和5.1%.与常用测量方法比较,本法结果有明显差异,其诊断轻度、中度和重度胃下垂程度分别高出前者21.1%,18.5%和3.6%.结论 本测量诊断法方法简单、实用,可在实践中试用.  相似文献   

5.
老师 胃下垂是西医病名,系指人站立时胃小弯角切迹低于髂嵴连线,属器官性病变,中、重度者较难治.我说较难治,是就单用中药将下垂的胃提升到正常位置而言,并不是说大大减轻甚至基本消除临床症状有多么困难.  相似文献   

6.
胃下垂是指站立时胃体脱离正常解剖位置而下坠至髂脊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症.目前临床尚无特效药物.现将近几年来针灸治疗胃下垂的情况作一综述,以供各位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7.
超声诊断胃下垂47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朝晖  王珂  张明兴  熊炜 《四川医学》2002,23(3):327-327
胃下垂是指站立位时 ,胃小弯最低点下降至髂嵴连线以下。以往诊断多靠临床表现和 X线钡餐透视。我院超声科 199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从 32 83例胃超声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下垂 4 78例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本组 4 78,其中男性 15 6例 ,女性 32 2例。年龄 13~ 93岁 (平均 4 5 .6岁 )。本组以瘦长体型的女性患者为多。多具有上腹不适 ,易饱、恶心、暖气等 ,且常于餐后 ,站立及劳累后发作或加重。1.2 使用仪器为 Acuson12 8型电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频率为 2 .5~ 4 .0 MHz凸阵探头 ,5 .0~7.0 MHz线阵探头。受检者禁食…  相似文献   

8.
胃下垂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人在站立时胃的下缘下降到盆腔以及胃小弯弧线的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症。此病患者多为体形消瘦、身材修长及体质衰弱的老年人、多产妇和进行过腹部手术的人。一般情况下,轻度胃下垂的患者在平日里并无明显症状,重度胃下垂的患者会经常出现腹部  相似文献   

9.
胃下垂(Gastroptosis )多是由于膈肌悬吊力不足,腹内脏器支持韧带功能减退、松弛,腹内压下降,胃张力低下,腹肌松弛,使胃的位置降低,十二指肠球部向左偏移,形成无张力型胃,站立时胃的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低于髂嵴连线水平者。“胃下垂”属于中医学的“胃缓”、“胃下”范畴,与体形或体质等因素有关,多发生在瘦长型、久病体弱、长期卧床少动者,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主要的临床表现有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本病发病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现代医学治疗本病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常采用手术胃大部切除等方法,由于副作用大,很难被患者接受。近年来,以中药配合针灸、推拿治疗胃下垂,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大量的临床报道表明,中医药治疗疗效肯定,副作用较少,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现就近几年中医对本病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的疗效.方法 将胃下垂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其它相同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用补中益气丸加吗丁啉口服,对照组只用吗丁啉口服.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2.5%.结论 补中益气丸加吗丁啉治疗胃下垂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独应用吗丁啉,中西医结合治疗胃下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胃下垂     
胃下垂系站立位时,胃下缘达盆腔,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到髂嵴连线以下的一种病症。中医学的“腹胀”、“恶心”、“嗳气”等病证中可找到类似的描述。 一、益气畅中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温针灸治疗胃下垂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间接收58例胃下垂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均为温针灸,治疗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同时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患者1年内总有效率为100%,患者者1-2年内总有效率为100%,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58例患者进行观察发现,58例患者均为出现明显不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结论采用温针灸治疗胃下垂效果良好,能够明改善患者情况,同时无不良反应产生,因而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一般认为胃下垂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但脏器本身肌张力不足和其有关韧带松弛,则为胃下垂所必有的重要因素。中医称此类为中气下陷或脾气不足所致。现代医学采取对症营养,胃托等方法治疗都未见明显疗效。本文报告以自拟消垂饮为主治疗63例胃下垂有明显疗效,总有效率90.47%。  相似文献   

14.
伯光 《大家健康》2011,(8):14-14
65岁的马爷爷连续几天总觉得胃部发胀,不想吃饭,很担心自己的胃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去医院检查后,发现除了胃下垂外,并没有其他问题.上了年纪,很多老人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这是因为老人本身消化能力减弱,胃动力羞,食物积聚在胃底,就会有胀气等感觉出现.如果伴有慢性胃炎、胃下垂,症状就会加重.  相似文献   

15.
胃下垂指胃脏下垂,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线以下的情形而言。习见时医照搬补中益气汤治疗,效者固多而未效者亦复不少。究其原因,胃下垂中,单纯中虚下陷者虽多,虚实夹杂者亦屡见不鲜。因此有的放矢地进行胃下垂的辨治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人在临床诊治过程中,有意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下肢畸形的综合康复对其疗效的影响.方法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早期手法按摩、理疗、运动训练、手术矫正、术后康复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结果162例患者中,52例畸形明显改善,站立、行走功能明显改善;102例有改善;8例无改善.结论对脑性瘫痪下肢畸形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能有效矫正畸形,改善患者站立、行走功能.  相似文献   

17.
笔者利用自制的升降升提胶囊配合动功按足三里、院、脾俞治疗单纯性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型胃下垂168例,疗效满意,特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8例患者均经过X光钡餐透视确诊。男73例,女95例;年龄23~70岁;病程最短者3个月,最长者15年,其中胃下垂Ⅰ°9例,Ⅱ°64例,Ⅲ°95例。168例病人中均服用过其它中西药治疗,但疗效欠佳。1.2168例病人均有临床表现:纳少,食后腹胀,便秘或腹泻,胃统胀痛,有下坠感,喷气,倦怠乏力等。查体时可见上腹部凹陷,下腹部膨隆,甚至出现舟状腹,手托下腹部有舒适感。X光钡餐透视将胃下垂…  相似文献   

18.
胃下垂胃下垂是指因胃壁肌肉无力,使全胃部低于正常的解剖位置。本病多见于体型瘦高的人,常伴有其他内脏下垂,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多数病人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胃痛(无规律性)、腹胀(进食后更明显,平卧后可减轻)等。病人可伴有全身乏力、心慌、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脾胃不健、中气下陷所致。按摩以健脾和胃、益气举陷为原则。按摩选穴百会、百劳、四神聪、中脘、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按摩方法1.用拇指指端叩击百会、四神聪3~5分钟。2.按揉百劳、中脘、气海、关元、胃俞、脾俞、肾…  相似文献   

19.
腹部去脂整形术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耘  刘群 《医学综述》2006,12(6):360-362
腹部去脂整形术可分为脂肪切除术与吸脂整形术两类。皮肤脂肪切除术有手术疤痕较长,皮肤感觉减退等缺点。近年来吸脂整形术在肿胀吸脂,体形雕塑———站立位吸,细管吸脂,超声吸脂和电子吸脂,吸脂适应证的扩大等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浅层吸脂可以明显改善体形,而且对皮肤有收紧作用。浅层吸脂技术对腹壁多脂松垂者有明显疗效,较腹壁成形术,手术简化、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胃下垂效果。方法选取我院50例胃下垂病患,收治时间在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对其行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0%,效果较佳。结论对胃下垂者行补中益气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医治,可获得理想疗效,该治疗方法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