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肝细胞癌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我院2001年2月-2005年2月经病理证实的12例小肝细胞癌的CT表现。结果通过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部分延迟扫描均可对小肝细胞癌作出定性诊断。结论螺旋CT作为非创伤性容积扫描技术对小肝细胞癌的早期检出、定位、定性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MDCT)双动脉期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22例、共26个病灶的小肝癌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扫描采用美国GE lightspeed plus 16层螺旋CT进行检查,增强扫描采用3~4期(动脉早期和晚期、门脉期、平衡期或延迟期),动脉早期为20 s,动脉晚期为30 s,门脉期:55~65 s,平衡期:100~120 s,延迟期为5 min,每个全肝扫描周期为8.2 s;扫描结束后在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处理,选定病灶、正常肝组织区为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对同一ROI分别在不同的时相上测量、对比和计算.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0例,肝右叶16例.26个病灶单纯动脉早期呈高密度者7个,平均CT值为(62.3±14.6)Hu,检出率为26.9%;单纯动脉晚期呈高密度者18个,平均CT值为(87.9±16.6)Hu,检出率为69.2%;双动脉期显示高密度的病灶25个,检出率为96.2%;门脉期显示低密度病灶19个,检出率达73.1%.26个病灶中在动脉早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7个,检出率为26.9%.在动脉晚期表现为高密度,门脉期为低密度的病灶数有17个,平均CT值为(56.2±13.6)Hu,检出率为65.4%,门脉期显示高密度病灶4个,平均CT值为(82.9±17.8)Hu,检出率为15.4%.结论MDCT双动脉期扫描,能较大的提高小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
肺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螺旋CT鉴别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或临床、CT随访证实的肺炎性肿块和38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将肿块按形态分为典型肿块与不典型肿块,并研究病变的CT征象,根据形态分类及CT征象的分析结果进行鉴别。结果:肿块形态分类诊断肺炎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5.4%、73.7%、70.3%。结合病变的CT征象综合分析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8%、86.8%、82.8%。结论:根据肿块形态分类的初步结果,结合病变的CT征象的分析结果对肺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杰  任奎 《中原医刊》2011,(18):39-4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诊断肺栓塞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6例MSCTPA检查的肺栓塞患者分别行1.25mm层厚横断面及MPR重建,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记录显示清楚的叶、段、亚段及第5级肺动脉内有无栓子。结果右肺动脉干单发栓子1例,肺动脉干、叶、段多发栓子9例,肺动脉干、叶、段、亚段多发栓子4例,叶、段肺动脉多发栓子11例,叶、段、亚段肺动脉多发栓予4例,仅肺段动脉多发栓子2例,段、亚段肺动脉多发栓子3例,段、亚段、5级肺动脉多发栓子1例,仅亚段肺动脉多发栓子1例。结论16层螺旋CT明显地提高了肺小血管和血管内栓子的显示率,特别是对下肺动脉较粗亚段及第5级肺动脉栓子的显示更确切,但在诊断中应注意与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等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学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0):1414-1414
增强CT扫描为肝脏肿瘤诊断的重要检查方法,小肝癌的早期正确诊断是及时治疗和提高生存率的关键。螺旋CT扫描其成像速度快.一次屏气即可完成全肝扫描,结合高压注射器的应用,可了解肝癌的供血特点及选择最佳的扫描参数,随着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应用,可明显提高小肝癌的检出敏感性及定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外生性巨大肝囊肿的CT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分析4例直径超过14 cm的巨大外生性肝囊肿的CT表现及MPR特征.结果 4例患者中,3例位于肝左叶内侧段下方,1例在右叶后下段的后下部,囊肿最大20 cm、最小14cm.结论 螺旋CT扫描MPR重建在巨大肝囊肿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螺旋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DSA及临床观察证实的肝脏巨大血管瘤患者36例(共38个病灶,其中4例为外生型)的螺旋CT三期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平扫22个病灶内为均匀低密度灶,16个病灶内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38个病灶均出现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强化范围明显从边缘向中心扩大,延迟5 min有15个病灶呈全瘤均匀强化,23个病灶呈部分强化,延迟10 min后,16个病灶内仍可见结节状或裂隙状无强化区;4例外生型其增强表现与肝内病灶相似。结论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CT表现有其特征性,据此可提高肝脏巨大血管瘤的诊断的正确性及与肝内其他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肝肺吸虫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肝肺吸虫病、细菌性肝脓肿、原发性胆管细胞性肝癌3组病例(各8例)增强CT图像,测量肝实质内病灶各期囊内和囊周组织的密度(CT值),比较组间及组内各期间组织密度有无差异,并结合增强扫描征象,探讨肝肺吸虫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结果 肝肺吸虫病CT增强扫描多表现为肝实质内多个簇状、管状(多发囊状)及分叶状低密度灶,增强囊壁轻度强化,部分病灶呈网格状改变.同一组别、不同时相之间囊内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平扫和增强扫描肝肺吸虫病组囊内CT值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其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组内囊周组织CT值门脉期高于动脉期(P<0.05);细菌性肝脓肿组囊周组织CT值高于其余两组(P<0.05),而其余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影像所显示的肝实质内病灶的密度及强化特点,结合临床及实验室相关检查有利于肝肺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用于鉴别粘液性与非粘液性结直肠癌的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学确诊为结直肠粘液性癌患者69例和非粘液性癌患者85例的MSCT影像资料,对其MSCT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两种肿瘤肠壁受累方式、增强形式、继发性肠梗阻、瘤内钙化、肠周脂肪浸润、以及对邻近器官侵犯等特征的差异。结果粘液性癌肠壁增厚(2.52±1.14cm)程度较非粘液性癌(1.91±0.96cm)更重(P=0.003),粘液性癌有84.1%表现为不均匀强化,较非粘液性癌(51.8%)更常见(P=0.001),且粘液性癌的低密度范围更大(P=0.001),偏心程度更高(P=0.027)。与非粘液性癌比较,粘液性癌的实性成分强化程度更低(P=0.001),瘤内钙化更常见(P=0.001)。在两种肿瘤的鉴别诊断中,不均匀强化的敏感度最高(84.1%),特异性中等(58.4%),当4种以上MSCT特征存在显著性差异时,则肿瘤很可能是粘液性癌,其特异性为90.5%。结论MSCT可作为鉴别粘液性与非粘液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正常肝脏、肝硬化肝脏和肿瘤肝脏各分区容积的变异性。方法 收集行CT扫描的住院肝硬化病人 5 0例 ,正常对照组 4 0例 ,异常对照组 (肝右叶巨块型肝癌 ) 2 9例。分别测量正常肝、肝硬化肝的 4个分区容积和异常对照组的左外区容积 ,比较三组各值和差异。结果 正常肝和肝硬化肝左外区 ,左内区 ,右前区 ,及右后区的构成比分别为 [(16 .8± 2 .6 ) %、(15 .5± 3.3) %、(30 .5± 3.2 ) %、(31.9± 3.0 ) % ]和[(13.9± 6 .8) %、(2 0 .0± 7.95 ) %、(31.35± 5 .9) %、(30 .4± 5 .8) % ];肝硬化组、正常对照组和异常对照组三组所测的左外区容积分别为 15 9.0 0ml、15 8.97ml和 2 4 7.76ml,异常对照组与其它两组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时 ,左外区容积变化无差异 ,左内区、右前区和右后区均有明显缩小。右半肝巨大肝癌时 ,左外区容积代偿性增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SCT肝脏增强扫描动脉早期(EAP)成像在肝局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30例肝局灶性病变患者行MSCT扫描(平扫、增强EAP、门脉期),分别由两位资深影像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分析各病变EAP的显示情况及强化特点。结果 130例患者中82.3%的病灶EAP有强化,分别为HCC(92.5%,37/40),肝血管瘤(100%,34/34),肝转移瘤(83.3%,25/30),肝脓肿(100%,10/10),胆管细胞癌(25%,1/4)。其中病灶内异常血管及不均匀强化对HCC、边缘结节状强化对血管瘤、环状强化对转移瘤的阳性预测值及特异性分别为79%-100%和91%-100%。结论 MSCT增强扫描EAP在肝局灶性病变的检测、定性方面均有重要价值,为其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刘靖  钮建武 《中外医疗》2010,29(31):19-20,22
目的探讨胰腺囊性病变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胰腺囊性病变的CT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此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结果假性囊肿15例,囊腺瘤6例,囊腺癌3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肿瘤2例,囊实性肿瘤2例,淋巴上皮囊肿1例。结论胰腺囊性病变的CT鉴别诊断须综合判断,除了CT表现外,还应结合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3.
文正青  刘洁如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2332-2335
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特征及临床价值,提高CT诊断肝脓肿准确率。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肝脓肿CT表现,其中23例为普通CT机扫描,4例为螺旋CT机扫描。结果:病灶平扫均表现为较正常肝组织为低的低密度灶,增强扫描不同程度强化25例,其中脓肿壁强化后显示单环6例,双环10例,三环4例,病灶内呈多房分隔状强化6例,螺旋CT扫描动脉期显示一过性斑片状节段强化1例。本组CT诊断准确率为81.5%。结论:CT扫描能较好地显示肝脓肿的明确部位,根据其特征性及非特征性CT表现,结合临床有助于肝脓肿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为临床及早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吴泺涌  袁明智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1):1807-1809
目的:对照分析同部位肺炎性假瘤和肺癌CT影像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相同部位的68例肺炎性假瘤和68例肺癌CT资料,全部病例均行手术病理诊断证实。结果:中央型和周围型肺炎性假瘤与肺癌分别为10对和58对病例。中央型肺癌均有“癌头尾”征,中央型肺炎性假瘤段以上支气管通畅,无阻塞性肺炎征象。周围型肺癌呈“膨胀形态”征,周围型肺炎性假瘤呈“收缩形态”征,统计学上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根据肺炎性假瘤和肺癌各自有的CT形态和征象,可以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肝脓肿诊断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 3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的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 5s、6 0s和12 0s。结果:肝脓肿增强扫描的典型CT表现为:①动脉期灶周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②门脉期显示环靶征、簇状征;③延迟期脓肿壁及水肿均为等密度,仅坏死区无强化呈低密度。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肝脓肿具有特征性,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潘江峰  邝平定  应明亮  李鲁  施红旗  舒锦尔 《浙江医学》2016,38(11):826-828,832
目的探讨肺部纯磨玻璃结节(pGGN)高分辨率CT影像特征,鉴别诊断浸润性肺腺癌与浸润前病变。方法分析85例高分辨靶扫描影像表现为pGGN且最大径>5mm的99个结节,根据手术病理分为浸润前病变组(AAH+AIS;79个)和浸润性病变组(MIA+IAC;20个)。图像评价内容包括病变部位、大小、密度、边界、病变边缘、形状、病变内部和周边征象(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结果两组患者病变部位、密度、边界、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浸润性病变组分叶/毛刺出现率(80.0%)高于浸润前病变组(38.0%)(P<0.01),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出现率(35.0%、50.0%)也高于浸润前病变组(2.5%、25.3%)(均P<0.05)。ROC曲线显示以病变直径10mm为分割值,其曲线下面积为0.78,区分浸润性病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0%和75.9%。结论pGGN病灶>10mm,有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集束征,提示肿瘤有浸润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周围灌注异常(HPD)的螺旋CT特点,并综合文献分析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分析183例患者共276个肝血管瘤的CT动态增强表现,分析其周围的异常灌注与血管瘤大小及强化速度的关系。结果:276个肝血管瘤出现异常高灌注62个(22.46%)。肝动脉期表现为楔形、节段性或不规则形强化;门静脉期密度略高于肝实质或与肝实质相等,延迟期与肝实质等密度。快速强化型血管瘤出现肝实质灌注异常现象的几率(40.29%)大于慢速强化型(4.40%);直径(d)≤2 cm小血管瘤HPD的发生率(28.49%)高于d〉2 cm大血管瘤(11.34%)。结论:肝血管瘤周围异常灌注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易见于快速强化型的小血管瘤,肝脏CT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脏异常高灌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CT诊断要点。方法对7例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行螺旋CT容积采集成像及MPR重组,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7例共18侧,双侧后鼻孔闭锁4例(8侧),单侧后鼻孔闭锁3例,均为右侧;其中混合性闭锁8侧,膜性闭锁2侧,骨性闭锁1侧。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组织、后鼻孔的狭窄程度及毗邻器官的受累情况,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用多层螺旋CT扫描评价胸腺瘤侵袭与否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诊断为胸腺瘤的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对照观察。结果非侵袭性胸腺瘤9例,侵袭性胸腺瘤16例,MSCT对两者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边缘、肿瘤与心脏大血管的接触面、其间的脂肪线,以及胸膜和心包的改变。结论MSCT对胸腺瘤侵袭性与非侵袭性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