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术前低分子肝素的应用对因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形成的影响.方 法 自2010年1月~2015年3月,将收治的189例因创伤性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例分为抗凝组和未抗凝组,其中抗凝组患者入院后即行皮下注射低 分子肝素抗凝处理,未抗凝组患者术前未行药物抗凝处理,两组病例术后均行低分子肝素抗凝处理.手术前1天及术后Wells评分>2分者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 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结果 抗凝组术前DVT的发生率1.6% ,未抗凝组术前DVT 的发生率2.4%,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抗凝组术后 DVT的发生率3.2% ,未抗凝组术后DVT的发生率5.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 因股骨颈骨折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前应用低分 子肝素不能明显降低围手术期发生DVT的概率.  相似文献   

2.
姚小荷  祝劲松 《中外医疗》2012,31(17):9+11-9,11
目的探讨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防治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股骨各部位骨折患者130例,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52例,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无DVT形成。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及对症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抗凝、运动、CPM机等综合防治。术后2周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及凝血指标检查,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经综合防治后DVT发生率为6.41%:对照组DVT发生率为40.38%;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凝血指标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各部位骨折术后进行综合防治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良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与分析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54例围术期未使用LMWH作为对照组的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68例围术期使用LMWH作为观察组,分别对两组观察两患者DVT的发病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DVT发病率(11.76%)明显低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栓发病率(29.63%)(P0.05)。结论对于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给予术前LMWH明显降低了DVT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置换术后DVT发生影响。方法:42例采用骨水泥型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21)和观察组( n=21),分别于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凝血功能指标,记录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4d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5%VS3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208,P<0.05)。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在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用利伐沙班有利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006-2010年收治的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术前术后护理干预.结果 1例术后6天出现患肢肿胀,1例股骨髁上牵引2周后出现患肢肿胀,均彩超证实腹股沟区深静脉血栓.讨论及早合理的护理干预对预防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老年髋部骨折的牵引治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Gong MQ  Mao YJ  Wei J  Wang MY  Bai J  Fan QL  Li D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6):3263-3265
目的了解因全身其他因素,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牵引治疗的结果。方法2000年11月至2005年1月共有10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因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而行牵引治疗。其中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5例,年龄48~98岁,平均75.8岁。所有病例均在家中接受牵引治疗。结果1年内死亡9例,死亡率8.8%(9/102)。其他并发症依次为褥疮30例,发生率29.4%(30/102),肺部感染6例,发生率5.9%(6/102),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肺栓塞1例,泌尿系感染1例。股骨颈骨折愈合15例,愈合率51.7%(15/29)。股骨粗隆间骨折愈合40例,愈合率97.6%(40/41)。调查时与伤前Harris评分比较,股骨颈骨折组平均下降23.1分,股骨粗隆间骨折组下降15.6分。结论对于无移位或稳定的股骨颈骨折,以及部分粗隆间骨折,牵引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结果,且其花费低,在现阶段仍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髋部骨折越来越常见。手术疗法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首选,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危险性大,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患肢的功能障碍或缺失,严重者血栓脱落会导致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如何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干预DVT非常重要。2008年6月—2012年12月,我们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参苍白术散加减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高龄粗隆间骨折术后DVT发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4例高龄粗隆间骨折需要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参苍白术散加减配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性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凝血系列检查、肿胀指数及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检查等指标结果,以观察两组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效果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胀指数,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检查,DVT发生率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参苍白术散加减配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应用,在预防高龄粗隆间骨折术后DVT的发生上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4年7月—2008年6月8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治疗,对手术方法及疗效回顾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9.2个月;术后按Harris评定标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8%;术后出现3例髋内翻,2例延迟愈合,无1例死亡,无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断裂。结论DHS手术内固定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强调严格的手术适应证、充分的术前准备、规范的DHS手术操作技巧、个性化的术后功能锻炼等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方法 对120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入院第1、7、14、21天凝血指标(D-二聚体)监测,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的比较,观察并比较两组的DVT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7、14、21天D-二聚体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例患者共有10例发生了下肢DVT,其中实验组2例,对照组8例。结论 护理干预作为预防DVT形成的一种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特点,分析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 方法 2012年10月-2016年4月在义乌市中心医院骨科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共60例。其中,股骨颈骨折28例,转子间骨折32例。患者在术前及术后3 d和7 d分别行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情况,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和骨折至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患者术前DVT危险因素分析,以年龄、性别、骨折类型、入院至手术时间、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法、麻醉时间、手术方法和手术时间为变量进行术后DVT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出现下肢DVT 21例(35.0%)。其中9例(15.0%)为术前血栓,12例(20.0%)为术后血栓。86.7%的DVT发生于骨折侧。转子间骨折发生术后DVT的风险是股骨颈骨折的5.977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类型是老年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5.977,P<0.05)。 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患肢DVT发生率高于健侧;转子间骨折为术后DVT的危险因素;术前即有较高的DVT发生率,因此入院后应尽早行CDFI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DVT。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椎骨骨折患者术前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武警浙江省总队杭州医院收治的椎骨骨折患者120例,采用单因素、多元回归法分析椎骨骨折患者术前DVT形成与性别、年龄、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陈旧性骨折、术前牵引制动、术前血栓预防措施、D-二聚体水平、吸烟史的关系。结果共有21例(17.5%)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发生DVT患者与未发生DVT患者在年龄≥45岁、性别、合并伤、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预防措施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是影响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45岁、合并系统性疾病及未采取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发生DVT的可能性比较大,采取术前预防措施和加强监测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评估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r)的危险等级,采取预防措施降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法:依据《美国深静脉血栓预防医嘱》,结合亚洲地区关于深静脉血栓的文献报道,制定出适合西宁地区(海拔2264m)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评估表,根据此表评估住院手术患者。观察组对2011年7月22日-2013年6月30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6560例进行深静脉血栓危险程度评估,对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共l235例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对照组对2009年8月1日-2011年7月21日18岁以上住院患者21431例,中等以上危险因素(评分〉3分)的手术患者共2037例,未采取任何预防措施;分析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ll例,发病率为0.89%;对照组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68例,发病率为3.34%;两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应用《青海红十字医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估表》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对于中等以上危险(评分〉3分)的需手术患者进行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明显降低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王建新  薛滨勇  苏艳 《海南医学》2011,22(15):11-13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中老年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对2000~2005年未应用低分子肝素的骨折患者(单纯运动组)及2005年后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的患者(LMWH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单纯运动组DVT发生率为15.8%(38/240),LMWH组为1.4%(4/279),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4,P〈0.05)。手术后,单纯运动组APTT、Fig均较前显著增加(P〈0.05),LMWH组APTT、Fig稳定(P〉0.05),手术前后上述指标前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干预预防中老年患者骨折术后DVT形成效果确切,可显著降低骨折术后DVT形成发生率,安全性好,值得进一步探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3月至2019年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老年创伤骨科病房收治的687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通过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进行初筛,可疑或阳性的患者行静脉造影确诊DVT。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前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发生率为12.4%(85/687)。经过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伤至入院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术前下肢DVT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高,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后延迟入院以及APTT缩短的患者术前下肢DVT的发生率增加,对有这些危险因素的患者应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术前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成因,并探究相应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老年骨折患者,分为2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性护理干预,分析DVT的原因,并对比2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前、术后10天、术后20天时DVT发生率分别为11.4%、20.0%、25.7%,观察组依次为2.9%、8.6%、11.4%,观察组DVT发生率更低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诱发DVT的原因,发现年龄(≥65岁)、术前下肢静脉病变、术前体质量指数(BIM)>28kg/m2、切口≥9㎝、术中失血量>500 ml、术后卧床时间>4天均是引起DVT的原因.结论:诱发老年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因素较多,临床应予以其一定重视,积极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不同物理方法: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穿戴梯度弹力袜(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s,GCS)和IPC+GCS,预防骨盆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210例患者纳入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IPC组、GCS组与联合预防组各70例,入院后IPC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IPC抗凝治疗,GCS组患者采用抗凝药物联合穿戴梯度弹力袜抗凝治疗,联合预防组患者采用药物联合IPC+GCS抗凝治疗预防DVT。术前1 d、术后24 h、术后第7天分别检测并记录3组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浓度和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无DVT的发生。对怀疑肺栓塞的患者行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结果 术后第7天联合预防组与IPC组、GCS组之间总DVT和肌间DVT发生率、血浆D-D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患者近端DVT、远端DVT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在使用药物抗凝的基础上联合使用IPC+GCS与单独使用IPC或GCS抗凝治疗相比能够显著降低骨盆骨折术后早期血浆D-D浓度和下肢肌间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手术方法对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为选择性应用抗凝药物预防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DVT提供依据。方法:180例老年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均未应用药物进行预防性抗凝治疗,根据采取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40例行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B组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C组72例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术后出现患肢肿胀和(或)疼痛,伴有或不伴有Homans征/ Neuhofs征阳性的患者常规应用加压超声技术行超声多谱勒检查以确定是否有下肢DVT。结果:超声多普勒显示A组阳性10例,DVT发病率为25.0%;B组阳性29例,1例阴性患者出院前猝死,尸检证实为伤肢混合型DVT并发肺栓塞,DVT发生率为44.1%;C组阳性20例,DVT发生率为27.8%。A组和C组DVT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和C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股骨颈骨折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可能较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易发生下肢DVT。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研究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影像技术在原发性肝癌诊治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5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57例患者术前完成CT、GD-EOB-DTPA增强MRI、三维可视化并进行手术规划,术中使用ICG荧光影像实时侦测肿瘤部位、边界,肝内卫星癌灶、转移癌灶,根据术中荧光探查结果并联合三维可视化手术规划,完成最终手术方案;对照组97例患者进行常规手术评估及手术切除。对术前肿瘤的影像学信息、术中肿瘤的探测情况、术后实验室指标、病理信息及随访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实验组57例,术前CT影像学检查发现63个病灶;MRI发现70个病灶;术中ICG分子荧光发现80个病灶,比CT多发现的17个病灶 中,病理证实10个为肝细胞癌,7个为肝硬化结节。实验组术中中位出血量为300(250)mL[M(QR)],少于对照组的400(390)mL(Z=2.291,P=0.022);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及围手术期死亡。实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12/57),与对照组的48.4%(47/9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6,P=0.001)。实验组的24个月总体无瘤生存率为74.9%,而对照组总体无瘤生存率为28.9%,两组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2)。 结论 三维可视化技术联合ICG荧光影像能够为原发性肝癌治疗提供精确的术前诊断、手术规划及实施方案,以及术中微小肝癌侦测、精准导航,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术后无瘤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