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心率变异(HRV)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分析136例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凌晨血压特点。凌晨血压增高≥54.5mmHg判定为凌晨血压增高(MBPS,n=38),凌晨血压增高〈54.5mmHg判定为非凌晨血压增高(NMBPS,n=98),用动态心电图对其心率变异性的时域和频域参数进行分析。结果(1)与NMBPS相比,MBPS的凌晨收缩压、舒张压、脉压较高(P〈0.01)。(2)MBPS组的SDNN、SDANN、rMSSD、PNN50、LF、HF明显低于NMBPS组(P〈0.01或P〈0.05),MBPS组LF/HF明显高于NMBPS组(P〈0.05)。(3)凌晨血压与SDNN、SDANN、LF、PNN50呈负相关(P〈0.01或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凌晨血压增高与HR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非慢乙肝患者为对照组,以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期前收缩数目,将54例慢乙肝患者分为Ⅰ组31例和Ⅱ组23例,进行心率变异性时域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BI组HRV时域指标测值PNN50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CHBⅡ组各项测值均降低。其中SDANN(P〈0.02)、rMSSD(P〈0.05)、PNN50(P〈0.01)有非常显著意义。SDNN阳性率指标:CHBI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P〉0.05),而CHBⅡ组与对照组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在慢乙肝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HRV减低可作为慢乙肝患者中高危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与EH合并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type2,T2DM)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和动态血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ABP)的变化特点。方法对32例EH合并T2DM患者、26例EH患者、22例对照组的HRV和AB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组SDNN(P〈0.01)和HF(P〈0.05)下降,LF(P〈0.05)和LF/HF(P〈0.05)增加。与EH组比较,EH合并T2DM组SDNN州(P〈0.01)和HF(P〈0.05)下降,LF/HF(P〈0.01)增加,且EH合并T2DM组24hSBP(P〈0.05)、dSBP(P〈0.01)和dDBP(P〈0.05)均高于EH组。结论EH患者存在着HRV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异常,糖代谢异常可加重EH的HRV和BPV的异常程度。  相似文献   

4.
老年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治疗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伦碧 《重庆医学》2006,35(9):797-798
目的 随着糖尿病肾病(DN)患者逐年增加,行血液透析(HD)治疗者居透析患者第2位,老年DN患者合并症多,透析并发症增加。探讨老年DN透析并发症的防治,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方法 选择同期HD老年DN与非DN患者各26例,分为两组,分别观察透析前、后血红蛋白,血糖,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并观察眼底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及感染情况。结果 两组透析前、后血红蛋白,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等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N组较非DN组并发症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存活率下降。结论 老年DN患者应早透析、充分透析,积极控制血糖和血压,加强营养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70例2型糖尿病患者(A组)与50例正常人(B组)对照,对比两组的HRV时域指标(SDNN、SDANN、rMSSD、PNN50)。结果:A组中的HRV时域指标均比B组降低,A、B两组HRV时域指标SDNN(110.6±31.8)VS(146.4±30.6)ms,P〈0.05;SDANN(92.2±27.6)VS(130.9±29.6)ms,P〈0.05;rMSSD(26.8±12.7)VS(35.5±14.6)ms,P〈0.05;PNN50(2.17±1.4)vs(3.2±1.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尿病患者常有自主神经损伤,迷走神经张力降低,HRV降低。HRV是判定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损伤的一项客观指标,同时也对治疗和预测糖尿病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脉压(PP)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EH患者110例同时监测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按照PP分为3组:A组35例(PP〈5.33kPa),B组38例(5.33kPa≤PP≤8.00kPa),C组37例(PP〉8.00kPa),3组均测定时域指标HRV的SDNN(24h全部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SDANN(每5min正常心动周期的标准差)、rMSSD(正常相邻心动周期差值的均方的平方根)、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超过50ms的心搏数占总心搏数的百分比)。并进行3组间时域指标比较瞍相关性分析,统计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B组与A组比较SDNN、SDANN明显降低(P〈0.01),rMSSD降低(P〈0.05);C组与A组比较HRV各时域值均显著降低(P〈0.01);B、C两组比较中HRV各时域值存在差异(P〈0.05)。恶性率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随PP增大而增加。HRV时域指标SDNN、SDANN与PP呈负相关。结论:EH患者PP增宽可能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易发基础,PP增宽与HRV下降存在相关性。因此,临床治疗要注意缩小PP,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率变异性( HRV)和心率减速力( DC)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1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研究组)和8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监测DC和HRV。结果:结果表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明显低于正常组研究对象,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较低,均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率减速力与心率变异性的SDNN、RMSSD和PNN50等三个指标均呈正相关性,均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DC与HRV具有正相关性,可协同作为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心率变异性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虹 《广西医学》2001,23(5):1071-1073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EH)伴左心室肥厚的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及与左心室肥厚程度的关系。方法:对98例EH患者和41例正常人行24h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EH无左室肥厚组的SDNN、rMSSD、PNN50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H左室肥厚组上述指标降低,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EH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比较上述指标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EH患者的SDNN、SDANN、rMSSD、PNN50与左室心肌重量指数呈负相关。结论:EH左室肥厚组患者的HRV降低,HRV与左室肥厚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观察多烯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或顺铂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107例晚期NSCLC患者,分为奈达铂联合多烯紫杉醇治疗组(DN组)53例和顺铂联合多烯紫杉醇治疗组(DP组)54例,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DN组有效率(41.51%,22/53)和DP组有效率(42.59%,23/5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DN组恶心呕吐发生率(20.75%,11/53)低于DP组(62.96%,34/5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9.554,P〈0.01),但DN组血小板下降发生率(49.06%,26/53)高于DP组(22.22%,12/5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410,P〈0.01)。结论晚期NSCLC治疗中DN方案和DP方案疗效相当,但DN方案的胃肠道毒性明显轻于DP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及临床改善。方法选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行血液透析(HD)串联血液灌流(HP)治疗设为HD+HP组,行常规血透设为HD组。分别测定两种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TⅡ)、肾素活性(PRA)水平。观察灌流后患者高血压改善情况。结果1)HD+HP组治疗后PRA升高(P〈0.05);ET、NO均显著下降(P〈0.01);ATⅡ稍有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2)HD组治疗后PRA、ATⅡ均显著升高(P〈0.01);而NO显著下降(P〈0.01);ET略微下降,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常规血透可以引起PRA、ATⅡ缩血管物质的水平升高,起扩张血管作用的NO下降,与患者透析后血压升高有一定联系。而行HD+HP治疗可降低ET、ATⅡ水平,且NO下降程度相对小,故能改善透析后高血压情况,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细胞形态变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的改变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观察88例血肌酐尚未明显升高的2型糖尿病并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标准差(PDW-SD)等,并对血细胞形态、血生化指标、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压、体重指数(BMI)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正常对照30例。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体重指数(BMI)、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和收缩压(SBP)增高,血清白蛋白(Alb)降低(P〈0.01),外周血细胞形态有显著改变(P≤0.01)。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与血细胞形态变化、收缩压等相关,而收缩压与血细胞形态、体重指数和甘油三酯等也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有关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各因素在DN发病中各自独立作用及相对影响大小。方法 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方法对122例T2DM患者的临床及生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1)DN的患者占总病例数39.3%;(2)T2DM患者DN组48例和非DN组(NDN组)74例与健康对照组45例相比较,前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浆内皮素(ET)水平、空腹胰岛素(FINS)、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poB100均显著高于后两组,而ISI显著低于后两组,提示年龄大、病程长、超体重、血脂异常、ET水平升高和胰岛索抵抗(1R)与DN的发病有关。(3)与DN相关的危险因素依次为ET,apoB100、DBP、SBP、FBG、BG2h、病程、C-P2h、年龄和餐后2h胰岛素(INS2h)。结论 ET升高、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1R是ND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积极维护体内正常代谢,尽早纠正血脂异常.有效控制血压、血糖以及改善1R状态是预防和延缓DN发生发展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DN30例,非DN86例及正常健康体检者25例,检测各组HbA1c、FBG、mALB水平。结果①DN组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糖尿病非DN组及正常对照组,糖尿病非DN组HbA1c、FBG、mALB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②空腹血糖〉11.1mmol/L的C组40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32.5%(13,40),明显高于A组;空腹血糖(7.8~11.0)mmol/L的B组56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26.8%(15/56),明显高于A组。@HbA1c〉9.0%的C组37例糖尿病患者中DN的检出率达48.6%(18/37),明显高于a、b组。结论对糖尿病患者HbA1c、FBG及mALB的测定能为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益肾化湿颗粒对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肾小管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DN患者200例,按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其中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常规降糖、降血脂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益肾化湿颗粒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与治疗4个月后的血糖指标[空腹血糖(FGB)、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肾功能指标[血清肌酐(Scr)、尿素氨(BUN)、尿蛋白排泄速率(UAER)]以及肾小管功能指标[β2微球蛋白(β2-MG)、视黄醇结合蛋白(RBP)、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的结果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的FGB、2hPG、HbAlc、Scr、BUN、UAER、β2-MG、RBP、NAG指标均比治疗前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肾化湿颗粒可有效控制DN患者血糖与血压水平,改善其肾功能、减轻肾小管损伤。  相似文献   

15.
崔秀玲  奚悦  马跃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21):2439-2441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DN)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老年2型DN合并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硝苯地平控释片组(20例)、缬沙坦组(20例)及联合治疗组(22例)。3组患者均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血糖达标后口服降压药物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组、缬沙坦组患者分别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缬沙坦80 mg,1次/d;联合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缬沙坦80 mg,1次/d。疗程为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3组患者血压、24 h尿微量清蛋白排泄率(UAER)和肾功能变化。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血压及24 h UAER均显著低于硝苯地平控释片组和缬沙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过程中3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缬沙坦治疗老年2型DN合并高血压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6.
钟晓卫  李莎  付徐泉 《西部医学》2009,21(10):1653-1654
目的观察老年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1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分成两组,一组为糖尿病肾病56例,另一组为非糖尿病肾病组52例。观察血压、血糖、血脂等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DN组的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DM病程(DOD)、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IR)、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高于非DN组(P〈0.001)。结论高血压、血脂、血糖和病程是糖尿病肾病(DN)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4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根据24h尿白蛋白或蛋白定量分为早期糖尿病肾病(30例)和临床期糖尿病肾病(34例),再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降糖降压治疗,治疗组再予以低分子肝素治疗,疗程8周,观察血脂、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标准化比率、肝肾功能、内生肌酐清除率、24h尿白蛋白或蛋白定量变化及副作用。结果:两期治疗组治疗后血脂、纤维蛋白原、24h尿白蛋白或蛋白定量下降,临床期糖尿病肾病治疗组血尿素氮、肌酐降低,内生肌酐清除率升高,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治疗糖尿病肾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DM)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DN)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 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 0.05~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 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无血管并发症的糖尿病 (DM)和糖尿病肾病 (DN)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内皮素 (ET)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照组 43人 ,DM组 45例 ,DN组 40例 ,测定血浆 CGRP、 ET及血压。结果 :DM组的 CGRP比对照组、 DN组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5 )。 DN组的 ET比对照组、 DM组显著增高 (P <0 .0 1,P <0 .0 1)。三组的血压 :DN组最高 ,DM组次之 ,对照组最低。对照组、 DM组的 CGRP与 ET正相关 ,DN组的 CGRP与 ET无显著相关。结论 :CGRP对血压的影响 ,在无血管并发症的 DM大于 D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阿卡波糖对老年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nesfatin-1及糖脂代谢的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8例老年D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阿卡波糖治疗。比较两组血清nesfatin-1水平、血糖指标及血脂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nesfatin-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指标(FPG、2 h PG、HbAlc)、血脂指标(TG、TC)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DN患者使用阿卡波糖治疗可显著改善血清nesfatin-1指标及糖脂代谢,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