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墨经》由战国时期墨家共同体集团创作,从墨子酝酿,到战国后期总结,《墨经》的知识建构和体系形成过程,持续250年。《墨经》成书约在前3世纪,与公孙龙、荀予同时。墨、龙、荀三家争辩、唱和的踪迹、脉络,历历可寻。《墨经》用先秦古汉语“经”体写作,浓缩精炼,惯常省略,是用于墨家学派传承、教学、争辩的札记、纲要,独创概念术语甚多,使知识结构、语言工具大异于古的现代人,难以读懂。墨家有丰富的概念论和运用概念的艺术,对概念的性质和作用具有独到见解,对概念从外延、内涵作出了种类划分,它对建立中国古代逻辑、哲学和科学的范畴体系,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证中医学阴阳理论是科学而不是哲学,指出要明确阴阳在中医学中的本体论地位及其逻辑规则。形气阴阳概念的实质是基于人的实践方式产生并相互转化的,形气、阴阳不能从实体论角度求解,它是东方科学解释自然的基本量纲。初步提出了形气关系、阴阳关系参考系划分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墨经》作为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经典之作 ,其中具有许多关于论证的精辟思想 ,涉及到了论证的功用和目的、论证所应遵守的基本逻辑规律、论证的具体论式、对“悖论”的反驳、论证评估等方面。《墨经》的论证逻辑思想主要包含在关于“辩”和“说”的条文中 ,其中的“辩”和“说”都包含了推理论证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在"人"的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曲解,有人甚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人学空场"!对此,笔者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以及关注的终极目标三方面来论证"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一、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足点;二、对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内在逻辑线索;三、人的自由和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概论《黄帝内经》理论与诸子百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奠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先秦诸子百家之学,是《内经》理论发生的文化背景,其中道家思想中的道气论、辩证思维,儒家的治国方略、“以和为贵”、“过犹不及”等级观念等,法家以“法”治事及灵活处事原则,墨家“三表法”观点,名家论证“合异同”、“离坚白”所用的取象类比思维,阴阳家的阴阳观、五行观,杂家反对迷信以及用药如用兵思想在《内经》理论构建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中保存了大量药名,后世注家在旧注中对药物的名实关系进行了细致考证.该研究就名实关系中存有较大分歧的"蔆"薢茩"决光"进行考证,利用《说文解字》《尔雅》等辞书与注家旧注,结合本草文献,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分析.此外探讨"菊"(幸菊)"蘜"三个药名中的用字问题,理清词义,辨析名实的同时发掘药名中存在的语言文字现象.将文史与中医药内容相结合,互为补充,发掘训诂专书中所含本草学方面的价值,并以此补正本草文献内容.  相似文献   

7.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强调人类体验对概念系统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翻译是一种跨语言的认知活动,重点探讨语言的认知基础和翻译中的认知转换。《黄帝内经》正是源于中国古人对自然与人的体验而形成的系统性思想和概念系统的集大成者,从体验哲学视域研究《黄帝内经》中的翻译现象正是对语言起源和认知翻译机制的深挖。本文将体验哲学的3个基本原则与《黄帝内经》中多个翻译实例进行结合,旨在为认知翻译提供鲜活实例,也为《黄帝内经》的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李东垣是"补土派"的创始人,在他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4部著作中,有40多处提到"阴火"。但他对阴火的概念交待得不够确切,有时指心火,有时指肾火,有时又指脾火、胃火、肝火、肺火、经脉之火、五志之火、实火、虚火、相火、下焦包络之火、七情之火等。上述这些繁杂不同的说法,造成了后世学者对其"阴火论"学术思想认识的不同。正确理解李东垣"阴火论"学术思想,对全面准确把握和深入研究李东垣整个  相似文献   

9.
学术讨论有助于认识深入 ,追求真理 ,活跃学术空气。《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年第 2期载林矛心君《也谈中医基本原理》(下称《也谈》) ,文中认为中医诊断学应该有“自己较为特殊的、有针对性的原理”。这个意见非常正确 ,切中要目。然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理 ,究竟是“司外揣内”还是“分辨阴阳” ,本文作进一步的探讨 ,对“察色按脉 ,先别阴阳”的原理作一些论证。1 对“以我知彼”与“先分阴阳”原文的理解《也谈》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的“以我知彼 ,以表知里……”一段文字“论述极其精辟 ,简直是专门为阐述中医诊病的原理…  相似文献   

10.
四、诊断学上的伟大发明 扁鹊前后(公元前五世纪上半期)就已发明了切脉的方法。《内经》讲切脉的地方很多,而最要紧的是《素问》第一七《脉要精微论》和第一八《子人气象论》两篇。前者讲到脉象有长短、大小、坚耍、疾徐、虚实、浮沉、滑涩之别,以手指可以区分。当时虽然有切脉法,但并不是诊断疾病的唯一方法。《史记扁鹊传》说扁鹊“特以诊脉为名耳”。《素问》第七八《微四失论》也说:“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可见当时并不全持切脉来诊断的。  相似文献   

11.
上海伤科八大家传承兴衰剖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近百年来上海地区伤科八大学术流派(石氏、魏氏、王氏、施氏、陆氏、闵-殷氏、佟氏)的共性和个性进行研讨,并就继承和创新及所存在问题提出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考察命门学说的历史,分析命门学说理论结构,探讨命门学说兴衰原因,进一步探讨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命门学说兴于明代,衰于清代,在现代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兴起源于对阐述生命原动力及动力机制的需求,并以宋明理学为核心基础构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命门学说自身的存在缺少实证基础。现代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介绍命门学说的章节中,缺少命门学说原本的理论框架;第二,出现了以命门学说理论框架部分结构构建的新概念,即以"动力—肝、心、脾、肺、肾"这一结构重新构建新的概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肝主疏泄的理论构建上,其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主流思想的改变,使命门学说的核心结构与核心理论的结构存在差异,相互排斥,使得命门学说原本的问题被放大;第二,对生命动力及原动力的解释是中医理论不可缺少的部分。厘清这一点,对中医脏象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明代助产手法的进步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的助产手法比北宋杨子建《十产论》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各种妇产医著对之有比较广泛的记载,疗效也得到医家们比较普遍的承认。更重要的是手法操作过程得到改进,如提出作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剪除指甲、香油润手。而且必须对胎儿位置确诊无疑,严格掌握各种手法的适应症,并增加了胎盘剥离手法及碎胎术。这是明代中医产科学中很值得重视的一部分。虽然仍有许多缺陷,但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14.
The extant book titled Maifa Weizhi copied in the Ming Dynasty, is, in fact, an edition of the lost book of Zhongjing's 36 kinds of Maifatu written by Xu Shuwei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is is one of the earliest illustrative books on pulsolgy some one hundred years earlier than Shi Fa's Chabing Zhinan.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现存题为《脉法微旨》的一部明抄脉书进行了考证,认为该书实是早已亡佚的南宋许叔微《仲景三十六种脉法图》的一种传本。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脉图著作,比南宋施发的《察病指南》要早一百余年。  相似文献   

16.
明末医家汪绮石所揖《理虚元鉴》是一部关于治疗虚劳病证的精详而独到的专著,该书编撰严谨,辨证论治、立法遣药,灵机活泼,独具一格。本文就《理虚元鉴》中"虚劳病"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从学术源流、虚劳病因病机、施治法则等角度阐述虚劳论治理论。绮石精研医术,以《易经》《内经》为宗,融诸家之所长,独创一家之言;绮石临证,独具慧眼,治病必求其因,首倡六端;审查病机,首创由"火"之论;详论治法,倡"三本二统"之说。绮石尊古而不泥,述而有作,治病求本,内外兼顾,善辨真伪;临证强调辨证论治须精深,四诊合参须圆活,药随症施,随症易方。书中论述对于临床虚劳性疾病的防治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正体类要》看石印玉教授治伤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体类要》是薛己所著的一部骨伤科名著,许多治伤理论至今仍在伤科领域中占主导地位。石印玉教授根据数十年的经验,提出的整体疗伤的辨证思想,以及气血为先、筋骨并治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清代植物学家和药物学家吴其浚,视研究植物学和药物学为自己终生之抱负,亲自到各地搜集资料,博览群书参阅八百余种古代文献,对植物进行详细考察.所撰《植物名实图考》等著作绘图精良逼真,对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考订详细,国内外多次出版,广为收藏.目前,植物学中文名中,约有10个科和55个属均沿用该书选载之名。  相似文献   

20.
明代元气论     
元气,是中医学的重要范畴。元气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元气学说发展到明代,许多医家受宋明理学研究的影响,格物思辨的精神尤为突出,在元气的实质、特征等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富有价值的成果,极大地充实了元气学说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