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阴道毛滴虫呈梨形或卵圆形,虫体表面有深浅不一的皱褶。有些虫体前部较细,表面光滑;后部较粗,皱褶较深。有些虫体表面伸出丝状或形状不一的伪足。体表还可见吞饮小泡和附着于体表浅凹陷处的细菌。四根前鞭毛和一根后鞭毛分别从鞭毛周管中央发出。波动膜表面光滑,其外缘内侧有副纤维和后鞭毛贴附,波动膜和后鞭毛的末端有时不与虫体相连,呈游离状。虫体后端有轴柱伸出,有的轴柱靠近伸出端有一环形隆起,末端有一球状物。  相似文献   

2.
肠滴虫,又名人毛滴虫,属医学原虫鞭毛虫纲,虫体长7~10μm,宽7~9μm,前端有鞭毛3~5根,虫体中央有1根透明的轴索,经由虫体后端伸出体外,体侧有波动膜(肠滴虫的唯1特性),另有1根鞭毛沿波动膜由虫体后端伸出体外,其后鞭毛与虫体等长,有一个核,位于虫体的宽端,形态不定,寄生于人体肠腔内,污染食物和饮水等,经口感染人体,可引起腹泻。其检验方法一般用生理盐水直接涂片镜检,  相似文献   

3.
五毛滴虫属Pentatrichomonas 人五毛滴虫P.hominis 此虫为世界分布,有很多同义名。见于小鼠、大鼠、仓鼠、犬;描、猕猴、长臂猿、以及包括人在内的其它灵长类动物的盲肠和结肠。形态虫体常呈梨形或卵园形,大小8—20×3—14微米。一般有5根前鞭毛,据Flick(1954)观察了13种宿主约13,000个虫体,其中77%具5根前鞭毛,17%具4根,5%具3根,而1%具6根或6根以上。后鞭毛从长的波动膜的末端伸出。副基体小、椭园形,毛基体由2个颗粒组成,楯体新月形,有胞口。在成形的粪中,虫体变园并停止活动,但不形成包囊。  相似文献   

4.
根据虫体的不同切面观察,虫体前端钝圆,背面隆起,腹侧有腹吸盘。后端尾部变细。虫体周缘可见伪足样周翼。虫体纲细膜下方(包括吸盘中心区)有呈单层分布的空泡。细胞质内两个细胞核之间是鞭毛中心区,有后侧、腹和尾鞭毛三对,在尾鞭毛背、腹侧有微管带,接近后侧鞭毛各有一电子密度高的原纤维物质。中心体比较罕见,靠近吸盘后缘水平,位于虫体背面与尾鞭毛之间。腹吸盘由单层微管组成,是一个不对称螺旋形结构,可见侧脊部及微管结构的重迭。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蓝氏贾第鞭毛虫(Giardia.lamblia)滋养体的超微结构。方法:用改良TYI-S-33培养基培养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以透射电镜观察该虫体的超微结构。结果:该虫体冠状面的特点是:呈倒置的梨形,颜面状;在质膜下可见单层排列的小囊泡;其胞质内密布游离核糖体颗粒;其内质网呈扁管状,散布在整个胞质内。该虫体的两个细胞核呈椭圆形,泡状,位于虫体前部的1/2处,核膜完整,核内各有1个细小的核仁。该虫体的鞭毛自基体发出,中体位于虫体的中后部,鞭毛、基体、中体均为高电子密度的管状微管结构。该虫体横切面的特点是:有两个泡状核,核膜完整,呈典型的多孔性双层单位膜结构,核内可见圆形核仁。该虫体的吸盘由一层短阵列微管构成;其鞭毛由电子密度高的周围微管和中央微管组成,在高倍放大的电镜下可见9对与鞭毛纵轴平行的周围微管和2根中央单管,中央单管有辐射丝伸向周围微管。该虫体的尾部腹侧质膜下、尾鞭毛轴丝周围的短肋样funis微管在鞭毛周围形成一层鞘膜样包裹。结论:蓝氏贾第鞭毛虫滋养体具备精密、复杂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导阴道毛滴虫电子显微镜观察的初步结果:1.鞭毛:由2条中央纤维,9条外纤维和鞘膜所组成。鞭毛是由虫体前端毛基体发出,近端包存在虫体前端内凹的鞭毛臼内。2.轴柱:分为轴头和轴干二部,为透明双层膜所形成的筒管状结构,膜间有细纤维牵联,筒管内具有无数电子密度疏密不一致的小颗粒。3.细胞质:为双层的质膜所包被,内含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致密颗粒。还有食物泡、空泡,以及拟似线粒体的结构。4.细胞核:椭圆形,核膜双层,膜上有小孔。核质为细微颗粒,核内有6—8个电子密度较高,大小相仿的染色质颗粒,和一个较大而致密的核仁。核膜外围可见显著的内质纲,核膜与内质纲之间又有细致管通连。最后,我们对阴道毛滴虫有否线粒体以及核的结构和内质纲关系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寄生于实验大鼠肠道常见的5种鞭毛虫:曲滴虫、人五毛滴虫、田鼠田毛滴虫、微小三毛滴虫和鼠三毛滴虫进行了光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对各虫体的形态、运动状态,及鞭毛、肋、波动膜、轴柱、核等细胞结构进行了描述。根据虫体的形态,将人五毛滴虫和田鼠四毛滴虫归为人型鞭毛虫,将鼠三毛滴虫和微小三毛滴虫归为鼠型鞭毛虫。在扫描电镜下见人五毛滴虫的3根鞭毛从3个不同部位发出,这与已有观察结果相异。  相似文献   

8.
滴虫性阴道炎是女性常见病之一,是阴道炎的一种,由阴道毛滴虫引起,容易感染,不易根治。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毛滴虫的外形像只梨,在虫体的前端伸出4根鞭毛,另有1根在虫体的后部伸出,滴虫借助鞭毛摆动前进,或以波动膜波动作螺旋式运动,活着的虫体光润、透明,像一滴水珠,所以人们把它称为滴虫。毛滴虫属厌氧寄生虫,因此能寄生在比较缺氧的阴道内,它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力相当强,在干燥的条件下,能存活20个小时,甚至在摄氏零下10度,也能存活7个小时,常温情况下,滴虫在精液中能存活6小时,在尿液中能存活24小时…  相似文献   

9.
从感染克氏锥虫的小鼠切取病变心肌组织,同时取培养的锥虫作电镜观察。结果显示:无鞭毛体圆或椭圆形。鞭毛袋内藏鞭毛。无鞭毛体的鞭毛较短,大都藏于袋内。在鞭毛横切面上,周围有9对微管,中央有2根微管。质膜下有排列整齐的膜下微管,约143根。动基体腊肠状,内腔中含有呈“8”字形紧密排列的DNA纤丝。高尔基复合体呈囊状。在小鼠心肌纤维中,常可见簇状排列的无鞭毛体。锥鞭毛体的动基体在核后方,动基体的DNA由平行而疏松排列的纤丝组成。动基体DNA纤丝在无鞭毛体及锥鞭毛体内形态显著不同。阐明这种形态变化的本质,对揭示动基体功能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Nissl法染色观察了14只家兔脑尾核头部。将尾核头部由背侧向腹侧分为背侧、中间和腹侧部三等份,并根据细胞聚集情况将背侧部又分为背内侧、背中心和背外侧三区。在2856张切片中,观察了5521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共分7型混杂存在,其中梭形占35.68±0.64%,椭园形占18.53±0.52%,梨形占14.87±0.48%,多边形占13.08±0.45%,三角形占8.33±0.37%,园形占4.8±0.29%,半月形占4.71±0.29%。神经细胞长径平均为14.2±0.04μ;横径平均为9.6±0.03μ。其长径在10μ以下者占7.05±0.12%;10.1~20μ者占87.61±0.02%;20.1~31.5μ者占5.34±0.09%。尾核头主要由小型细胞构成。在高倍镜下每个视野只散在有0~2个较大的细胞。背中心区的细胞较大,越向腹侧则逐渐变小,背内、外侧区的细胞也较小。细胞核多位于胞体中央部。Nissl体多为分散的淡染粉末状颗粒,只有极少数较大的细胞的Nissl体呈浓染块状。神经细胞的排列多呈链状、弓形、半环形或环形。细胞的配布虽较分散,但有的聚集成团。尾核头周边部细胞的长轴多与周边相平行,而其内部,细胞的长轴则多呈腹背方向排列。尾核头部各分区的神经细胞数,在单位面积内有所不同,背中心区较少,越向腹侧则逐渐增多。细胞密度腹侧部最大为86775/mm~3,依次是中间部为78279/mm~3,背中心区为66224/mm~3和背内侧区57040/mm~3。细胞的数目与其大小由背侧向腹侧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描述了在扫描电镜下阴道毛滴虫虫体形状和体表、前鞭毛、波动膜、后鞭毛及轴柱的形态与结构。  相似文献   

12.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冷冻割断的未受精蛔虫卵。在子宫末段虫卵最外层为子宫层,该层薄厚相差悬殊;子宫层内为卵黄层;卵黄层内为卵母细胞膜;卵内充满大、中、小三种颗粒,三种颗粒分布无趋向性。未受精卵无几丁质层及类脂层。在子宫起始段,虫卵除子宫层较薄而不均匀外,其他结构与子宫末段虫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用猫以Fink—Heimer银浸法研究眶回后部的传出纤维投射,出现终末及终末前溃变的部位如下:双侧皮层的冠状回、乙状后回、S_(?)区、侧回、上斯氏前回、外斯氏前回,损伤侧的上斯氏中回和对侧的眶回后部。丘脑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背内侧核、中央中核和中央外侧核。双侧锥体束、脑桥核、中脑网状结构腹内侧、桥首侧和尾侧网状核、延髓巨细胞核以及中缝大核和苍白中缝核。  相似文献   

14.
淋巴细胞是有机体内功能极为复杂而形态相似的一个细胞系,它们是参与免疫反应的重要的细胞成分,并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根据细胞膜表面有不同的表面抗原、受体和免疫球蛋白以及它们在免疫反应中的功能不同,可以把淋巴细胞分为T、B、K和NK细胞以及不同的亚群。但现有的形态学染色方法和显微镜技术尚不能有效地区分它们。我们用自己建立的淋巴细胞悬浮染色方法,以一种荧光色素硫代黄素显示了十种荧光颜色不同的淋巴细胞,并结合免疫学手段进一步证明了在免疫反应过程中,其中四种淋巴细胞(桔红色荧光核黄色荧光胞质,灰黄色荧光核淡蓝绿色荧光胞质,深蓝色荧光核鲜蓝色荧光胞质和蓝色荧光核淡蓝色荧光胞质的淋巴细胞)可以分化为与它们荧光颜色相同的浆细胞,它们是B细胞。有关其它六种荧光颜色的淋巴细胞类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对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关于不同荧光颜色的淋巴细胞是不同类型,还是淋巴细胞的不同的分化阶段,或者是淋巴细胞的不同功能状态,以及浆细胞的分化过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用间接ELISA法检测前列腺素E_1(PGE_1)对小鼠血清抗体形成的影响;用台盼蓝排斥试验检测NK细胞活性;用相差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PGE_1作用的小鼠脾NK细胞杀伤S_(180)肿瘤细胞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结果表明PGE_1浓度在0.01μmol/L时可抑制小鼠血清抗体生成,抑制脾NK细胞活性,由PGE_1作用的NK细胞杀伤S_(180)肿瘤细胞的损伤程度小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6.
观察风疹病毒(RV)分离株在人的神经细胞中形态和形态发生过程。方法利用超薄切片电子显微镜技术对自行分离的RV JR 23株在人脑神经细胞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过程进行了研究。 结果RV JR23袜感染人脑神经细胞24h后,可在细胞浆的核周围观察到病毒相关结构,包括电子致密颗粒,10nm,核衣壳样结构,15~25nm,“包涵体”样结构,“条纹”样结构伴随核衣壳样颗粒,并逐渐增多。96h可见完整病毒颗粒,192h达到高峰。病毒颗粒呈圆形,由单层脂质膜包绕,直径60~80nm。病毒在双层核膜中间装配,然后披上单层核膜而成熟,核膜破碎后释放入细胞浆。病毒颗粒多见于核周围。结论RV JR23株能在人神经细胞中广泛增殖,其形态发生有独特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625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发生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34例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白内障摘除术中晶状体后囊膜破裂的发生率为5.44%,其中有18例伴有玻璃体脱出,发生率为2.88%,后囊膜破裂伴玻璃体脱出占后囊膜破裂的52.94%.有8例破口较小,仍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2例植入人工晶状体后发现人工晶状体明显偏斜移位,后将人工晶状体取出。后囊膜破裂的原因:术前降眼压不充分;上直肌吊线过紧;结膜囊过浅者睑裂撑开过大使眼内压升高;截囊口过大或悬韧带断离;娩核时切口过小或手法用力不正确;水分离不充分;注吸皮质时前房消失误吸后囊膜;注吸时前房过深、压力过大撑破后囊膜等。结论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后囊膜破裂是常见的操作性并发症,与手术者手术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如果破口不大仍可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如有玻璃体脱入前房,则应行前段玻璃体切除以解除瞳孔区玻璃体牵引,防止术后高眼压、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脱离、瞳孔重度上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术后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肝素液在先天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应用,对术后人工晶体前膜、后囊混浊的影响.方法:术毕前将浓度为 20U/ml肝素乳酸 Ringer液冲洗前房,手术结束时应用乳酸 Ringer液灌吸前房,将残留的肝素吸出,时照组用相同液灌吸前房.结果:对照组反应性色素膜炎、人工晶体表面颗粒状纤维蛋白沉积、纤维蛋白膜、术后三月后囊混浊等均高于实验组.结论:肝素对儿童白内障术后炎症反应,人工晶体前膜及后囊混浊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带腓浅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皮瓣手术时腓浅神经运动支的安全性.方法:对60 侧福尔马林固定的小腿标本进行解剖,观察腓浅神经走行及各肌支的分出点和穿入点的位置,定位采用以腓骨小头和外踝间进行八分法;测量分出点和穿入点与腓骨小头的距离等数据,记录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腓浅神经腓骨长肌第一、二肌支(玉型)穿出点均在-区间,穿入点均在三区间;腓浅神经腓骨短肌肌支穿出点均在三区间,而穿入点70%在四区间,30%在五区间;所有肌支由腓浅神经发出后均向后腓侧进入肌腹;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距腓骨小头90. 4依23. 5mm(44. 3~136. 5mm).结论:近侧蒂皮瓣的轴点和远侧蒂皮瓣的近端均应在腓骨短肌肌支分出点之下(腓骨小头下44. 3~136. 5mm,3 区),切取皮瓣时从前往后游离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