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了解玉溪市肺结核病例登记及治疗转归情况,为结核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策略依据。方法根据1993—2002年玉溪市肺结核病的登记报表,分析病例登记及治疗转归病例情况。结果1993—2002年全市新登记活动性肺结核5384例,新登记涂阳病人1648例,新登记率和涂阳登记率1996年较高,为33.9/10万和10.6/10万。2001年最低,为18.2/10万和4.2/10万,2002年上升为32.3/10万和10.8/10万。登记满一年新发涂阳病人1547例,10年平均治愈率82%。结论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玉溪市肺结核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赵振宇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87-1887
对2002~2005年登记的涂阳病例进行转归队列分析.以评价传染源控制效果,为改进控制措施与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直接面视下对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督导化疗的效果。方法 对1553例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的督导化疗方案、痰菌阴转、治疗转归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 完成疗程率为96.65%,疗末痰菌阴转率为94.13%,治愈率为92.98%,治疗失败率为0.19%;2000年治疗覆盖率和2001年的疗末痰菌阴转率、治愈率最低,未完成督导化疗的主要原因是死亡。结论 在山区农村开展不住院直接面视下督导化疗,全面实施DOTS策略是控制结核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解决边远山区病人车船费负担,加强对新发涂阳病人的宣传教育和督导管理是提高新发涂阳病人发现率和治愈率的关键;建议有关部门提前做好结核病控制项目的衔接准备工作,以利于项目工作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保证工作的持续开展。  相似文献   

4.
徐华  张会民  王红芳  张联英  张志贞 《河北医药》2008,30(10):1594-1595
我国的结核病防治机构是执行结核病规划的主体,但综合医院却常常是发现患者的主要单位,多数患者出现症状后,首选综合医院就诊.因此加强和完善结核病转诊体系,成为当前结核病防治工作中患者发现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上述情况,拟定采取以综合医院放射科为主,同时加强医院其他科室、乡村医生和私人诊所的肺结核、可疑肺结核患者的转诊,来提高肺结核患者和可疑肺结核患者的转诊率和结核患者发现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海珠区1993~2001年1417例新发涂阳肺结核病人的转归进行队列分析,以评价本地区传染病的控制效果。方法 以1993~2001年本区新登记涂阳病例为该年队列分析的对象,分析登记满一年时转归。初治、复治涂阳病例分别采用2H3R3Z3S3(E3)/4H3R3,2H3R3Z3S3E3/6H3R3E3方案,实施全程督导化疗。结果 九年平均治愈率为92.0%,仍阳性率2.5%。结论 严格执行DOTS的技术规范是控制肺结核传染的主要措施。DOTS是控制传染源的最佳措施。  相似文献   

6.
深圳市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追踪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在提高结核病发现率中的作用。方法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天将发现的可疑肺结核病人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网上报,并嘱病人携带深圳市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单到结防机构就诊;各区结防机构每天下载可疑肺结核病人资料,核对初诊病人登记本,对不能主动就诊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追踪。结果2003年1月至2004年6月全市可疑肺结核报告病人到位率户籍人口达到97.7%、外来人日达到71.7%,户籍人口及外来人口追踪到位率分别为89.2%、39.1%。结论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可及时掌握辖区可疑肺结核病人的信息,及时追踪病人,提高病人转诊到位率。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追踪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在提高结核病发现率中的作用。方法 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天将发现的可疑肺结核病人通过深圳市疾病控制信息管理系统网上报,并嘱病人携带深圳市疑似肺结核病人转诊单到结防机构就诊;各区结防机构每天下载可疑肺结核病人资料,核对初诊病人登记本,对不能主动就诊者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追踪。结果 2003年1月~2004年6月全市可疑肺结核报告病人到位率户籍人口达到97.7%、外来人口达到71.7%,户籍人口及外来人口追踪到位率分别为89.2%、39.1%。结论 利用信息网络系统,可及时掌握辖区可疑肺结核病人的信息,及时追踪病人,提高病人转诊到位率。  相似文献   

8.
为对肿瘤防治提供参考,我们对我院1992-2002年住院肿瘤病人中前9位肿瘤年发病数进行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彭承强  陈艳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4):1922-1923
近年来,随着我国疾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染病死亡不断下降,而伤害死亡呈现逐渐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主要因素,为了解铜梁县的伤害死亡因素及其发生规律,为有关部门防制伤害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2~2004年铜梁县死因监测点伤害死亡情况分析如下。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