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目的:研究电刺激小脑顶核(CFN)对血管性痴呆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68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78.7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MSE评分、ADL评分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显著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流变学变化可能是其治疗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姚家楫  许建邦 《广东医学》1996,17(10):693-694
本文报告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24小时和1周分别检查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比积,血小板数目,血小板粘附率和血小板聚集率,与对照组比较,其数值并无统计学差异,因此,不宜作为判断预后和指导治疗的指标,其原因,机理,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在近几年一直居高不下,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脑外伤后的急性和迟发性脑缺血所致。近半年来,我科对11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血液稀释疗法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剑宁  章翔 《医学争鸣》1995,16(4):285-28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急性期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血液稀释疗法的治疗作用。方法:共80例患(GCS3 ̄8分),其中脑挫裂伤10例(非手术治疗),颅内血肿70例(经手术治疗)。血液稀释治疗组(40例)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稀释血液,使红细胞体积分数降至30% ̄33%;对照组(40例)按常规治疗。结果:对照组患伤后呈明显的高粘滞血症,伤后3d内最明显;治疗组血液流变学状态明显改善,CT扫描脑水肿减轻,  相似文献   

5.
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 41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治疗组同时给予电刺激小脑顶核 ,观察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压、脉搏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 (全血高切粘度、血浆比粘度、血细胞比容 )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 ,而心率、血压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钟裕  刘世珍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11):983-984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1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和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较治疗组提高的幅度小(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7.
钟裕  刘世珍 《基层医学论坛》2006,10(21):983-984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内科常规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1个月,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和Barthel指数进行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提高(P<0.01),对照组较治疗组提高的幅度小(P<0.05)。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够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 ,脑血管病特别是脑梗死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有溶栓、降纤、抗凝等有效治疗措施 ,但均有其相应的适应证 ,且不少病人还是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影响生存质量。如何减少卒中的后遗症 ,仍然是一个问题。近来有人认为电刺激小脑顶核 (FN)能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为此 ,我们选择了部分脑梗死患者采用该方法治疗 ,以观察其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82例均为我科住院病人 ,诊断符合1996年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讨论制定的诊断标准[1] ,并经CT证实。其中采用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病例作为治疗组 ,共 …  相似文献   

9.
2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用高频呼吸机间断给氧治疗6 ̄10天后,全血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压积等显著降低。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对35例患者轻度认知障碍在接受脑循环功能治疗仪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改善。结论:电刺激小脑顶核能增加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血流量,可能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对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脑血流速度及神经电生理的影响,以探索其可能的促苏醒作用。方法:将30例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对照组(n=15),两组均给予常规促醒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行脑电图、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超声检测患者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后行GCS意识障碍评分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50 d后治疗组脑电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脑电图慢波减少,出现α节律或α节律增多,波幅增高。治疗后两组脑血流速度及脑干听诱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0 d后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电刺激小脑顶核能改善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脑电活动,对意识障碍患者可能有促苏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别纳入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按《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予以手术、脱水降颅内压、抗感染、抗癫痫、保护胃肠黏膜、营养脑细胞及对症等常规治疗,并于入院后2448 h开始经鼻胃管肠内营养。试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生菌制剂3.5 g/次、3次/d。观察肠内营养过程中患者返流、呕吐、胃潴留、腹胀、腹泻、便秘等发生情况,并记录首次排便及达目标肠内营养量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发生呕吐、胃潴留及腹胀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发生返流、腹泻、便秘情况显著少于对照组,首次排便和达目标肠内营养量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可促进重型颅脑损伤后胃肠动力恢复,提高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但其内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羟乙基淀粉HES130/0.4预扩容对颅脑外伤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颅脑外伤需手术治疗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羟乙基淀粉HES130/0.4(观察)组和平衡盐液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20min给予500ml的羟乙基淀粉HES130/0.4和1000ml平衡液,在预扩容前(T0)及预扩容后10 min(T1)、20 min(T2)和颅骨板切开后1 min(T3)、10 min(T4)抽取非输液侧的静脉血2ml用于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计算血容量(BV)、液体潴留量(FR)及容量扩张效率(VEE),并观察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在术前,预扩容完成时及术毕3个时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凝血因子活性。结果:预扩容完成后,两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颅骨板切开后1 min、10 min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观察组明显优于平衡盐液组(P<0.05);预扩容后20min,留在血管内的液体百分比对照组平均只有41.7%,而观察组为91.2%;两组患者术毕时纤维蛋白原(FIB)值下降同时伴有D-二聚体升高,但两组各时点凝血功能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急诊颅脑外伤患者麻醉前应用500ml羟乙基淀粉HES130/0.4预扩容可维持麻醉诱导及颅骨板切除时的血流动力学稳定,并且对颅脑外伤患者凝血功能无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对颅脑创伤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于我院接受外科治疗的58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理学诊断后将38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障碍患者设为观察组,无HPA功能障碍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3 d对两组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术后6个月采用生存质量评估量表(QOL)、生活自理能力自评量表(ADL)、改良式肢体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三年的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出院1年、2年、3年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9.54±8.32)d,长于对照组的(8.23±5.64)d,GCS评分为(7.32±2.23)分,低于对照组的(12.87±1.32)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QOL评分、ADL评分和FMA得分分别为(87.3±4.4)分、(85.6±2.8)分和(81.8±4.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0.2±3.8)分、(76.4±3.3)分和(74.1±3.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2.1%、88.6%、65.7%,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00.0%、95.0%、90.0%;观察组患者出院1年、2年、3年复发率分别为13.1%、23.6%、36.8%,对照组分别为5.0%、15.7%、20.0%,观察组患者的生存率低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脑创伤患者HPA轴功能与患者预后关系密切,HPA轴功能障碍的患者生存率低,恢复难度较大且生活质量差,需要加强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剂量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中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再随机分为两组,纳洛酮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应用大剂量的纳洛酮;常规治疗组(30例),测量两组治疗后24h、3d、7d血中ET、CGRP的动态变化,追踪观察2个月,判断患者预后。结果:在相同的时间点,纳洛酮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比较,ET的水平明显降低,CGRP的水平明显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纳洛酮组较常规治疗组高。结论:应用大剂量纳洛酮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早期治疗,可以降低血中ET的水平,升高CGRP的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血塞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塞通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对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血塞通治疗,测定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进行观察及血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纤维蛋白原升高;用血塞通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有显著性改善,血液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结论:血塞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和纤维蛋白原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先如  高翔  蔺志清 《浙江医学》2018,(13):1447-1450
目的比较胰岛素不同给药方式对颅脑创伤应激控制的效果。方法将107例颅脑创伤患者按随机数字列表法分为两组,微量泵入组(静脉微量泵泵入胰岛素)54例和皮下注射组(间断性皮下注射胰岛素)53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外周血多形核白细胞(PMN)、TNF-α水平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皮下注射组比较,微量泵入组患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血糖达标时间均较低(均P<0.05),机械通气、入住ICU及住院时间均较短(均P<0.05),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PMN、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MN水平、GCS均较治疗前上升(均P<0.05),微量泵入组PMN水平低于皮下注射组(P<0.05),而GCS高于皮下注射组(P<0.05);TNF-α水平、APACHEⅡ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微量泵入组低于皮下注射组(均P<0.05)。结论静脉微量泵泵入胰岛素对颅脑创伤应激控制的效果优于间断性皮下注射胰岛素,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方志成  郑翔  刘伯毅  陈黎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14-16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患者血浆利钠肽浓度变化,分析二者之间关系。方法:选取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39例、单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4例、健康体检正常者40例分为脑性耗盐综合征组、非脑性耗盐综合征组、对照组,入院当日、第5天、第10天、第15天抽血经化学发光方法测定血浆利钠肽、血钠浓度,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大脑中动脉(VmMCA)、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VmACA)。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性耗盐综合征患者5d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3组比较1129.1±3.5vs245.2±2.6vs157.2±2.4(P<0.05),经颅多普勒测定脑血流速度明显加快(VmMCA139.2±2.1vs78.3±1.8vs53.4±2.9,P<0.05;VmACA142.1±1.5vs74.8±2.7vs59.2±1.8,P<0.05),持续约10d左右时间,2周后恢复正常水平,与血钠水平波动一致。结论:脑性耗盐综合征组,血浆利钠肽浓度明显升高,提示血浆利钠肽水平与脑性耗盐综合征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秦唤兰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7):3544-3545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ICU2011年10月—2012年3月收治的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接受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资料。结果 32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有15例出现肠内营养相关并发症,经相应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14例。结论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及合理的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