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探讨近日节律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无反应期和持续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患者60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BMI:女18~25kg· m^-2 ,男18~27kg· m^-2。 麻醉诱导:依次静注芬太尼、咪达唑仑和依托咪酯,患者意识消失后,10s内推注顺式阿曲库铵0.15mg· kg^ -1 ,TOF监测拇内收肌的神经肌肉阻滞程度。 根据麻醉实施的时间,分为3组:Ⅰ组08:00~11:00,Ⅱ组11:00~14:00,Ⅲ组14:00~17:00。 记录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无反应期和持续时间。 结果:53例患者至少成功完成本试验一种观察指标的监测。 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起效时间和无反应期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持续时间在11:00~14:00时段最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结论:近日节律显著影响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持续时间,但对起效时间和无反应期影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并比较单次静脉注射2倍95%的有效药物剂量(ED95)顺式阿曲库铵对不同年龄患者的肌松效应。方法 将60例按美国麻醉协会(ASA)标准定为Ⅰ~Ⅱ级的患者分为幼儿组(3~7岁)、青壮年组(18~65岁)和老年组(≥65岁),每组20例。麻醉诱导期间单次注入2倍ED95顺式阿曲库铵,用TOF Watch加速度仪进行肌肉松弛监测,观察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和恢复指数。结果 3组间气管插管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幼儿组肌松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及体内作用时间均明显短于青壮年组和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肌松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幼儿对顺式阿曲库铵更为敏感,起效快,肌松阻滞维持时间和作用时间短,与成人的肌松效应相似;肌松恢复时间与年龄无关,2倍ED95诱导剂量对不同年龄的患者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残余肌松作用。方法择期行腰椎管狭窄或胸腰椎体骨折手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年龄18~70岁,随机分为顺式阿曲库铵静脉持续输注组(A),静脉间断给药组(B)。麻醉诱导后,A1组持续输注顺式阿曲库铵0.75μg·(kg·min)^-1,A2组1.5μg·(kg·min)^-1,B1组间断给药0.05 mg·(kg·h)^-1,B2组0.1 mg·(kg·h)^-1,每组各20例。手术结束前20min停用所有药物。使用闭环肌松注射系统(CLMRIS-I)进行肌松效应监测,记录肌松药使用总量、第一次睁眼时间、四个成串刺激比值(Train-of-Four ratio,TOFr)达25%、50%、75%、90%的时间、拔管时间、患者抬头5s的时间及患者麻醉前后潮气量、呼吸频率等。结果拔管时四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管时心率较术前明显增快(P〈0.05),A2、B1、B2组患者潮气量高于术前(P〈0.05);同种给药方式下,顺式阿曲库铵高剂量组患者TOFr恢复至25%、50%、75%、90%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长于低剂量组(P〈0.05),而拔管时间及第一次睁眼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剂量下,持续输注给药较间断单次给药TOFr恢复至25%、50%、75%时间延长(P〈0.05),而TOFr恢复至90%、拔管时间、第一次睁眼时间、肌力达Ⅳ-Ⅴ级和能够持续抬头5s时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的术后残余肌松作用不同,高剂量可延长患者术后肌肉功能恢复时间。顺式阿曲库铵持续输注与间断给药两种方式对残余肌松作用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在小儿麻醉中的肌松作用,探讨小儿合适的麻醉诱导剂量及对心血管的影响.方法 选择45例择期手术患儿,年龄2~8岁,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Ⅰ、Ⅱ、Ⅲ组分别予顺式阿曲库铵0.10、0.15、0.20 mg/kg.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2 mg/kg,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4 mg/kg.麻醉维持:吸入N_2O/O_2(50/50)和2%七氟烷,经静脉微泵持续注射丙泊酚2 mg·kg~(-1)·h~(-1),术中根据需要追加芬太尼1μg/kg.采用肌松检测仪对尺神经进行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观察拇内收肌的加速度变化.记录各组起效时间[肌松药注射毕至第1次颤搐反应(T_1)达最大抑制的时间]、阻滞维持时间(肌松药注射毕至T_1恢复到5%的时间)、临床作用时间(肌松药注射毕至T_1恢复到25%的时间)、体内作用时间(肌松药注射毕至T_1恢复到95%的时间)及恢复指数(T_1从25%恢复至75%的时间).应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注射顺式阿曲库铵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患儿有无皮肤潮红及支气管痉挛等症状.结果 3组间插管条件评估分级、恢复指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给药前比较,3组注射顺阿曲库胺后1~5 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Ⅱ、Ⅲ组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Ⅰ组(P值均<0,05),而Ⅱ组与Ⅲ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小儿应用咪达唑仑、芬太尼和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时,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是理想的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不同给药方式对老年患者全麻时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全麻手术老年患者,ASAⅡ级,年龄(65~87)岁,随机分为三组:A组,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静注诱导插管:B、C2组顺式阿曲库铵0.01mg/kg预注,3min后0.14mg/kg静注诱导。术中肌松维持A、B2组间断静注,C组持续静脉输注;记录起效时间、临床有效时间、恢复指数及顺式阿曲库铵用药量。结果A组起效时间大于B、C2组(P〈0.05),A、B2组临床有效时间大于C组(P〈0.05),C组平均用药量大于A、B2组(P〈0.05),三组恢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插管时预给小剂量可明显缩短起效时间;持续静脉输注肌松效果好、停药后恢复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顺式阿曲库铵不同诱导插管剂量对新生儿肌松作用的时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择期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手术的新生儿150例,ASA分级Ⅰ~Ⅱ级,将其随机分为A、B、C组,每组50例,分别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0、0.15、0.20 mg/kg,采用肌松监测仪记录3组的起效时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恢复指数。结果:B、C组的起效时间短于A组(P<0.05),但B组与C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的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均长于A组,且C组长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恢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应用咪达唑仑、舒芬太尼和丙泊酚快速麻醉诱导时,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为理想的插管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七氟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对于老年人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应的影响。方法4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ASAⅠ~Ⅱ级,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5岁)和青年组(18岁〈年龄〈65岁)。麻醉诱导使用七氟醚、异丙酚、瑞芬太尼,麻醉诱导后所有患者经上肢静脉注0.15mg/kg顺式阿曲库铵。用TOFWATCH加速度仪进行肌松监测,采用4个成串刺激(TOF,频率2Hz,波宽0.2ms,串问间隔15S)。肌肉松弛效应观察指标包括:起效时间,T1恢复到25%、75%的时间,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和恢复指数(T1恢复25%~75%的时间)。结果顺式阿曲库铵起效时间、恢复指数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 25%、T175%、TOFr(T4/T1)恢复至0.9的时间2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静吸复合全麻中顺式阿曲库铵肌松效果好、停药后肌松恢复较快,增龄对单次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的药效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吉林医学》2014,(30)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在老年患者麻醉中的肌松作用,为老年患者选择合适的麻醉诱导剂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45例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A组、B组、C组分别予顺式阿曲库铵0.08 mg/kg、0.12 mg/kg、0.16 mg/kg,给予合适的麻醉诱导,维持。监测注射顺式阿曲库铵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观察患者有无皮肤潮红和支气管痉挛等症状。结果:B组、C组两组起效时间显著短于A组(P<0.05),而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阻滞维持时间、临床作用时间、体内作用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应用丙泊酚、芬太尼、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诱导时,顺式阿曲库铵0.12 mg/kg是理想的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七氟烷吸入对顺式阿曲库铵肌松作用的影响。方法84例择期腹部手术的全麻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七氟烷静吸复合麻醉组(七氟烷组)和丙泊酚静脉麻醉组(对照组)。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使用加速度肌松监测仪刺激前臂尺神经,观察拇内收肌的收缩反应,记录顺式阿曲库铵的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肌松维持时间以及恢复指数等指标。结果两组肌松起效时间,无反应时间,以及T125%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七氟烷组25%四个成串刺激比(TOFr)恢复时间,恢复指数以及拔管时间均比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七氟烷吸入能明显增强顺式阿曲库铵的肌松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国产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Cisatracurium)在国人中的临床药效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成人患者3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ASA)Ⅰ~Ⅲ级,单次注射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0.15mg/kg诱导麻醉.观察心率、血压和全身皮肤情况以及连续4个成串刺激(TOF)的变化,当每串刺激的第一个肌颤抽(T1)达到最大抑制时行气管插管的情况.记录拇收肌诱发颤搐反应的抑制时程和恢复过程,术后24h测定肝肾功能.肌肉松弛效应观察指标包括:T4/T1抑制和恢复25%、75%、100%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抑制达到100%时,完成气管插管,插管条件达到1级28例(93.3%),2级2例(6.7%).所有患者无皮肤潮红和支气管痉挛的表现.麻醉诱导后心率,血压比诱导前显著下降(P<0.05).术后肝、肾功能与术前比较无差异.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起效时间为(4.46±0.91)min,25%恢复时间为(42.02±6.73)min,100%恢复时间为(64.69±9.47)min,25%~75%恢复指数为(11.59±3.11)min.结论:麻诱导时用3倍ED95(95%有效药物剂量)顺式苯磺酸阿曲库铵可提供满意的插管状态;对血压、心率、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肌松恢复迅速. 相似文献
11.
浅低温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比较浅低温体外循环和中低温体外循环在婴幼儿心脏外科的应用。方法 分析 1 1 8例 3岁以下心脏手术患者 ,其中 46例 (组 1 )在中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 ,72例 (组 2 )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转流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以及动脉血气等围手术期资料。结果 浅低温组患者的平均转流时间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术后低心排的发生率也较中低温组低 (P <0 .0 5 ) ;浅低温组患者术后的失血量和输血量均较中低温组少 (P <0 .0 5 ) ,并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也较中低温组短 (P <0 .0 5 ) ,而氧合指数高于中低温组 ;浅低温组术后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浓度明显低于中低温组 (P <0 .0 1 ) ,另外浅低温组术后代谢性酸中毒的发生率也较低。两组患者术后的心率和收缩压相似 ,而浅低温组术后舒张压却低于中低温组。结论 浅低温体外循环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及维持酸碱平衡等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心脏外科。 相似文献
12.
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总结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的体外循环管理技术与方法.方法回顾该院1996年3月~2003年4月208例婴幼儿先心病术中体外循环情况,采用中度低温、中高流量灌注,灌注流量80~150ml/kg·min,10 kg以下高达200mi/kg·min.预充液以胶体为主,晶胶比为0.06~0.6.重症婴幼儿应用超滤技术.维持术中平均动脉压30~80mmHg,心肌保护采用主动脉根部顺行灌注为主,结合其它方式,主要采用4:1含氧血灌注,部分采用冷晶体灌注.结果全组体外循环时间20~216min,平均(59.9±33.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139min,平均(34.6±22.9)min.心脏自动复跳率96.5%.转流中尿量平均240ml,超滤量平均430ml,全组均顺利停机,术后死亡11例,死亡率5.2%.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有其特殊性,根据惠儿的病情制定周密的灌注计划,选择适宜材料和灌注方式,着重心肺保护,同时运用超滤技术,对提高术后成功率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期间低体重患儿血浆乳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低体重患儿体外循环(CPB)各时段血浆乳酸的变化。方法将23例患儿分为2组,A组体重<10kg 12例,B组体重>10kg(10~27kg)11例。在CPB前,主动脉阻断后,停CPB前,分别采血样检测血浆乳酸浓度。结果AB两组在主动脉阻断后血浆乳酸浓度分别为(4.6±1.2)mmol/L、(3.8±1.1)mmol/L,较CPB前明显升高,P<0.05,AB两组停CPB前乳酸水平分别为(4.1±1.3)mmol/L、(2.9±1.3)mmol/L,A组较B组为高,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至停CPB前明显下降,P<0.05,但仍高于转前水平,而A组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低体重儿在CPB中无氧代谢更旺盛,清除乳酸能力较弱,术中血浆乳酸检测有助于判断组织氧平衡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肺保护的作用。方法:将72例体外循环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术中给予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照组则不灌注,观察两组患者的氧指数及气道阻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氧指数及气道阻力均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术中肺动脉灌注低温保护液对肺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够减少或减轻术后肺损伤,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Summary T cell subsets and immunoglobulin (Ig) were observed sequentially with the OKT monoclonal antibodies rosette test and the
rate scattering turbidimetry in 13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en heart surgery under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for rheumatic
heart diseases (RHD) and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CHD), before and after operation. Compared with preoperative values,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CPB, T helper cells, T helper cells to T suppressor cells ratio and IgG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 suppressor cells increased, in RHD and CHD. The T cell subsets returned to the preoperative levels two weeks after CPB in
RHD and CHD. The IgG came back to the preoperative levels two weeks after CPB in RHD and only one week after CPB in CHD.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液冬眠(BH)合剂对婴幼儿体外循环(CPB)中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选择择期行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乌司他丁(U组)、前列地尔组(P组)、一氧化氮组(N组)、血液冬眠组(UPN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2例。U组在CPB预充液中加入10000U/kg乌司他丁;P组在CPB过程中以10ng/(kg·min)的速度经中心静脉持续泵入前列地尔;N组通过肺和氧合器吸入0.02‰一氧化氮;UPN组联合使用3种药物;C组不给予以上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1),CPB开始后30min(T2),CPB结束时(T3),CPB结束后3h(T4),CPB结束后24h(T5)等5个时间点于桡动脉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浆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vWF水平和动脉血气分析,对比观察CPB中和CPB后呼吸指数(RI)。结果UPN组在T2~5各时点的血浆sICAM-1和vWF的浓度较其他各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T1比较,C组、P组、N组和U组患儿在T2~5时的血浆sICAM-1和vWF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PN组患儿在T2~5时点RI较其他4组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在婴幼儿CPB过程中,BH通过抑制sICAM-1和vWF的过度表达,减轻CPB后肺损伤和通气功能障碍,保护并改善术后肺功能。 相似文献
17.
老年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分析82例老年患者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2002年1月~2005年12月老年患者82例在我院实施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全部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中度血液稀释,中度低温,2.0~2.6L·m2-1·min-1的流量,冷氧合血进行心肌保护,应用超滤器进行超滤或者平衡超滤.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48~335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25~230min,转流中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 Hg(1mm Hg=0.133kPa),尿量5~1 400ml,63.1%的患者进行超滤,超滤量为800~8 500ml,心脏自动复跳率81.5%.1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例急诊冠脉搭桥(CABG)老年患者因低心排围术期死亡,其余康复出院.结论 选择优质膜肺,控制血液稀释度,采用较高的流量,加强心肌保护,及时应用滤水器,仔细做好术中监测,注意对并发症的处理和重要器官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在体外循环(CPB)期间对病人微循环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风湿性心脏病或冠心病患者,在浅低温心脏停跳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或搭桥术,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盐酸戊乙奎醚(长托宁)组,B组为对照组。A组在转机初始加入长托宁0.05 mg/kg,转机30 min后降温平稳后两组病人分别抽血化验并记录和计算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静脉血氧分压(PvO2)之差;同时抽动脉血检测乳酸(BL)含量,并且记录平均动脉压(MAP);转中尿量、鼻温和中心温度(直肠)的复温时间。[结果]两组对比,A组较B组的BL明显降低,动静脉血氧分压之差扩大明显,尿量明显增多,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鼻温、肛温复温时间均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体外循环期间应用盐酸戊乙奎醚可以有效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