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神经颅外段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解剖了100例面侧区(成人60例,儿童40例)测量了面神经主干的深度。面神经总干、颞面干、颈面干的长度和直径;根据面神经主干一级分支的型式将面神经分为五种类型;描述了二叉型面神经和面后静脉的五种关系型式;报导了腮腺峡、面神经五组分支的数目、位置;复习了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提出了从腮腺后方寻找面神经主干的综合性方法。面神经颅外段总干的位置、面神经和腮腺的关系及面神经各分支的体表投影、在腮腺、颞颌关节、颌下区等手术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腮腺的分部,腮腺峡的数目和位置,解剖教科书记述不一致,有关的研究结果亦不同。为找出安全、迅速解剖面神经的方法,向口腔颁面外科提供面神经的正常解剖数据,并探讨腮腺分部和峡的问题而做此项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颢骨外段面神经干的定位方法.方法:对10例(2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用上颈段侧方入路进行逐层解剖,观测颢骨外段面神经干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颞骨外段面神经干位置恒定、暴露清晰,外耳道软骨尖距离面神经干(9.60±1.64)mm,鼓乳切迹内侧(12.26 4±2.14)mm为面神经干.结论:外耳道软骨尖、鼓乳切迹、二腹肌后腹及腮腺后上缘可作为颞骨外段面神经干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53-455
目的:探讨腮腺浅叶切除术中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方法的手术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腮腺包块患者行腮腺包块及浅叶切除术,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经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的方法解剖面神经,游离腮腺浅叶并切除,分析手术效果。结果:50例患者术中均经主干游离面神经,3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度面瘫症状,3月内均完全恢复,1例患者出现腮腺瘘,3周后恢复,无耳垂麻木、面部畸形等并发症,无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沿面神经总干顺行解剖面神经分支的方法解剖标志清晰、解剖路径顺畅、切除腮腺包块彻底,是一种较好的减少面神经损伤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4.
国人面神经颅外段与腮腺及其导管关系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88侧尸体面神经颅外段解剖的观察测量,将面神经分为颌后段与颌前段两部。明确了:①面神经主干、分干、腺内段及腺外段分支的位置、行程和毗邻关系,②腮腺导管与上、下颊支的关系;③寻找面神经颅外段的实用标志。  相似文献   

5.
王笑茹  薛景凤  霍峰 《河北医学》2006,12(3):261-263
目的:手术显微镜下行腮腺全切同时保留面神经,采用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及破坏面神经外血管系两种术式,研究其相关神经元胞体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方法:选用健康家兔,采用本体对照方法,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手术显微镜下腮腺全切,解剖面神经,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但破坏神经外血管系。15只兔分为三组,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的病理变化。结果:术后4周实验侧面神经核内各种细胞形态正常;对照侧面神经核内线粒体变性、溶酶体明显增多,大部分细胞器失去正常结构。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保护面神经外血管系可避免或减轻因神经局部缺血造成神经核细胞逆行性变性所致的面瘫发生。  相似文献   

6.
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 10 %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 (保留C2 以上 ) 10例 2 0侧 ;漂白干颅骨 10例 2 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 ,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 ,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 乙状窦后 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 ,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 :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 ,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 ,降低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7.
枕下-状窦后-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保留C2以上)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降低死亡率、伤残率。  相似文献   

8.
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解剖特点。方法:采用血管乳胶灌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的方法,观察11例(22侧)婴儿腮腺内血管及面神经的走行与分布。结果:面神经主干距皮肤浅,面神经分支纤细,面神经颊支与面横动脉在腮腺前缘处相邻。结论:在临床上行婴幼儿面神经解剖术时应从面神经主干开始,二腹肌后腹的乳突附丽处是寻找主干的明确标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究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为临床实施手术中寻找面神经颊支做出指导。方法取18具尸头(36侧),进行大体解剖,观察面神经颊支与腮腺导管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测量并统计。结果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伴行过程中局腮腺导管的垂直距离分别平均为为8.2mm,7.6mm。结论面神经上、下颊支与腮腺导管有紧密的关系,出腮腺前缘后二者伴行的过程中其位置关系恒定,术中以腮腺导管为标志寻找面神经上、下颊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在腮腺肿瘤切除术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5年我科施行腮腺肿瘤切除术101例。面神经解剖86例(85.1%,86/101)。面神经总干解剖15例,面神经下颌缘支解剖71例。3例恶性肿瘤和12例小腺瘤未行面神经解剖。腮腺局部切除12例,腮腺浅叶切除74例,腮腺全切除15例。结果:全组术后随访9~33个月,无肿瘤复发病例。4例术后腮腺瘘,7~10d痊愈。1例永久性面瘫。无术后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面神经解剖有助于完整切除腮腺肿瘤和防止面神经医原性损伤。美蓝染色可在术中有效识别面神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保护神经外血管系,减少神经局部缺血造成面神经核细胞逆行性变性所致的面瘫。方法:选用健康家兔,采用同体对照方法,模拟人腮腺全切术。实验侧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切除腮腺,保护神经外血管系。对照侧镜下完成相同手术,但破坏神经外血管系。15只兔分为三组,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光镜下观察。结果:实验侧术后面瘫症状轻微,发生率低。对照侧面瘫显著。术后4周对照侧面神经核细胞数少于实验侧(P<0.05)。结论:手术显微镜下解剖面神经切除腮腺,保护外血管系,可减少因神经局部缺血造成的面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腮腺良性肿瘤浅叶切除术中解剖面神经的不同方法并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分析.方法:总结83例较大腮腺良性肿瘤患者,首先解剖面神经颊支或下颌缘支,逆行解剖出面神经额面干、颈面干,然后随机分成两组,A组53例采取自额面干、颈面干和腮腺边缘腺体内末端分支间相向解剖其他各分支的方法,B组30例采取自额面干、颈面干解剖各分支的方法,并对术后面神经功能进行了比较.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A组5例,B组9例术后产生一过性轻度面瘫,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面神经损伤分级Ⅱ级,3~6个月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其他术后面神经功能无异常.术后腮腺痿A组2例,B组2例,经加压包扎,口服阿托品片半月至1个月后痊愈.术后味觉出汗综合征A、B组各1例.B组腮腺多形性腺瘤复发1例,再次手术切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A组1例腮腺多形性腺瘤2年术后复发,诊断为腺样囊性癌,在外院再次手术、放疗仍复发,放弃治疗,死于癌转移.结论:采取从未梢追踪到主干的逆行解剖法,首先解剖出面神经颊支或下颌缘支,逆行解剖出额面干、颈面干后,如果自某一方向解剖面神经各分支难度较大时,可以靠近腮腺边缘腺体内解剖出其他分支.在额面干、颈面干与各末端分支之间相向分离,并切除腮腺浅叶,可以减少损伤面神经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颈腮腺入路在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 方法 7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为高位、肿瘤巨大、哑铃型且边界欠清,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解剖辨认面神经总干及颞面干后,于外耳道软骨前方、腮腺的后缘以及颞面干的上方间隙向深部分离至肿瘤上极,剥离子分离并下压肿瘤与下方常规颈部自下而上肿瘤游离会师后,从颌下区取出肿瘤。腮腺浅叶不切除,面神经分支不做过多解剖。 结果 所有患者均一次性完整切除肿瘤;术后病理示多形性腺瘤6例,神经鞘瘤1例;术中出血均少于300 mL;1例患者出现术后同侧眼睑轻度闭合障碍,两周后完全正常;所有患者面容美学保存理想。 结论 对于高位咽旁间隙良性肿瘤采用改良颈腮腺入路术式,不仅可以安全完整地切除肿瘤,同时由于减少了面神经及腮腺浅叶的处置,术后相关神经并发症及腮腺区凹陷性改变的发生率下降。  相似文献   

14.
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调查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面神经颞支的定义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入腮腺实质并形成上、下二干 ,由干再发出许多细支相互汇合成腮腺丛 ,面神经颞支发自上干 ,一般分为 2支~ 4支 ,出腮腺上缘后呈放射状向上、内分布 ,越过颧弓走行于疏松结缔组织中 ,并紧贴颞浅筋膜底面 ,继续前行穿出帽状腱膜 ,于颞区表情肌深面入肌 ,分布到骨性额部颧额缝以上 ,冠状缝与上颞线相交点以前的区域。其主要功能是支配同侧额肌 ,也支配后方的耳前肌及耳上肌和前方的眼轮匝肌。2 面神经颞支分布区层次解剖所谓颞区 ,是指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外侧界为通过耳屏纵线、内侧界为经眼外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腮腺及其周围间隙的CT解剖标志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对 4 0例、4 2侧腮腺肿瘤病历做回顾性分析 ,从病变部位、病变发展情况 ,研究腮腺及其旁解剖结构对腮腺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提供帮助。结果 :腮腺浅、深叶的重要解剖标志是走行在腮腺中的面神经和下颌后静脉 ,本组面神经显示的有 16例 (38% ) ,下颌后静脉显示的有 32例(80 % )。浅叶肿瘤向前侵及咬肌 10例 (2 5 % ) ;向后侵及胸锁乳突肌前缘 14例 (33% ) ;向外与皮肤及皮下组织粘连。深叶肿瘤向内突向咽旁间隙 ,与腮腺深叶内缘旁的茎突肌群及颈血管紧邻 ,使之受压、移位 ,关系密切 ,分界不清 ,本组颈鞘血管显示的有 12例 (30 % ) ,其中 9例颈鞘血管变窄 ,并有受压、移位。结论 :清楚地了解腮腺及其旁的解剖关系 ,可以判断肿瘤的来源 ,并帮助做出定性诊断 ,可直接影响手术前处理和手术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腮腺解剖特殊而又复杂,其在临床上意义重要。多年来一直是医学家和解剖学家所重视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作者1960年以来20年中对24侧尸体及161例(良性肿瘤103例,恶性肿瘤38例,慢性炎症12例,第一鳃裂瘘6例,嗜伊红细胞淋巴肉芽肿、淋巴上皮病变各1例)各种腮腺病变手术切除腮腺的实践操作及对活体解剖的实体观察、记录(部分病例通过美兰染色腮腺观察)。从临床角度出发,介绍腮腺及与其相关的结构包括面神经的应用解剖及标志;存在病变情况下解剖关系的变异;以及不同病变进行手术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7.
腮腺肿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之一。我科1992~1997年共收治6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37例,女31例,年龄19~70岁,平均43.2岁,以30~50岁发病居多,有42例,占61.8%。良性肿瘤58例,恶性肿瘤10例,肿瘤分类见表1表168例腮腺肿瘤分类1.2炳程与临床表现病程3个月~21年。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仅4例有疼痛史,均为恶性肿瘤。并发面瘫2例,1例并发同侧颈淋巴结肿大为恶性淋巴瘤。1.3治疗方法68例均采用外科治疗,根据肿瘤的位置均做解剖面神经下的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位于深叶的做腮腺全切。恶性肿瘤行腮腺全切并保留面…  相似文献   

18.
腮腺手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由于面神经走行于腮腺之中,因此当手术时有可能损伤面神经,遭致术后面瘫,这常常是术者和病人的顾虑。本文根据我们临床体会,对腮腺手术中解剖保护面神经的措施作初步探讨,现简述如下,与同道们商讨。 1.熟悉腮腺及面神经解剖位置是保护面神经功能的关键。腮腺手术无论是先暴露总干或先暴露分枝,暴露分枝中无论是先暴露下颌缘枝或先暴露导管找颊枝或先暴露颧枝,其基础都必须要完全熟悉腮腺及面神经的解剖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为了为腮腺外科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对31具成年尸体(57侧)腮腺内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关系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如下:下颌后静脉直径5.6±1.0mm。有50侧(87.7%)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下干(或上、中、下干)内侧;有7侧(12.3%)下颌后静脉位于面神经上干内侧和下干外侧。依据下颌后静脉横过面神经不同部位,又分成若干亚型。其中较为常见者为下颌后静脉在面神经总干分杈点与下干分支点之间的内侧横过(33.3%)。在26具双侧解剖的尸体中,有4例(15.4%)下颌后静脉与面神经关系左、右侧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T  Wang Z  Yu C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6):448-451
目的为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提供较详细的基本显微解剖标志和重要的解剖学参数,以利术中保护重要结构。方法应用10例成人尸体头湿标本,10例干标本进行显微解剖测量。结果乳突、乳孔、颈静脉窝、枕髁都是重要的术中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枕下三角由头后大直肌、头上斜肌、头下斜肌三块肌肉组成。在寰椎水平有连接颈深静脉和硬膜外静脉丰富的静脉丛伴椎动脉周围,是术中显露椎动脉时重要的出血来源。并应用此入路及解剖学研究结果切除8例斜坡和颈静脉孔区肿瘤,证明手术顺利。结论这些测量提供了重要的解剖学参考,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不造成重要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