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北京市东城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AIDS)患者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国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收集1989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北京市东城区HIV/AIDS患者共1 076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寿命表法分析累积生存率;利用Kaplan-Meier法(K-M法)绘制生存曲线;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 结果所有研究对象中,完成随访1 072例(99.63%),失访4例(0.37%);随访过程中发生AIDS相关死亡26例(2.42%);第1、2、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3%、97.92%和97.47%。研究对象生存时间中位数为264.00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HR = 4.053、95%CI:1.412~11.628)、确诊时为AIDS患者(HR = 20.651、95%CI:4.741~89.940)、未接受抗病毒治疗(HR = 30.722、95%CI:12.389~76.18)均为患者生存时间缩短的危险因素。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HIV/AIDS患者相比,较高文化程度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保护因素(高中或中专:HR = 0.317、95%CI:0.122~0.826,大专及以上:HR = 0.155、95%CI:0.055~0.439)。K-M法绘制生存曲线显示,大专及以上、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HIV/AIDS患者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HIV/AIDS患者(χ2 = 26.978、P < 0.001)。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HIV感染、行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累计生存率高于首次检测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AIDS、未行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χ2 = 14.329、44.559、126.836,P均< 0.001)。 结论北京市东城区HIV/AIDS患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首次CD4+ T细胞计数≥ 350个/μl、确诊时疾病状态为HIV感染、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者生存时间较长。故提高筛查力度,尽可能早期发现HIV感染者,尽快开展治疗,可提高其确诊后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HIV/HCV共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分析本院2004年至2009年收治的HIV/HCV共感染者40例,分析其HIVRNA载量、HCV RNA载量、CD4细胞数以及临床特征,并以单独感染HCV患者30例和AIDS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结果与AIDS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更低,ALT、AST和HIV RNA载量水平更高(P0.01);与HCV组比较,HIV/HCV共感染组血清白蛋白、ALT和AST水平更低(P0.01),HCV RNA载量水平更高,脾大患者明显增多(P0.01),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有加重趋势。CD4细胞计数依次为HIV/HCV组AIDS组HCV组正常组(P0.01)。结论 HIV/HCV共感染对HCV和HIV病毒复制水平、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慢性丙型肝炎的疾病进展等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4.
HIV/AIDS患者口腔行为及病损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口腔健康行为及口腔病损的特点。方法以来本院就诊的55例HIV/AIDS患者为调查对象,对口腔健康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对其口腔卫生状况、口腔黏膜及牙周病损进行临床检查,就CD4细胞计数和出血指数、菌斑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55例HIV/AIDS患者口腔卫生习惯和卫生状况较差,有口腔科就诊史的有34例(61.8%),曾在传染病医院就诊的仅有1例(2.94%);HIV相关口腔病损患者有20例(36.4%),普通牙周病患者有42例(96.3%),CD4细胞计数和出血指数、菌斑指数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应用,HIV/AIDS相关口腔病损发病率明显降低,而普通牙周病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口腔卫生不良有关。HIV/AIDS患者就诊口腔科的随意性强,口腔科医生在诊疗中要加强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研究HIV合并阑尾炎患者腹腔镜术后黏膜微生物群与CD4+T细胞计数的关系。HIV患者、阑尾炎患者以及HIV合并阑尾炎患者各100例,均采取腹腔镜手术,分别在术前1 d、术后3 d和7 d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和粪便,对血清CD4+T细胞和黏膜微生物群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结果显示,HIV患者、阑尾炎患者以及HIV合并阑尾炎患者血清中CD4+T细胞水平术前不存在差异(P>0.05),手术后3 d和7 d存在显著差异(P<0.01);黏膜微生物群变化在术前术后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术后HIV患者血清中的CD4+T细胞水平较阑尾炎以及HIV合并阑尾炎患者高,而HIV合并阑尾炎患者血清中黏膜微生物变化较HIV和阑尾炎患者高;患者血清中CD4+T细胞水平与黏膜微生物群变化存在一定联系,不同种类微生物则存在不同的影响。结果表明,HIV合并阑尾炎患者腹腔镜术后黏膜微生物群与CD4+T细胞计数之间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服用复方磺胺甲噁唑(Co-SMZ)后诱发超敏反应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74例HIV感染并服用Co-SMZ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IV发现的时间间隔、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计数以及合并用药情况进行分析,探明可能诱发Co-SMZ相关超敏反应的因素。入组患者中,治疗性使用Co-SMZ患者56例;预防性使用CoSMZ患者18例。结果在发生超敏反应和未发生超敏反应人群中,性别、年龄的分布、入院时与发现HIV感染时间间隔、CD3~+T细胞、CD8~+T细胞计数,联合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替考拉宁、氟康唑、甲泼尼龙、抗HIV药物以及Co-SMZ使用剂量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T细胞、NK细胞表达水平计数,联合使用莫西沙星例数在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NK细胞能预测Co-SMZ相关超敏反应的发生(Z=2.872、2.836,P均0.05)。结论在HIV感染者中,Co-SMZ诱发超敏反应的发生可能与CD4~+T细胞、NK细胞计数以及是否合并使用莫西沙星有关。  相似文献   

7.
护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HIV/AIDS患者按住院号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基础上,由专职的责任护士从心理、认知、行为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干预.于出院后6个月复查时采用自行设计的自我管理疾病能力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疾病认知水平、症状管理、用药依从性、生活行为方式、获得社会支持方面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可明显提高HIV/AIDS患者自我管理疾病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3):1207-1210
[目的]观察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HIV/AIDS)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情况,初步探讨骨密度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2014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120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采用定量跟骨超声骨密度仪(quantitative ultrasound bone mineral density meter,QUS)测定患者骨密度,收集年龄、体重指数(BMI)、CD4+T细胞水平、HIV感染时间、HIV病毒载量等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中,骨密度降低发生率为52/120(43.33%),其中骨质疏松占11/120(9.17%),骨量减少占41/120(34.17%)。骨密度正常组与骨密度降低组年龄、HIV病毒载量之间存在差异。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IV病毒载量为骨密度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未经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男性HIV/AIDS患者年龄越大,HIV病毒载量越高,骨密度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的纵向变化轨迹及影响因素,为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借鉴。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行诱导缓解治疗患者183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癌因性疲乏评估量表对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识别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轨迹的不同类别,并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治疗前1 d及诱导缓解治疗1周、2周、3周及结束后1 d患者癌因性疲乏得分分别为22.86±3.75、26.39±4.12、31.71±4.64、36.54±5.25、39.63±5.06,5个时间点得分呈正相关;通过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将其分为持续高疲乏组(48.09%)、疲乏升高组(34.42%)、低疲乏组(17.4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低疲乏组比较,有睡眠障碍、血红蛋白<60 g/L、低社会支持更易归于持续高疲乏组(均P<0.05),有睡眠障碍、并存胃肠道症状群更易归于疲乏升高组(均P<0.05)。 结论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诱导缓解治疗期癌因性疲乏呈现3种潜在类别,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癌因性疲乏不同轨迹类别及影响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案,以减轻患者疲乏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高龄产妇产褥期疲乏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便利选取唐山市3所医院产后6周复查的353名高龄产妇,采用产后疲乏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家庭关怀度指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进行调查。基于随机森林模型与LASSO回归探讨产褥期疲乏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龄产妇产褥期疲乏总分为(15.29±2.81)分,疲乏发生率为90.9%。积极心理资本、产后出血量、BMI、妊娠并发症、睡眠质量是高龄产妇产褥期疲乏的影响因素(均P<0.05),共解释44.7%的变异量。结论 高龄产妇产褥期疲乏水平较高,需重点关注BMI较高及有妊娠并发症的产妇,可通过提高心理资本水平,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睡眠质量,减轻高龄产妇产褥期疲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