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梅  张利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8,40(12):1462-146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将187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阿司匹林组和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阿托伐他汀组(ATT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阿司匹林组(ASA组)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组(ATT+ASA组)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肠溶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3组均治疗2年。观察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结果:ATT+ASA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下降,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其它两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肯定,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14 d后改为20 mg/d,共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9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14、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90 d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发病时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防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将同期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每天1次,每次剂量100 mg;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的同时,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每天1次,每次20 mg,两组均以1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记录患者在服药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肝功能异常、口腔出血、脑出血、皮疹等。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0%(29/42);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8.1%(37/42),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比较,观察组的TG、TC及LDL-C等指标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血脂水平改善程度不明显;观察组42例中急性脑梗死2例(4.8%),低于对照组的5例(11.9%)。结论阿托伐他汀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上具有疗效突出、安全性高等优点,并能够显著改善血脂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首发脑梗死口服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总结分析,并设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急性脑梗死复发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血脂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对照组血脂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 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将80例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研究组(20 mg阿托伐他汀+100 mg阿司匹林)与对照组(10 mg阿托伐他汀+100 mg阿司匹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研究组血脂、血压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斑块不稳定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10 mg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片在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作用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100mg,治疗组在口服阿司匹林100mg基础上服用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血脂、双侧颈动脉B超,对伴有颈动脉斑块者测量斑块面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高于对照组(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片能够起到调控血脂作用,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2010年笔者所在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阿乐)10mg,1次/d,睡前口服,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对照组接受阿司匹林100mg,1次/d,睡前口服,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治疗组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并观察两组治疗1年内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年内治疗组再发率为(6.0%),对照组为(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TC、TG、LDL-C治疗后均下降,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血脂和心脏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PCI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40mg/d和80mg/d,观察三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血脂、心脏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 阿托伐他汀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且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降脂效果更为明显(P<0.05和0.01);40mg/d组和80mg/d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较20mg/d组显著下降(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IC术后有明显的血脂降低作用,有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加,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水平与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效果,检测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24%(40/42)]高于对照组[78.05%(32/41)](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TC、TG、LDL-C水平及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2月至2015年5月在淮阳县人民医院就诊的7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情况,并对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TC、LDL-C、TG及HDL-C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周患者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社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第1周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和氯吡格雷75 mg/d,第2周起单纯口服氯吡格雷75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疗程均为12个月.随访1年,治疗后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治疗前、后空腹抽血进行TC、TG、LDL-C、HDL-C等血脂指标检测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统计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脑卒中复发率,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2个月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分别为(3.25±1.64)mmol/L、(2.63±1.12)mmol/L、(1.03±0.36)mmol/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HDL-C为(2.50±0.62)mmol/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斑块超声分型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6个月、12个月脑卒中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50),观察组为6%(3/50),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改善血脂水平,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显著改善患者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孟照红 《中原医刊》2007,34(19):42-43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调脂疗效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定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每晚一次口服,于服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血脂,并对临床事件及服药安全性进行随防登记。结果 阿托伐他汀10 mg/d及20 mg/d剂量均能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水平,其中20 mg/d降低TC、LDL-C及TG效果明显优于10 mg/d剂量组。随访期间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再住院率及血管重建率均明显低于10 mg/d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ACS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ACS患者血清TC及LDL-C,且20 mg/d阿托伐他汀组疗效优于10 mg/d阿托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预防脑梗死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579例脑梗死患者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随访观察6~36月.观察脑梗死复发情况.结果:根据随机分组,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和脑梗死复发危险因素无差异(P>0.05),286例阿司匹林组患者在随访期复发57例(19.9%),而阿托伐他汀组仅有28例(9.6%)复发,2组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治疗组常规治疗加上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测定血脂四项、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不良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血脂和C反应蛋白水平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降低更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预后,在权衡患者药物使用利弊后,推荐40mg/d强化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预防中的临床有效率。方法选择吉林油田总医院社区卫生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计50例,2016年7月~2017年7月是收治期间,随机分为单用拜阿司匹林治疗的对照组、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的研究组。分析组间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ADL评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ADL评分均比对照组更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具有确切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帮助患者将生活能力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ACS患者90例,按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波立维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睡前口服;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并记录缺血性事件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下降、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结论较大剂量他汀药物早期干预能明显抑制ACS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浆hs-CRP水平,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血脂和心脏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冠心病患者成功PCI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40mg/d和80mg/d,观察三组患者用药3个月后血脂、心脏缺血事件和不良反应。结果阿托伐他汀有较好的降脂作用,且随着阿托伐他汀剂量的增加,降脂效果更为明显(P<0.05和0.01);40mg/d组和80mg/d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较20mg/d组显著下降(P<0.05)。三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IC术后有明显的血脂降低作用,有预防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且随剂量的增加疗效增加,无严重的不良反应,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 mg,1次/晚)、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同时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 mg,1次/晚)、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1次/d)、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同时预防措施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 (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酰甘油(TG)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T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观察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观察组的hs-CR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不但能够减少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剂量,还有助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和消退,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助于临床预后,能够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8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Ⅰ组43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Ⅱ组4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并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总有效率(93.0%)明显高于治疗Ⅱ组(80.0%)(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VEGF和NO表达均有增强,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Ⅰ组提高更为明显,与治疗Ⅱ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20 mg/d可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VEGF和NO水平,从而达到治疗和预防脑卒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6例,予常规治疗,即丹参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2周.治疗组6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每次20 mg,每天1次,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1.30%,对照组有效率71.2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