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进行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25例)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丹红注射液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较好,能发挥一定的抗血栓作用.  相似文献   

2.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Moyamoya病诊断价值(附3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oyamoya病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0例Moyamoya病病人,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42.60岁。发病高峰中30~40年龄段为12例,40~50年龄段10例。做16层螺旋CTA,扫描参数为:250kV,250mA,螺距15,扫描层厚1mm。同时6例又行DSA检查,将其CTA结果与DSA图像进行比较。结果30例中病变累及颈内动脉者共27例,占总例数的90.0%,受累段均为颈内动脉末段。病变累及双侧者26例(占总例数86.7%)。30例CTA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颈内动脉远端、大脑前中动脉近端及迂曲扩张的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等代偿动脉,狭窄血管显示率100%;清晰显示脑底异常血管网者28例,异常血管网显示率93.3%。30例中有6例同时行DSA检查,两者检查结果完全一致。结论CTA可以清楚显示Moyamoya病脑血管改变特点,包括颅内血管狭窄及脑底异常血管网,可以考虑作为Moyamoya病诊断的重要影像学筛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肠系膜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其解剖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 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 活体扫描成像测量人肠系膜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 2.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位置、分支类型及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3. 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分支的级别。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4.
脾动脉瘤(splenic artery aneurysm,SAA)是脾动脉直径大于1 cm的异常扩张,是常见的内脏动脉瘤,常无临床症状,明确诊断后及时早期手术治疗非常重要,如果瘤体破裂或濒临破裂时手术其危险性、死亡率将成倍增加[1],我院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诊断l例脾动脉多发动脉瘤,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70岁,进行性排尿困难2个月入院.上腹部CT示:左上腹见有2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肿块影,均见有环形钙化(图1a).血管造影(CTA)示:动脉期中心强化,边缘见弧形充盈缺损区(图1b、c).容积再现(VR)示:脾动脉增粗且迂曲走行,动脉瘤呈球形,最大约6 cm×7 cm×7cm,小瘤体位于其外侧,腹主动脉发出脾动脉近心端见多处狭窄,其间脾动脉梭形膨大(图2).诊断为近端脾动脉瘤.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16层螺旋CT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8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探讨16层SCT冠脉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其初步临床应用价值。对所有病例的舒张期增强扫描图像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及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并根据需要行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CPR)及仿真内窥镜(Virtual endoscopy VE)重建。总结16层SCT冠脉成像的显示情况,分析影响冠脉成像的因素。结果表明,38例中,右冠脉、后降支、左冠脉主干、左前降支、对角支、左回旋支及左缘支横断面图像的显示率分别为94.7%、89.5%、97.4%、94.7%、94.4%、94.7%及89.5%,明显高于3D图像(MIP和VRT)的显示率(P<0.01)。所以16层SCT冠脉横断面图像与3D重建图像能准确地显示冠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走行及异常,是一种无创性的冠脉疾病筛选、诊断及术后评价的检查方法。影响冠脉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有心率、心律、呼吸运动以及重建相位窗等。  相似文献   

6.
李立  朱丹  熊燕  谢晓红  张军 《解剖与临床》2008,13(4):237-238
目的:探讨颅脑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颅脑血管的显示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进行MSCTA检查,将所得薄层图像传至AW 4.1工作站上,分别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技术进行血管后期重建。结果:MSCTA能清晰显示颅脑1~4级血管。其中4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3例未发现异常血管。结论:MSCTA是一种安全、微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脑血管疾病的首选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TA)显示副肾动脉解剖结构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115例行腹部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资料,记录每侧副肾动脉的有无、支数及其直径、长度和入肾部位,比较副肾动脉解剖特点的差异。 结果 副肾动脉有Ⅰ支型、Ⅱ支型及Ⅳ支型。左侧副肾动脉发现率>右侧,有统计学差异。男性副肾动脉发现率>女性,有统计学差异。副肾动脉的直径在性别及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上下极不同部位入肾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极入肾者多见。 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清晰显示副肾动脉的解剖结构,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简便、准确的辅助检查。  相似文献   

9.
血管腔内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腔内微创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20例(24条肢体)。结果:24条肢体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球囊扩张加支架置入治疗;1例治疗后第2天出现下肢急性缺血,改行人工血管搭桥术,症状改善;另1例髂动脉支架4月后再次出现下肢动脉闭塞,再次予以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症状缓解。所有病例随访3~40月,平均22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踝肱指数(ABI)0.64±0.13。结论:腔内治疗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后处理用Vessel View软件对所有病例扫描图像做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成像(VRT),其中35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SCA)比较。以管腔直径减少≥50%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结果85.1%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用做评价,可较准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病变。与SCA对照,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5%(32/37)和95.1%(214/225)。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256排螺旋CT血管造影观察肝固有动脉的解剖结构,探讨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及变异率,为肝脏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间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的患者80例,统计和分析肝固有动脉的分支分型情况,测量其相关数据.结果 本组肝固有动脉主干长度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在川崎病(KD)冠状动脉瘤临床诊断和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12月至2007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门诊随访的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观察终点随访时依据病变程度除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外,同时行64SCTCA检查,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描述,并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研究期间纳入15例患儿,急性期KD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急性期累及冠状动脉48/60支(80%)。患儿观察终点随访9个月至8.6年,平均(2.8±2.0)年,超声心动图示14/48支(29.2%)冠状动脉瘤或扩张消退,其余进一步扩张或无明显变化,累及冠状动脉34/60支(56.7%),同时检测出2处血栓,未发现狭窄及钙化。64SCTCA示累及冠状动脉30/60支(50%),主要累及右冠状动脉和左前降支,分布部位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基本一致,64SCTCA与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冠状动脉瘤最大内径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0.837,P〈0.001),64SCTCA发现4处血栓、5处钙化及3处狭窄。结论64SCTCA和超声心动图在KD并发冠状动脉瘤患儿的随访中具有各自的应用价值,两种方法的联合应用可增加冠状动脉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病变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1例临床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进行西门子16排螺旋CT机(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同时进行三维重建,以探讨主动脉病变的16排CT成像技术及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表明:(1)11例主动脉夹层中显示真假腔11例(100%)、内膜片11例(100%)、内膜破口9例(81.8%)、假腔内血栓形成5例(45.5%);(2)壁内血肿1例平扫表现为主动脉壁新月形增厚,密度增高,无内膜撕裂,增扫无强化,为新月形相对较低密度;(3)真性动脉瘤7例均显示动脉瘤大小、范围、腔内附壁血栓及钙化;(4)2例假性动脉瘤均显示动脉旁混杂密度肿块,增扫肿块不均匀强化,强化团与动脉有颈相连。所以16排螺旋CT轴位及3D重建图像,能全面显示主动脉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治疗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对脊髓前大根动脉(the Adamkiewicz artery,AKA)解剖位置的显示情况。方法本院72例行脊髓动脉CTA造影患者,通过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后处理方法寻找前大根动脉,并根据在解剖上的连续性和图像质量对其显示情况进行分级。结果前大根动脉作为脊髓的主要供血动脉,走行在左侧椎间孔者占74.0%,右侧椎间孔者占26.0%,位于T9-L1水平者占79.5%。全部病例图像质量为优秀的显示率为63.9%,一般者显示率为23.6%,而且非血管畸形组AKA显示率高达98.1%。结论 256层螺旋CT可以很好的显示AKA的解剖位置,可作为无创性血管成像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640层容积CT增强扫描在正常人左心室功能临床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正常 人心640层容积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资料,应用标准的心肌17节段分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 EF)、舒张末容积 ( EDV)、收缩末容积( ESV)、每搏输出量( SV)、肌块质量、舒张末心肌厚度、收缩末心肌厚度、心肌收缩增厚、 心肌收缩增厚率等指标。结果: 左心室EDV,男性(132.1±28.3)mL,女性(90.2±21.2) mL ;左心室ESV,男性 (43.3±13.5)mL,女性(31.3±7.4)mL ;左心室SV,男性(90.4±19.2) mL,女性(63.5±14.1)mL ;左心室EF, 男性(65.5%±4.7) %,女性(64.3%±6.4) % ;左心室肌块质量,男性(98.6±15.8) g,女性(78.7±11.6)g ;左心 室舒张末心肌厚度,男性(7.4±1.2) mm,女性(6.1±1.1)mm ;左心室收缩末心肌厚度,男性(14.0±1.5)mm, 女性(11.8±1.3)mm;左心室心肌收缩增厚,男性(6.6±0.7) mm,女性(5.7±1.0)mm;左心室心肌收缩增厚率, 男性(74.1±15.3)%,女性(92.5±21.2)%。结论:心640层容积CT增强图像可提供正常人心室和心肌的解剖与 功能信息,为心脏疾病的定性及定量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与DSA的比较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血管狭窄和闭塞的临床价值。方法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其中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7岁。接受了CTA和DSA检查。2项检查均在人院后15d内完成。分别测量CTA和DSA影像中动脉的狭窄程度和动脉狭窄处的管腔直径.结果以DSA作为参考标准,CTA发现病变的数量为74个.病变数量和病变部位的判断与DSA一致。CTA诊断颅内动脉中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4.3%、98.8%和98.6%;重度狭窄分别为73.7%、99.7%和99.7%:闭塞分别为91.7%、99.8%和100%。CTA与DSA测量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管腔直径的能力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TA是一种诊断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疾病的可靠方法.在许多情况下CTA检查结果的特异度和精确度与DSA相当。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34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142例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旁路移植组),201例行腔内血管成形术(血管成形组)。采用1∶1倾向性评分,以血管成形组为基准组进行匹配,共67例匹配成功。分析2组肢体挽救率、靶血管一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肢体挽救率、靶血管一期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ABI、Rutherford分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重复测量结果显示,以时间因素为作用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6个月ABI均高于术前(P<0.05),但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7 d、6个月Rutherford分级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但同一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成形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旁路移植组(P<0.05)。结论腔内血管成形术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肢体挽救率、靶血管一期通畅率相当,但腔内血管成形术并发症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