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常中国人QT间期及QTLC与QTC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中国人正常QT间期并建立依心率校正QT的线性公式模型。方法对4322例从出生到85岁健康婴儿、儿童和成人心电图QT间期进行分析统计,用直线回归方法拟合依心率校正QT的线性公式模型QTLC,并与Bazet的QTc比较。结果研究证明,QT间期有心率、年龄、性别和种族差别,但影响QT的主要因素是心率,用直线回归方法拟合成依心率校正QT的线性回归方程:Y(QTLC)=QT+0.216×(1-RR),R=0.8913,SX.Y=0.021。在校正QT的功能方面能克服Bazet的QTc随心率快而出现过高校正QT的现象。结论心率是影响QT间期的主要因素,用心率校正QT的线性公式((QTLC)明显优于Bazett的QTc。(QTLC)校正公式在临床上可用于任何年龄  相似文献   

2.
运动负荷前后QTc,QTd,QTcd动态变化宋成运严亦夏张秩林张淑文张清华(解放军305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17)关键词QTc间期QT离散度运动试验近年来,QTc(用心率校正的QT间期)延长及QT离散度(QTd)增大的临床意义愈益受到重视[1,2]...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的应用及评价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QT离散度(QTd)系指心电图各导联间 QT时限变异的程度,定义为12导联心电图最长QT间期(QTmax)与最短QT间期(QTmin)的差值;有实测和心率校正两种QTd值,即 QTd和校正的 QTd( QTcd);由于QT间期受室内传导时间的影响,故有人主张采用JT离散度(JTd)和校正的JTd(JTcd);方法从采用非同步心电图采样和目测法,转为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采样和计算机软件分析。 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 QTd最早由 Campbell等于 1985年提出,1990年Day等首次证实其具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记录纸速及不同参数对测量QT离散度结果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量55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患者手术前后分别以25和50mm/s纸速所描记ECG的QT离散度,并采用多个表达离散度的参数进行分析,旨在探讨ECG走纸速度和采用不同参数对QT离散度结果的影响。55例患者,男25例,女30例,平均年龄45±15岁。采用SiemensRECOR12导电生理仪同步描记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出院后复查的12导联心电图,手工测量QT离散度,采用七个参数进行评价:(1)QT离散度(QT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2)校正QT离散度(QTcd)=QTcmax-QTcmin(QTc=QT/RR);(3)相对QT离散度(CV)=QT标准差/QT均数×100;(4)导联校正QT离散度(aQTd)=QTd/测量导联数);(5)QT间期的标准差(SD);(6)JT离散度(JTd)=JTmax-JTmin;(7)校正JT离散度(JTcd)=JTcmax-JTcmin。结果表明以25mm/s纸速记录ECG测得的QT离散度参数与从50mm/sECG测得的相对应参数间显著相关,其中JT间期离散度相关性优于QT离散度,JTd25与JTd50间的相关系数为0.749,QT  相似文献   

5.
选择正常人心电图120例,按不同的心率范围各选40例,分为窦性心动过缓(SB)组,正常窦性心率(NS)组和窦性心动过速(ST)组。分别应用Bazett公式QTc=QT/及QT(LC)=QT+0.154(1-RR)公式计算出QTc及QT(LC)值,分析比较各组数据:NS组及ST组中QTc>QT(LC)>QT(P<0.01);SB组QTc<QT(LC)<QT,其中QTc与QT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SB组、ST组与NS组比较QTc之间存在显著不同(P<0.01),而QT(LC)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QTc在正常心率范围或窦性心动过速时过度校正QT值使之偏大,在心动过缓时过低校正QT值使之偏小,而QT(LC)基本不受心率变化的影响。并且较接近实际QT值,可作为更理想的QT间期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后QTc间期的变化。方法将老年AMI患者分为溶栓组(23例)和未溶栓组(25例),用Bazet′s公式计算QTc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溶栓后1dQTc间期明显延长;第2日达高峰后迅速缩短,而未溶栓组发病后1~3dQTc间期无明显变化;从发病第4日起缓慢缩短。溶栓所致的QTc间期延长可能与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有关。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QTc间期除溶栓后第2日有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而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的QTc间期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评价老年AMI患者溶栓疗效时,比较QTc间期缩短的速度比单纯比较溶栓后某时间QTc间期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梗患者溶栓治疗QTc间期的变化。方法 将老年AMI患者分为溶栓组(23例)和未溶栓组(25例)和Bazert‘s公式计算QTc并进行t检验或秩和检验。结果 两组患者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延长,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溶栓后1dQTc间期明显延长,第2日这高峰后迅速缩短,而未溶栓发病后1~3dQTc间期无明显变化,从发病第4日起缓慢短,溶栓所致的QTc间期延长可能与缺血后再溶注  相似文献   

8.
潘生丁试验前、后QTc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生丁试验前、后QTc变化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刘长文,毕亚欣,金问邦QT间期延长而导致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发生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延长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加,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c延长等已广为人知。本文观测冠心病患者播生丁试验前、后QTc与△Q...  相似文献   

9.
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对QT间期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间期离散度(QTcd)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冠心病患者,测定每例患者心肌缺血期、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的QTd及QTcd。结果:QTd与QTcd在心肌缺血期为0.0913±0.0324秒、0.0106±0.0378秒;在缺血缓解期为0.0523±0.0328秒、0.0611±0.0373秒;在稳定期为0.0497±0.0230秒、0.0566±0.0271秒。心肌缺血期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而稳定期与缺血缓解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心肌缺血可引起QTd及QTcd的增大;心肌缺血期QTd及QTcd增大,且显著高于缺血缓解期及稳定期。  相似文献   

10.
肥厚性心肌病患者QTc的变化及其意义石家庄市河北省医院刘文玲,王小平,谢晓莉,穆瑞平,刘坤申,黄希正QT间期延长在药物中毒、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SchwartzPJ,WolfS.QTintervalprolongationaspre...  相似文献   

11.
改良的QT间期校正方法临床意义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评价改良的校正QT间期(QTLC)方法的准确性和临床实用价值,选取72例健康成人,采用踏车运动试验逐步提高心率(HR),于HR每增加10bpm描记一次监测导联心电图,测定RR及QT间期,计算QTc、QTLC[QTLC=QT+0.154(1-RR)]。发现当HR<120bpm时QTc与HR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02);HR>120bpm时QTc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87,P<0.005)。HR在60~100bpm之间时QTLC基本恒定,与HR无相关关系(r=-0.19,P>0.05);HR>100bpm时,QTLC与HR呈显著负相关(r=-0.91,P<0.001)。结果提示:在HR正常的前提下,QTLC基本不受HR影响,因而QTLC用于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室肌电活动的影响、预测QT间期延长所致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等心脏事件,其准确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似应优于QTc。  相似文献   

12.
测定71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QTd)、QTc离散度(QTcd),以探讨其与泵衰竭的关系。结果显示泵衰竭室颤组(n=10)的最大QTc间期、QTd、QTcd显著大于泵衰竭无室颤组(n=21)和对照组(n=40),泵衰竭无室颤组的QTd、QTcd显著大于对照组。提示最大QTc间期延长和QTd、QTcd增大与AMI泵衰竭患者室颤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QTd和QTcd对判断老年人AMI早期泵功能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托洛尔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β-受体阻断剂美托洛尔(Metoprolol)对冠心病(CAD)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采用随机分组、单盲处理、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观察62例CAD患者Metoprolol治疗前、后QTd及RR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最大QT间期(QTmax)、最小QT间期(QTmin)的变化。试验组Metoprolol治疗后CAD患者QTmin延长(386±31.8msvs352±22.4ms,P<0.01),而QTmax无明显改变(430±35.6msvs423±34.9ms,P>0.05),QTd、QTcd则显著缩小(分别为44±12.9msvs71±28.6ms,45±11.5msvs79±34.9ms,P均<0.01)。对照组治疗前、后QTd、QTcd、QTmax、QTmin均无改变(P>0.05)。表明Metoprolol通过显著延长CAD患者的QTmin缩小心肌复极化离散的程度,使心肌复极化趋向同步,这有利于防止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QT间期离散度(QTd)的报警指标,对预测冠心病与有心肌肥厚的各类心脏病发生危险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差异。方法 选择正常对照组(A组)、冠心病组(B组)和各类有心肌肥厚的心脏病组(C组)各30例,随访1年,记录标准12导联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校正后的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猝死率的关系。结果 A组QTcd(42±15)ms与B组、C组的QTcd(66±12 ̄81±14)ms均有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40例老年AMI患者的QT间期,计算其QTd及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d)。结果 (1)AMI组QTd及QTdc大于100ms患者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QTd、QTdc小于100ms者(73.0%及6.8%,P〈0.001)。(2)溶栓再通组溶栓后Q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无器质性心脏病者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于DCG检查前进行常规12导ECG检查,测量QT间期,计算QTD,QTcd(校正的QTD)根据24小时ECG检出的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为无室早组,室早〈100次,室早≥100次组,成对室早组及无成对室早组,比较各组病人之QTD,QTcD。结果 无室早组,室早〈100次,室早≥100次组,成室早组及无成对室早组之QTD分别为2  相似文献   

17.
以QT间期离散度监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发生致心律失常作用对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方法 对346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测量治疗前后QTcd及动态心电图,并与102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治疗前与对照组间QTcd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好转组QTc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致心律失常组QTcd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8.
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c间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将7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溶栓组(32例)和未溶栓组(38例)。两组病人发病后QTc间期平均值均延长,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58±52msvs471±60ms,P>0.05)。溶栓后1和3日QTc间期明显延长,与未溶栓组入院后1和3日QTc间期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88±51msvs455±52ms,480±54msvs455±44ms,P均<0.05),这种变化可能与溶栓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入院后7日两组QTc间期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46±56msvs452±41ms,P>0.05)。溶栓组入院后第1,3,7日与入院时QTc间期平均值之差值分别为-(29±10),-(6±9),10±8ms,未溶栓组则为16±8,9±10,19±9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因此比较QTc间期缩短的速度比单纯比较QTc间期对于判定溶栓治疗的疗效可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健康国人QTU是期离散度的检测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目的 建立健康国人12导联同步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平均值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对1 ̄87(39.4±17.3)岁健康国人2078例,用广东中山SR-1000A心电综合自动分析仪采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数据并录入软盘,专人在显示顺上进行回放分析。增益放大1mV=20 ̄40mm,纸速放大50 ̄100mm/s。测量QTmax、QTmin按Bazett公式校正QTcmax、QTcmin,计算QTd(QT  相似文献   

20.
近期心梗病人运动后Q-Tc间期的改变(毕立正摘择庄亚纯校)[英]/MaciciraC…//JElectrocardiol1993,26:125~129作者曾分析正常人与冠脉疾病(CAD)者运动后QTc间期变化,结论是极限运动后QTc比值不能为常地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