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刺激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迷走神经,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对脑缺血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26只,根据体质量大小编号,计算机随机分成假手术组(6只)、模型组(10只)、VNS治疗组(1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VNS治疗组于模型建立30 min后开始刺激颈部右侧迷走神经,刺激强度0.5mA,间期0.5ms,频率20Hz,在1h内每隔5min刺激1次,每次持续30s。模型组重复VNS治疗组步骤,但不予刺激。假手术组重复实验步骤,但既不栓塞血管也不刺激神经。使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脑血流变化。24 h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免疫组化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及原位末端标记法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的IL-6、caspase-3阳性细胞数、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增加[(20.7±5.0)个/高倍镜(HP)比(2.3±1.0)个/HP,(44.5±9.5)个/HP比0,(30.9±9.0)个/HP比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相比,VNS治疗组的IL-6阳性细胞数[(10.9±3.7)个/HP]、caspase-3的阳性细胞数[(18.9±6.7)个/HP]及神经细胞凋亡计数[(14.0±5.2)个/HP]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模型组与VNS治疗组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各个时期的脑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NS对脑缺血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与通过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及减少炎性反应有关,可能与皮质脑血流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郁证大鼠的迷走神经刺激(VNS)疗法。方法用束缚大鼠四肢,使之行走困难,活动受限作为肝郁证实验动物模型。分别以正常组、造模电刺激左侧组、造模电刺激右侧组、造模电刺激双侧组、造模组观察各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指标。结果造模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高于正常组,除血浆黏度外其余指标与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造模电刺激双侧、左侧、右侧后其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所下降。造模电刺激双侧组与造模电刺激右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造模电刺激左侧组中的全血黏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压积与造模电刺激右侧组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造模电刺激双侧组与造模电刺激左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VNS疗法可改善肝郁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新生血管形成是最终的侧支代偿途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新生血管的影响对其作用机制研究具有一定价值。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的影响。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6月,将8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造模组(n=36)及丹红组(n=36)。参照改良LONGA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其中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插线栓;丹红组大鼠于拔出线栓后腹腔注射丹红注射液,造模组和假手术组大鼠均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三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及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结果(1)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神经行为学评分均为0。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 d神经行为学评分低于造模组(P<0.05)。(2)假手术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均为0。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72 h及7 d脑梗死体积小于造模组(P<0.05)。(3)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24 h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P<0.05);造模组和丹红组大鼠造模后72 h及7 d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假手术组,丹红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目多于造模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增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皮质区新生微血管数量,改善脑侧支循环,进而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死体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自主研发适用于大鼠等小动物的迷走神经刺激(VNS)仪,并运用该仪器探索VNS对心力衰竭大鼠的作用。方法自主设计研发由带电荷补偿的刺激模块及2.4G无线收发控制模块组成的植入式刺激仪,24只大鼠随机分为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刺激组和假刺激组植入自主研发的VNS仪,刺激组开启VNS 6周,假刺激组不开启刺激,6周后检测各组心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未期内径(LVESD)。结果刺激组较假刺激组LVEF明显提升[(0.37±0.08)vs(0.27±0.06),P0.05],心率则明显下降[(393±12)次/分vs(426±32)次/分,P0.05],而LVEDD、LVESD无差异。结论自主研发的微型VNS仪可以有效地刺激迷走神经,降低心力衰竭大鼠心率,提高其LVEF。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二氢丹参酮Ⅰ(DT)灌胃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DT低、中、高剂量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血管,不进行插栓处理。造模后24 h,DT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1.67、5、15 mg/kg DT溶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含2%DMSO的生理盐水灌胃,每天1次,连续7 d。造模24 h后和给药7 d后,采用Zea-Longa五分制评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采用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造模后和给药7 d后使用激光散斑血流仪检测大鼠缺血侧局部脑血流灌注量;HE染色观察缺血侧脑组织海马区的病理形态;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血管新生相关蛋白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CD3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结果 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脑梗死体积大于假手术组(P均<0.01),缺血侧脑血流灌注量变化率低于假手术组(P<0.01);与模型组比较,DT中、高剂量给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减小,缺血侧脑血流灌注量增加(...  相似文献   

6.
白蓉  梁雪琴  王魁花 《山东医药》2012,52(21):33-35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钙结合蛋白-D28K(CaBP-D28k)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康复组。康复组在脑缺血24 h后开始康复训练,模型组、假手术组不行任何干预。在脑缺血第3、7、14天检测三组脑梗死灶周围BDNF、CaBP-D28k的表达,并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结果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为0,康复组在脑缺血第3天与模型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7、14天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康复组在脑缺血第3天脑组织中BDNF、CaBP-D28k的表达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第7、14天与模型组、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康复训练通过促进BDNF、CaBP-D28k的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消退素E1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选择SPF级C57BL/6雄性小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低剂量组(1mg/kg消退素E1)和高剂量组(5mg/kg消退素E1),每组10只,连续灌胃5d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TTC染色检测脑梗死面积,采用Longa评分法对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计算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应用RT-PCR法检测脑组织白细胞介素(IL)-1、IL-6、IL-10和TNF-αmRNA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IL-6、IL-10和TNF-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脑梗死面积、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且高剂量组小鼠脑组织含水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较低剂量组进一步降低[(1.6±0.3)分vs (2.1±0.4)分,(70.3±3.5)%vs (78.1±3.2)%,P0.05]。与模型组比较,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小鼠血清IL-1、IL-6、IL-17和TNF-α水平及脑组织IL-1、IL-6、IL-17和TNF-αmRNA表达明显下调,且高剂量组小鼠较低剂量组进一步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退素E1可显著降低全身和局部脑组织炎症,降低脑梗死面积和脑组织含水量,改善神经功能评分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丁苯酞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丁苯酞预处理(NBP)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于术前1周按400 mg·kg~(-1)·d~(-1)NBP预处理。在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观察大鼠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脑组织TLR4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结果神经行为学评分显示:sham组为0分,NB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1.62±0.15)分]显著低于IR组[(2.33±0.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体积测定显示:NBP组脑梗死体积[(164.3±7.5)mm3]小于IR组[(186.5±10.1)m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BP组脑组织TLR4蛋白(9.1±1.1)及mRNA(10.2±1.3)均较IR组TLR4蛋白(14.4±1.3)、mRNA(15.6±1.4)表达降低(P0.01)。结论丁苯酞抑制TLR4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超微结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ecombinant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acetylhydrolase,rPAF-AH)对脑梗死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将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rPAF-AH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每组30只。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在第2、7、14天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及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rPAF-AH组大鼠在第7天[(1.62±0.74)分vs (2.14±0.73)分,P0.05]、第14天[(1.29±0.46)分vs (1.71±0.64)分,P0.05]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明显下降。透射电镜下生理盐水组可见神经细胞水肿,周围间隙增宽,细胞变形,染色质凝集,随着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不可逆损伤而逐渐凋亡,核内染色质松散甚至完全溶解;rPAF-AH组初期可见神经细胞明显水肿,但随着治疗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结构基本完整,可逆性损伤可逐渐改善。结论 rPAF-AH能有效改善大鼠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与其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超微结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脑康Ⅱ号对脑缺血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神经发生的影响。方法将54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康Ⅱ号小、中、大剂量组(小、中、大剂量组用药量分别是成人用量的5、10、20倍),每组各9只。采用永久结扎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法造模。对假手术组大鼠只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对照组大鼠不予任何处理;造模后给予治疗组脑康Ⅱ号治疗,给予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等量(2 ml)等渗盐水。造模后9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和空间搜索实验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免疫组化法进行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观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和LC-3Ⅱ的表达。结果 (1)造模后9周模型组逃避潜伏期第1~5天分别为(100±13)、(98±13)、(82±14)、(72±15)、(46±7)s,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搜索距离分别为(1239±127)、(1011±122)、(959±123)、(553±66)、(407±29)cm,较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加(均P0.01);第5天脑康Ⅱ号小、中、大剂量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搜索距离均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逃避潜伏期分别为(20±6)、(19±8)、(15±6)s,搜索距离分别为(234±38)、(297±23)、(199±22)cm。造模后9周模型组大鼠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搜索时间为(30±9)s,较假手术组明显缩短(P0.01);脑康Ⅱ号小、中、大剂量组在原平台所在象限搜索时间分别为(34±6)、(38±8)、(40±10)s,均较模型组明显延长(P0.01)。(2)造模后9周免疫荧光与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齿状回Brd U阳性细胞数、Nestin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脑康Ⅱ号中、大剂量组Brd U阳性细胞数和Nestin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模型组中LC-3Ⅱ和Beclin-1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1);脑康Ⅱ号中、大剂量组LC-3Ⅱ的表达分别为143±9、129±9,Beclin-1的表达分别为139±10、124±7,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中、大剂量的脑康Ⅱ号能改善脑缺血大鼠的认知功能,促进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抑制自噬性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苦碟子注射液对此变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苦碟子注射液8.4 g/(kg·d),1次/d],每组42只,另24只备用。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再灌注大鼠模型。3组于造模后1、3、6、24、72 h和7 d取材,每个时间点7只,分别于24、72 h和7 d采用Longa等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1、3、6、24、72 h和7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24、72 h和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2.40±0.54)分和(1.60±0.54)分vs 0分,(2.70±0.75)分和(1.40±0.54)分vs 0分,(2.30±0.49)分和(1.30±0.49)分vs 0分,P<0.05],而且治疗组上述3个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严重,神经元细胞及细胞器形态明显呈缺血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缺血是否可以通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介导的炎症反应加重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方法选取4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1组、模型2组、假手术1组、假手术2组。模型组应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法(2VO)制备慢性前脑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假手术组除颈总动脉结扎外与模型组相同。术后30 d,假手术1组及模型1组大鼠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的逃避潜伏期,观察手术前后及各组间的差异。而后将两组大鼠取脑。将部分脑组织制成匀浆,ELISA检测各组MCP-1的表达量。术后60 d,按照上述同样的方法对假手术2组及模型2组大鼠进行处理。结果造模后30 d,模型1组大鼠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1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造模后60 d,模型2组大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假手术2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假手术1组、模型1组、假手术2组、模型2组大鼠脑内MCP-1浓度分别为(1.58±0.21)ng/ml、(8.15±1.92)ng/ml、(1.66±0.29)ng/ml、(7.96±1.56)ng/ml。模型1组与假手术1组MCP-1表达量相比,差异显著(P0.05);模型2组与假手术2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MCP-1可能通过其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慢性缺血致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认知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是否介导参麦注射液(SM)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84只SD大鼠按随机区组的方法分成7组: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参麦注射液+模型组(SM+MCAO)、生理盐水(NS)+模型组(NS+MCAO)、磷酸盐缓冲液(PBS)+参麦注射液+模型组(PBS+SM+MCAO)、Wnt/β-catenin拮抗剂Dickkopf-1(Dkk-1)+参麦注射液+模型组(Dkk-1+SM+MCAO)、Dkk-1+模型组(Dkk-1+MCAO),每组12只。采用线栓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法建立大鼠CIRI模型。在脑缺血即刻,SM+MCAO组、PBS+SM+MCAO组、Dkk-1+SM+MCAO组大鼠腹腔注射参麦注射液(15 mL/kg),NS+MCAO组大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Dkk-1+SM+MCAO组、Dkk-1+MCAO组大鼠分别在建立模型前30 min脑室注射Dkk-1(1 g/L,1μL),PBS+SM+MCAO组大鼠脑室注射等量PBS。再灌注24 h,评估各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检测脑梗死体积以及脑梗死半暗带区Bcl-2、Bax和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并计算Bcl-2/Bax比率。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MCAO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Bcl-2和Bax以及β-catenin蛋白表达量均增加(P0.05),而Bcl-2/Bax比率减小(P0.05);与MCAO组相比,SM+MCAO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以及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Bcl-2和β-catenin蛋白表达量以及Bcl-2/Bax比率明显增加(P0.05);与SM+MCAO组相比,Dkk-1+SM+MCAO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梗死体积、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而Bcl-2蛋白表达量、Bcl-2/Bax比率明显减小(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通过上调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CIRI大鼠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在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 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中,给予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肺动脉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和右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 MCT组、迷走神经电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 VNS)组,每组8只。MCT组和VNS组均行VNS刺激仪植入,MCT组及VNS组在植入1周后,分别按体质量注射MCT,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VNS组注射野百合碱后1周开启迷走神经刺激仪直至实验结束。3组大鼠均在基线、 2周、 3周行血压、心率监测,并在基线、 3周行心脏超声评估心脏各指标。动物超声测得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及左室射血分数和右室面积变化分数。造模3周后,测量肺动脉收缩压及右室肥厚指数,免疫组化观察肺中小动脉增厚程度,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环磷酸鸟苷、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Ⅱ的表达水平。结果 MCT注射3周后,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及VNS组大鼠平均肺动脉压均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观察腺苷预处理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损伤程度及白细胞介素(IL)1β、IL-6、环氧化酶2(COX-2)表达变化,探讨腺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及假手术组、模型组、腺苷组各25只。模型组和腺苷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腺苷组造模前连续3 d腹腔注射腺苷(1.5 mg/kg)溶液2 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造模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假手术组术中不插入线栓,空白组不予任何处理。于再灌注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进行TTC染色测算脑梗死体积,采用TUNEL染色观察脑细胞凋亡情况;分别于再灌注后6、12、24、48 h采用ELISA法检测脑组织中的IL-1β、IL-6,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中的COX-2。结果 腺苷组、模型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及脑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腺苷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占比及脑细胞凋亡率低于模型组(P均<0.05)。模型组、腺苷组大鼠脑组织中IL-1β、IL-6、COX-2表达高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腺苷组IL-1β、IL-6、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耳迷走神经刺激(t-VNS)对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改善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各12只.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Feeney自由落体法建立颅脑创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切开头皮打开骨窗,不实施撞击.治疗组于造模30 min后给予t-VNS(强度1...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早期强化运动训练与电针治疗对局部脑缺血大鼠再灌注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5只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模型组(20只)、电针组(20只)、强化运动训练组(20只)。用线栓法建立右侧MCAO模型,电针组选取人中、百会穴给予电针刺激。强化运动训练组采用跑笼运动试验,观察4组大鼠的运动功能。选取24 h、3 d、7 d、14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区皮层GAP-43及Neurocan阳性细胞的表达情况。采用神经症状评分评价造模情况及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TTC(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染色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体积的大小。结果:2周后,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神经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并高于假手术组(P0.05);强化运动训练组及电针组的脑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与运动训练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强化运动训练或电针刺激能够减小脑梗死体积,促进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可上调脑缺血区GAP-43表达与下调Neurocan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脑损伤区中枢神经修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蛭素对脑出血大鼠脑组织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16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水蛭素组,每组72只。将大鼠自体动脉血注入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以等量等渗盐水代替自体动脉血。水蛭素组分别于模型建立后6、24、72、120 h注入水蛭素,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于同时点给予等量等渗盐水。对不同时点时3组脑出血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及脑系数进行比较;采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脑细胞凋亡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磷酸化JAK2(p-JAK2)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结果 (1)与同时点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系数、脑细胞凋亡率及p-JAK2和p-STAT3的表达均明显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同时点模型组比较,水蛭素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含水量、脑系数、脑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造模后6、24、72、120 h,模型组p-JAK2分别为0.632±0.036、0.783±0.045、1.250±0.071、1.006±0.052,p-STAT3分别为0.155±0.005、0.193±0.006、0.379±0.012、0.317±0.010;水蛭素组p-JAK2分别为0.267±0.014、0.248±0.013、0.329±0.018、0.283±0.016,p-STAT3分别为0.139±0.004、0.081±0.001、0.283±0.009、0.174±0.005。水蛭素组p-JAK2和p-STAT3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水蛭素可降低脑出血大鼠脑细胞凋亡,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JAK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头针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大鼠脑组织中CD40、CD40L含量的影响。方法将96只健康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头针电刺激组、假手术组和模型对照组,每组又根据治疗的时间点不同分为4个亚组(1d组、3d组、7d组和14d组),每组8只大鼠。头针电刺激组及模型对照组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作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3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第1天起,头针电刺激组给予大鼠针刺干预,取百会穴及大椎穴,以疏密波进行电刺激治疗;假手术组及模型对照组大鼠在同一时间固定于针刺台,不做处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3组大鼠造模结束清醒后及治疗前后均进行Bederson评分。结果治疗后第7天、第14天,头针电刺激组较模型对照组Bederson评分明显降低(P0.05);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头针电刺激组中治疗后14d脑组织中CD40、CD40L的表达、Bederson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电刺激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从而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CD40、CD40L的表达,从而下调其介导的炎症及免疫分子生物学因素有关,且以治疗14d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20.
廖常莉  姜鲜  张英  欧册华 《山东医药》2012,52(16):44-46
目的 对大鼠窒息性心跳骤停全脑缺血模型进行改进.方法 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Sham)组和全脑缺血/再灌注(I/R)组.麻醉后行动静脉置管和气管插管,I/R组建立窒息性心跳骤停模型,待平均动脉压≤6 mmHg后4min开始行心肺复苏,Sham组不窒息,不复苏.术后6、12、24、48和72 h行神经行为学评分,观察海马组织形态及神经元密度的改变.结果 I/R组术后24、48和72 h神经行为学评分较Sham组增高(P<0.01);同时相神经元密度较Sham组降低(P<0.01).结论 全脑缺血/再灌注组神经行为学评分、组织学分级、神经元密度的改变均提示大鼠神经系统受到明显的损害,此造模方法是成功的,其损伤小,有效地提高了大鼠全脑缺血模型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