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吲哚美辛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右侧颈总动脉近分叉处切口,将直径0.165 mm的尼龙线经切口处插入右侧颈内动脉,线长由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分叉部开始约(18.5±0.5)mm,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阻断血流Ih后,将线拔出实现再灌注,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假手术组插线深度小于15 mm,不阻塞大脑中动脉.其余方法 同模型组.吲哚美辛治疗组在缺血1h再灌注即刻灌胃给予吲哚美辛10mg/kg,模型组在缺血1h再灌注即刻灌胃等容的生理盐水.缺血1h再灌23 h后断头取脑.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免疫组化染色方法 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阳性微血管数,计数微血管内中性粒细胞.结果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TNF-α及ICAM-1含量增加(P<0.01),微血管内白细胞聚集、浸润(P<0.01);吲哚美辛可降低皮质TNF-α、ICAM-1的表达,并减轻微血管内白细胞的聚集、浸润(P<0.01).结论 吲哚美辛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的炎症反应,对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在缺血灶周围区的表达和纳洛酮干预后的影响。方法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三组: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纳洛酮组,每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插入栓线及抽出线栓成功再灌注后,分别给予纳洛酮组大鼠腹腔注射纳洛酮3mg/kg(总量6mg/kg),假手术组及缺血再灌注组腹腔注射等量等渗盐水。以免疫组化法检测HO1的表达,原位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标记(TUNEL)法观察脑细胞凋亡细胞数。结果每个高倍视野下,缺血再灌注组HO1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增多,平均为(51.6±10.8)个对(9.8±2.8)个,P<0.05;纳洛酮组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灶周围区HO1阳性细胞数平均为(63.5±10.0)个对(51.6±10.8)个,P<0.05。纳洛酮组TUNEL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20.5±3.5)个对(29.8±4.0)个],但高于假手术组[平均为(4.2±2.0)个],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洛酮可减少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导致的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纳洛酮增加HO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110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缺血再灌注组和IP组,后2组根据再灌注时间再分为6、12、24、48和72 h亚组(每亚组n=10).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方法为在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实施再灌注15 s/缺血15 s,反复3次.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IL-1β和TNF-α mRNA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IP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降低(P均<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均<0.05).假手术组额顶叶皮质IL-1β、TNF-α蛋白和mRNA表达微弱;缺血再灌注组IL-1β、TNF-α蛋白和mRNA在额顶叶皮质大量表达,6h开始上调,24 h达高峰(与其他时间点比较,p均<0.05),之后逐渐下降;IP组具有相同的动态变化趋势,且各时间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均<0.05).结论 IP可显著下调脑组织IL-1β和TNF-α表达,缩小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梗死体积,提示IP可通过抑制脑组织缺血再灌注后炎症反应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缺血区皮层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mRNA与蛋白质水平表达的影响,探讨黄体酮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脑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SD雄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9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溶剂组和黄体酮组各24只.应用Real time-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对缺血区皮层NGF和BDNF mRNA与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测定. 结果 在缺血区皮层,缺血2h再灌注6h后,缺血再灌注组NGF和BDNF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达高峰,再灌注24 h后,回复到假手术组水平;缺血2h再灌注12 h后,黄体酮组NGF和BDNF mRNA及蛋白表达达高峰,再灌注24 h后,表达仍高(P<0.05). 结论 黄体酮可以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NGF和BDNF的mRNA表达上调,促进脑内NGF和BDNF蛋白的合成,从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辛伐他汀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随机将36只大鼠分为3组:即假手术组6只,缺血组15只,辛伐他汀干预组15只。干预组大鼠在模型制备前用辛伐他汀20mg/kg连续灌胃3d,1次/d;假手术组及缺血组用相同体积的等渗盐水连续灌胃3d。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4h。采用硝酸盐比色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NO含量;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梗死体积;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干预组、缺血组及假手术组血清中NO含量分别为(89.3±3.0)、(124.9±4.6)、(66.5±3.1)μmol/L;iNOS活性分别为(15.8±2.7)、(23.0±2.9)、(11.1±2.5)U/ml;与缺血组比较,辛伐他汀干预能减少NO的含量,降低iNOS的活性(均P<0.01)。缺血组及干预组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8.8±3.6)、(13.0±2.9)个/高倍视野,梗死体积分别为(160±10)、(135±11)mm3。结论辛伐他汀干预能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梗死体积及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NOS的活性,降低NO的含量,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对caspase-8表达的影响。方法18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1h再灌注组、NBP治疗组、NBP预防组、NBP预防治疗组,每组大鼠又随机分成6h、12h、24h3个亚组,各亚组12只,采用改良的ZeaLonga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观察NBP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预防或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症状评分、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对caspase-8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皮质和海马区caspase-8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NBP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能显著缓解神经元凋亡的数目及皮质海马部的caspase-8表达(P0.01),NBP预防组皮质和海马区caspase-8表达也较缺血灌注组降低(P0.01),但较NBP治疗组较差。结论NBP能减少缺血区凋亡神经元的数目,其预防用药及早期治疗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caspase-8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吲哚美辛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C反应蛋白(CRP)表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共84只,随机分成3组,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及吲哚美辛预处理组,每组有28只。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通过用改良Longa线栓法来制备。对每组动物于缺血2 h行再灌注,于再灌注6、12、24、48 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β及CR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组织中IL-1β及CRP含量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吲哚美辛预处理组IL-1β及CRP的含量减少(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结论吲哚美辛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脑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脑内IL-1β及CR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皮质神经细胞内原蛋白转化酶1(PC1)及其作用底物神经肽Y(NPY)的表达变化,探讨PC1在神经细胞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将24只雄性C57小鼠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4、24 h组,每组各8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阻塞1 h再灌注。采用Western Blot法、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小鼠脑皮质神经细胞中PC1及NPY蛋白、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1)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侧皮质脑组织PC1mRNA缺血-再灌注4 h组表达增加(2.66±0.24),缺血-再灌注24 h组增加(2.07±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4 h组PC1前体蛋白水平明显增加(P0.05),24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4 h组前体NPY前体蛋白水平及mRNA增加(P0.05),mRNA表达为2.31±0.27;24 h组蛋白前体水平增加(P0.05),NPY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C1前体表达增多,从而影响PC1的加工活性,导致PC1的作用底物NPY蛋白以前体形式堆积,可能为神经细胞缺血损伤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血管生长素(ANG)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共表达现象。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2h后再灌注1、3、7及14d组,每组6只大鼠。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ANG、GFAP的表达水平及其二者的共表达情况。结果脑缺血-再灌注1、3、7d脑缺血区ANG表达水平(ANG荧光强度)分别为56±21、73±22和76±21,对照组为35±17;GFAP表达水平(GFAP荧光强度)分别为94±32、115±35和74±31,对照组为62±22。缺血各时间点ANG及GFA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到部分ANG与GFAP共表达现象。结论脑缺血可诱导缺血脑区ANG和GFAP的表达上调。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临床上针对哺乳动物氨基酰-tRNA合成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精氨酰-tRNA合成酶、亮氨酰-tRNA合成酶、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结构和功能方面,对哺乳动物尤其是大鼠脑缺血与氨基酰-tRNA合成酶关系的研究报道极少。目的探讨精氨酰-tRNA合成酶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中的表达及机制。方法选取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其中4只大鼠进行预实验,采用线栓法栓塞大脑中动脉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然后将剩余的56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8只、假手术组8只、脑缺血再灌注组40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外科处理;假手术组大鼠外科操作步骤与脑缺血再灌注组相同,只是线栓不进入颈内动脉、不造成脑缺血;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精氨酰-tRNA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量,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正常组、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精氨酰-tRNA合成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假手术组与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2 h、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48 h精氨酰-tRNA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大鼠精氨酰-tRNA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脑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6 h、12 h及24 h(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6 h精氨酰-tRNA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再灌注2 h和12 h(P0.05);脑缺血再灌注组大鼠再灌注24 h精氨酰-tRNA合成酶mRNA相对表达量及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再灌注12 h和48 h(P0.05)。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6 h及24 h精氨酰-tRNA合成酶表达明显升高,可能与缺血和再灌注两次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组、预处理(BIP)组,每组按照再灌注后12 h、1、2、3 d四个时间点平均分为4个亚组,制备缺血预处理模型,分别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率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12 h,MCAO组细胞凋亡发生率及血清中NSE的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1 d时达到高峰,以后时间点逐渐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BIP组各个时间点神经元凋亡发生率及血清NSE较MCAO组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化三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保护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将54只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8只)、骨化三醇干预组(23只,2μg.k-g1.d-1,持续8 d)和安慰剂组(23只,脂肪乳剂2m l.kg-1.d-1,持续8 d)。在第8天给药结束后1 h,以线栓法制作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后1 h再灌注模型,检测其3、6、9 h新皮质核转录因子(NF-κB)、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0及72 h时脑梗死体积及神经细胞损伤情况。结果骨化三醇干预组与安慰剂组相比,脑缺血-再灌注后3、6、9 h的NF-κB活性、TNF-α含量亦显著降低(P<0.05),6 h的IL-10含量显著增加(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骨化三醇组大鼠相对脑梗死体积为(11.8±3.6)%,明显小于安慰剂组的(21.6±4.2)%,P<0.05。结论骨化三醇可能通过对炎症介质的免疫调节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表达的情况 ,探讨二者在缺血再灌注炎症反应和脑水肿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雄性SD大鼠 72只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分别观察再灌注后 3、6、2 4、4 8h、5dTNF α和MMP 9表达的情况 ,并测定脑组织含水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TNF α、MMP 9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再灌注 6hTNF α的阳性细胞数达高峰 ,再灌注 2 4hMMP 9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 ,持续至再灌注 5d。脑含水量于再灌注 2 4、4 8h显著增高与MMP 9表达趋势一致。结论 TNF α是缺血再灌注的触发因素 ,诱导MMP 9表达 ,参与再灌注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转录因子6(ATF6)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40只,每组又按照再缺血后12h,1、2、3d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6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ATF6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h开始明显上升,1d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0.05,P<0.01);缺血预处理组各时间点ATF6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ATF6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EGB治疗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神经元的变化。结果再灌注24 h后,与单纯缺血-再灌注组相比,给予EGB溶液注射可以改善动物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减轻神元损伤。结论 EGB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期脑温度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脑温度变化的规律。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对照组,每组各15只。对缺血再灌注组大鼠使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缺血3h再灌注48h。持续监测缺血后1h和再灌注后1h大鼠纹状体和脑皮质的温度变化,同时监测肛温。保持室温在22~25℃,湿度在60%。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在缺血早期,纹状体温度下降1.3℃,脑皮质温度下降1.5℃,肛温变化不明显;再灌注后,纹状体和脑皮质温度反跳性升高0.5~0.8℃,其中脑皮质温度快速升至(36.3±0.6)℃,纹状体温度升至(36.8±0.8)℃。肛温变化仍不明显。假手术组脑温度相对稳定。结论缺血期脑温度先下降后缓慢升高,再灌注时脑温度反跳式升高后稍有下降,随后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性损伤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于术后6h、12h、24h3个时间点测定缺血脑组织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各时点IL-1β和TNF-α水平与假手术组相应时点比较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及苦碟子注射液对此变化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腹腔注射苦碟子注射液8.4 g/(kg·d),1次/d],每组42只,另24只备用。后2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 h再灌注大鼠模型。3组于造模后1、3、6、24、72 h和7 d取材,每个时间点7只,分别于24、72 h和7 d采用Longa等评分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于1、3、6、24、72 h和7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皮质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皮质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24、72 h和7 d神经行为学评分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2.40±0.54)分和(1.60±0.54)分vs 0分,(2.70±0.75)分和(1.40±0.54)分vs 0分,(2.30±0.49)分和(1.30±0.49)分vs 0分,P<0.05],而且治疗组上述3个时间点神经行为学评分较模型组明显减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损伤严重,神经元细胞及细胞器形态明显呈缺血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大鼠1、3、6、24、72 h和7 d的病理形态学及皮质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苦碟子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胸腺素β4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脑屏障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胸腺素β4组各24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灌注24 h后,采用干湿重法测定缺血脑组织含水量,通过检测伊文蓝渗透到缺血侧脑组织的含量观察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应用RT-PCR法检测缺血脑组织紧密连接蛋白5( Claudin-5)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 mRNA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4 h后,与假手术组比较,对照组缺血侧脑含水量、伊文蓝含量、MMP-9 mRNA表达明显增加,Claudin-5 mRNA表达显著减少( P均<0.01);与对照组比较,胸腺素β4组缺血侧脑组织含水量、缺血侧伊文蓝含量、MMP-9 mRNA明显降低,Claudin-5 mRNA表达明显升高(P均<0.01)。结论胸腺素β4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血脑屏障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Claudin-5 mRNA表达和抑制MMP-9 mRNA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银杏叶提取物(EGB)对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EGB治疗组,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大鼠神经病学行为、神经元病理学变化及HIF-1α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EGB治疗组神经行为学评分改善;神经元损伤减轻;假手术组未见HIF-1α表达,EGB治疗组较模型组HIF-1α表达明显增多(P0.05)。结论 EGB可能通过增加HIF-1α表达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组织神经元损伤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