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目的探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卒中后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偏瘫患者40例,按病例号奇偶数分为平衡训练组和常规训练组,每组20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传统的平衡训练,平衡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下肢稳定性指数、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起立-行走"计时(TUGT)、最大步速和步长、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评分(F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分(FAC),综合评定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平衡训练组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稳定性指数(分别为6.5±1.3、8.5±2.1)、BBS评分[分别为(49±4)、(34±3)分]、TUGT[分别为(13.5±3.2)、(22.3±2.8)s]、最大步速[分别为(60±23)、(50±21)m/min]、最大步长[分别为(54±12)、(42±11)m]、FMA评分[分别为(31±4)、(24±5)分]、MBI评分[分别为(81±14)、(70±11)分]及FAC分级评分[分别为(4.31±0.39)、(3.21±0.19)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常规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应用Biodex平衡训练系统辅助特定任务性平板步行训练对卒中后患者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姿势控制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到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94例脑卒中偏瘫恢复期患者。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组和联合训练组(在常规康复组基础上接受姿势控制和核心肌群训练),两组均治疗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以及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及FAC分级均显著升高,P均=0.001。与常规康复组比较,治疗4周后,联合训练组下肢FMA评分[(22.61±1.84)分比(25.84±1.67)分]、BBS评分[(23.28±1.92)分比(28.82±1.36)分]以及FAC分级[(2.96±0.71)级比(4.02±0.46)级]升高更显著,P均=0.001。结论:姿势控制训练结合核心肌群训练可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改善平衡,提高步行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头颈部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及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于我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康复训练组和头颈部训练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头颈部训练),两组均连续训练6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周和6周后Motricity指数下肢肌力(MI-L)积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3周、6周后两组的MI-L积分、BBS评分和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6周后的显著高于3周后的(P均=0.001)。与常规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周比较,头颈部训练组治疗6周后的MI-L评分[(59.45±10.12)分比(72.88±11.43)分]、BBS评分[(36.67±7.78)分比(45.39±8.11)分]和FMA评分[(21.46±4.85)分比(24.72±5.09)分]升高更显著,P均0.01。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头颈部训练可有效增强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平衡和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股动脉血流的变化. 方法 入选老年偏瘫患者67例,随机分为mCIMT组(35)例,平均年龄(73.2±5.2)岁和常规神经发育技术(NDT)对照组(32)例,平均年龄(76.4±3.8)岁.治疗前后分别采用10m最大步行速度(MWS)、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和简式Fugl-Meyer (FMA-L)进行下肢功能评定,同时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侧下肢股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管腔直径的变化. 结果 mCIMT治疗后除FMA-L评分与ND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35.24±7.62)分比(31.32±3.28)分,t=19.99,P>0.05)],其他3项评分MWS[(56.68±6.57)分比(45.61±5.34)分]、BBS[(46.84±4.05)分比(29.84±4.05)分]、TUGT[(14.55±8.25)分比(25.35±8.70)分]明显高于NDT组(t=15.09,17.38,15.25,均P=0.001).6周mCIMT治疗后管腔直径[(9.05±1.15)nun比(8.05±0.68) mm,t=6.72,P=0.001]和血流速度[(92.55±18.25)cm/s比(69.35±8.7)cm/s,t=6.83,P=0.001]明显大于NDT对照组. 结论 mCIMT能明显提高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股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强化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在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行门诊康复训练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30例,根据采取的康复治疗方式,将30例患者分为一般康复训练组(15例)和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1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3次/周的康复医学科门诊日常康复指导和2 h/d的强化性家庭康复训练,共训练4周。(1)一般康复训练组采用常规家庭康复训练,包括斜板站立、站起-坐下、弯腿-伸腿、站立位前后迈步训练以及保护下进行步行训练。训练频次为2 h/d,5 d/周。(2)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在家庭康复中,将"迈步"动作精简分解为踝关节外翻、屈髋屈膝踝关节背屈、伸髋伸膝踝关节背屈三个动作进行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E)、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计时(TUG)测试的差异。结果 (1)两组治疗前后FMA-LE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3.64,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0±4)、(21±4)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FMA-LE评分分别为(22±4)、(25±6)分。两组治疗前FMA-LE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治疗后,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优于一般康复训练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治疗后FMA-LE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2)两组治疗前后BBS评分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375.69,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5.3±1.0)、(46.4±1.3)分,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BBS评分分别为(46.8±1.4)、(49.7±1.2)分。两组间BB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两组患者治疗后BBS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1)。(3)两组治疗前后TUG比较,组别及时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9.56,P 0.01)。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0±7.1)、(19.3±7.5) s,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前和治疗后TUG分别为(20.9±1.6)、(16.9±1.2) s。两组间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9)。一般康复训练组治疗前后TU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简易任务导向训练组治疗后TUG较治疗前缩短,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和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均有助于改善卒中偏侧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慢性期患者的下肢基础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运动控制能力;强化性简易家庭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下肢基础运动功能的改善略优于强化性家庭一般康复训练;两种训练方式在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方面的作用相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强化桥式运动对脑梗死病人躯干平衡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病人随机分为强化桥式运动康复组(A组)和一般康复训练组(B组);A组予桥式运动每天3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B组予一般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运动15下~20下,于训练2个半月后进行Fugl-Meyer、Bery平衡量表及Brunnston评分。结果A组经训练后,BBS、FM-B评分分别为(46.7±1.2)分、(10.3±1.8)分均明显高于B组的(20.5±1.0)分、(6.8±1.3)分。结论强化桥式运动训练可有效改善病人躯干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颈部运动模式对慢性脑卒中患者躯干控制与平衡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2月到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1例慢性脑卒中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常规训练组(50例)和PNF组(51例,在常规训练组基础上加用PNF颈部运动模式训练),疗程为4周。测量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躯干损伤量表(TIS)各维度分及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得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时间。结果:与训练前比较,训练4周后两组TIS各维度分及总分、BBS得分均显著升高,TUG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0.01;与常规训练组比较,PNF组训练4周后静态坐位平衡得分[(5.20±0.83)分比(5.90±0.70)分]、动态坐位平衡得分[(7.35±0.67)分比(7.86±0.72)分]、协调得分[(3.85±0.76)分比(4.67±0.73)分]、TIS总分[(16.80±1.50)分比(18.43±1.60)分]和BBS得分[(37.40±3.45)分比(40.10±3.27)分]升高更显著,TUG时间[(16.84±3.22)s比(15.18±1.83)s]降低更显著,P均0.01。结论: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颈部运动模式可以显著提高慢性脑卒中患者的躯干控制与平衡能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IM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速度和平衡功能影响。方法将4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康复治疗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对照组采用患侧下肢PT训练为主的神经发育技术(NDT),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测量两组10m最大步行速度(MWS),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静态平衡功能,"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评定移动平衡能力。结果治疗组MWS、BB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UGT评分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CIMT能明显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速度,改善动、静态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住院病人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Thera-Band弹力带抗阻力训练。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病人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治疗后,2组病人FMA、BBS、TUG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MA、BBS、TUGT、MBI评分改善更为显著(P<0.05或P<0.01)。结论 脑卒中偏瘫病人采用Thera-Band弹力带治疗,能够提高病人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病人的步行和平衡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知觉运动想象与视觉运动想象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符合选择标准的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知觉运动想象(KMI)治疗组和视觉运动想象(VMI)治疗组各21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并分别进行KMI训练及VMI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组间的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项(FMA-LE)评分及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级。结果治疗至第6周后,两组患者FMA-LE评分、FAC评级均呈增高趋势,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3周后,KMI治疗组FMA-LE评分及FAC评级均高于VMI治疗组(P均0.05)。治疗6周后,两组FMA-LE评分及FAC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MI与VMI均能有效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在患者早期下肢运动功能较差时,KMI比VMI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对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纳入发病时间1个月的首次卒中后偏瘫患者40例,按入院编号的奇偶数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于病情稳定48 h后开始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进行步行能力训练。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下肢部分,FMA-L)、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采用表面肌电评估胫前肌、腓肠肌的肌张力、肌力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FMA-L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的FMA-L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分别为(20.0±6.2)、(5.1±1.6)分,试验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仅试验组较治疗前改善(P0.01)。两组治疗前胫前肌和腓肠肌的肌力、肌张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两组均较治疗前好转(P0.01),其中试验组胫前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0±7)、(12±4)μV,对照组分别为(12±4)、(9±3)μV;试验组腓肠肌肌力、肌张力治疗前后的差值分别为(25±8)、(19±6)μV,对照组分别为(10±3)、(11±2)μV。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下肢智能反馈康复训练系统的治疗能显著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2.
运动想象对卒中后偏瘫患者手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训练(镜像疗法)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远端运动功能、痉挛和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5例卒中12个月以内的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单双的顺序,分为运动想象训练组(20例)和对照组(1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传统的物理疗法、理疗、作业疗法,2~5h/d,5d/周。运动想象训练组辅助镜像疗法,对照组辅助无镜像疗法的训练(完全避开视觉的训练),训练时间均为30min/次,2次/d,持续4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手运动功能评定、痉挛评定(MAS)和功能独立评定(FIM)中自我照顾的评分。两组在治疗后4周和第1、3、6个月,评价Brunnstrom、MAS和FIM评分改变。对出院后继续自我练习3个月的2例患者进行功能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表面肌电图检查。结果①治疗后4周,运动想象组Brunnstorm、FIM评分分别增加0.6±0.5和3.8±1.9,对照组分别增加0.1±0.6和1.5±2.6;两组Brunnstorm增加值比较,t=2.69,P〈0.05;两组FIM增加值比较,t=3.03,P〈0.01。在痉挛方面,MAS评分运动想象训练组和对照组分别减少0.2±0.4和0.1±0.3。运动想象组治疗后M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②运动想象训练组在治疗后1、3、6个月,Brunnstrom和FIM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③表面肌电图检查显示,当进行腕背伸运动时,桡侧腕伸肌群活动比尺侧腕屈肌群活动明显。④头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显示,运动想象训练组患者在患侧第一运动区和辅助运动区,均有高信号显示。结论运动想象训练对提高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和降低手致残率的疗效显著,但对缓解痉挛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改良综合康复治疗对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方法将40例卒中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按照入院病历号单双顺序,分为综合康复组21例和一般康复组19例。部分抽取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用于综合康复组,一般康复组接受传统的Bobath疗法。两组康复训练时间均为40min,2次/d,每周5 d,治疗时间为4周。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时,进行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和功能独立性量表(FIM)评分。结果治疗前,综合康复组和一般康复组FMA评分分别为13.8±1.9和14.2±1.4,FIM评分均为48±8;治疗后4周时,综合康复组的FMA评分(37±8)高于一般康复组(29±6),t=3.55,P〈0.01;综合康复组FIM评分(79±8)高于一般康复组(67±8),t=4.74,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传统的Bobath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及运动想象疗法进行部分抽取,综合使用,较单独使用传统的Bobath疗法,对急性期中重度偏瘫患者肢体康复的疗效可能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第三代功能电刺激(FES)联合任务导向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选择病程3~12个月的初发卒中患者40例,按病例单双号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传统的康复训练,1次/d,30 min/次,5 d/周,共12周。FES组另给予12周的FES治疗,1次/d,15 min/次,5 d/周;根据上肢功能状况给予患者被动电刺激、触发反馈电刺激、助力反馈电刺激结合任务导向训练(杯子训练)的作业治疗。疗效评定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Brunnstrom分级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及腕关节背伸的主动关节活动度(WEAROM)测评。结果 (1)治疗前FES组与对照组各项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治疗后两组MAS和Brunnstrom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FES组与对照组比较,MAS和Brunnstrom量表的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分别为(0.7±0.3)、(0.8±0.4)分和(0.6±0.2)、(0.7±0.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FMA评分和WE-AROM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S组FMA评分的治疗前-后差值为(8.3±4.0)分,高于对照组的(4.3±2.5)分;FES组WEAROM的治疗前-后差值为(21±10)度,高于对照组的(14±6)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康复训练相比,结合了FES治疗的康复训练对于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及腕关节背伸的关节活动度提高效果更明显。但对上肢痉挛改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对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有上肢功能障碍的40例卒中(脑出血或脑缺血)患者按照入院病例号尾数的奇偶数,分为优化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卒中的传统康复和药物治疗,给予优化组患者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40 min/次,2次/d,5 d/周。时间均为6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结果①治疗后6周,两组FMA评分均上升,但治疗前后优化组评分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2.6±6.0)分和(3.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评分中,治疗后肩臂运动评分和手部运动功能评分,优化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两组简易上肢功能检查STEF评分均有提高,治疗前后评分的差值优化组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4.8±5.3)分和(9.5±2.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运动技巧的康复训练能够帮助改善卒中后上肢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对侧抑制性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运动想象(MI)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效果。 方法选取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MI组和联合组,每组36例。常规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MI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进行MI训练,联合组在MI组基础上进行对侧抑制性rTMS治疗;3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患侧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MEP-CL)、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平衡量表(BBS)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时间、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手部精细动作评估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分。 结果常规组、MI组、联合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分别为50.0%、77.8%、94.1%,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的治疗前MEP-CL、CMCT、TUGT时间及BBS、MFES、FMA、手部精细动作MAS、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MEP-CL、CMCT、TUGT时间缩短,BBS、MFES、FMA、手部精细动作MAS、MBI评分增高(P<0.05);改善程度:联合组>MI组>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侧抑制性rTMS联合MI有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康复,且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简化Fugl-Meyer(FM)运动功能量表在老年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解放军第三○五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11月—2014年4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17例,入院后均给予药物联合偏瘫实用训练技术康复治疗。分别于入院第1、4、12周完成DTI检查和FM量表评估。结果 3次DTI检查感兴趣区(ROI)健患侧各向异性分数(FA)差值和FM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437和3.791,均P0.01)。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DTI中,ROI健患侧FA差值第1周(0.19±0.06)与第4周(0.13±0.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4周与第12周(0.1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康复综合治疗后FM量表评分:入院第1周[(69±9)分]与第4周[(74±6)分]、第4周与第12周[(82±10)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入院第1次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FA差值与第1阶段(4周)康复治疗前后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负相关(rs=-0.389,P0.05)。结论 DTI和FM早期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太极操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神经肽Y(NPY)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太极操训练,3次/周,连续训练12周。比较2组患者训练前后平衡调节能力指标、足底压力、Berg平衡量表(BBS)和简式Fugly-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6 min步行测试(6MWT),以及ALP、NPY和IL-6水平。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依据数据类型,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相比训练前,2组患者训练后健足压力峰值、健足平均压力、包络椭圆面积、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比值、TUGT、ALP、NPY和IL-6水平降低,患足压力峰值、患足平均压力、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BBS、FMA、6MWT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训练后相比对照组患者健足压力峰值[(207.54±31.20)和(264.87±38.73)N]、健足平均压力[(60.51±12.87)%和(81.20±16.27)%]、患足压力峰值[(180.83±29.20)和(163.52±26.30)N]、患足平均压力[(51.20±8.40)%和(40.58±6.87)%]、包络椭圆面积[(125.42±32.70)和(170.26±38.05)mm 2]、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542.20±68.41)和(425.21±48.23)mm]、包络椭圆面积/压力中心偏移的椭圆轨迹长度比值[(0.23±0.02)和(0.40±0.04)]、TUGT[(13.87±2.62)和(17.52±2.86)s]、ALP[(72.27±6.37)和(77.81±7.05)U/L]、NPY[(128.60±15.79)和(150.24±17.98)μg/L]、IL-6[(6.68±0.87)和(13.20±1.76)pg/ml]、BBS[(28.05±3.41)和(23.08±2.97)分]、FMA[(29.26±3.50)和(23.57±3.02)分]、6MWT[(302.97±58.62)和(256.52±49.67)m]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太极操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运动及步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下调ALP、NPY和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甲钴胺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甲钴胺对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DPN患者5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8例。治疗组给予肌注甲钴胺500μg,1次/天,对照组给予肌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5mg,1次/天,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运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患者平衡功能。结果治疗组BBS评分8周后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前后BBS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甲钴胺能有效改善老年DPN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