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中老年人缺血性卒中的一个常见重要原因,可以导致患
者残疾,甚至死亡。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治疗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标准术式是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CEA术前筛查、术中监测
及术后评估均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拟对TCD在CEA围术期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及意义分析。方法选取2018-01—2019-12在济源市人民医院接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的308例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时期进行体检的15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行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测,并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Vm低于对照组,而PI指数则高于对照组(P0.05);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7.0%(228/235)、特异性为86.3%(63/73)、阳性预测值为95.8%(228/238),均高于单纯的经颅多普勒超声的88.1%(207/235)、71.2%(52/73)、90.8%(207/228),2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的检测方法,能够有助于对病情进行及时、有效的判定,且符合度相对较高,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确立及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ultrasonography,CDUS)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规范操作TCD及CDUS,影响了准确性,从而消弱了血管超声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进而导致临床医生对TCD及CDUS的结果存在怀  相似文献   

4.
【摘要】 帕金森病是一种由于黑质的多巴胺细胞变性导致的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典型
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障碍。然而,帕金森病的早期阶段症状并不典型。因
此发展一种早期诊断帕金森病的手段是非常必要的。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
已成为帕金森病的诊断及与帕金森综合征鉴别诊断的重要工具。最重要的是,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
不仅能够探测黑质的高回声,同时能够检测到血管的狭窄程度,是早期诊断帕金森病及能够鉴别诊
断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狭窄的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aslid等于1982年首次报告了应用多普勒超声扫描记录颅内动脉血液速度的新技术,并推出了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仪,其具有无创、检查费用低、易重复,可以在危重患床边检查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2岁,因右眼视物模糊3个月,加重1周于2011年1月6日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于2010年10月3日开始无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不灵,以为是白内障,自行点吡诺克辛钠滴眼液(2滴,5次/天)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1周前自觉视物模糊加重,故到  相似文献   

7.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自发明以来即飞速发展,由于其具有便捷、价廉、无创、可靠、可床旁操作等特点,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最重要的临床应用“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已成为非常有效和可靠的首选诊断方法。TCD现已成为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病因、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观察不可或缺的手段。此外, TCD在判断侧支循环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动静脉畸形、颅内压增高、脑死亡和微栓子监测等方面也有着很高的诊断价值。 近些年来,TCD仪器功能不断的发展,应用领域不断的拓宽,它的应用和研究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如TCD发泡试验对心脏右向左分流的检测、TCD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增强、脑实质超声在神经系统变性病中的诊断价值、TCD对脑血管调节功能的评估等等。TCD技术的临床诊断应用方面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本次的专题论坛就TCD较新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做相关内容的介绍。希望这些内容能对神经科及超声科医生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偏头痛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TCD对240例偏头痛患者(其中典型偏头痛116例,普通型偏头痛124例)和50例健康者进行检查,对照分析颅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典型偏头痛发作期大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及普通型偏头痛组,且头痛侧与元痛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普通型偏头痛发作期与对照组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对比无差异。结论 TCD检查可为典型偏头痛提供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 患者,女,27岁,主因“发作性头晕、右侧肢体麻木1个月”于2008年12月12日收住入院。患者1个月前在活动状态下出现头晕、右侧肢体麻木,持续5~6 min后缓解,发病时测右侧上肢血压80/50 mm Hg,每周发作一次,时有恶心,无呕吐,无视物不清、视物旋转及头痛,无肢体无力,发作与转颈、翻身等体位变化无关。  相似文献   

10.
<正>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一种无创性超声检查技术,广泛应用于动脉疾病的血流动力学评估。由于颅内静脉解剖的特殊性及静脉血流的低流速,TCD对于颅内静脉疾病的诊断难度较大。文献报道当TCD检测到双侧大脑中深静脉、基底静脉及直窦血流速度均增快时,可诊断为上矢状窦血栓。但是,在其他部位静脉窦血栓时,关于TCD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尚无报道。  相似文献   

11.
Despite its risks, contrast angiography is the method of definitive diagn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dissection. This presents the case of a 49-year-old white man with ischemic symptomatology in the posterior circulation in whom 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 suggested vertebral dissection, leading to confirmation by emergency angiography and rapid institution of therapy.  相似文献   

12.
1病例介绍患者男,74岁,因头晕、右侧肢体力弱4 d于2011年4月26日入院。患者入院前半个月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头晕(呈昏沉感),无视物旋转,站立或坐位头晕明显,平躺后减轻,与转颈和动作姿势无关,每次头晕发作持续1~2 h。头晕时伴视物模糊,视物时先出现闪光,后逐渐出现视物模糊。患者入院前4 d反复出现右侧肢体无力伴头晕发作,右上  相似文献   

13.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左侧后枕部疼痛1周"于2015年9月17日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患者就诊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后枕部胀痛,伴眩晕、恶心、多汗、视力减退、视物双影,平均每日发作一次,一次持续数小时,口服镇痛药后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完全缓解,但仍遗留有轻微的视力减退及视物双影。既往史:体健,无吸烟饮酒史,无脑血管病家族史。入院查体:血压:125/80 mm Hg(左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成像(TCI)无创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TCI探测已确诊或根据临床症状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120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结果与DSA比较,TCI总检出率为71%,直径0.5-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82%;直径〉1.0cm的动脉瘤,TCI检出率为100%。结论TCI对较大颅内动脉瘤,尤其对直径〉1.0cm动脉瘤的探测有其特征性表现;对较小颅内动脉瘤(直径〈0.5cm)探测,TCI无诊断价值,但可提供颅内血流动力学信息。  相似文献   

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对61例眩晕患者进行颅外段颈部血管,尤其是椎动脉内径、峰值血流速度(Vp)、每分钟血流量(Q)、压力降半时间(HT)、阻力指数(RI)、窗口指数(WI)等血流频谱参数进行了测定及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眩晕患者中59%出现不同程度椎动脉供血不足改变。(2)椎动脉狭窄与年龄成正相关。61例中36例超声检查异常者均40岁以上,约占40岁以上眩晕患者的63%。(3)椎动脉内径左侧优势(P<0.01)。(4)椎动脉供血不足发病率明显高于颈总及颈内动脉。所查61例眩晕患者中,25例椎动脉单或双侧狭窄,4例颈总动脉分支前管壁粥样斑块形成,7例椎动脉走向弯曲。(5)脉冲多普勒频谱分析示,椎动脉狭窄患者的椎动脉Vp显著降低,HT延长,外周阻力增高,WI减低表明频带沿水平轴展开,频带展宽,每分钟血流量Q减低,阻力指数RI显著增高(P<0.01或P<0.001)。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病变部彩色血流信号失落。认为:采用切面超声、脉冲多普勒、彩色血流显像三结合检测椎动脉颅外段可为临床眩晕患者诊断提供有价值依据,此方法安全、无创、敏感性高,当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Jayanta Roy  MD  DM    Naveed Akhtar  MD    Timothy Watson  MD  FRCPC    rew M. Demchuk  MD  FRCPC    Maher Saqqur  MD  FRCPC 《Journal of neuroimaging》2007,17(4):350-352
Arterial dissection is the underlying stroke mechanism in approximately 2.5% of all strokes and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stroke in patients younger than 45 years of age. Controversy exists regarding the medical management of carotid dissection. Both anticoagulants and antiplatelet agents have been used with no compelling data supporting one therapy over the other.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emboli monitoring may help in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guide the treatment by measuring the frequency of microembolic signals (MES). We present two cases of carotid dissection where TCD monitoring for MES helped in establishing the diagnosis and proved useful in identifying that standard 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 was not preventing emboli. Both cases were also monitored for emboli count reduction with subsequent antiplatelet therapy.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