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部位和年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存在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4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4岁,12例)、中年组(45~59岁,45例)和老年组(≥60岁,87例)。通过CT血管造影检查,对脑动脉不同狭窄部位及年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44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共检测到病变血管414支,单支性血管狭窄24例(16.7%),多发性狭窄120例(83.3%,P<0.0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60.4%vs 31.3%vs8.3%,P<0.01)。颅内、外动脉病变好发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单纯前循环狭窄和前后循环均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后循环狭窄(35.4%vs 41.7%vs 22.9%,P<0.05,P<0.01)。青年组和中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83.3%vs 75.6%vs 49.4%,P<0.05)。老年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年组(12.6%vs 2.2%,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以多发性为主;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脑动脉狭窄分布有随年龄变化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02,自引:4,他引:10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研究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供血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对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术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率,对不同年龄组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251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有248例检出了脑动脉狭窄,占98.8%。共检出病变血管688支,前循环病变587支(85.3%),后循环病变101支(14.7%)。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结论本研究资料提示,前循环动脉狭窄为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不同年龄患者脑动脉狭窄的空间分布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青年和中年有症状脑动脉粥样硬化(symptomatic cerebral artery atherosclerosis,sCAA)患者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的差异.方法 连续纳入因sCAA所致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住院的青年(18~44岁)和中年(45 ~ 55岁)患者.根据弥散加权成像所示急性脑梗死灶的分布模式判定sCAA的致卒中机制,包括动脉-动脉栓塞(artery-artery embolism,AAE)、闭塞旁支动脉(local branch occlusion,LBO)和血流动力学障碍(hemodynamic impairment,HI).单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只存在上述1种机制,多发卒中机制定义为存在上述≥2种机制.结果 共纳入186例患者,男性138例;青年组82例,平均年龄(40.11 ±4.94)岁;中年组104例,平均年龄(51.26±2.97)岁.青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中年组(81.71%对68.27%;P=0.043);而中年组高血压(70.19%对47.56%;P =0.002)和糖尿病(38.46%对20.73%;P=0.011)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青年组.青年组sCAA累及大脑中动脉更多见(64.63%对48.08%;P=0.002);而中年组累及基底动脉更常见(12.50%对3.66%;P=0.037).单个/多个卒中机制在2组患者中均较常见(青年组49/30,中年组57/42;P=0.645).在多个卒中机制中,青年组AAE+ LBO+ HI更多见(16.46%对6.06%;P=0.030),而中年组AAE+ HI更为多见(21.21%对3.80%;P =0.001).结论 青年sCAA患者的危险因素和致卒中机制与中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提示青年sCAA具有其独特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其防治策略可能有别于中年患者.  相似文献   

6.
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全部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其中男223例,女88例,年龄18~82岁。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法计算狭窄率。分析血管狭窄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①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18例(70.1%)发生颅内、颅外动脉狭窄。随年龄增长动脉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两性之间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不同年龄组之间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1),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高(69.0%),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2%和38.2%);③不同年龄组颅外动脉狭窄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颅内动脉狭窄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各年龄组之间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不断增加,病变程度增加不明显,血管狭窄程度分布规律与管腔直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74例因急性脑梗死入院的患者,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代谢综合征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及非代谢综合征组。检测血清脂联素、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总胆固醇,借助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明确有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计算各组的发生率。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2.759 mg/L比3.538 mg/L,P<0.05)。代谢综合征组血管狭窄发生率(85.0%)显著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脂联素与脑动脉硬化狭窄无显著相关性(OR=1.272,P>0.05),代谢综合征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呈正相关(OR=3.09,P<0.05)。结论脂联素水平下降是代谢综合征发病原因之一;代谢综合征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相关;脂联素与脑动脉狭窄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对经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0例颅内外脑供血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例的血管造影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青年组(6~44岁,48例)、中年组(45~59岁,41例)和老年组(≥60岁,31例).结果 全组病例共有狭窄或闭塞324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7%,显著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5%和颅内外狭窄并存占18%.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为79%,显著高于中年组(29%,P<0.01)和老年组(19%,P<0.01);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比例为10%,显著低于中年组(46%,P<0.01)和老年组(58%,P<0.01);青年组前循环狭窄比例为97%,显著高于中年组(75%,P<0.01)和老年组(56%,P<0.01).脑梗死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3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42%,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2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4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占39%,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占17%.82%的脑(室)出血发生于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107例患者存在梗死灶,其中99例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存在相关性.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龄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与狭窄分布模式有一定关系.结论 脑供血动脉狭窄的最多发部位是颈内动脉.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以青年人多见,随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比例逐渐增高,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情况逐渐增多,前循环狭窄比例逐渐降低,而后循环狭窄比例逐渐升高.脑梗死、TIA和脑(室)出血患者动脉狭窄好发部位各不相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梗死灶与动脉狭窄部位密切相关.高血压对患者形成颅内外动脉狭窄影响最大,高龄和糖尿病对颅外动脉狭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与Essen卒中风险评分(ESRS)的相关性。方法连续纳入482例行脑血管造影的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ESRS评分,并记录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前循环、后循环及颅内动脉、颅外动脉)。按ESRS评分将患者分为卒中复发低危组(0~2分)及高危组(≥3分)。分析ESRS评分与脑血管狭窄程度及部位的相关性。结果 482例中,低危组198例,高危组284例。(1)高危组的年龄及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其他心脑疾病史、外周动脉疾病的比率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性别、吸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血管轻度狭窄64例,中度狭窄111例,重度狭窄或闭塞307例。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ESRS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095,P=0.037)。(3)482例中,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52.1%(251例),前循环狭窄者占29.0%(140例),后循环狭窄者占18.9%(91例)。高危组前、后循环均有狭窄者占61.6%(175/284),高于低危组的38.4%(76/198);而低危组的前循环狭窄患者较多,占40.4%(80/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482例中,颅外动脉狭窄者占45.9%(91例),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占39.4%(190例),颅内动脉狭窄者占14.7%(71例)。高危组颅外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者共占90.5%(257/284),高于低危组的77.8%(154/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程度与ESRS评分相关,ESRS不同时脑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有区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31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与同期收治的33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特点、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分水岭梗死发生率67.74%,脑动脉狭窄发生率80.65%,重度狭窄发生率为58.06%,溃疡性斑块发生率45.16%,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24.24%、36.36%、12.12%、15.15%(P<0.01)。结论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及溃疡性斑块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检查及处理脑动脉狭窄,对预防进展性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3年6月在我科住院的进展性脑卒中患者27例作为研究组,非进展性脑卒中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既往史和个人史,生化指标,发热情况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情况,同时分析研究组患者颅脑MRI和/或MRA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病史及吸烟、饮酒史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血尿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热率、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MRI检查结果示,研究组患者梗死灶多位于基底核区,其中前循环梗死18例、后循环梗死4例、多发腔隙性梗死5例;8例患者颅脑MRA检查示血管狭窄,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例。结论有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及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是进展性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临床上应重视合并上述影响因素的脑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数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识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南昌大学附属九江医院体检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患者按卒中单元规范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并在发病24~48 h内完成颅脑MRI检查、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对照组受试者进行常规体检。根据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将病例组患者分为极重度狭窄组(管腔狭窄程度95%~99%)19例、重度狭窄组(管腔狭窄程度70%~94%)49例、中度狭窄组(管腔狭窄程度50%~69%)32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量表评估病例组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结果病例组中共28例(28%)患者检出大脑中动脉微栓子,共123个微栓子,对照组中无一例检出微栓子;病例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极重度狭窄组受试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检出率及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数量与管腔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869,P0.05),与Mo 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58,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越重,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程度越重;急性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微栓子数量与管腔狭窄程度呈正相关,与Mo CA量表评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TIA患者75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22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4%(19/22),中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5%(15/37),低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1.2%(5/16)。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低、中危组(P0.05)。39例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中,颅内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5例(64.1%),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25.6%)。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的卒中患病情况和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内蒙古准格尔旗常住居民,进行统一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收集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①2007年4-12月本次流行病学研究共计调查72 350人,应答率为88.7%,其中非卒中69 762人,卒中2588例,卒中患病率为3.58%.②35~44岁、45~ 54岁、55~ 64岁、65~74岁和≥75岁年龄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46%、1.46%、4.68%、7.35%和6.28%,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75岁组略为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脑梗死(x2 =448.361,P<0.01)、脑出血(x2=105.243,P<0.01)患病率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5~54岁年龄组男性脑梗死患病率(1.27%)高于女性(0.96%);55~ 64岁年龄组男性脑出血患病率(1.35%)高于女性(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女性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平均值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5岁年龄组女性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正常水平组比较,其相对危险性亦升高(均P <0.01).TC≥5.68 mmol/L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高于TC正常水平者,相对危险性亦提高(P<0.01). 结论 内蒙古准格尔旗≥35岁人群卒中患病率为3.5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男性在45 ~54岁、55 ~64岁年龄段的脑梗死、脑出血患病率高于同年龄段的女性;>55岁年龄组女性的TC、TG水平高于同年龄段男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随TC、TG水平的升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皮质下分水岭梗死(SWI)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提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2009年1月-2010年4月,经MRI弥散加权像证实为SWI的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患者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梗死灶的形态,将SWI分为融合型和部分型,分析两种类型梗死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结果 ①25例中,单发SWI有17例(68%);合并同侧皮质型分水岭梗死有8例(32%).病灶同侧颈内动脉狭窄(狭窄率≥50%)者14例(56%).其中闭塞性病变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率≥50%者12例(48%).12例中,闭塞性病变4例.大脑后动脉狭窄率≥50%者3例(12%).②25例中,融合型16例(64%),部分型9例(36%),两组患者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率≥15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狭窄率≥50%)在部分型SWI中,发生比例(3/9)高于融合型SWI(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结论 SWI与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同侧大脑后动脉狭窄,可能与部分型SWI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uid—attenuated inverson recovery,FLAIR)高信号血管征(hyperintense vessel sign,HVS)的可能形成机制和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提取自2010年1月到2011年7月期间临床表现为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TIA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显示MCAM1段病变患者的基线资料,FLAIR观察HVS,DS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和脑侧支循环。结果共纳入101例患者,男性76例(75.2%),平均年龄(53.94±13.47)岁;缺血性卒中90例(89.1%),TIA11例(10.9%);HVS阴性55例(54.5%),HVS阳性46例(45.5%)。在MCA狭窄程度〈50%、50%~70%、70%~90%以及≥90%的患者中,HVS阳性率依次为0%(0/8)、25.0%(3/12)、17.6%(3/17)和62.5%(40/6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4.479,P〈0.001)。HVS阳性组软脑膜侧支循环显著性多于HVS阴性组(Z=-6.196,P〈0.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狭窄程度是影响HV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3.943,95%可信区间2.03~7.659;P〈0.001)。结论颅内大血管严重狭窄或闭塞后形成的颅内软脑膜侧支循环是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FLAIR序列HVS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v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vs 27.4%,P<0.01)。结论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和非糖尿病(NDM)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病变的分布特征。方法连续纳入121例行全脑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是否有2型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57例)和非糖尿病(64例)两组。采用双盲法对颅内外动脉(2662段)管腔进行评估。狭窄率I〉30%者纳入研究。结果①121例中,82.7%(100/121)有血管狭窄,其中DM组为89.5%(51/57),NDM组为76.6%(49/64),P〉0.05。@2662段动脉中,有狭窄的占14.0%(372/2662),其中颅外段动脉为11.3%(150/1331),颅内段动脉为16.7%(222/1331),P〈0.01。@372段有狭窄的动脉中,DM组为16.0%(201/1254),NDM组为12.1%(171/1408),P〈0.01。DM组颅内段动脉狭窄阳性率高于NDM组(22.3%对11.6%),P〈0.01;颅外段动脉狭窄阳性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NDM组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阳性率高于DM组(27.3%对14.0%),而DM组的颈内动脉颅内段(17.5%对4.7%)、椎动脉颅内段(22.8%对12.5%)、大脑后动脉狭窄阳性率(47.4%对12.5%)高于NDM组,P〈0.05或P〈0.01。⑤2型糖尿病使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危险性降低(OR=0.407,95%CI:0.209~0.792);使颈内动脉颅内段(OR=4.326,95%CI:1.671~11.199)、椎动脉颅内段(OR=2.068,95%CI:1.045~4.093)及大脑后动脉狭窄(OR=6.230,95%CI:3.262~11.897)的危险性升高。结论与NDM患者比较,2型DM患者缺血性脑动脉病变多表现为多水平、多节段的动脉病变,且更多累及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的颅内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动脉不同部位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情况,探讨其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92例经DSA证实的慢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评估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近期临床并发症及中、远期疗效,比较基底动脉中1/3段和下1/3段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球囊扩张支架和Wing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