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郑珊 《医学研究杂志》2003,32(11):22-23
1.目的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小儿外科临床一系列常见病、多发病的病理基础,如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中肠扭转、复苏后肠损伤和小肠移植等,对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肠粘膜坏死、溃疡和全身病变,目前治疗仅限于一般的对症处理,故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研究的目的为应用液体呼吸剂治疗动物小肠缺血再灌注(ⅡR)的局部损伤,EGF促进修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不同时限阻断门静脉后复流对小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变化,分析其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一个对照组A和4个实验组(以门静脉半阻断30min、45min及门静脉全阻断30min、45min分别标为B1、C1、B2、C2组),每组8只,各组按如上预定的时间阻断门静脉后再开放复流2h,取回肠肠段做连续切片,分别做HE染色和TUNEL、Bcl-2、Bax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小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Bcl-2、Bax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各实验组的Bcl-2表达下调,Bax表达上调,凋亡指数上升;其中Bcl-2表达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ax表达在B2、C2组最为明显,且B2与B1、C2与C1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凋亡指数(AI)除A和B1组间外其余各组间比较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Bcl-2/Bax除B2和C2组间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值降低。结论门静脉阻断后再开放致小肠黏膜损伤以细胞凋亡为主,凋亡细胞随阻断程度加重和阻断时间延长而增多,凋亡指数(AI)与Bcl-2蛋白负相关,与Bax蛋白正相关,Bcl-2/Bax比值下降是决定凋亡的重要因素,其发生原理和过程可能与缺血再灌注损伤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丹参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组织器官发生缺血后血流再灌注加重存活的缺血组织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由Sewell在1955年结扎狗冠状动脉后首先发现,并在之后的大量动物实验中普遍得到证实。IRI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心肺功能不全、肠移植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小肠IRI不仅会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粘膜屏障功能受损,导致肠内细菌和毒素移位到体循环,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ultipie organ dysfunctionsyndrome,MODS),因此小肠被称为“创伤后多脏器功能衰竭的起源”或“二次打击的起源”。  相似文献   

5.
6.
丹参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小肠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限小肠黏膜中热体克蛋白70(HSP70)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建立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每组大鼠根据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限,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后0min,30min,1h,2h,3h,6h,12h,24h,48h,72h,96h共12组(每组6只).在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采用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组织学形态,TUNEL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HSP70的表达.结果 ①大鼠小肠历经热缺血40min后,再灌注0~96h大致经历了潜伏期、急性期、交错期、恢复期4个阶段的形态变化.缺血再灌注后,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开始于潜伏期,加重于急性期.②与对照组相比,HSP70在缺血再灌注组表达增强(P<0.05).结论 ①小肠在短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可出现明显的细胞凋亡及组织学病理改变.大多数小肠黏膜细胞经历短暂的凋亡前期反应后则进入恢复阶段,最终结果是小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修复.②HSP70参与了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动态监测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与增殖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9.
热休克蛋白(HSP)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蛋白分子,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体内。当机体暴露于高温等各种应激条件下,就会刺激热休克蛋白的表达,从而保护机体功能。文章主要就热休克蛋白对心脏、肾脏、肝脏、脑和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进行系统性阐述。  相似文献   

10.
内皮细胞舒张因子在小肠缺血/再灌注休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内皮细胞舒张因子在休克中的作用,本文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休克模型上,应用EDRF合成阻断剂L-硝基-精氨酸(L-NNA)及EDRF前体L-精氨酸(L-Arg),发现L-N-NA加重而L-Arg减轻休克动物的血压降低和组织损伤,结果提示,EDR F对休克动物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在休克中的作用,本文在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休克模型上,应用EDRF合成阻断剂L-硝基-精氨酸(L-NNA)及EDRF前体L-精氨酸(L-Arg),发现L-N-NA加重而L-Arg减轻休克动物的血压降低和组织损伤,结果提示,EDRF对休克动物具有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小肠缺血预处理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8只,体重2.0~2.5 kg,随机分为3组(n=6),Ⅰ组阻断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30 min并再灌注2h;Ⅱ组先阻断肠系膜上动脉(SMA)15 min并再灌注15 min(MAO15),其后操作同Ⅰ组;Ⅲ组先给予3次小肠缺血5min再灌注5 min(3MAO5),其后操作同Ⅰ组.记录开胸前(T0)、阻断SMA后即刻(T1)、阻断SMA 30 min后(T2)、阻断LAD前(T3)及心肌再灌注2h后(T4)的HR、和BP;分别于以上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T4时心肌染色,电镜下观察超微结构并测定心肌缺血范围和心肌梗死范围.结果 与Ⅰ组和Ⅲ组分别比较,Ⅱ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少(P<0.05),T4时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浓度明显降低,T3、T4时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明显降低(P <0.05),电镜下超微结构损伤较轻,心肌缺血范围与Ⅰ组、Ⅲ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单次小肠缺血15min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抑制TNF-α浓度的升高.  相似文献   

13.
预处理对大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Jun氨基端激酶(JNK)活化及其介导凋亡信号通路在小鼠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即刻(0)、0.5、1、4、6、12 h]组,夹闭肠系膜前动脉40 min后再灌注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夹闭动脉。假手术后及再灌注后不同时间处死小鼠取小肠标本,Western印迹法检测小肠JNK、磷酸化JNK、Cleaved-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水平,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肠缺血再灌注早期肠组织病理损伤最重,至12 h肠组织结构基本恢复正常。肠缺血及再灌注早期,小肠组织JNK持续活化,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0.5、1 h小肠组织Cleaved-caspase-3明显增加(P<0.01),同时抗凋亡Bcl-2蛋白明显下调(P<0.01),各组间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早期小肠组织JNK活化、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可能参与了caspase-3依赖的细胞凋亡和组织损害。  相似文献   

15.
葛根素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肠系膜上动脉(SMA)夹闭松夹闭方式造成小肠缺血再灌注模型。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和葛根素治疗组。假手术对照组分离SMA但不夹闭。其余2组分别于缺血即刻(C0)、缺血再灌注1h(R1)2个时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肠ICAM1表达,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同时检测小肠组织含水量,并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组肠缺血再灌注1h,免疫组织化学显示ICAM1蛋白表达较假手术组、葛根素治疗组增多(P<0.05),葛根素治疗组大鼠血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HE染色显示,I/R损伤后,葛根素治疗组肠屏障功能损伤较缺血再灌注组减轻。结论:肠缺血再灌注时肠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增加,血MDA含量显著升高,由此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局部聚集、活化,从而导致肠粘膜上皮损伤,其通透性增加。葛根素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ICAM1的表达,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钙及维拉帕米对兔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新西兰白兔制作肠缺血再灌注模型,18只兔随机分为维拉帕米保护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观察缺血前、缺血60min和再灌注30min血清LPO及肠粘膜线粒体内钙浓度变化和肠粘膜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PC)对大鼠小肠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理。方法:采用小肠I/R模型,分别观察血压、肠道组织损伤和血管床功能改变。结果:PC减轻了小肠粘膜出血损伤及整体血压下降,组织MDA含量和血浆LDH活性降低(P<0.0l);肠组织EB含量和MPO活性亦降低(P<0.0l)。结论:缺血预处理对小肠I/R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理与血管床受到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中肠系膜上动脉(SMA)灌注谷氨酰胺(Gln)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剖腹解剖SMA.分别灌注肝素生理盐水(H组)、4 C乳酸林格液(R组)、Gln液(G组),于阻断后即刻(H0、R0、G0组)及阻断40 min血流再灌注1 h后(H40、R40、G40组)取空肠作肠粘膜细胞内谷胱甘肽浓度测定,光镜、电镜观察小肠的粘膜变化.结果:H40组、R40组小肠粘膜绒毛、微绒毛明显变短、断裂,肠粘膜充血、出血,线粒体嵴部分消失.G40组小肠粘膜充血,绒毛、微绒毛保护良好,线粒体嵴仅表现为边界欠清晰.G40组的谷胱甘肽浓度较G0组、R40组有显著升高.结论:术中SMA内灌注Gln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小肠保护方法,不但能减轻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而且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能量代谢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采有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了血液、肝、肾和肺等组织中SOD活力的变化。随着休克的恶化性进展.内源性SOD活力呈进行性下降,与假处理组相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而再灌注组SOD活力亦明显低于休克3h组(P<0.01)。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旨在探讨氧自由基(OFR)在缺血再灌注休克胃粘膜损伤中及过氧化氢酶(CAT)抗OFR的作用。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直接测定家兔胃粘膜缺血再灌注休克前后及CAT治疗后OFR的改变,同时检测胃粘膜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并观察其病理改变。结果表明:缺血90分钟胃粘膜OFR浓度已明显升高(P<0.05),再灌注后进一步递升(P<0.01),CAT治疗组OFR浓度显著低于再灌注组(P<0.01),SOD活性在再灌注后显著下降(P<0.01)。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与OFR浓度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