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8年我院妇科用药不良反应报表情况。方法根据2008年我院药品不良反应报表数,按照患者年龄、药品类型、不良反应涉及系统、给药途径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ADR药物中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ADR总数的70.9%。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以皮肤过敏反应及循环系统表现为多见,分别为43.3%和26.8%。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70.9%。结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任重道远,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医护人员对药物不良反应工作的认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我院339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其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2008年1~12月收集的339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9例临床ADR病例报告中,引起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为抗感染药(220例,占57.0%),其次为中药制剂以及循环系统用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50例,占44.2%);给药途径中以静脉给药发生频率最高(314例,占92.6%).结论 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降低ADR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2012年度我院103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情况,点评其中因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根据我院2012年药物不良反报表103例,按照患者年龄、用药时间、用药途径及药品类型等进行分析,并点评其中的不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中以抗菌药物最多,占总数的42.72%,静脉注射给药造成的ADR较多,占68.93%。结论用药过程的各个环节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是医、护、药共同关注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我院婴幼儿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到2011年收集的60例婴幼儿用药不良反应报告从用药途径、药物品种、不良反应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75%;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引起皮肤发生不良反应最多,占95%。结论重视合理用药,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避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我院2006~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的24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不良反应发生的年龄、性别、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43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居首位,占44.0%,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位于第2位,占22.6%;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总例数的58.8%;给药途径中,由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占90.5%。结论应继续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和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2013年9月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例不良反应涉及共涉及9类抗菌药物46个品种,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103例,占81%;涉及部位以皮肤及附件最多,占71%;结论抗菌药物导致临床不良反应较多,应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标准用药,积极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我院2011年临床用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规律和特点,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总结分析药品不良反应221例(不良反应239例)。结果 221例不良反应中以抗菌药物占首位,有97例,占40.59%,其次为抗肿瘤药39例,占16.32%;肝病辅助药10例,占4.18%;肠外营养药8例,占3.35%;甲状腺用药6例,占2.51%;其他类79例,占33.05%。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8.5%。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药物尤其是对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及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165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黎平 《医药导报》2009,28(6):810-811
[摘要]目的了解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2007年上报的165份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165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抗菌药物引起的占95.9%,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起的占95.7%,两药合用占50.3%,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占总例数的70.9%。结论应进一步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注意及时发现和报告药品不良反应,避免或减少其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国内文献回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分析引起该类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医学文献数据库,收集1979~2008年有关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病例报告39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用药种类、给药途径、给药次数、联合用药及锥体外系反应的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9例病例.其中18岁以下儿童15例,占38.4%;从抗菌药物的种类看.氟喹诺酮类药18例,占46.2%,硝基咪唑类10例,占25.6%;静脉给药29例,占74.4%;无联合用药23例,占59%;发现不良反应后均采取停药,镇静、抗胆碱等对症治疗,症状缓解率100%.结论:患者的年龄、病生理状况、药物的脂溶性、给药途径和给药速度等都是抗菌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所致药物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三年中485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在485例不良反应报告中:男女性别之比为1∶1.8,女性略高于男性;引起不良反应的抗感染药物以头孢菌素类居首位,占37.53%;第二为大环内酯类,占21.65%;第三为喹诺酮类占21.23%。ADR主要以静脉给药为主。结论必须加强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预防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1日~2008年8月31日的550份ADR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ADR所致器官损害、ADR患者的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50例ADR报告中,中老年患者占28.0%;抗生素ADR占61.64%;静脉滴注给药时发生ADR占70.0%.ADR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疹、头晕、头痛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应结合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严格把握用药适应证,加强用药监护,采取有针对性地监测和管理,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为深入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上报的338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及其品种数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31个品种,发生人群集中在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占41.12%,以女性患者居多;静脉滴注给药占88.46%;涉及抗感染药物82例,占24.26%;中成药74例,占21.89%;单品种以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Ⅱ)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多,共41例,占12.13%;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伤最为常见,占34.83%。结论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及中成药,加强对肠外营养药物的质量监测,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品种、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最大(72.2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75.92%);以头孢菌素所占比例最高(56.35%);最常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1.11%)。结论应重视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工作,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确保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院9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季敏  谢培晨 《中国药房》2009,(23):1812-1814
目的:分析2008年度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情况,促进临床用药合理及安全。方法:对我院2008年1~12月临床各科呈报的ADR病例,按国家ADR监测中心制定的标准进行描述、因果关系分析评价、分级、汇总及统计。结果:90例ADR监测报告中,涉及药品50种,由抗菌药物引起的疑似ADR最为常见,共48例(占53.33%);由降压药、抗心绞痛药引起的疑似ADR其次,有11例(占12.22%);再者是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ADR,有6例(占6.67%);由静脉滴注引起的疑似ADR也是所有给药途径中最为多见的,有72例(占8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多见,有38例(占42.22%)。结论:我院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相对较多,应正确合理使用,并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5.
对我院2005年9月1日~2007年9月30日收集到的169例ADR报告分别从药物种类、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9例不良反应中,涉及抗感染药物97例,占57.40%,中药注射剂22例,占13.02%,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130例,占76.92%,不良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  相似文献   

16.
章莹 《河北医药》2010,32(16):2237-2238
本文对我院2009年55例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了解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1临床资料将2008年我院各科室上报ADR报告55例,按患者一般情况、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药物不良反应所致器官损害等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7.
我院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鹏祥  张麒 《中国药房》2010,(46):4392-4394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3月自发呈报的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不良反应史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中成年人比例最大,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监测,实行个体化给药,减少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易感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6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女性病例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1;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报告病例的91.01%(24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0.26%(241例),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9.89%(240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占总数的72.66%(194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4.89%(13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4.79%(173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孙志国  冯卉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227-228
目的分析我院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报告,为临床抗肿瘤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发生的154例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观察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以及药物种类的关系。结果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女性的发生率高于男发生;其中静脉给药患者的发生率最高,占90.26%,口服给药占6.49%,其次为肌内注射给药、鞘内注射给药以及皮下注射给药;抗肿瘤植物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达到38.31%,其次为抗代谢药;不良反应可以累及患者的多种器官,其中最多为皮肤黏膜,其次为血液系统、肌肉骨骼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结论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合患者病情的抗肿瘤药物进行治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达到提高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探讨易感因素,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全年上报的267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DR在各个年龄组均有女性病例略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1;住院与留院观察病例占报告病例的91.01%(243例).一般或常见的ADR占90.26%(241例),以静脉给药方式引发的ADR为主,占89.89%(240例);抗感染药物引起ADR最多,占总数的72.66%(194例),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占4.89%(13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属器官损伤最常见,占64.79%(173例).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可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