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临床资料患者男,54岁,因"双眼突发视物模糊3d"入院。入院时患者血压160/110mmHg(1mmHg=0.133kPa),有高血压病史11年。入院前3d因劳累后突然出现双眼视物模糊症状,休息后症状未见好转且进行性加重。病程中无红视、无球后眼球转动痛症状,无虹视、眼胀及头痛症状,既往无眼病史,全身阳性体征仅见血压高。眼科门诊行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双眼视盘血管炎"收住院。患者2周前曾以原发性  相似文献   

2.
张瑛 《中国医药导报》2007,4(5):109-109
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以舞蹈症状为首发的卒中鲜见报导,现报道3例。1典型病例例1:女,72岁,主因眩晕,呶嘴,半身不自主运动1d就诊。查体:BP 160/90mmHg,发音不清,口舌乱动,左上肢不停扭动,肌张力减低,肌力Ⅲ级,感觉正常,左下肢外展位,肌力  相似文献   

3.
刘咏梅  吴秀云  曹静静 《吉林医学》2013,34(19):3964-3964
<正>1病历摘要患者女,71岁,因头痛、头晕3 d,伴四肢无力。门诊以"腔隙性脑梗死"收入院。体检:神志清,精神差,四肢活动正常,神经系统未查及阳性体征,结合颅脑CT诊断:腔隙性脑梗死。既往有青霉素过敏史。入院后给予红花注射液(陕西省亚宝药业,生产批号为110412)15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滴以改善脑血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西安市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临床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基于西安市脑卒中登记研究纳入35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DWI及CT检查结果分为前循环组及后循环组,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6例患者中前循环274例(77.0%),后循环82例(23.0%)。两组NIHSS评分结果显示后循环脑梗死组低于前循环脑梗死组(4.56±5.58vs 6.23±5.31,P<0.05);两组间13种危险因素比较发现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后循环脑梗死组中的比例显著低于前循环组(P<0.05),而其他各危险因素在两组中无显著性差异;对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常见症状及体征比较发现,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是头晕(47.6%),前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单侧肢体无力(46.0%)。后循环脑梗死较为特征的症状及体征有视物不全、复视、颈痛、霍纳综合征、交叉性运动障碍和交叉性感觉障碍,而前循环脑梗死特征的症状及体征为失语。结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NIHSS评分较前循环低;两者间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心房纤颤的患者在后循环脑梗死组比率较低;后循环脑梗死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为头晕。  相似文献   

5.
寿比山致严重低血钾、低血钠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光宇  安振梅 《西部医学》2007,19(6):1142-1142
病例男,66岁,以“全身乏力10 天,加重2天”为主诉入院。前10 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以双下肢为重,尚可行走,后全身乏力加重,站立、行走不稳。无多食、易饥、易怒,无恶心、呕吐、腹泻,无多尿等症状。2年前发现血压高,最高达170/90mmHg,近半年来口服“寿比山2.5m g,1次/d”降压治疗。入院时查体:T 36.6℃,P 94次/m in,R 24次/m in,BP 130/70mmHg。精神差,心肺腹未见阳性体征,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上肢肌力Ⅴ级,双下肢肌力Ⅳ级。病理征(-)。辅助检查:头颅、胸部CT示:脑实质及头颅骨质未见异常。血常规、肝肾功正常。电解质:K 1.65mm o l/…  相似文献   

6.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50岁,因头痛1d于2014年4月5日入本院.1d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嗜睡,测血压170/110 mmHg(1 mmHg=0.133 kPa),自服止痛药物后出现恶心,呕吐2次,无视物不清、抽搐、肢体瘫痪、失语等伴随症状.次日7:00于我院急诊就诊,测血压162/123 mmHg,给予乌拉地尔降压治疗.患者入院后呈嗜睡状态,神志清楚,体力正常.起病以来食欲差,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为进一步检查及治疗以“高血压危象、慢性荨麻疹”入院。  相似文献   

7.
无症状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是指临床无卒中病史,无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由影像学和尸检发现的梗死灶[1].SCI包括两种情况:①无卒中史人群中存在的脑梗死灶;②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死灶(非责任灶).由于SCI可演变为症状性脑梗死和血管性痴呆(VD),故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现对1999年3月至2007年1月我院76例无症状性脑梗死及70例无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的中老年患者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连花清瘟颗粒联合莫西沙星片在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确诊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3次/d(CAP)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76例),治疗组给予口服莫西沙星片0.4 g,1次/d,联合口服连花清瘟1袋(6 g),3次/d,7~10 d为1疗程,对照组口服莫西沙星片,用法及疗程同治疗组,两组常规给予化痰解痉等对症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病程长短、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咳嗽、咯痰、发热及肺部啰音)改善的起效时间及病程长短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42%,显著高于对照组(76.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连花清瘟颗粒联合莫西沙星片治疗老年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可缩短发热持续时间,减轻咳嗽、咯痰症状,显著提高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正>患者,男,61岁,因"间断胸痛10 d"于2018年7月10日入院。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胸痛,伴咳嗽,干咳为主,偶有咯白痰,痰中带血,无发热,无胸闷气短,无咯血,遂就诊于当地医院,完善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空洞性病变,予头孢米诺抗感染治疗1周,上述症状未见好转。患者既往体健,吸烟史20余年,约40支/d,已戒烟10年。入院后查体:神志清,生命体征平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无杵状指(趾)。入院后实验室检查:PaO_2 71 mmHg,PaCO_2 46 mmHg,  相似文献   

10.
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历报告 患者,女,31岁。因“视物不清,阵发性四肢抽搐1d”于2009年2月4日入院。患者于1d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视物不清症状,双眼失去光感,当时测血压160/110mmHg。后出现意识丧失,双眼上视,牙关紧闭,四肢抽搐,无大小便失禁,持续约3min自行缓解,共发作2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含量及其动态变化,并探讨溶血磷脂酸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健康体检人员和志愿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都符合入组标准,在年龄和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用比色法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同时进行血小板聚集率(PAg T)的检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进行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12例)和完全性脑梗死组(38例);分析进展性脑梗死和完全性脑梗死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和相关生化指标,选取5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和10例完全性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入院24 h、48 h、3 d、7 d、14 d进行血浆LPA水平的动态观察。〔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水平为(4.439 9±1.27 07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1.049 39±0.526 3)μmol/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为(92.9±16.1)%,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8.7±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进展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水平为(6.267 1±1.284 8)μmol/L,血小板聚集率为(99.1±18.3)%;完全性脑梗死组的血浆LPA水平为(3.862 9±0.472 2)μmol/L,血小板聚集率为(82.3±12.6)%。进展性脑梗死组的LPA和PAg T明显高于完全性脑梗死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在入院后24 h、48 h、3 d、7 d、14 d进行血浆LPA水平的检测,结果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值在48 h最高,以后逐渐降低,14 d血浆LPA值降至正常;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在任何时间点均高于完全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LPA值。〔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是动态变化的,随着病情的逐渐好转,LPA水平逐渐降低直至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2.
评估ABCD2评分法对首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首诊TIA的住院患者106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25例和非脑梗死组81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50例)、中危组(4~5分,50例)和高危组(6~7分,6例),观察患者7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0%、40.0%和66.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入院时血压≥140/90mmHg(1mmHg=0.133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60min、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目前临床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脑梗死患者在各时间点的血浆S10 0B蛋白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对 5 4例脑梗死患者于起病第 1、3、7、15d、3个月血浆S10 0B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测定 ,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浆S10 0B蛋白在起病第 1、3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第 3d患者S10 0B蛋白水平上升达峰值 ,峰值浓度与梗死灶大小及临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 ;第 15d下降到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个月无重新发病者血浆S10 0B蛋白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S10 0B蛋白是一种神经胶质标志蛋白 ,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敏感的生物学指标 ,对判断脑梗死患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冰冰  陈维  刘佩 《疑难病杂志》2011,10(2):151-151
<正>例1.男,64岁,因复视伴右上睑下垂10 d于2009年12月21日入院。患者表现为视物不清、有重影,但无头痛,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晨轻暮重现象,休息后症状无好转。既往高血压病病史5年,否认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BP 130/85 mmHg;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进展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根据是否使用卒中进展方将入选患者分成治疗组105例与对照组9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及醒脑开窍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入院前3 d予以卒中进展方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和治疗1、2、3 d后及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整个治疗期间,治疗组105例患者共3例出现病情进展,对照组95例患者共25例出现病情进展。治疗组治疗3 d后、出院时C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3 d后C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治疗1、2 d(P0.05);治疗组出院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治疗1、2、3 d后(P0.05)。对照组出院时CSS评分明显低于入院时和治疗1、2、3 d后(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进展方联合醒脑开窍针刺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并能有效阻止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病历介绍 患者,男,63岁,因言语欠清、肢体活动不灵3年余,头晕2d入院。既往有原发性高血压史,3年前出现脑梗死后留下后遗症。查体:血压150/9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精神差,步态不稳,言语不清,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0.3cm,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56次/min,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双上肢肌力Ⅲ级,双下肢肌力Ⅳ级,右巴氏征(±),右膝腱反射亢进。实验室检查未做。入院诊断:①脑动脉硬化;②原发性高血压;③脑梗死后遗症。住院后给予奥扎格雷钠80mg入液静滴,qd,并给予扩血管改善脑血液循环、降血压等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7.
无症状脑梗死是指无脑卒中病史,无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而影像学检查(头颅CT或MRI)却发现脑梗死灶;或有卒中病史而影像学检查发现了不能解释其症状和体征的非责任病灶[1].现将我科2006年--2010年6月收集的54例无症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1病历报告 患者,男,78岁。因咳嗽、咳痰3d,于2005年5月6日入院。患者2周来经常出现鼻涕、咽痛、咳嗽、发热,休息不好时症状加重,偶有心前区不适。查体:BP 140/80mmHg,T36.9℃,P88次/min,律齐。心电图示:正常心电图。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初步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为缓解症状.给予抗生素静滴,2d后患者流鼻涕症状加重,医嘱给予速效感冒冲剂1袋,3/d口服,晨7:00口服1次后患者入睡至19:00未醒,查体:R20次/min,P80次/min,BP130/70mmHg,嗜睡,口唇无发绀,颈软,周身无皮疹,四肢肌张力正常。  相似文献   

19.
~(131)I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31I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方法:对16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采用131I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135例甲亢症状、体征消失,FT3、FT4、TSH正常;16例甲亢症状、体征部分消失,FT3、FT4、TSH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8例治疗无效,行手术治疗。治疗3月后亚临床甲低3例,患者无甲低症状和体征,6月后恢复正常。7例出现FT3、FT4低于正常,TSH高于正常,需长期服甲状腺素片替代治疗。结论:131I治疗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但是对患者应随访。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告2例表现为癫痫失神样发作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如下。1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57岁,入院前26 h在自家门市部卖东西时突然意识不清,不能与人交流,手中物品掉落,两眼凝视,持续10s后缓解。此后类似症状反复发作,共20余次,每次发作症状基本相同,持续10~20 s后恢复正常。患者无头外伤,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有长期大量吸烟史(30支/d,共20年)。查体:BP 120/75 mm Hg,心肺听诊正常,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头颅CT未见异常,脑电图正常,颈动脉彩超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并左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空腹血糖4.7 mmol/L。抗癫痫治疗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