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有急性中风或TIA患者是否都应该住院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所有急性中风病人常规住医院治疗,英国则不然,20%—60%首次中风患者是不住院治疗的。为了探讨这方面的争议,作者对该急诊科(ED)一年内诊断为缺血性中风、TIA或出血性中风的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 该组病例男87名,女81名,年龄20~90岁,平均56岁。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129例,TIA22例,出血性中风26例。其中161例收入院治疗,无神经缺失症状21例,有神经缺失症状140例。出院时症状改善83例,未改善43例,病情恶化13例,死亡1例。有27例出院诊断与ED诊断不同。10%的病人,ED诊断为缺血性中风,而出院时既未发现中风,也未发现TIA。还有17例在ED时对于是否需要住院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脂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酰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膜胆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缺血性中风患者红细胞膜存在胆固醇和磷脂组分代谢异常,并对红细胞膜流动性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病缺血性中风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观察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外科治疗39例脑血管病的脑脊液分光光度测定轻型桥脑出血(附12例临床及随访报告)表现偏侧纯感觉性卒中的双侧脑出血(附1 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自发性脑叶出血(21例临床与CT分析)小脑梗塞(附3例报告)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脉畸形的经验 体会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对出血性中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 的影响颈总动脉结扎治疗颈内动脉瘤的远期效果高血压性丘脑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急性脑血栓形成病人红细胞电泳与血浆成份 测定小脑静脉性血管畸形Pss治疗脑血栓形成经CT证实的…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的血小板活性的大小仍不清楚,以前的报告也不一致,中风伴有的各种因素能够激活血小板,因此作者检查了缺血性中风的不同类型病人的血小板活性。 β—凝血酶原(BTG)是一种从有活性的血小板中释放入血循环中的血小板特性蛋白质,己把血浆BTG浓度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明显的指标。颈内动脉和肘静脉血浆中β—凝血酶原的血浆浓度比率作为估价脑循环中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作者测定了75例对照组和186例不同类型缺血性中风的病人血浆BTG浓度,确定颈内静脉(A)和从肘静脉(B)血浆中BTG浓度比率,缺血性中风包括:腔隙性动脉血栓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中风红细胞膜流动性与膜奚质及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变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原因。方法 对58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及26名健康对照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胆固醇、膜磷脂各组分及血浆脂质进行了测定。结果 患者红细胞膜流动性、膜磷脂酯乙醇胺(PE)、膜磷脂酰胆碱(PC)显著降低,胆膜固醇、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和神经鞘磷脂显著升高。相关分析,患者红细胞膜微粘度与膜PE、PC呈显著负相关,与膜神经鞘磷脂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浆胆固醇、磷脂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缺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放免法测定40例脑出血性中风和20例缺血性中风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并随访病期动态改变,与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发现无论是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风组均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别,并与临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病患者红细胞胆固醇的测定及其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119例脑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胆固醇进行了测定,结果示脑动脉硬化症,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胆固醇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76例脑梗塞患者的红细胞胆固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高切变率的全血比粘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另外,还测定了3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PSS治疗前后红细胞胆固醇和血胆固醇,发现治疗后红细胞胆固醇和血胆固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由此认为脑梗塞患者红细胞胆固醇含量增加会引起血液粘度增加,易促发血栓形成,对脑血管病的诊断,防治和预后有一定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90例缺血性脑卒中和8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血流变学分析.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全血高切值、全血中切值(H,L)、全血低切值、血浆粘稠度、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纤维蛋白原、血浆粘稠度增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用全面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出血与缺血性中风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按传统的中风分类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大类,并认为两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都有较大差异。近年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CT、核磁共振等新检查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事实说明出血与缺血性中风部分有相同的病理基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先后或同时并存,使中风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多样,临床诊断更加困难,治疗更应慎重、稳妥。  相似文献   

10.
是独立疾病还是并发症─—对混合性中风的再思考韦兴昌中风是当代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传统分类将其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近年来随着CT、MR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发现越来越多的缺血性与出血性中风同时或短时间内先后发生,使脑卒中的临床表现更加复杂而多样,导...  相似文献   

11.
反复献血者血液稀释状态与动脉压及心脑血管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反复献血者127例、高血压病87例、缺血性中风60例进行了血液流变学对照性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和缺血性中风病人的全血比粘度、比浆比粘度、还原比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女性为著。献血者的血粘度降低,以男性为著;献血者的动脉压在同等血粘度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和高血压病人组。血粘度的变动对献血者动脉压的影响小于正常对照组和病人组。结果心脏电生理指标和眼底动脉硬化程度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长期血液稀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螺旋CT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选取50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缺血性脑梗死组)和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脑梗死组),2组均行螺旋CT扫描,并分析其CT图像的特征。结果缺血性脑梗死组病变部位额顶叶11例,颞顶叶18例,基底节8例,小脑7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6例;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中病变部位额顶叶8例,颞顶叶12例,基底节9例,小脑10例,一侧大面积脑梗死的有3例;缺血性脑梗死组CT征象为脑回征25例,浮云征20例,假肿瘤征5例;出血性脑梗死组CT表现为非血肿型24例,血肿型18例。结论螺旋CT能够清晰显示缺血性和出血性脑梗死特征,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白细胞与血小板的相互作用及其在中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和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测定4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富血小板血浆加患者白细胞前后和加正常人白细胞前后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一氧化氮含量,同时作白细胞,血小板计数。结果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数和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CK-8在高血压性脑血管病不同阶段的表达和意义,在出血性和缺血性卒中中的差异和意义。方法: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病例135例,分为二组:缺血性卒中70例;出血性卒中65例。对照组60例。分别于发病24小时、3天、2周、4周、8周抽静脉血2ml,测定血浆CCK-8含量。结果:出血性卒中早期血浆CCK-8明显升高(P<0.01),第二周明显降低(P<0.01),第二周到第四周无明显变化(P>0.05),第八周比第四周进一步降低(P<0.01),第八周仍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性卒中早期血浆CCK-8明显升高(P<0.01),第二周明显降低(P<0.01),第二周到第四周无明显变化(P>0.05),第八周比第四周进一步降低(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P<0.01)。梗死组第二周、第四周、第八周血浆CCK-8均高于出血组(P<0.05)。结论:CCK的确参与了高血压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和恢复过程,但在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过程中的作用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15.
内皮素与脑血管病:(附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血浆和脑脊液中内皮素(ET)浓度均升高,而出血性脑血管病ET浓度高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本文20例脑梗与20例脑出血的血浆ET水平相比,后者高于前者水平,脑梗塞的ET值与对照组的ET值差别不显著,三者的血浆ET值均与年龄、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6.
混合性中风2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道22例混合性中风,占同期中风病人的13.1%。临床观察和病理资料证实,中风急性期完全可同时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病变,出血性和缺血性。此二种病变可以互相促进,相互转化。本资料归纳为二种类型;出血一梗塞型;出血型。早期多次CT扫描对混合性中风有可靠诊断价值。治疗以中性为主,合理使用渗透性脱水剂,注意脱水后补充入量,适当控制血压水平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外对临床血流变学研究有了迅速的发展,为进一步探讨脑中风恢复期血流变学的改变,我们引用上海第一医学院提供的毛细管法测定血液粘度,对67例缺血性中风与13例击血性中风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浆粘度(PV)与急性脑梗死及不同卒中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院神经内科被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的住院患者,入选120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n=44)、小动脉闭塞组(n=40)、心源性脑栓塞组(n=36),以血浆粘度作为研究变量。结果分析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粘度[1.36(1.35~1.38)]和无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血浆粘度[1.32(1.27~1.34)]相比显著增高(P0.05)。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的血浆粘度[1.42(1.39~1.45)]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1.33(1.31~1.35)]以及心源性脑栓塞组[1.35(1.33~1.37)]相比显著增高(P0.05)。而且血浆粘度的增高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OR=6.3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粘度明显增高且血浆粘度增高与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密切相关,可能在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有典型缺血性中风病史并经头颅 CT 或MRI 证实为脑梗塞,且不伴有糖尿病、肝硬化、血液病和肾功能异常的缺血性中风25例,其中病期1周的急性期患者14例,病程半年以上的恢复期患者11例,健康人对照16例。血浆抗凝血酶Ⅲ含量和蛋白 C 活性由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血液研究室测试。健康人16例血浆蛋白 C 活性为106.7±  相似文献   

20.
脑血管病用HDLC分析脑梗塞病人脑脊液中LEK和 一个未知组分急性缺血性中风的血浆和脑脊液精氨酸加压 素含量的观察脑卒中后血细胞流变学改变缺血性脑血管病血栓弹力图初步观察大面积脑梗塞10例分析钩体性脑动脉炎的CT所见(附28例报告)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电图改变 (附280例临床及心电图资料)皮质下失语2例报告急性脑血管病人血清补体成份的测定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t一PA、P人I活性和日- TG含量检测及相关性分析白细胞计数增高对中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的影响高血压性混合性中风自血光量子疗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48小时 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