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122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连服3个月。观察组每次口服米非司酮10 mg,每天1次,同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4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中激素水平及子宫肌瘤大小。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血红蛋白上升,子宫肌瘤平均体积均明显缩小,血清性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能降低子宫肌瘤的复发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山东省东明县妇幼保健院2012年4月~2012年10月子宫肌瘤患者84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42)。对照组采取10mg/(次·d)米非司酮药物口服治疗,观察组采取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即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桂枝茯苓胶囊口服治疗,4粒/次,3次/d。对2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子宫肌瘤患者在进行相应治疗后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且观察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总有效率92.86%显著高于对照组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子宫肌瘤患者采取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药物治疗,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值得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应用桂枝茯苓胶囊对于子宫肌瘤治疗的效果。方法:将82例经过确诊的子宫肌瘤患者在知情理解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患者予以米非司酮单独治疗子宫肌瘤,而试验组在原有基础上加入桂枝茯苓胶囊联合治疗,在治疗结束以后观察治疗的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85.4%)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使患者血液卵泡刺激素(FSH)水平、血液黄体生成素(LH)水平、和血液雌激素(E2)水平以及血液孕激素(P)水平降低,两种不同药物组合的治疗方案最终都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使子宫肌瘤的体积下降,且在疗效方面试验组的疗效比较于对照组的疗效来看具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是一个安全、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对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0月以来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片12.5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肌瘤体积、血清激素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体征、子宫和肌瘤体积、血清激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指标改善更为明显,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单纯米非司酮治疗不良反应小,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确诊为子宫肌瘤的30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0mg/d,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桂枝茯苓胶囊3片(93mg),3次/d,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月经来潮前停用。治疗前后均行B超监测子宫肌瘤的大小,实验室观察肝、肾功能,血常规,观察临床症状及服药后的副反应。结果:30例患者子宫肌瘤平均缩小49.2%以上,有效率达84.78%。30例患者在服药期间均出现闭经或经量减少,血红蛋白上升,伴痛经者痛经消失,副作用轻微且停药后很快消失。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一种较理想的保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为20%。若肌瘤不大,且无任何症状,可不用治疗,定期监测,绝经后肌瘤可萎缩。对有症状的子宫肌瘤,如出现月经过多、痛经或者压迫盆腔邻近器官,都要进行手术切除,但手术会对育龄妇女的生育以及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目前采用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日益受到重视[1],包括中医中药的治疗[2],因此,我们对目前治疗子宫肌瘤常用的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作了对比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倒,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患者平均年龄40岁,均无心、肝、肺、肾疾患等米非司酮禁忌症,半年内未接受过激素类药物治疗,子宫均小于妊娠3个月。所有患者均行子宫内膜诊刮,排除子宫内膜及宫颈管内恶性病变者。1.2治疗方法米非司酮组:睡前口服米非司酮(上海联华制药厂生产)25 mg,每天一次,连续服用3个月。桂枝茯苓胶囊组:每次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1.3观察指标用药前后行B超和妇科检查,计算肌瘤体积,V=0.523×a×b×c(注:a、b、c分... 相似文献
7.
李毅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4):3382
目的 探讨桂枝茯苓胶囊及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妇科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子宫肌瘤的患者84例,分为中医组和西医组,每组各42例.中医组采用中成药桂枝茯苓胶囊对患者进行治疗,西医组采用西药米非司酮对患者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治疗过程中的异常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半年的随访,记录月经恢复正常的例数并进行对比.结果 西医组的治疗效果优于中医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西医组半年内月经恢复正常的例数优于中医组.结论 桂枝茯苓胶囊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均较好,但米非司酮的临床效果较桂枝茯芩胶囊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吉林医学》2015,(12)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行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诊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12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成两组,对照组56例患者予单药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56例患者予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有效性指标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2.85%比对照组76.79%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有效性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与对照组10.71%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子宫肌瘤行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肯定,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症状发生,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子宫肌瘤患者106例平均分成2组,试验组和参照组。试验组每天服用1次米非司酮10 mg,同时每天还口服3次桂枝茯苓胶囊,每次4粒,连续服用3个月;参照组只是每天服用1次米非司酮10 mg,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对血中的激素水平和子宫肌瘤的大小进行检测。结果2组的临床症状都有所减轻甚至消失、子宫肌瘤的体积也有明显的减小、血红蛋白也有所上升,血清激素有明显的下降,试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参照组好(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河南医学研究》2019,(21)
目的探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93例子宫肌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口服米非司酮治疗,25 mg/次,1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桂枝茯苓胶囊,0.93 g/次,3次/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最大肌瘤体积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44例,93.62%)高于对照组(36例,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最大肌瘤体积明显缩小,并且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FSH、LH和E2等性激素指标均明显改善,且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可有效调节子宫肌瘤患者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缩小肌瘤体积,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两组均口服米非司酮片治疗,而观察组则额外加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月经过多、阴道不规则流血、痛经、经期延长及非经期下腹痛等临床症状,肌瘤体积以及血清激素水平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总疗效也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激素水平,减小肌瘤体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优良联合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A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同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B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mg,同时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治疗3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的子宫肌瘤的体积和性激素水平。结果 2组患者的子宫肌瘤体积均明显缩小,生殖激素FSH、LH、E2和P平均水平下降明显,均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效果显著,治疗效果与米非司酮剂量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接诊的124例子宫肌瘤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片,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桂枝茯苓胶囊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子宫肌瘤均显著缩小(P<0.01),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1.9%)明显高于对照组(79.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8.1%,实验组治疗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5%,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x2=0.0998,P>0.05).结论 采用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疗效。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8例进行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片,对照组患者单纯服用米非司酮片治疗,月经来潮时停服,3个月后观察闭经、月经恢复情况,观察患者子宫肌瘤体积大小情况。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肌瘤均小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肌瘤体积缩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肌瘤体积的平均值(11.3+4.72)cm3,对照组患者的肌瘤体积平均值为(18.83+7.45)cm3。结论: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有效、不良反应小、方便、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为子宫肌瘤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确诊为子宫肌瘤的患者68例。根据人院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研究组于月经第1天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口服,米非司酮每天10mg,睡前口服,桂枝茯苓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予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剂量同前,疗程3个月。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E2、子宫肌瘤的体积及子宫的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无效3例,对照组治疗后无效8例,研究组的痊愈率达41.7%,高于对照组34.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总有效率91.7%,明显高于对照组(X2=4.923,P〈0.05),两组治疗前E2、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E2水平、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降低,且研究组E2、子宫肌瘤体积及子宫体积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疗效优于单用米非司酮的治疗效果,能明显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降低E2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桂枝茯苓胶囊联合米非司酮2.5 mg小剂量连服3个月。结果:治疗有效率达90%,无不良反应。结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7.
18.
19.
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本院确诊为子宫肌瘤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米非司酮和桂枝茯苓胶囊进行治疗。米非司酮组每次睡前口服25mg,每天1次,连服3个月。桂枝茯苓胶囊组每次口服4粒,每天3次,连服3个月。治疗前后监测血中激素水平及子宫肌瘤大小。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减轻或消失,子宫肌瘤缩小,临床疗效无差异。桂枝茯苓胶囊组未见不良反应,米非司酮组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但降低雌激素作用明显。结论米非司酮与桂枝茯苓胶囊在治疗子宫肌瘤方面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子宫肌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服用米非司酮片,观察组患者同时加服桂枝茯苓胶囊,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以及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7.5%,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肌瘤体积和性激素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肌瘤体积和性激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无再复发病例.结论:围绝经期子宫肌瘤在使用米非司酮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桂枝茯苓胶囊,不仅能够显著提高疗效,而且具有较好的远期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