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108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采用药物保留灌肠和口服药物治疗,缓解率达88.9%,但73.1%的病例呈周期性发作,并发症的治疗包括;息肉电凝摘除。结肠大部分切除,回肠造口,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IPAA)等术式,全组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效果良好。结论 轻、中型溃疡性结肠炎应以药治疗为主,其并发症的治疗应采用外科治疗。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及结肠大部分切除。回肠造口术仍为较安全的手术方式,但亦给病人带来生活上的不便。故保肛手术应受推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方式。方法对1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6例行外科手术治疗,占全部收治患者的20.5%(16/78)。手术原因包括保守治疗无效10例,肠梗阻3例,合并息肉可疑癌变3例。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8例,全结直肠全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4例,结肠全切除、回直肠吻合术2例,结肠部分切除2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主要手术指征为内科治疗无效或合并肠梗阻及并发息肉可疑癌变者。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但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3.
外科治疗15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体会,提高对本病救治水平。方法:对15例外科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5例患者中,行全结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4例;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4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7例。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造口术治疗较彻底,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改善排便控制功能但吻合口溃疡发生率高。对于常见的吻合口瘘并发症,通过持续骶前引流等保守治疗,可使吻合口瘘闭合。"J"型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目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储袋炎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文献报道,25%~30%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指征包括急性结肠炎、难治性UC及癌变风险。外科手术包括全结肠切除与次全结肠切除,切除结肠后行回肠末端造瘘与回肠储袋肛管吻合(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储袋有“J、K、S、N”等形状。对于慢性UC.目前最佳的手术方式是IPAA.术后可获得良好的功能.患者总体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吴性江  邹忠寿 《普外临床》1995,10(2):106-107
1979-1994年,作者采用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治疗生溃疡性结肠炎及结肠息肉病30例。手术分两期进行,一期手术须加和回肠造瘘,二期手术行回肠代直肠26例,其中,行回肠造瘘袋者14例。术后所有患者均有排便功能和便意感,行回肠造袋者的排便次数和粪污均好于未造袋者。研究结果表明: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代直肠术完全切除了病变及潜在的肠段,同时保留了肛门排便功能。回肠造袋对控制排便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自1978年以来,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已用直肠全结肠切除和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治疗,其回肠装有两肠襻(J)、三肠襻(S)或四肠襻(W)型之分,而以1型回肠袋最为常用.近期对手术已作了改进,在某些病例省略了暂时性回肠造口术,缩短了住院日期.IPAA术后肛管排便功能如何和回肠袋有什么并发症,均是临床上关注的问题.美俄亥俄州Cleveland临床基金会肛肠外科自1983~1993年共施行直肠全结肠切除和IPAA手术1005例,其中455例为女性.术前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858例(85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62例(6.2%)、病因尚未确定的结肠炎75例(7.5%),其余有TNM2期结肠直肠癌4例、幼年型息肉瘤4例以及结肠直肠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和巨结肠各1例.平均随访35个月(1~125个月).术后病理学诊断确定术前诊断的46例溃疡性结肠炎和21例诊断未定的病例均为克隆病.分析手术指征计内科治疗失败422例、组织发育不良104例、癌肿23例、中毒症21例、出血29例、失禁或便急40例、预防癌变18例、结肠直肠狭窄11例和便秘1例.另296例在完全切除了直肠后仍有结肠病变.349例原已施行各种结肠等手术,如结肠切除和回肠直肠吻合术,部分结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达280例)、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口术、直接回肠肛管吻合和IPAA吻合术等.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的癌前病变,为了消除癌症的危险,必须切除全部结肠粘膜.通常这要通过全结肠直肠切除和回肠造瘘来完成.本文介绍的则是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和末段回肠经直肠拉出术,能使全部结肠和直肠的粘膜得以切除,并保留括约肌的功能.1975年6月至1982年4月,作者成功地为19个病人施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和末段回肠经直肠拉出术,病人年龄在11~44岁(平均22岁),10人年龄在20岁以下.家族性结肠息肉病13人,溃疡性结肠炎6人.手术方法:病人取膀胱截石位.结肠游离后,在直肠上段腹膜返折平面作浆肌层环形切开,将粘膜及粘膜下层与直肠肌层分离,向下分离至齿状线.切除结肠,并在齿状线或邻近齿状线的部位横行切断直肠粘膜.将末段回肠经由直肠肌性管道拉出,吻合于肛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全结肠切除、回肠拖出Soave术一期治疗新生儿全结肠型巨结肠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8年10月—2011年10月7例全结肠型巨结肠新生儿用全结肠切除、回肠拖出Soave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2~5年,进行体格检查及肛门功能Kelly评分。结果:7例患儿均手术顺利,无死亡。1例合并小肠结肠炎及电解质紊乱再次住院治疗,术后大便每天10~20次,6个月~1年后每天大便6~8次,2年后每天排便3~5次,大便基本成形,排便功能正常。7例患儿kelly评分优6例(85.7%),良1例(14.3%)。结论:全结肠切除、回肠拖出Soave术一期治疗新生儿全结肠型巨结肠手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远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在某些良性疾病,结肠切除术和切除直肠粘膜以后保留肛门直肠括约肌机制和部分直肠肌肉的概念在数十年以前已有描述。1947年Ravitch等曾应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病人。1968年对狗实验的研究,激发了人们重新对直肠粘膜切除和直肠内回肠拖出术发生了兴趣。近8年来数个医疗中心已做了约500例这样的手术。虽然切除直肠粘膜的技术已略定型,但对有关直肠内回肠拖出术的最佳方法仍有争论。以后,这一手术还附加了回肠贮存袋的操作。本文旨在报道近7年为78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和8例家族性息肉病进行了全结肠切除术、直肠粘膜切除,直肠内回肠拖出术加侧位顺蠕动回肠贮存袋,手术分二期进行。本组中男42例,女44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的价值。方法1994年9月至2004年9月对18例全结肠切除患者应用三环形回肠贮袋加选择性截流术,其中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14例,溃疡性结肠炎4例。结果18例获12月~5年随访,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3例(16.7%),贮袋阴道瘘、早期炎性肠梗阻、切口感染各1例,均治愈。术后平均排便频率:术后2周内4.9次/d,1个月3.8次/d,6个月3.1次/d,1年1.8次/d。至6个月时都能控制干便,其中控制正常者15例(83.3%),控制欠佳者3例(16.7%),无大便失禁。但稀便控制能力较差,至1年时仍有1例(5.6%)患者稀便失禁。无一例须插管排空。结论全结肠切除后三环形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加选择性截流术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术后排便功能好,是家族性大肠腺瘤性息肉病和严重溃疡性结肠炎全结肠切除后较为合适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28例需行回肠肛管吻合术的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用超声破碎法进行了直肠粘膜切除术.年龄17~62岁,平均30岁.术前有症状时间平均6年(6个月到24年).女12例,男16例.23例因症状重经内科治疗无效而施行手术.另5例因出现癌前征状而手术.6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一期回肠肛管吻合术.22例先行结肠次全切除、回肠造瘘术,3个月后再行直肠粘膜切除、回肠肛管吻合术.有严重直肠出血、营养不良和类固醇中毒的病人应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2.
凶险性溃疡性结肠炎需紧急作全结肠切除和端式回肠造口术,暂不考虑肠道重建术,先使病人从威胁性情况中解脱出来,允许停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以保证良好的健康情况。留下两个问题,肠道重建和残留病态直肠的命运。在某些病例,适用回肠袋肛管吻合(IPAA),这是一种较大的手术,应严格选择病例,残留病态直肠留下祸根,由此提出完整切除直肠的主张。直肠癌危机是需密切关注的问题,1928年Barsen就提出溃疡性结肠炎与结肠直肠癌之间的关系,许多研究证实后者的危机高出正常人6~8倍,在急性结肠炎、全结肠炎、结肠发育异常、长期病…  相似文献   

13.
全结肠切除,直肠粘膜切除和建有回肠贮器的直肠内回肠替代(endorectal ileal pullthrough with ileal reservair, PTR)手术,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息肉病,避免了传统的永久性回肠造瘘;由于保留直肠浆肌层,基本消除了诸如膀胱功能障碍,阳萎和慢性腹腔窦道等传统手术的弊端;接受PTR患者,术后的排便节制和频率令人满意,手术死亡率亦降低.本文就UCLA医学中心的196例PTR资料,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少见病,原因不明,也无肯定的治疗方法。一般死于胆汁性肝硬化引起的进行性肝衰竭。约25%患者合并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在所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4%合并有慢性肝病,常见的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约20~25%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需手术治疗,大都作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但如合并有硬化性胆管炎,造瘘部位易出现静脉曲张,并有反复紧急的出血。作者对1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结肠直肠切除。其中5例于造瘘口周围皮肤发生静脉曲张,并于术后2~44个月发生紧急出  相似文献   

15.
全结肠直肠切除术适合于结肠多发性家庭性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非手术治疗无效,且直肠病变较轻者.以往在全结肠直肠切除后,行回肠造口,但永久性的回肠造口术后给病人带来诸多的不便,生活质量下降,病人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及一定的社会压力.近年来,出现了多种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式.自1994年以来,我院肛肠外科完成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2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就将手术配合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3例直肠结肠切除后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现普遍被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从而代替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功能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使用,且各种贮袋结构的潜在优点仍有争议,本对手术经验,尤其是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不同贮袋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全结肠切除术的切除范围包括回肠末段、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根据病变的不同性质和范围,可切除部分或全部直肠。前者又称为大肠次全切除术,后者为全大肠切除术。结肠切除后,可行回肠直肠吻合、回肠肛门吻合或回肠造口术。适应证:①内科治疗无效的溃疡性结肠炎及疑有恶变者。②结肠多发性憩室合并憩室炎、出血、梗阻者。③结肠多发性息肉、腺癌、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用肛门支撑吻合管支撑捆扎法进行回肠囊袋(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一期吻合术,并分析该术式对结、直肠息肉病、溃疡性结炎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结、直肠息肉病行全结肠及上段直肠切除,保留齿状线上4-6cm直肠。距齿状线处2cm剥离直肠粘膜。回肠“J”型、“S”型、“W”型Pouch内置入肛门支撑吻合管8cm,结扎-缝扎、固定。距直肠粘膜残端1cm处用2号肠线全层内荷包缝合一周,在直肠肌鞘套内回肠Pouch与外科肛管吻合。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肌鞘内与解剖肛管吻合。结果 一期完成手术,吻合口愈合良好。无肌间血肿,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术后6个月排便功能优良率达88.8%,随访1-5年未发现息肉复发。结论 全结肠及部分直肠切除后用支撑捆扎法行一期手术即可完成回肠Pouch-直肠肌鞘内肛管吻合术,保留肛管直肠移行区的回肠Pouch外科肛管吻合术优于回肠Pouch解剖肛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19.
直肠结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PAA)现普遍被用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从而代替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瘘.由于并发症发生率高和功能方面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外科医生的使用,且各种贮袋结构的潜在优点仍有争议.本文对手术经验,尤其是手术并发症进行了总结,并比较不同贮袋结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术后早期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溃疡性结肠炎外科治疗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26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因结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和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入院病人19例,内科治疗无效而无并发症入院病人7例。其中急诊手术12例,择期手术14例;全结肠直肠切除术11例,结肠部分切除和结肠单纯造口术15例。结果11例(18例次)病人术后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42.3%,急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为切口并发症和吻合口瘘。4例吻合口瘘病人2例保守治疗痊愈,2例再次手术,共有2例病人死亡。结论全结肠直肠切除术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手段,合理掌握手术时机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常见的吻合口瘘并发症,通过持续骶前灌洗、通畅引流以及有效的贮袋引流减压等保守治疗,可使吻合口瘘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