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异丙酚和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时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30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前经CT诊断,GCS(glasgowcomascale)评分≤7需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异丙酚组15例行咪唑安定0.1mg·kg-1、芬太尼4μg·kg-1、异丙酚1mg·kg-1、维库溴铵0.1mg·kg-1快诱导,依托咪酯组15例在上述基础上由依托咪酯0.2mg·kg-1代替异丙酚,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T0)、诱导后2min(T1)、插管后2min(T2)插管后10min(T3)及插管后30min(T4)收缩压、舒张压、心率以及在相应时间抽取桡动脉和颈内静脉球处血液行血气分析,根据各时间的血气分析计算颈内静脉球、桡动脉处血氧含量、脑氧摄取率。结果全麻诱导后氧供明显改善,两组患者脑氧代谢率均降低,但在插管后2min异丙酚组下降更明显(P<0.05),异丙酚组血液动力学波动明显大于依托咪酯组(P<0.05)。结论异丙酚诱导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大于依托咪酯,但与依托咪酯相比更能降低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可能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2.
靶控输注异丙酚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靶控输注异丙酚在浅低温体外循环(CPB)围术期的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心内直视手术病人40例,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靶控输注异丙酚(1~2μg/ml),B组吸入异氟醚(1%~2%)。两组均间断静脉注射咪唑地西泮、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桡动脉、右颈内静脉穿刺球部置管,用于监测平均动脉压、中心静脉压和采集血液标本。分别于麻醉诱导后30min(T1)、CPB开始5min(T2)、降温结束后5min(T3)、复温结束后5min(T4)、CPB结束(T5)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于T1、T2、T5、术后4h(T6)、术后24h(T7)、术后48h(T8)、术后72h(T9)采集颈内静脉球部血,测定血浆S100B浓度。结果A组、B组血浆S-100B蛋白浓度在T6、T7、T8时高于T1(P<0.05),T6和T7时A组S-100B浓度低于B组(P<0.05)。A组、B组SjvO2在T3时升高,T4时下降(P<0.05)。T4时SjvO2aA组高于B组(P<0.05)。结论靶控输注异丙酚可减轻浅低温体外循环围术期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围术期脑氧代谢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将2020年6月至2022年1月于开封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分为研究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泵注0.8μg/kg右美托咪定、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对比两组麻醉相关药物用量、苏醒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同时间点脑氧代谢水平及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结果:研究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低于对照组,拔管时间、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切皮时(T1)、术毕(T2)时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脑动静脉氧含量差(AVDO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T1、T2、术后12 h(T3)时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与对照组的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高压氧治疗(HBOT)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脑代谢、脑血流、颅内压及患者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行开颅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HBOT组,各45例。2组行开颅术后,均给予常规治疗;HBOT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HBO辅助治疗;记录比较2组脑代谢、颅内压、脑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以及疗效。结果:治疗后3、5、10 d,HBOT组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值均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颅内压均低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HBOT组总有效率为85.89%高于对照组的68.89%(P0.05)。结论:HBOT对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改善组织的微循环和有氧代谢,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1H核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由芳香开窍药组成的嗅吸剂微粉经雾化吸入应用于颅脑创伤患者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评估经芳香开窍药经鼻腔给药对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20例颅脑外伤致创伤住院成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例,对照组:10例。全部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入院第2天起给予芳香开窍嗅吸剂雾化吸入10d,两组分别于入院后第12-15天行1H核磁共振波谱分析脑内代谢物质的变化,分析额叶、基底节、枕叶N2乙酞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含胆碱化合物(Cho)及NAA/Cr,NAA/Cho,Cho/Cr值的变化,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行1H-MRS检查显示治疗组较对照组NAA/Cr和Cho/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患者额叶、基底节区域、枕叶NAA/Cr所处数值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上升,Cho/Cr数值较对照组降低。结论颅脑创伤可以使脑内代谢物质发生变化,经鼻雾化吸入芳香开窍药可以达到改善脑代谢从而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临床疗效,通过1H核磁共振波谱分析可以了解脑内不同区域代谢变化,对评估临床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代谢与脑灌注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12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6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格拉斯哥...  相似文献   

8.
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采用颈内静脉血气监测技术,观察不同程度的人工过度通气对颅脑手术病人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对36例颅脑手术患者进行过度通气,根据呼期末二氧化碳分压(PCO2)将病人分为A、B、C3组,其PCO2分别控制在4.5、4.0和3.5kPa.通气1h后,同时采集动脉和颈内静脉血样,检测颈静脉血样饱和度(SjO2),计算脑氧摄取(CEO2)、颈静脉血氧含量(CjO2)和脑动静脉氧差(AVDO2).结果A、B组通气前后SjO2、CEO2、CjO2和AVDO2变化不大;C组通气后SjO2和CjO2降低,CEO2增高,与基础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深度过度通气(PCO23.5kPa)可导致脑氧代谢障碍.维持PCO2在4.5~4.0kPa可能是过度通气治疗时需要掌握的安全界限.  相似文献   

9.
早期机械通气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和脑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早期机械通气及开颅探查术对严重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 (ICP)、脑灌注压 (CPP)、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 (SjvO2 )及动脉 -颈内静脉血乳酸浓度之差 (VADL)的影响。方法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2 1例 ,入院后给予早期机械通气治疗 ,并在明确诊断后 1h内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 +去骨瓣减压术。分别于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前、通气后 10min、通气后 30min、开颅前、开颅后 5个时相点通过侧脑室置管监测ICP ,计算CPP ;同时分别抽取动脉、颈内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及乳酸测定。结果 与机械通气前相比 ,机械通气后 10minICP显著降低 (P <0 0 5 ) ,CPP显著升高 (P <0 0 5 ) ,SjvO2 、VADL无显著变化。机械通气后 30min和开颅前ICP、VADL显著升高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降低 (P <0 0 5 ) ,开颅后ICP、VADL较开颅前显著下降 (P <0 0 1和P <0 0 5 ) ,CPP、SjvO2 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长时间机械通气治疗不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ICP、改善脑代谢 ;及时行开颅探查颅内血肿清除术是降低ICP、改善脑代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将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12例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取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吸入麻醉,研究组采取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动脉压、心率)、围术期(术前、术后1 d、术后3 ...  相似文献   

11.
张真  黄丽君  张赛  只达石 《天津护理》2007,15(5):253-255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安全且准确、可靠的测温方法以替代直接监测脑温(BT)的方法。方法:52例重型颅脑创伤(STBI)急性期患者(GCS≤8分)于亚低温治疗中,同时测定无明显损伤侧膜下27~36 mm处额叶脑白质温度及距肛门10 cm处直肠内温度(RT)。结果:BT与RT呈良好的直线相关关系,依据RT监测数据,以相应回归方程可较准确地以RT估算BT。在不同温度范围内,BT与RT之间的差距不同,异常温度范围内(发热和亚低温状态下),BT与RT之间的差距增大。结论:简便、无创、安全、对设备技术条件要求较低的RT监测,可作为替代BT直接监测的可靠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重型颅脑外伤的抢救一直以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病死率及致残率一直居高不下,其死亡和残疾常源于脑灌注压和全身代谢变化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及全身多处的并发症。基础研究表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如果能保持内环境稳定和足够有效的营养支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其并发症并改善预后。本研究通过前瞻、随机和对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内环境、脑氧代谢及脑保护作用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和HVHF组,每组各57例。常规组予以甘露醇0.5 g/kg静脉滴注,每6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HVHF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72 h内予以超滤量为60 mL·kg-1·h-1的HVHF治疗,持续72 h。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前及治疗24 h、72 h、7 d后的颅内压,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血清Na+浓度,平均动脉压,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 结果两组患者各时间点颅内压、血清Na+及SjvO2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8.159、3.770、2.787,P < 0.001、= 0.011、0.040);而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55,P= 0.520)。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常规组患者治疗7 d后颅内压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 < 0.05);HVHF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颅内压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常规组患者治疗72 h及7 d后血清Na+和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升高(P均< 0.05);HVHF组患者治疗24 h、72 h及7 d后血清Na+表达水平均较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降低(P均< 0.05),治疗72 h及7 d后SjvO2表达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和常规组同时间点显著升高(P均< 0.05)。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13.5 ± 3.3)d vs.(12.5 ± 2.6)d]和住ICU时间[(18 ± 6)d vs.(16 ± 5)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 1.797、1.599,P = 0.075、0.113)。 结论HVHF可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脑代谢水平,具有脑保护和稳定内环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右美托咪定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脑氧代谢及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脑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脑氧代谢、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桡动脉血氧含量、颈内静脉球血氧饱和度、颈内静脉血氧含量高于对照组,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以有效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术后24 h脑氧代谢,改善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指标,对患者脑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麻醉方法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氧分压及代谢的影响。方法 78例颅脑重症损伤患者分为A组(丙泊酚静脉全凭麻醉)、B组(七氟烷吸入全麻)和C组(静吸复合全麻)。比较3组患者于麻醉前(T_0)、插管前即刻(T_1)、插管后2 min(T_2)、手术开始后10 min(T_3)、手术开始后30 min(T_4)及术毕(T_5)时的有创血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颈内静脉血氧含量(Cjv O2)、桡动脉血氧含量(Ca O2)、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与T_0、T_1比较,3组患者T_2~T_5的MAP均显著下降(F=5.112、4.040、4.301,P=0.0002、0.0018、0.0011)。麻醉后,3组患者Sjv O2均显著上升(F=3.833、3.322、8.114,P=0.0027、0.0071、0.0001),Da-jv O2均显著降低(F=3.127、2.635、4.886,P=0.0094、0.0258、0.0004),CERO2均显著减小(F=14.37、8.805、25.72,P0.01)。结论丙泊酚静脉全凭麻醉、七氟烷吸入全麻和静吸复合全麻均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纳洛酮给药对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1年1月—2006年12月颅脑损伤入院患者86例,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入院GC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于伤后当天至第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出脑氧摄取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治疗后1~7 d,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治疗组轻型和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患者脑摄氧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结论 纳洛酮可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临床观察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脑氧摄取率的影响 ,以评价纳洛酮对重症颅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颅脑损伤后患者GCS评分 ,选取重症颅脑损伤患者 4 0例 ,随机分成纳洛酮治疗组 (n =2 5 )和对照组 (n =15 ) ,2组患者均于伤后当天至第 7天经颈静脉球部及股动脉同步抽取血样进行血气分析 ,计算出脑氧摄取率。对 2组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伤后 1~ 7d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但纳洛酮治疗组与对照组脑氧摄取率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②对于 2组死亡患者 ,纳洛酮治疗组脑氧摄取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脑氧摄取率是评价重症颅脑损伤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指标。纳洛酮通过改善脑微循环状态和减轻脑细胞损伤 ,提高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脑氧摄取率。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无循环功能衰竭时 ,纳洛酮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脑保护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与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联合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代谢及脑血流指标的影响。方法: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10 d为1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脑代谢、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1.11%,71.11%,P0.05)。2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升高,搏动指数(PI)、颅内压降低,脑摄氧率升高(P0.05),并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与单纯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比较,手术联合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提高疗效,改善脑血流指标,提高脑摄氧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靶控输注不同浓度瑞芬太尼,研究其对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美国麻醉学会手术前分级标准原则(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n=20)。瑞芬太尼靶控输注(TCI)靶浓度2.0ng/ml(Ⅰ组),4.0ng/ml(Ⅰ组),6,0ng/ml(Ⅲ组),记录给药前和达到预设效应室浓度1min后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pO2),BIS和镇静警醒(OAA/S)评分。结果与给药前相比,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后,Ⅱ组Ⅲ组BIS降低明显(P〈0.05或P〈0.01),Ⅲ组OAA/S评分降低明显(P〈0,05)。与Ⅰ组相比较,Ⅱ组的BIS值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BIS值和OAA/S评分降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瑞芬太尼靶浓度与BIS值呈负相关性,与OAA/S评分相比,BIS监测瑞芬太尼镇静效果更敏感与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