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16)
目的探讨海南地区500例老年脂溢性角化病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海南省妇幼保健院皮肤科美容门诊接受治疗的500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观察组,同时将同期于海南省妇幼保健院院皮肤科接受治疗的58例非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组成对照组,记录入选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临床检测指标[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po)A-1与apoB]、发病部位、病理分型,同时分析影响老年脂溢性角化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HDL-C、apoA-1、apoB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干(29.40%)、四肢(15.00%)与头颈面部(37.60%)为500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的好发部位,角化过度性(37.80%)与棘层肥厚型(41.80%)为其常见病理分型;两组性别、婚姻状态、饮酒情况、体重指数(BMI)及高血压患病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年龄(70岁)、吸烟、受教育年限(0~6年)、冠心病、缺乏锻炼占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年龄、吸烟、受教育年限、冠心病、锻炼纳入为候选变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70岁、吸烟、受教育年限(0~6年)、冠心病与缺乏锻炼为老年脂溢性角化病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脂溢性角化病患者存在部分血脂增高现象,年龄70岁、吸烟、受教育年限(0~6年)、冠心病、缺乏锻炼为该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需给予针对性治疗措施,以控制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脂溢性角化病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溢性角化病(SK),即基底细胞乳头瘤,是因角质形成细胞(KC)成熟迟缓所致的一种良性表皮内肿瘤,又称老年疣.皮损常多发,好发于头面部、躯干、上肢,一般不累及掌、跖.典型的临床表现早期为扁平丘疹或斑片,淡褐或深褐色,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隆起,表面可呈轻度乳头瘤样增生,常附有油腻性鳞屑,病程缓慢,无自愈倾向.典型的SK不难诊断,但不典型者很容易与黑素瘤、色素型基底细胞上皮瘤、日光性角化病及色素痣等相混淆[1].此时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目前SK的病因、发病机制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5.
6.
7.
8.
目的 观察非生殖器部位脂溢性角化病(SK)组织中HPV L1蛋白及HPV16、18 DNA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CR法检测43例SK组织,15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HPV L1蛋白( HPV1、6、11、16、18、31)及HPV16、1g DNA.结果 SK组织中HPV L1蛋白阳性20例(46.51%),正常皮肤组织中HPV L1蛋白阳性4例(26.67%);两组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SK组织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未检测到HPV16、18 DNA.结论 非生殖器部位SK组织中并不存在HPV16、18 DNA,其发病与高危型HPV无关;但是非生殖器部位SK组织中有HPV1、6、11、31中某-型或者某几型L1蛋白的存在,属于非特异性感染. 相似文献
9.
王桃雁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4,(3):144-146
目的通过分析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症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3例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女性患者前胸后背及四肢均出现红色斑丘疹,后来面颊长圆锥形小丘疹并发展成环形褐斑,家中外婆有银屑病;2例男性患者头皮出现鳞屑红斑症状,面部以及臀部形成褐色环形斑块,经检查3例患者均属于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结论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与家族遗传、个人身体机能等有关,但该病致命基因仍在研究阶段,采取传统的中医治疗能有效的控制该病,同时要注意个人生活方式,预防患上该病。 相似文献
10.
一般基底细胞乳头瘤(basal cell papilloma)临床诊断较容易,但对不典型病例诊断较困难。当肿瘤色素较深,易与黑色素瘤混淆;个别人还可出现Leser-Trelat征,提示有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本文就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等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老年带状疱疹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更好地诊治老年带状疱疹 ,尽量减少和减轻后遗症。 方法 对 1996年 8月~ 1999年 3月诊治的 6 9例老年带状疱疹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 结果 6 9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均发生神经病 ,5 3例 (占76 8% )感觉剧痛 ,3 3例 (占 47 8% )有后遗神经痛 ,其中 5例的疼痛持续时间在 6 0d以上。 5例合并恶性肿瘤 ,这 5例患者的皮疹分布均比较广泛 ,且均属于特殊类型。采用病毒抑制剂阿昔洛韦治疗 3 7例、万乃洛韦治疗 3 2例 ,2组的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万乃洛韦组的痊愈率则显著高于阿昔洛韦组 (P <0 0 5 )。 结论 对老年带状疱疹 ,早期使用足够剂量、足够疗程的抗病毒药是必要的 ,对神经痛应该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措施 ;同时要警惕合并恶性肿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3.
肺吸虫病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吸虫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分析 2 1例肺吸虫病患者临床表现 ,以及砒喹酮治疗对血嗜酸细胞和IgE的影响。结果 胸部X线表现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胸腔积液 ( 81 0 % )、液气胸 ( 2 8 6% )、结节影 ( 2 3 8% )、斑片影 ( 2 3 8% )、隧道影 ( 14 3 % )和节段性肺不张、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 (均为 4 8% )。吡喹酮治疗 1周后 ,嗜酸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 (P <0 0 5 ) ,而嗜酸细胞绝对计数和白细胞计数却无明显下降。同治疗痊愈患者比较 ,吡喹酮总用量及血沉与复发有关。结论 吡喹酮治疗肺吸虫病总剂量不足者易复发 相似文献
14.
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47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47例老年SLE的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疗效与中青年组60例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出现浆膜炎、继发性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异常、肺损害及抗核抗体(anti-ANA)、抗SSA抗体(anti-SSA)、类风漫因子(RF)的阳性率与中青年组比较显著增高(P〈0.05);出现皮疹、雷诺现象、光过敏、肾损害、周围血管炎、补体C3降低及抗双链DNA抗体(anti—dsDNA)、抗Sm抗体(anti-Sm)、抗RNP抗体(anti-RNP)的阳性率与中青年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老年组确诊时疾病活动指数(SLEDAl2000)比中青年组明显降低(P<0.05);老年组系统性红斑狼疮脏器损伤指数(SLICC/ACRDI)评分比中青年组明显升高(P〈0.05);老年组从发病到确诊时间与中青年组比较明显延长(P〈0.05);老年组误诊率与中青年组比较明显增高(P〈0.05);两组疗效及预后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老年SLE临床表现不典型,与中青年SLE有较多不同;老年SLE与中青年SLE比较,疾病活动指数低,损伤指数高,误诊率高,疗效及预后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7月~2009年6月我院收治的2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情况.结果 发病年龄3~52岁,平均发病年龄17.86岁.首发症状以肝功能受损为主者7例,以神经系统受累为主者14例.角膜K-F环阳性17例;血清铜蓝蛋白浓度均低于正常;18例进行了上腹超声或CT检查,16例表现有肝脾异常;17例进行了头部CT或MRI检查,11例提示脑部病变.10例于院外首诊误诊,误诊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者为多.结论 肝豆状核变性表现复杂,主要累及肝脏和神经系统,尽早行K-F环、血清铜蓝蛋白、上腹超声或CT、头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老年妇科疾病53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探讨≥60岁老年妇科疾病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及防治要点.方法 对538例≥60岁老年妇科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的主诉以外阴感觉不适最多(占21.0%),其次为阴道出血、阴道脱出肿物及腹痛等.疾病类型以老年性阴道炎及其他妇科炎症患者最多(占47.8%),其次为妇科肿瘤,子宫脱垂或伴阴道壁膨出居第3位.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率约为10.4%.结论 炎症、肿瘤及子宫脱垂或伴阴道壁膨出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疾病.应加强对老年女性人群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临床特点及其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101例经心脏彩超确诊为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并行冠脉造影的患者,分析其一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常伴发高血压(59.4%)、脂代谢紊乱(56.4%)、糖尿病(26.7%)和冠心病(75.2%)等疾病,钙化部位以主动脉瓣(92.1%)多见。随着瓣膜钙化部位的增加,患者年龄、冠脉病变阳性率、冠脉Gensini积分均明显升高,三支病变比例亦增多。结论老年钙化性心脏瓣膜病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并且多部位钙化患者严重冠脉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