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诊断胆系疾病用十二指肠引流取胆汁.作细菌培养及常规检查,虽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但操作麻烦.成功率低.污染机会多,结果不准确,在胆囊切除术中.取胆汁检查,失去了对该病的有效方法、笔对久治无效的慢性胆囊炎及不愿作手术治疗的胆石症患音.在B超引导下作经皮肝胆囊穿  相似文献   

2.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技术是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胆囊及胆管胆汁或脓液的技术。近年随着超声诊断水平的提高,高龄胆道疾病患者的增加,其临床应用价值逐步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现将我们的治疗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哈医大二院全体同志,在省当代会和市文教战线群英会的鼓舞下,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掀起了“四大”运动的新高潮。参加市群英会的代表同志回来后立即行动,要以更大的成绩向省和全国群英会献厚礼。放射线科和内科同志们经过仔细研究,反复试验,齐心协力在尸  相似文献   

4.
邓书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162-163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胆囊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8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收治的64 例急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将该64 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病死率、并发症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在对急性胆囊炎进行治疗时采用超声引导下的PTGD 具有很好的安全性,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引流效果好,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小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6.
胆道扩张及狭窄是胆道系统常见的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胆汁淤积、黄疸甚至多脏器功能损害。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有B超、CT及MRCP。其中以MRCP最优.因为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高于前两者,但其设备昂贵,基层医院难以配备,作者应用经皮肝穿刺结合超声检查诊断胆道系统疾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方式对患有高危急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择在某院就诊的患有高危急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37例。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方式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常规胆囊摘除术方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胆囊炎手术治疗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内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急性胆囊炎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方式对患有高危急性胆囊炎疾病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60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60例行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治疗的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60/60),治愈率96.67%(58/60),对照组的成功率为100%(60/60),治愈率96.67%(58/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5%(3/60),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疗效显著,且具有操作简便、有效、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以及传统的胆囊造瘘术或者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基本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中,有效率100.0%,成功率100.0%,术后3个月死亡1例,占2.5%,并发症发生2例,占5.9%;对照组38例患者中,有效率100.0%,成功率89.5%,术后3个月死亡3例,占7.9%,并发症发生6例,占15.8%。观察组治疗效果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梗阻性胆囊炎,整体效果显著,并发症发生概率小,病死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结合中西医疗法治疗老年性胆源性胰腺炎(ABP)的临床价值。方法 85例老年性ABP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例,观察组43例,对照组行中西医结合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础上,于早期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症状缓解、肠胃功能恢复、生化指标恢复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联合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对于老年性ABP治疗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口服和静脉注射法之胆囊造影术有如下缺点:显影不佳和不易显影,肝管及总输胆管不能显影,不能视察胆道运动情况。有鉴于此,哈医大二院内科与放射线科通过反复试验,于1960年3月30日成功了第一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并摄成 X 线电影,操作进行顺利,术中术后病人无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于某院就诊的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患者共80例,将患者按照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患者入院之后给予开腹手术或是腹腔镜治疗;观察组采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在接受为期2周的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在接受上述治疗之后,其中痊愈患者38例(95.0%),死亡0例(0),并发症2例(5.0%);对照组患者中痊愈患者共30例(75.0%),死亡2例(5.0%),并发症8例(2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和痊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并发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治疗高危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在临床上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CT定位后DSA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外引流术在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3年来通过PTGCD治疗的42例重症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探讨其应用价值。结果 41例患者CT定位DSA引导下胆囊穿刺成功,1例因胆囊床固定较少漂浮腹腔内穿刺失败,急诊外科手术,术后DIC死亡。40例患者术后24~72h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9例非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1个月拔管康复;31例患者结石性胆囊炎患者3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1例患者胆囊穿刺置管成功后,引流不畅,行外科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胆囊坏疽。结论 CT定位后DSA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外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胆囊炎患者是一种操作简便、相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我院自1983-01~1999-11共收治经临床和/或病理确诊的肝硬变患者659例,其住院期间和/或死后均进行了经皮肝穿刺获取肝组织,其中42例还进行了全身或腹部局部尸体解剖。现将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经皮肝穿刺与尸体解剖所获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经皮肝穿刺检查在肝硬变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及尸检的意义。1临床资料659例均为住院患者。男587例,女72例。年龄12~78岁,平均46.18岁。416例存活患者经治疗腹水消退后行经皮肝穿刺获取肝组织;243例死亡患者于死后30min行经皮肝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疗法以及远期疗效。方法20例病人均在B超引导下穿刺成功后,利用导丝导管交换技术引入8.5F猪尾形导管,引流出囊肿内的液体后注入95%无水乙醇将囊壁硬化,最后再注入平阳霉素以加强疗效。结果经3~12个月的观察,20例22个囊肿在3个月内均明显缩小,17个囊肿在8个月时完全消失。结论经皮穿刺肝囊肿引流硬化疗法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可以替代传统手术治疗,适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7.
应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简称 PTC)诊断胆胰疾病,在我国已日趋广泛。我所自1980年9月至1982年6月共行 PTC 检查103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21~81岁。检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19.
Dixon 医生和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肝脏解剖结构的变异可以导致经皮肝穿刺肝组织活检失败或肝外组织的穿破。他们提出从腋中线进行肝穿刺,可以有6%的病人偶然穿破胆囊,如从腋前线穿刺,则可升至25%。但是穿破胆囊是少见的。通过对68276例肝穿刺病人的回顾性分析,仅8例穿破胆囊。在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探讨小型肝脓肿经皮肝穿刺的处理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用10~18号经皮肝穿刺针在B超引导下,右前叶在右肋缘上进针,右后叶在右腋前线进针,左叶脓肿在剑突下进针。结果本组平均住院10d治愈。结论经皮肝穿刺对较小的肝脓肿治疗,费用低,住院时间短,无并发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