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的成功,提供了用培养的疟原虫作为试验抗原的可能,但是培养的疟原虫是否具有正常的抗原性。作者针对此问题作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2.
根据报道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体作抗原比用环状体好。作者等进行了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做厚血片抗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培养方法主要是用无菌注射器抽取中度感染恶性疟原虫环状体期并在一周内未服抗疟药的病人血液5~10毫升,立即移注于一个内有约3毫米直径大小玻璃珠的三角烧瓶中,轻轻旋转此瓶5~10分钟,将脱去纤维蛋白的血液1毫升注入一个内径为6×1厘米的盛有葡萄糖5毫升的螺盖平底小瓶,然后轻轻旋动,使血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用于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为抗原用于间接荧光抗体实验(IFA)检出感染恶性疟患者的血清疟疾抗体灵敏度较高,但检出感染间日疟后血清中的抗体则灵敏度低或不理想。早巳证实与间日疟原虫相对应的食蟹猴疟原虫可用于IFA测试感染间日疟后的血清抗体,本文报道了用培养的食蟹猴疟原虫作抗原用于IFA测试间日疟病人血清中的抗体。 抗原片的制作:液氮保存已培养70天的食蟹猴疟原虫(PcC)复苏后再培养28天,按照Sulzer等的方法制成抗原片。将培养原虫去上清液后,用  相似文献   

4.
5.
作者制备抗原的方法是在枭猴感染恶性疟原虫或间日疟原虫后裂殖体原虫血症达高峰时,用含有1,000单位肝素的针筒从心脏或肺静脉抽取猴血,在4℃内以1,100g离心10分钟,除去血浆,将细胞混悬于相当于原血量的冷的(4~6℃)生理盐水中,再离心,弃去盐水和血块黄色层后,继续洗2次,将细胞混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间日疟原虫抗原(PvAg)诱导宿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凋亡水平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应用膜联蛋白-V(Annexin-V),测定7例间日疟现症感染者PBMC经PvAg刺激后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19+B细胞的凋亡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结果经PvAg刺激后的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19+B细胞及CD4+T细胞凋亡率分别为7.26%和48.08%,与空白对照凋亡率4.08%和22.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T细胞凋亡率为55.16%,与对照凋亡率22.8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Ag可诱导间日疟现症感染者CD8+T细胞凋亡,从而可能参与介导间日疟原虫发生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7.
应用体外培养的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Pc)与感染猴体的Pc制备的抗原,用ELISA测定间日疟抗体的效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抗原对发病19~90d的64例间日疟病人的阳性率均为96.9%,抗体滴度的分布也基本一致。用体外培养的Pc制备可溶性抗原具有容易获得成熟疟原虫的优点,且可根据需要随时培养和制备新鲜抗原,解决了Pc抗原长期贮存活性易受影响的问题,并证实了PVC薄膜作载体和HRP无毒新底物TMBS用于ELJSA检测间日疟抗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应用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检测间日疟抗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检测疟原虫抗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种免疫学技术,已被应用于恶性疟和间日疟的研究。我们也曾应用P.v.病人的混合抗体成功地进行P.v.抗原的检测,获得较满意的结果。为解决抗体来源的问题,本实验应用熊猴抗食蟹猴疟原虫抗体(简称抗P.c.抗体)取代病人混合抗体检测P.v.抗原,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食蟹猴疟原虫 (P c.)和恶性疟原虫 (P f.)两种抗原在不同疟区人群疟疾抗体检测的实用性。 [方法 ]1997年 5~ 10月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及河南省单纯间日疟区用P c 和P f 两种抗原测试人群疟疾抗体。 [结果 ]在海南省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c 和P f 两种抗原检测人群疟疾间接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 37 4%和 31 3% ,其阳性符合率为 83 9% ;河南省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P f和P c两种抗原阳性率分别为 2 3 0 %和 9 7% ,阳性GMRT分别为 42 9%和 2 9 3%。 [结论 ]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P f和P c两种抗原均可用于人群疟疾抗体的检测 ,而单纯间日疟地区则以P c 抗原为优。  相似文献   

10.
用Pc抗原对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的间日疟患者血样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以评价其替代Pv抗原检测抗间日疟原虫抗体的效用。以Pc、Pf及Pv抗原分别检测采自海南及云南两省的60份确诊为间日疟的患者血样,阳性符合率依次为97.0%,86.4%及97.0%,无显著差异;GMRT依次为85.9,50.8及316.0,两两相比差异均非常显著。用Pc和Pf抗原进行血清学调查,约有半数不易确诊间日疟或恶性疟,其中又有45.5%可能将间日疟误诊为恶性疟。在目前间日疟原虫尚不能体外培养的情况下,宜尽快建立间日疟动物模型或开发基因工程Pv抗原。  相似文献   

11.
南斯拉夫东南部的科索沃省,1946年前是以间日疟为主的疟区,脾肿率为6.3~66.6%,原虫率为0~47.9%,间日疟和恶性疟分别占68.4%和29.6%。1947年疟疾病人达33,000例,1947年后开始大规模的杀虫剂滞留喷洒,至1952年仅有疟疾6例。停止喷洒后,疟疾病人数逐年增多,至1957年增至646例。1959~62年恢复全面喷洒,并进行被动和主动的流行病学监督,疟疾得到了根除。1973年秋季,本文作者在该省试点进行了间日疟的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前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检测疟疾抗体用的抗原系由感染猴疟原虫或人疟原虫的夜猴制得。作者以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抗原,对其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等进行了观察,并与来自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抗原作了比较。当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血症达8%,其中环状体20%,滋养体35%,裂殖体45%时进行收集,以pH7.2的PBS洗5次,最后用同样的PBS制成悬液,涂制的抗原片厚血膜的每一高倍视野可见20~30个原虫,即以蜡纸封存于-70℃。感染夜猴的恶性疟原虫  相似文献   

13.
作者等在Hawkcs(1982)及Herbrink(1982)所建立的抗原斑点试验(Antigen Spot Test简称AST)的基础上,发展了一种用酶(HRP)标记疟疾抗原检测疟疾抗体的方法,即酶标记抗原斑点试验(Enzyme La-belled Antigen Spot Test,简称ELAST),具有简便、稳定、可靠的效果。 感染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简称Pc)的恒河猴,切脾,待疟原虫增殖至10%虫血水平左右,且以裂殖体期和大滋养体期为主时放血。用肝素抗凝,离心去血浆,反复洗血球,分出棕褐色感染  相似文献   

14.
在以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IFA)对间日疟病人进行检测时,因间日疟原虫的培养尚未得到完全成功,只能采用以间日疟原虫人工感染的夜猴或黑猩猩血或病人血来制备抗原片。但是这些来源的代价很高,我国尚难加以采用。为了观察几种来源比较容易的异种抗原的检测效果,我们以猴的食蟹猴疟原虫、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以及鼠约氏疟原虫等三种异种抗原对单纯间日疟流行区的的同一批间日疟病人的血样进行了检测比  相似文献   

15.
应用食蟹猴疟原虫与体外培养人恶性疟原虫两种抗原作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以检测疟疾抗体,结果居民146人中检出率分别为52.05%和53.42%,小学生107人检出率分别为18.69%和19.62%,阳性GMRT居民分别为45.60和58.09,小学生分别为42.87和53.84,后者较前者为高。在恶性疟流行区用恶性疟抗原测抗体更能反应当地疟疾流行状况。同时对羊抗人IgG和兔抗人IgG进行了对比,当工作浓度为1:16时,两种IgG均显示较高的灵敏性,将兔抗人IgG浓度稀释至1:32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掌握不同情况下疟疾病人的抗体消长过程,以便为IFA现场调查结果的分析提供依据,我们于1980年6月至1981年3月,在思南县一个已开展综合性抗疟措施的间日疟暴发流行区,对1299例间日疟病人,进行了血清学与寄生虫学追踪观察。 调查方法 1980年6~10月经血检确诊为间日疟现症病例列入观察对象,经氯喹(3d总量1.5g基质)加伯喹(5d总量150mg基质)双疗程(间隔1个月)系统治疗。发病后3个月内每月追踪1次,以后每2~3个月1次,每次取厚血片及滤纸血滴标本各1  相似文献   

17.
疟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用的抗原,有以猴的诺氏疟原虫制备的异种抗原和以夜猴感染的恶性疟原虫制备的抗原。本文作者以冰冻保存5年的恶性疟原虫感染夜猴,然后按 Trager 等的培养皿法培养,在疟原虫数增至10~20倍时,以1升容量的组织培养瓶代替培养皿。培养基为30mM 的 He-pes 缓冲液和有10%人血清的 RPMI 1640,培养用的人细胞和人血清均为“O”型。红细胞的浓度为8%,气体的 CO_2和 O_2浓度分  相似文献   

18.
86例玻片恶性疟原虫阳性的病人血清,以及93例正常人对照血清,分别与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巴西疟原虫(代替三日疟原虫,二者抗原性被认为相同)已洗去细胞的厚涂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在患者治疗前取血,分离血清并贮藏于-70℃备用。试验方法按Sulzer等法进行。取出贮藏的抗原玻片,置于染色架上,待达室温后,放在慢速运转的玻片旋转器上的蒸馏水浴内  相似文献   

19.
作者用夜猴体内的间日疟原虫制备的抗原,致敏醛化的红细胞。抗原的制备方法是:经肝素抗凝收集的全血用0.85%盐水洗涤3次,冲洗过的细胞悬浮在3倍体积的pH6.4的抗原稀释液中,在-70℃低温中保存。制  相似文献   

20.
巴西疟原虫(Ptasmodium brasilianum)是美洲猴体的三日疟原虫,与人体三日疟原虫的进化有密切关系。曾用这种猴疟原虫作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检验人体三日疟的抗体。Sulzer等用巴西疟原虫抗原和三日疟原虫抗原作IFA试验,测出人体血清中抗体的效价无显著差异,提示这两种原虫在IFA试验中有同种的抗原性。本文作者曾用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的裂殖体溶性抗原作间接血凝试验(IHA),均与感染同种疟原虫的人血清有同样明显的反应性。最近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