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干预活动,对提高服药人员治疗依从性和恢复其社会功能的效果。方法在PubMed、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检索中、英文发表的中国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干预研究文献,共筛选出16篇。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定量分析干预活动对减少脱失、减少偷吸毒品等的影响。结果脱失率、尿检阳性率和就业率三个指标纳入分析的分别有1 996人、775人和880人,其中干预组依次分别为1 038人、409人和419人,对照组依次分别为958人、366人和471人。干预组服药人员的脱失率和尿检阳性率分别较对照组降低了18%(95%CI:0.14~0.21,P<0.001)和27%(95%CI:0.17~0.37,P<0.001),而就业率升高26%(95%CI:0.14~0.38,P<0.001)。结论在MMT门诊内开展健康教育等干预活动,对提高服药人员的依从性及恢复其社会功能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人员海洛因偷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云南省德宏州5个县(市)的5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MMT)和1 7个拓展服药点中,462名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10个月的随访调查,分析MMT门诊和拓展服药点服药人员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治疗前吸毒行为、生活质量、尿吗啡检测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对影响新入组研究对象尿吗啡检测结果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62例研究对象中,223例来自拓展服药点,239例来自MMT门诊;男性451例(97.6%),中位平均年龄为(37.8±9.1)岁,汉族占40.7%(188例)。拓展服药点研究对象随治疗时间延长,尿吗啡阳性率下降(χ~2=43.352,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拓展服药点的、治疗前1个月有注射吸毒行为的、治疗后自我感觉与家人的关系差的研究对象,其尿吗啡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高于MMT门诊者、无注射吸毒行为者、自我感觉与家人的关系一般者。结论拓展服药点服药人员随访期间尿吗啡阳性率随服药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但拓展服药点的研究对象尿吗啡检测阳性的风险高于MMT门诊,应加强家庭和社区的监督与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服药人员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的保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日均HIV阳性服药人员不少于10人的MMT门诊56个,基线调查6个月后,采用Kaplan-Meier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队列保持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入组2 529人,随访6个月后保持率为74.4%(1 881/2 529);脱失率25.6%(648/2 529)。脱失的原因包括强制戒毒(26.4%)、疾病/怀孕(12.0%)、死亡(10.4%)和主动退出(10.4%)等。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采取干预措施、地区、年龄大于40岁、参加抗病毒治疗(ART)、基线调查前6个月未退出治疗、基线3次尿检全部阴性、平均剂量高、参加MMT时间长等,和较高的保持率相关(P〈0.05)。结论干预措施有效提高了队列保持率,门诊工作中应积极推动HIV阳性服药人员参加抗病毒治疗,逐步提高美沙酮剂量,对40岁以下、参加MMT时间短、曾退出治疗和尿检阳性者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云南省美沙酮门诊受治者甲基安非他明滥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云南省13个县的美沙酮门诊在治海洛因成瘾人员进行尿检及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共调查1 514人,其中188人(占12.4%)甲基安非他明阳性.影响因素有:不同地点门诊(OR=16.51,P<0.01)、男性(OR=3...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人员海洛因偷吸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云南省德宏州5个县(市)的5个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MMT)和1 7个拓展服药点中,462名美沙酮维持治疗者进行10个月的随访调查,分析MMT门诊和拓展服药点服药人员的基本人口学信息、治疗前吸毒行为、生活质量、尿吗啡检测结果;应用广义估计方程(GEE),对影响新入组研究对象尿吗啡检测结果阳性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62例研究对象中,223例来自拓展服药点,239例来自MMT门诊;男性451例(97.6%),中位平均年龄为(37.8±9.1)岁,汉族占40.7%(188例)。拓展服药点研究对象随治疗时间延长,尿吗啡阳性率下降(χ^2=43.352,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拓展服药点的、治疗前1个月有注射吸毒行为的、治疗后自我感觉与家人的关系差的研究对象,其尿吗啡检测阳性的风险,分别高于MMT门诊者、无注射吸毒行为者、自我感觉与家人的关系一般者。结论拓展服药点服药人员随访期间尿吗啡阳性率随服药时间延长有下降趋势。但拓展服药点的研究对象尿吗啡检测阳性的风险高于MMT门诊,应加强家庭和社区的监督与配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陕西省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治疗者脱失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从"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系统",收集2012-2015年陕西省MMT门诊入组治疗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既往毒品滥用情况及维持治疗情况等信息。将研究对象分为脱失组和未脱失组,分析脱失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研究对象2 342例MMT治疗者,脱失治疗者1 135例,脱失率48.5%;未脱失治疗者1 207例。脱失组和未脱失组在年龄(χ~2=155.120,P0.001)、职业(χ~2=13.253,P0.001)、民族(χ~2=4.368,P=0.037)、婚姻状况(χ~2=12.801,P=0.002)、文化程度(χ~2=19.811,P0.001)、首次吸毒年龄(χ~2=36.831,P0.001)、吸毒年限(χ~2=21.817,P0.001)、注射毒品史(χ~2=4.382,P=0.036)、共用针具史(χ~2=41.773,P0.001)、服药天数(Z=-27.703,P0.001)和尿检阳性率(Z=-24.161,P0.001)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职业、共用针具史、尿检阳性率和服药天数,是MMT治疗者脱失的影响因素。结论陕西省MMT门诊治疗者脱失率较高,应针对低年龄段、无业、有共用针具史、尿检阳性率高、治疗时间短的易脱失者加强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提高治疗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目前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多药滥用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在重庆、广东、江苏三省市6个MMT门诊,选取1 202名符合条件的服药人员进行尿液吗啡、冰毒、摇头丸、苯二氮卓类、丁丙诺啡定性检测和问卷调查,收集一般情况、多药滥用情况等信息。结果 1 202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7±6.8)岁,75.7%为男性,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62.5%,56.7%没有工作。平均吸食海洛因年限(15.6±4.8)年。在MMT期间经常偷吸海洛因的人数有156人(占13.0%),最近6个月其他物质滥用人数达到426人(占35.4%)。所在地区、职业、与家人关系、美沙酮平均剂量、其他物质滥用等,对经常偷吸海洛因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在地区、职业、有无临时性伴、参加MMT时间、参加MMT之前是否有其他物质滥用、是否经常偷吸海洛因等,对其他物质滥用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T门诊服药人员中偷吸海洛因和滥用其他多种药物的现象比较普遍,要加强对多药滥用现象的干预,以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服药人员的性行为情况,发生高危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和坚持安全性行为的动机。方法对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MMT门诊的20名HIV阳性服药人员、15名HIV阴性配偶(其中2人为20名HIV阳性服药人员的配偶)进行深入访谈。结果受访对象平均年龄35.3岁(23~47岁),服药人员中男性13人、女性7人,配偶中男性2人、女性13人。海洛因成瘾者在参加MMT后的性行为较吸食或注射海洛因时有明显改善;受访服药人员报告在知道自己感染HIV前有多个固定性伴和临时性伴,且很少使用安全套;10名受访配偶和6名受访服药人员报告,目前偶尔使用或从不使用安全套。HIV阳性服药人员"为了保护对方"、"为了孩子有人照顾",是他们与其HIV阴性配偶坚持安全性行为的主要动机。结论 MMT门诊HIV阳性服药人员存在继续经性传播HIV的风险,急需对该人群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者苯丙胺类物质使用现状及其对治疗依从性的可能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利用问卷及尿检收集MMT门诊治疗者治疗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治疗期间毒品使用情况等信息,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纳入的496名研究对象中苯丙胺类物质使用率为9.5%(47名),其中51.1%(24/47)的人使用苯丙胺类物质≥3年,46.8%(22/47)的人使用频率1次/周;烫吸的占53.2%,口服占3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应混杂因素后,使用苯丙胺类物质的MMT者中治疗不依从的比例更大[比值比(OR)=2.36, 95%可信区间(CI):1.16~4.81];近3年开始使用苯丙胺类物质的治疗人员更易发生治疗不依从现象(OR=4.91, 95%CI:1.22~19.73);甲基苯丙胺使用频率可能与MMT依从性无关。结论 MMT人员中使用苯丙胺类物质行为与MMT不依从有关,不同使用时长与治疗依从性之间的关联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云南省陇川县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ne maintenance treatment,MMT)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动态队列研究设计,将陇川县2005-2011年期间所有入组接受MMT的海洛因成瘾者作为研究对象,计算累计脱失率,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脱失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 971名研究对象在接受MMT后第1、3、6、12个月时的累积脱失率分别为13.0%、25.0%、35.0%和43.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已婚有配偶者、首次入组者、末次服药剂量高者、尿检阳性者脱失风险较低,而在流动点接受治疗者脱失风险高于在固定门诊接受治疗者。结论陇川县MMT治疗脱失率较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MMT工作,特别是流动点治疗工作,维持足够的治疗剂量,以减少脱失。  相似文献   

11.
选择海口市皮肤性病防治所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治疗的海洛因依赖者101例,根据其在维持治疗门诊中服药时间的长短分为Ⅰ组(服药时间不足3个月)和Ⅱ组(服药时间超过6个月).分析影响MMT保持情况的因素.结果 101例海洛因依赖者中持治疗的时间为105 d,有57例退出治疗.服用首剂美沙酮后90 d 和180 d内的维持率分别为81.97%和62.65%.在两组比较分析中,职业、稳定剂量方面比较有统计学差异.认为海口市社区MMT保持率较低,应积极探讨影响治疗的危险因素,并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提高MMT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西、贵州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中,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及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的感染情况。方法对两省(自治区)艾滋病疫情较重地区的16个美沙酮门诊的1 678名服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检测抗-HIV抗体、抗-HCV抗体、梅毒抗体,并对HIV抗体阳性者检测HSV-2抗体。结果 1 652人中,抗-HIV、抗-HCV及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6.63%(440/1 652)、83.36%(1 377/1 652)和5.08%(84/1 652)。440例HIV阳性者中,433人检测了HSV-2,HSV-2抗体阳性率为57.27%(248/433)。结论被调查人群中,HIV、HCV、梅毒感染率均高,而且抗-HIV阳性者中,HSV-2感染率很高,应加强对该人群的管理和服务,以防止这些疾病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四川省泸州市海洛因成瘾者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脱失和保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于2008年11月至2009年8月,在泸州市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选取20名已经脱失和30名依从性较好的服药人员,进行深入访谈,归纳总结服药人员脱失和保持情况的影响因素。结果泸州市参加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服药人员脱失的主要原因是外出打工,其次是失去经济来源、违法犯罪被抓和偷吸毒品。保持的主要原因是源于良好的药物疗效、家人关爱和较好的社会支持,门诊医生的关爱引导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结论美沙酮良好的药物疗效、家人关爱、社会关心与支持等,是海洛因成瘾者能够保持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的重要因素。把MMT门诊和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有机结合,以降低脱失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目前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的不安全性行为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在重庆、广东、江苏三省(直辖市)6个MMT门诊,选取符合条件的服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及尿液检测,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性行为状况、美沙酮服药情况及多药滥用信息。结果共调查1202人,平均年龄(39.7±6.8)岁;其中男性占75.7%(910人),平均吸食海洛因年限(15.6±4.8)年。758人(63.1%)过去6个月有过性行为,其中10.2%(77/758)存在不安全性行为。男性、未婚单身/N异丧偶、与家人关系差、存在药物滥用、HIV阳性与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存在正向的统计学关联(P〈O.05)。结论不安全性行为普遍存在于所调查的MMT门诊服药人员中,针对服药人员不安全性行为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实施美沙酮维持治疗外带服务的适宜性及可操作性,为优化现有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维持治疗患者,实施分级管理的美沙酮外带服务,持续尿检监测外带服务期间毒品使用情况,并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共计51名患者参与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64∶1,>45岁者占51.0%(26人);小学及初中文化者占72.5%(37人);吸毒年限15年以上者占74.5%(38人);45例(88.2%)曾经有戒毒经历。外带服务期间尿检阳性率为1.24%(12/967),有12例(23.5%)因尿检阳性或不配合尿检而终止外带服务。管理水平较好的门诊中,研究对象退出美沙酮外带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12.1%VS 44.4%,P<0.001)。结论实施美沙酮外带服务时需要尽可能充分发挥其有利方面,并消除弊端的风险,使参与外带服务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并提高门诊维持治疗的质量和水平;在外带服务实施过程中,门诊需要增加心理咨询、行为矫治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升外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实施美沙酮维持治疗外带服务的适宜性及可操作性,为优化现有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招募符合条件的维持治疗患者,实施分级管理的美沙酮外带服务,持续尿检监测外带服务期间毒品使用情况,并研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 2015年3月至2016年4月,共计51名患者参与研究,男女性别比为2.64∶1,45岁者占51.0%(26人);小学及初中文化者占72.5%(37人);吸毒年限15年以上者占74.5%(38人);45例(88.2%)曾经有戒毒经历。外带服务期间尿检阳性率为1.24%(12/967),有12例(23.5%)因尿检阳性或不配合尿检而终止外带服务。管理水平较好的门诊中,研究对象退出美沙酮外带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12.1%VS 44.4%,P0.001)。结论实施美沙酮外带服务时需要尽可能充分发挥其有利方面,并消除弊端的风险,使参与外带服务的患者能从中受益,并提高门诊维持治疗的质量和水平;在外带服务实施过程中,门诊需要增加心理咨询、行为矫治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升外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西2009~2011年美沙酮维持治疗(MMT)门诊服药人员脱失的原因,为提高服药依从性提供参考。方法利用统一设计的《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服药者脱失情况调查表》,采取电话询问、家庭随访等方式对374名脱失人员或其家属进行调查。结果脱失原因主要为:原因不明118人(31.6%),违法犯罪101人(27.0%),死亡/疾病/怀孕58人(15.5%),强戒或劳教37人(9.9%)。结论原因不明、违法犯罪、死亡/疾病/怀孕、强戒或劳教是MMT脱失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对门诊服药人员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降低脱失率,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戒毒所内吸毒人群对美沙酮维持治疗(MMT)的认识及参与意愿。方法对戒毒所内吸毒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吸毒人群的人口学特征、行为学特征、艾滋病(AIDS)知识、对MMT的认识及参与意愿等信息,并抽取3-5mL静脉血检测HIV抗体。结果共调查436名戒毒所内吸毒人员,HIV阳性者62人(14.2%);AIDS知识得分(7.47±1.129)分。236名(54.1%)调查对象表示出戒毒所后若复吸,愿意参与MMT。200名不愿意参加MMT的原因主要有:已经戒除毒瘾无需服用美沙酮(33.5%),美沙酮与海洛因一样有毒(17.5%),美沙酮不能替代海洛因无欣快感(8.5%),美沙酮不良反应多(6%)及不了解MMT(7%)等。单因素分析显示,入所前知道所在地MMT服药点、知道针具交换、文化程度、有自愿戒毒史和强制戒毒三次及以上、AIDS知识得分高、HIV感染等因素与MMT参与意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自愿戒毒史、HIV感染及AIDS知识得分较高,是吸毒人群参与MMT的有利因素。结论被调查的吸毒人员中,愿意参与MMT的占半数以上,不愿意的原因多是对戒毒与MMT的认识不足,建议加大针对此类人群的MMT及AIDS相关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全国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MMT)工作进展,为推进MMT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2004-2021年MMT相关数据,对各项工作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21年,MMT门诊数量持续增长,从8家增加至801家,覆盖省份数从5个增加至30个,在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2012年在治人数到达峰值(20.8万)后呈逐年下降。2015-2021年,在治人员的HIV、HCV、梅毒检测率始终维持在80%~90%,在2020年三项检测率均有下降。2006-2021年,MMT门诊在治人员HIV阳转比例从0.95%下降至0.07%。2008-2014年,MMT门诊在治人员日均服药剂量从52 mg上升至61 mg,此后随之开始下降。2008-2021年,MMT门诊在治人员尿吗啡检测阳性率从27.2%下降至9.6%。结论 社区MMT有效控制了艾滋病在治疗人群中的流行,目前存在在治人数持续下降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在新形势下应探索创新服务模式,确保全国MMT工作持续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阿片类毒品成瘾者参加美沙酮替代治疗(MMT)的治疗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广西MMT门诊2006年入组的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进行随访,数据来源于广西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治疗趋势及影响因素等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13年12月31日随访终点时,1919名研究对象中,仍在治疗、退出治疗及死亡的人数分别为781人(40.7%)、993人(51.7%)、145人(7.6%)。随访期间有≥2个治疗阶段的比例占66.8%(1282人),第1、第2及第3治疗阶段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18.1±17.3)、(16.6±14.6)及(11.9±10.6)个月;但其重新入组治疗的时间间隔随着退出治疗次数的增多呈现缩短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艾滋病病毒(HIV)阳性入组、工薪人员、服药时间≥1年,是阿片类毒品成瘾者连续治疗的保护因素;而独居及治疗期间尿检阳性率≥11%,是其连续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广西阿片类毒品成瘾者在MMT期间反复"入组治疗-退出治疗"的情况普遍存在,亟须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降低该现象对MMT良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