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期梅毒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 ,性传播疾病 (STD)中梅毒的发病数不断增多 ,尤其是二期梅毒 ,应引起重视[1] 。我院性病专科 1996年 1月~ 1999年 3月记录资料完整的二期梅毒共 90例 ,现总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90例二期梅毒患者中 ,男 43例 ,女 47例 ,男女比例为1∶1.0 9。年龄 17~ 72岁 ,平均 (34 .43± 4.5 3)岁。已婚 6 0例 ,未婚 30例 ,病程从 7d~ 6个月不等。 90例患者均有婚外性接触史或配偶有梅毒病史。其中合并淋病 1例 ,合并尖锐湿疣 2例。有 2例患者曾在外院被误诊为玫瑰糠疹 ;1例患者被误诊为银屑病 ;1例扁平湿疣患者被误诊为尖锐湿疣…  相似文献   

2.
魏欣净  张俊英  王红 《山东医药》2009,49(23):72-73
目的 观察阿维A治疗重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5例重型银屑病患者均应用阿维A0.3—0.5mg/(kg·d)治疗6—8周,其后以10mg/d维持治疗,疗程3—6个月。结果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有效率分别为81.5%、77.8%、93.3%、4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2%。结论阿维A治疗重度银屑病疗效确切,剂量为0.3~0.5mg/(kg·d)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且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神经影像学检查特点及其治疗和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我院收治的4例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3例男性,1例女性,均以脑卒中样表现起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较少,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血清及脑脊液血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阳性以确诊,大剂量青霉素治疗预后较好。结论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容易误诊,对没有明确病因或病因较少的脑梗死患者,及早进行梅毒血清学实验和脑脊液检查,大剂量青霉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关系,我们自1995~2001年对行扁桃体摘除术的162例银屑病患者进行随访观察。1 临床资料1.1 162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全部来自我所皮肤科门诊,均为急性扁桃体炎后诱发银屑病。其中男90例,女72例,年龄6~29岁,<18岁97例,18~29岁65例,平均19岁。1.2 162例银屑病患者均系急性扁桃体炎5~21天后发病,平均11天,病程1周~3年,平均10个月。其中33例复发1  相似文献   

5.
梅毒螺旋体感染机体后1—3个月内即可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如未经规则驱梅治疗,有10%左右的患者在以后的3—20年中可出现神经系统损害症状,称神经梅毒(ileurosyphilis)。初期(下疳)及二期症状(皮疹)不显著的患者发生神经症状的可能性更大,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易误诊、漏诊,如不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的后果。目前国内个案报道不多,但在近10年来,梅毒感染在我国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下,神经梅毒的发病不容忽视。现将最近在我院所发现,并临床确诊的1例神经梅毒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临床症状,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3例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女性患者前胸后背及四肢均出现红色斑丘疹,后来面颊长圆锥形小丘疹并发展成环形褐斑,家中外婆有银屑病;2例男性患者头皮出现鳞屑红斑症状,面部以及臀部形成褐色环形斑块,经检查3例患者均属于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结论播散性浅表汗孔角化病并发寻常性银屑病与家族遗传、个人身体机能等有关,但该病致命基因仍在研究阶段,采取传统的中医治疗能有效的控制该病,同时要注意个人生活方式,预防患上该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对寻常型银屑病治疗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15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分组试验,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在实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干预,并观察心理护理对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比较对照组平均治疗效率有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P<0.01)。结论 :实行心理干预对于提高寻常型银屑病治疗效果具有明显作用,改善了患者的情绪,提高了生活质量,建议临床继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山东地区寻常型、脓疱型银屑病与HLA-DRB1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DRB1基因与银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98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6例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和7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HLA-DRB1基因分型,并分析了其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组DRB1*7、DRB1*10等位基因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患者组HLA-DRB1*7频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及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在发病机理方面存在共同的遗传易感基因,而后者又有其特殊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目的在于观察血液学指标在不同型别银屑病中的变化规律,从中发掘检查意义.方法 查找本院收治的银屑病患者病历资料,对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类与整理,将患者分局临床标准分为寻常型、关节病型、脓疱型及红皮病型四组,比较四组患者之间血液学指标的差别.结果 各组IgA、IgM、TGA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WBC显著高于红皮病型患者;脓疱型患者的IgG、ESR、CRP、UA、Alb、TP、WBC、NEUT%、LYMPH%、MONO%、EO%、PLT、TGAb与脓疱型患者有显著差异,ESR、CRP、UA、Alb、TP、WBC、NEUT%、LYMPH%、EO%、PLT、RBC、TGAb与红皮病型患者有显著差异;IgG、ESR、CRP、Alb、TP、NEUT%、LYMPH%、EO%、PLT与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有显著差异.脓疱型患者TSH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三组患者.结论 不同类型的银屑病可造成的血液指标变化各不相同,相关指标的检验结果 有助于对疾病的分型,从而辅助临床对治疗和预后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研究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在寻常型银屑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寻常型银屑病患者7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自身情况的基线水平;采用国际指标PASI评分值评价治疗后寻常型银屑病严重程度;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70例患者治疗前自身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PASI评分值(治疗组t=6.405,P0.05;对照组t=4.3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治疗组为74.2%,χ~2=2.72,P0.05,对照组为71.4%,χ~2=3.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治疗组的NB-UVB对于寻常型银屑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在避免常规疗法给病人带来的一些不良反应条件下,物理疗法NB-UVB照射可以和传统疗法(阿维A治疗)达到相近的临床疗效。结论 NB-UVB照射疗法可以降低寻常型银屑病PASI评分值,尤其在避免传统疗法引起的肝肾损伤等不良反应的条件下,对改善银屑病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孙文会 《山东医药》2009,49(34):112-112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中稳定期寻常型银屑病主要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但疗效均不确切。2006—2008年,我们采用骨化三醇软膏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35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80例,以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组间比较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34/4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65%(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梅毒的临床、神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特征及其治疗和预后,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对本院收治的符合神经梅毒诊断标准的1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MRI结果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以间质型梅毒,尤其以脑膜血管梅毒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梅毒螺旋体凝集试验特异性较高,而脑脊液的阳性率低于血清;头部MRI以梅毒树胶肿表现典型;治疗上除梅毒树胶肿需手术切除外,余类型首选青霉素治疗,有效率93%(14115例)。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神经影像学无特异性,易误诊,血清或(和)脑脊液梅毒抗体阳性即可确诊,青霉素仍为有效的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阿克苏就诊梅毒患者一期、二期梅毒转归。方法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注,每周1次,连续3周。以临床治愈和血清学治愈作为治愈的判断标准,并定期进行监测RPR。结果60例早期梅毒治疗效果证实:其中硬下疳和皮损在1周内消退有6例(10%),2周内消退30例(50%),3周消退15例(25%),4周消退5例(8.3%)。RPR 3个月转阴11例(18.3%),6个月转阴30例(50%),9个月转阴8例(13.3%),12个月转阴5例(8.3%),18个月转阴1例(1.7%)。结论阿克苏市属于梅毒高发区,对患者采取早期诊断,采用正规抗梅治疗和药物剂量足量治疗,可使Ⅰ、Ⅱ期梅毒患者皮肤损害达到愈合,梅毒血清学试验RPR、脑脊液在2年内转阴,达到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15.
颜敏 《山东医药》2011,51(22):90-91
目的观察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皮损组织中ICAM-1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观察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ICAM-1水平和皮损组织中的ICAM-1阳性细胞密度。结果观察组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静止期银屑病患者和对照组受检者血清ICAM-1分别为(485.0±67.3)、(421.6±58.2)、(296.0±59.1)μg/m l,皮损组织ICAM-1阳性细胞密度分别为(16 769.52±1 935.79)、(13 654.35±1 564.00)、(10 271.60±1 292.51)个/mm2。血清ICAM-1水平及皮损组织中的ICAM-1阳性细胞密度观察组进行期银屑病患者高于静止期患者,进行期、静止期患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受检者(P均〈0.01)。结论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CAM-1水平及皮损组织中的ICAM-1阳性细胞密度升高,且升高程度与银屑病临床分期有关。血清、皮损组织的ICAM-1可作为监测银屑病活动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海燕 《山东医药》2007,47(4):42-42
2004年6月~2005年9月,我们采用佑三软膏联合迪银片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64例银屑病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性病学》中的诊断标准。男38例、女26例,年龄16~72岁,病程2个月~25a。进行期38例,静止期26例。皮损呈点滴型16例,斑块型12例,混合型36例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关节炎(PsA)是与银屑病相关的1种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表现为外周关节炎、中轴关节炎(骶髂关节及脊柱)、附着点炎、指趾端炎以及多种关节外表现,包括复发性色素膜炎、银屑病皮肤损害、指甲病变等.PsA最常见的皮肤损害为寻常型银屑病以及斑块型银屑病,银屑病皮肤损害严重程度与PsA发生呈正相关;约2/3的PsA患者关节炎发生于出现银屑病皮肤损害之后,多关节炎型PsA约占60%[1].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梅毒合并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临床特征,了解其治疗效果。方法对武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的43例梅毒合并HIV感染病例的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病例中,显性梅毒占65.12%、隐性梅毒占34.88%。显性一期梅毒硬下疳大多不典型,可出现多个形态不一的溃疡面。二期梅毒疹皮损较非HIV感染者严重、复杂。经抗梅毒治疗后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阳性的转阴率低,持续时间长,血清固定比例增加。结论梅毒合并HIV感染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临床工作中必须对所有梅毒患者或HIV感染者同时作梅毒血清学检查和HIV抗体筛查,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9.
杨灿 《山东医药》2005,45(19):88-88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我院收治12例早期梅毒误诊病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12例患者,男4例、女8例,年龄4个月至45岁。病程6d至5个月。已婚7例,未婚4例(其中婴儿1例)。7例由不固定性伴传染,4例由固定性伴(夫妻、男或女朋友)传染,1例经胎盘传染。均有局部或全身不同程度淋巴肿大。其中一期梅毒5例,分别误诊为软下疳、生殖器疱疹、银屑病、女阴溃疡、疥疮结节;二期梅毒6例,分别误诊为玫瑰糠疹、多形红斑、皮炎、湿疹合并真菌感染、尖锐湿疣合并玫瑰糠疹、结节性痒疹;1例先天梅毒误诊为丘疹性荨麻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在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4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常规护理组(对照组)与中医护理干预组(实验组),各2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护理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具有良好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