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特征及HBV易感率。方法以2015—2018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未接受过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HI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特征和临床资料,分析纳入对象合并HBV的感染率、合并感染者特征及HBV易感率。结果共纳入4666例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为10.46%(488/4666);合并感染率随年龄升高、CD4细胞计数的降低和WHO HIV临床分期的加重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P均<0.05)。不同HBV DNA水平分组间HIV RNA的差异以及不同HIV RNA水平分组间HBV DN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HBV共感染者以HBeAg阴性所占比例较高(76.2%),但HBeAg阳性者ALT异常率高于HBeAg阴性者(31.03%vs.15.86%,P<0.05)。深圳市HIV感染者HBV易感率为24.73%(1154/4666),女性高于男性(31.56%vs.24.16%,P<0.05),15~24岁在各年龄组中最高,为29.00%(P<0.05)。结论深圳市初治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和HBV易感率均较高。年龄较大和病程较重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最高。建议对HIV感染者常规进行治疗前HBV的筛查、临床状态的评估及用药后的监测。对乙型肝炎(乙肝)五项检测均为阴性的HBV易感者建议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2.
230例HIV/AIDS患者肝脏损害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的肝脏损害情况。方法检测230例住院的HIV/AIDS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标志,分为单纯HIV感染、HIV/HCV、HIV/HBV、HIV/HCV/HBV合并感染4组,对这4组患者的肝脏病理、CD4 淋巴细胞计数、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动度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IV合并HCV感染的患者住院时的CD4 计数216±195/mm3,与单纯HIV感染者及合并HBV感染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单纯HI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呈非特异性改变,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酸转氨酶(AST)呈轻度升高,白蛋白(ALB)降低;HIV/HCV、HIV/HBV合并感染者的肝脏损害表现为肝脏病理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程度比单纯HIV感染者高,ALT、AST呈轻度升高,ALB降低,以HIV/HBV合并感染者为明显,达27.7±7.5g/L;HIV/HCV/HBV合并感染者的肝脏损害最严重,表现为总胆红素(TB)明显增高,达61.0±100.6μmol/mm3,ALT、AST呈轻至中度升高,ALB降低,胆碱脂酶明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除ALB外,与单纯HIV感染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单纯HIV感染患者的肝脏损害呈非特异性,HIV合并HCV或/和HBV感染,可加重患者的肝脏损害,以同时合并HCV、HBV感染者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秦皇岛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与基因型的关系。方法慢性HBV感染者135例予以阿德福韦酯10 mg/d口服,疗程48周,用药前采用A-D基因型乙型肝炎病毒(HBV)全长逆转录酶区(PCR)方法测定基因型,用药中检测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治疗有效率。结果秦皇岛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因型以C型为主占75.56%,其次为B型占17.78%,B/C混合型占6.67%。在阿德福韦酯治疗中,B、C、B/C混合型在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治疗有效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阿德福韦酯抗病毒疗效与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4.
HI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HIV感染者肝功能损害情况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对 2 8例HIV感染的静脉吸毒者、 3 4例HIV阴性的静脉吸毒者及 3 4例健康男性进行肝功能生化指标ALT ,AST ,m -AST ,GGT ,ALP ,TBA的检测 ,结果显示HIV感染组和吸毒组与对照组相比 ,ALT/AST/m -AST分别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HIV感染组与吸毒组间ALT/AST/m -AST无统计学差异 (q检验 ,P >0 . 0 5 ) ,说明HIV为非嗜肝性病毒 ;静脉吸毒可导致肝功能损伤 ;ALT/AST/m -AST是反映静脉吸毒合并HIV感染者肝脏功能损害灵敏而有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在了解延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延安地区HBV基因型C型感染者的临床分型与病毒学和生化学指标的特征.方法:随机选取HBV DNA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22例(病史均超过12 mo),在可检出基因型121例患者中,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ASC)58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6例,肝硬化(LC)17例,采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荧光定量检测HBV DNA载量;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定量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测定HBV基因型.结果:在121例可检出基因型的患者中,C型116例(95.87%-95%CI:92.32%-99.42%).C基因型感染者中:AS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明显高于CHB组及LC组(t=3.94、4.75,P=0.000,0.000;t=4.82、3.94,P=0.000,0.001):ASC组HBeAb定量、ALT水平明显低于CHB组及LC组(t=3.71、12.09,P=0.000、0.000;t=12.44、7.81.P=0.000、0.000).CHB组与LC组HBV DNA载量、HBeAg定量、ALT水平明没有明显差异(P=0.38,0.58,0.047);ASC组、CHB组、LC组年龄之间比较差异明显(t=5.07、9.72、4.99,P=0.000、0.000、0.000),ASC组年龄最低;CHB组、LC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ASC级(X2=9.37,5.18,P=0.002,0.023).结论:HBV基因型C型是延安地区慢性HBV感染者优势株:C型感染者ASC组、CHB组、LC组间分析结果基本符合慢性HBV感染者临床自然史转归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湖南省艾滋病病毒1型(HIV-1)和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合并感染人群中,HBV基因亚型的流行、分布及其与HIV-1感染进展的关系。方法收集152份湖南省HIV-1、HBV合并感染人群标本,调查患者的临床症状,同时检测乙肝五项指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进行HBV载量测定及亚型分析。结果 134例检出HBV载量的标本中,B基因型77例(57.46%),C基因型4例(2.99%),B/C基因混合型4例(2.99%),非B非C型11例(8.21%),无法分型的38例(28.36%)。不同基因型按感染途径、HBeAg阳性率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分组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与患者性别无关。非B非C亚型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各型。结论湖南省HIV和HBV合并感染者中,HBV基因亚型以B亚型为主;尚未发现HBV基因型与HIV感染者性别、死亡率以及病程进展之间的关系;性传播是非B非C型主要的传染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病毒(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特征,进一步明确影响HIV/HBV重叠感染疾病进展的关键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了解单独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单独HIV感染组)和合并HBV的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调定点,以及两组病人感染HIV一年内CD4细胞计数和HIV病毒载量的动态变化,和HIV急性期/早期合并HBV感染的临床特征。结果 20例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43.55±197.00)个/μL(213~985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4.34±0.99)Log10拷贝/mL(1.82~5.47Log10拷贝/mL)。30例单独HIV感染组病人的初始CD4细胞计数平均值为(497.37±121.29)个/μL(196~792个/μL),病毒载量调定点(3.87±0.62)Log10拷贝/mL(2.77~5.19Log10拷贝/mL)。HIV/HBV重叠感染组的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IV/HBV重叠感染组的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高于单独HIV感染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我国HIV急性期/早期感染者中,HIV/HBV重叠感染者与单独HIV感染者比较,初始CD4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病毒载量调定点明显升高,HIV病毒复制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布及与临床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和亚型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2006年1月至4月邯郸市传染病医院收集的108份HBV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和亚型分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患者临床特点的相关性。结果1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为主,占93.5%,B基因型占6.5%;B基因型中均为Ba型,C基因型中C2亚型为主,占C基因型的88.1%。不同性别感染基因型和C1、C2亚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肝生化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比较提示C基因型患者的肝脏炎症较B基因型患者重,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基因型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患者。C基因型患者血清HBV-DNA略高于B基因型,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1、C2亚型间在肝功能、HBeAg阳性率和血清HBV-DNA载量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的HBV主要以C基因型(C2亚型)为主。C基因型的患者血清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C基因型患者与B基因型相比肝脏炎症程度、HBV-DNA载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C1和C2亚型患者的临床特点相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合并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云南两大传染病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传染病专科医院)的5 937例HIV/AIDS病人,分为HIV感染组,HIV/HBV合并感染组,分析两组病人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结果5 937例病人中,HIV感染者5 537例,男性占75.06%;HIV/HBV合并感染者400例,男性占70.25%;合并HBV感染主要分布在31~50岁年龄阶段,占7.56%(257/3 398)。HIV/AIDS病人中农民及外出务工人员占56.85%。HIV感染组中性传播占71.43%,HIV/HBV合并感染组中性传播占79.50%。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400人中,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者占24.25%,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占59.50%。合并感染病人中,HBeAg阳性组的HBV脱氧核糖核酸阳性率为77.32%。5 937例病人中临床上表现为发热的占32.14%,消瘦、乏力占22.13%。单纯HIV感染组合并机会性感染2 272例;HIV/HBV合并感染组合并机会性感染169例。结论HIV/AIDS病人以青壮年男性病人为主。  相似文献   

10.
蒋自卫  赵红 《肝脏》2013,(8):544-546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抗病毒治疗前后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肝功能和HBeAg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杂交法对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进行基因分型,分别用快速自动验证法、荧光定量PCR法和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6、12个月后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载量和HBV血清标志物。结果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为B型48例,占66.7%,C型14例,占27.6%,B、C混合型3例,占3.4%,未分型2例,占2.3%;抗病毒治疗前,B基因型患者的ALT[(141.3±4.6)U/L]低于C基因型患者[(222.5±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分别为(6.3±1.0)和(6.6±1.1)log10拷贝/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抗病毒治疗后,B、C基因型患者ALT和HBVDNA载量均比治疗前降低,且B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显著低于C基因型患者(P<0.05);B基因型患者的HBeAg阴转率(74.9%)和HBVDNA阴转率(41.7%)显著高于C基因型,分别为21.4%和28.6%(P<0.05)。结论江苏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占显著优势,其次是C型,B基因型的临床表现轻于C基因型,对抗病毒治疗的应答更好,且较C基因型有更高的HBeAg阴转率。  相似文献   

11.
高敏  卢诚震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韩旭  刘勇钢 《肝脏》2010,15(3):167-170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点。方法 32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每组以4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分析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肝脏病理损伤与血清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HBeAg阳性高龄组与HBeAg阴性高龄组比较具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P〈0.05)及更高的HBV DNA载量(P〈0.01),HBeAg阳性低龄组与HBeAg阴性低龄组比较HBV DNA载量较高(P〈0.01),但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性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血清HBV DNA水平在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我国经血液(非静脉吸毒者)和性途径传播的HIV感染者合并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状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至9月在全国13个研究中心就诊的362例HIV/AIDS患者(静脉吸毒者除外),应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分别测定其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抗-HCV.采用t检验和X2检验分别对计量和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15例检测血HBV和HCV的患者中,HBsAg阳性14例,占4.4%;抗-HCV阳性158例,占50.2%,抗-HCV阴性157例,占49.8%;HIV、HBV、HCV共感染2例,占0.6%.抗-HCV阳性组中经血液和性传播的比例分别占92%和4%,以血液传播为主;抗-HCV阴性组中经血液和性传播的比例分别占11%和66%,以性传播为主.抗-HCV阳性组的HIV确诊时间、CD4+T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LT和AST均高于抗-HCV阴性组.两组患者的HBV标志物表达也存在差异,其中抗-HCV阳性组中HBsAg阳性2例,占1.3%,抗-HCV阴性组中HBsAg阳性12例,占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2,P<0.01).10例HBsAg阳性者进行HBV DNA检测,其中4例阳性,抗-HCV均为阴性.57例抗-HCV阳性患者进行HCV RNA检测,阳性者占63.2%.结论 我国输血和性传播途径的HIV感染合并HBV或HCV感染,以合并HCV感染为主,并多见于经输血感染者.合并HCV感染可加重HIV患者的肝脏损伤,同时也可能存在干扰HBV复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菲韦伦(EFV)或TDF+3TC+克力芝(LPV/r)治疗方案,对艾滋病病毒(HIV)合并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患者的治疗效果,对合并感染者死亡因素进行分析,为临床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实施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治疗,治疗3、6、12个月后随访,分析CD4+T淋巴细胞、HIV RNA、HBV DN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46例HIV/HBV合并感染患者治疗3、6、12个月后,CD4+T淋巴细胞数分别增加了76个/μL、138个/μL和145个/μL;治疗6、12个月后,HIV-RNA抑制率分别为79.49%和95.56%,HBV-DNA抑制率分别为77.14%和97.06%;抗病毒治疗12个月内AST、ALT先升后降,治疗6个月时,除2例肝功能异常外,其余肝功均复常;HIV/HBV合并感染者病死率为10.87%。结论 TDF+3TC+EFV或TDF+3TC+LPV/r方案对HIV和HBV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治疗HIV/HBV合并感染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 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长春市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分析不同基因型与病毒复制水平、血清标志物及肝损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8月-2016年5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HBV感染者702例,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HBV基因型,并检测HBV DNA载量、血清标志物及肝功能,分析基因型与临床检测项目的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HBV基因型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选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 702例HBV感染者中成功分型664例,其中C基因型484例(72.9%),B基因型168例(25.3%),B+C基因型12例(1.8%)。HBV基因型分布无性别、年龄差异。C基因型感染者HBV DNA载量为(6.68±1.20)log10拷贝/ml,显著高于B基因型(5.15±1.37)log10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4,P0.001);C基因型HBsAg(+)+HBeAg(+)+抗-HBc(+)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87,P0.001);但HBsAg(+)+抗-HBe(+)+抗-HB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24,P=0.145);B基因型HBsAg和抗-HBc双阳性率显著高于C基因型(χ2=28.780,P0.001)。C基因型感染者ALT、AST水平显著高于B基因型[(307.6±113.4)U/L vs(285.8±96.2)U/L,(211.1±96.4)U/L vs(192.7±89.2)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9、2.172,P值分别为0.026、0.030)。C基因型感染者Alb水平(37.6±9.1)g/L低于B基因型(39.9±1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01,P=0.007)。C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264例,肝硬化202例,肝癌18例,B基因型感染者发展为慢性肝炎142例,肝硬化20例,肝癌6例,前者对肝脏的损伤程度强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8 894.000,P0.001)。结论长春市HBV感染者以C基因型为主,B基因型次之。HBV基因型与性别、年龄差异无关。C基因型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较为活跃,与肝损伤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高于B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二十岁以下慢性HBV感染者HBVDNA与HBeAg的定量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20岁以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血清中HBV 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定量之间关系.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及时间分辩荧光免疫分析(TRFIA)技术检测339例(1-20岁)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HBeAg含量,用速率法检测ALT水平.结果:HBeAg定量>0.3 NCU/mL、HBV DNA定量>105 copies/mL、而ALT水平正常者占总检测病例的92.3%;HBV DNA定量(对数值)与HBeAg定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69,P<0.001)和线性回归关系(b=0.32,R2=0.59,P<0.001).结论:20岁以下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水平与HBeAg水平存在同时消长的关系,但是有极少患者例外.HBV DNA定量与HBeAg定量两种检测方法相结合应能够更客观地反映患者HBV感染状况,二者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抗HBV疗效,为合理选择HIV/HBV合并感染者的抗病毒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A组60例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拉米夫定(300mg qd)+齐多夫定(300mg bid)+依非维仑(600mg qd)抗病毒治疗。B组60例为初治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使用3TC(100mg qd)。两组患者治疗前均进行HBV DNA定量、HBV血清标志物(HBVM)定量检测、HBV YMDD变异检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每3个月检测1次HBVM、HBV DNA及肝功能,治疗观察满2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结果 A组患者治疗后HBV DNA的阴转率均较B组高(P0.05);治疗满96周,A组患者仍保持100%的HBV DNA阴转率。结论 HIV/HBV合并感染者使用含3TC(不含替诺福韦TDF)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显示出良好的抗HBV效果,且未发生高耐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HBV基因型与乙肝的临床转归关系.方法 应用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168例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了解在各临床类型中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阐明HBV基因型与HBeAg的关系;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的关系;HBV基因型与年龄性别的关系.结果 168例慢性HBV感染者中B基因型有78例占46.4396,C基因型有90例占53.57%.在肝硬化与肝癌病人中C基因型(73.17%)明显多于B基因型(26.83%),统计学分析有明显差异(P<0.05).90例C基因型病人HBeAg阳性62例,HBeAg阴性28例,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别(P<0.05).在高年龄组病人中以C基因型为主.结论 HBV基因型与乙肝临床转归有密切关系,C基因型是导致HBeAg持续阳性,引起肝硬化、肝癌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5,(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INFα-2a)联合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治疗,血清IFN-γ、IL-10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与肝功能ALT恢复、血清HBV DNA含量变化的关系。方法 106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干扰素α-2a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ELISA法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8周后IFN-γ、IL-10的血清浓度变化,并同时检测肝功能ALT、HBV DNA含量的变化。结果 106例HBeAg(+)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后,94例患者ALT恢复正常,占88.7%,72例HBV DNA102拷贝/mL,占67.9%,51例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比例为48.1%。HBeAg/HBeAb转换组的IFN-γ表达水平高于HBeAg未变化组和转阴组(P0.05);IL-10表达水平低于HBeAg未变化组(P0.05)和HBeAg转阴组(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HBeAg/HBeAb转换组、HBeAg未变化组及转阴组的IFN-γ和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FN-γ、IL-10与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联合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后血清ALT复常及HBV DNA含量下降相关,T h1/T h2亚群细胞因子平衡是促进肝功能ALT恢复、HBeAg血清转换及HBV DNA含量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型分布情况。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例,肝细胞癌4例,采用测序法检测血清HBV基因型。结果 在295例HBV感染者中,有132例(44.7%)为B型感染,161例(54.6%)为C型感染,2例(0.7%)为D型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肝硬化患者血清TBIL、ALT和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0.05)、血清HBV DNA载量(P<0.05)和血清HBeAg阳性率(x2=5.798,P<0.05)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C型感染比例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HBV感染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而肝硬化患者以C型感染居多,提示C型感染患者可能比B型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肝损伤,并产生严重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