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2004—2011年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寻求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方法:对568293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南京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1.77%,其中ALT0.56%,HBsAg0.42%,抗-HCV0.28%,抗-HIV/HIV-P240.14%,梅毒抗体0.39%,各项不合格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相对稳固的志愿无偿献血者队伍,对无偿献血者进行梅毒快速筛查,有助于降低血液报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OBI)情况,分析其血清学和病毒学特征。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筛查HBs Ag、抗-HCV、抗-HIV)及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法(筛查HBV、HCV、HIV)筛查重庆地区93 625份初筛合格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其中HBs Ag(-)但HBV DNA(﹢)的标本进行抗-HBs、抗-HBc、HBe Ag、抗-HBe 4项血清学标志物测定,进一步对抗-HBc(﹢)标本做病毒载量测定以及基因分型。结果 93 625份标本中HBs Ag(-)但HBV DNA(﹢)的检出率为0.097%(91/93 625)。91份阳性标本中79份为抗-HBc(﹢),检出率为0.084%(79/93 625)。该部分标本阳性者被视为OBI献血者。OBI献血者的血清学特征可以分为4种模式:单抗-HBc(﹢)、抗-HBc(﹢)/抗-HBs(﹢)、抗-HBc(﹢)/抗-HBe(﹢)以及抗-HBc(﹢)/抗-HBs(﹢)/抗-HBe(﹢)。病毒载量为0~1056.8IU/ml(中位数为108.6 IU/ml),基因型以B型为主。结论重庆地区无偿献血者中OBI检出率较高,其血清学和病毒学特征具有地区性。NAT能提高OBI检出的灵敏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对血液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血液检测发现HBsAg、抗-HCV、抗-HIV、抗-TP有反应性的献血者,国内血站采用永久屏蔽或淘汰的方式。WHO发布的《筛查献血者血液经输血传播感染的建议书》〔1〕,要求血站实验室开展筛查和确证试验,分别用于血液筛查和献血者管理。由于确证试剂价格较为昂贵,对ELISA阳性结果进行常规确证,目前在我国还不现实。为探讨ELISA筛查结果S/CO比值与确证试验阳性结果的相关性,制定合适的假阳性献血者屏蔽和归队方案,本研究通过对80 590份无偿献血者的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近5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人群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状况,描述感染者特点,为本地区降低HIV经输血传播风险,制定有效献血者招募及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进行抗-HIV初复检筛查,ELISA初筛阴性标本用核酸检测(NAT)方法检测艾滋病病毒核糖核酸(HIV RNA),抗-HIV或HIV RNA反应性标本用蛋白印迹试验(WB)方法进行确证。统计2014-2018年南昌地区献血者HIV抗体检出率,整理分析HIV-1感染者人口学特征及流行病学资料。结果 2014-2018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型抗体确证阳性57例,HIV抗体不确定30例,抗体检出率0.018%。ELISA-/NAT+1例,WB鉴定为HIV抗体不确定。57例感染者中,男性占98.25%;21~30岁青年人占40.35%;未婚占64.91%;本科文化占33.33%;本市(县区)户籍占43.86%;高校学生占40.35%;初次献血占75.44%,捐献全血占96.49%;男男同性性传播占52.63%,异性性传播占43.86%;合并梅毒感染占14.04%。HIV-1型抗体阳性标本出现WB特异性条带gp160、gp120、p24均占100%,p66占96.49%,gp41占91.23%,HIV抗体不确定标本出现条带p24占66.67%,gp160占36.67%。结论近5年南昌地区无偿献血人群中HIV-1感染者以初次捐献全血的高校青年男男性行为者(MSM)为主。应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和试剂开展HIV筛查,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弓形虫抗体ELISA试剂盒筛查献血者血清中IgM和IgG,对比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和文化程度的献血人群的弓形虫感染率;设计针对弓形虫B1基因的引物,从抗体阳性血液标本的白膜中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同时对搜集的双边抗-HCV阳性标本、抗-TP双边阳性且TPPA阳性标本以及合格血液标本进行PCR检测。结果共计筛查420名献血者血清标本的弓形虫抗体,其中IgM阳性5例(1. 19%),IgG阳性14例(3. 33%),总抗体阳性率为4. 52%。调查显示,献血者性别、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与弓形虫抗体感染均无显著相关性。19份弓形虫抗体阳性标本、50份抗-HCV阳性标本、52份抗-梅毒螺旋体和TPPA阳性标本、50份HBsAg阳性标本以及140例合格血液标本均未检测到弓形虫DNA。结论江苏地区无偿献血者有一定的弓形虫感染率,对血液供应安全的影响还需要加大样本量进行调查和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不合格标本的中和确证试验结果,以保证血液安全和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河北省血液中心359例HBsAg不合格标本,采用中和试验法对配套HBsAg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呈重复阳性的标本进行确证试验。结果:359例不合格血液标本经中和试验法确证187例阳性,172例阴性,ELISA法假阳性率为47.91%;初次双试剂反应性标本S/CO均5,其阳性符合率100%;当S/CO于1~5之间,其阳性符合率为65.63%;在确证为阳性的标本中,183例呈ELISA双试剂反应性,3例呈ELISA单试剂反应性,1例ELISA检测结果处于灰区值。结论:无偿献血者HBsAg ELISA筛查试验存在部分假阳性的问题,为减少血源流失,保证血液安全,可考虑对不合格标本进行确证试验,同时有必要设置合理的灰区范围。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分析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阳性结果与重组免疫印迹试验(RIBA)确证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2个不同产家ELISA试剂对36 283份无偿献血者血清标本作抗-HCV检测,并收集104份抗-HCV检测不合格血清标本进一步作RIBA确证试验。结果:104份抗-HCV ELISA检测不合格标本中,双试剂呈阳性反应标本32例,RIBA确证阳性15例,不确定12例,阴性5例;单试剂呈阳性反应标本72例,RIBA确证阳性1例,不确定35例,阴性36例。S/CO≥1标本81例,RIBA确证阳性16例,不确定40例,阴性25例;0.7≤S/CO1.0标本23例,RIBA确证不确定7例,阴性16例。结论:简单以ELISA检测S/CO值大于等于或小于1作为判定抗-HCV是否阳性容易产生较多的假阳性甚至假阴性结果,我们在对献血员反馈检测结果信息和进行永久屏蔽时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第3代、第4代试剂与NAT的不同组合模式的比较,评价和探讨HIV核酸检测的意义,选择适合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HIV的检测模式。方法:采用第3代和第4代2种ELISA试剂与NAT(诺华单人份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标本,初筛HIV阳性标本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结果:采用ELISA第3代试剂、NAT或(第3代试剂+NAT)组合检测,假阳性率均较低,而特异性均较高,假阳性率分别为0.01%、0、0,特异性分别为99.99%、100%、100%;而所有含ELISA第4代试剂的筛查模式其假阳性率均较高,而特异性均较低,与前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1种ELISA试剂或2种(3代+4代)联合检测模式,灵敏度均为87.50%,而NAT灵敏度为100%。ELISA试剂与NAT组合检测互补性相对较好;NAT在检出窗口期的HIV感染方面具有优势,其早期检测灵敏度优势可替代ELISA第4代试剂。结论:采用第3代ELISA试剂与NAT同时筛查HIV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可降低经血源传播HIV的风险;同时减少假阳性,避免血液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标本血清学检测和核酸检测情况,为制定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降低输血传播性病原体漏检率。方法:分别用2种ELISA试剂对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检测,用荧光定性PCR方法对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ELISA检测结果阴性、0.5≤S/CO≤5.0、S/CO5.0的标本进行HBV-DNA、HCV-RNA、HIV-RNA检测。对190份HBsAg(-)/HBV-DNA(+)献血者标本进行化学发光补充实验。结果:187 791例血清学检测阴性的无偿献血者标本中检出1例HIV-RNA病毒,194例HBV-DNA病毒,未检出HCV RNA病毒。科华和罗氏核酸检测系统拆分阳性率和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ELISA双试剂阳性(S/CO10.0)标本HBV-DNA、HCV-RAN和HIV-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8.89%、84.62%和100%,0.5≤S/CO≤10.0 ELISA双试剂阳性标本的HBV-DNA、HCV-RAN和HIV-RNA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9.44%(25/36)、0和0;HBsAg ELISA检测双试剂阳性结果不同组间(S/CO10.0和0.7≤S/CO≤10.0)核酸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194例HBsAg(-)/HBV-DNA(+)中的190例标本进行化学发光补充实验,检出1例HBsAg阳性,HBcAb阳性检出率为90.00%。结论:HBsAg ELISA检测后HBV输血风险仍然较高(103/10万)。NAT技术的应用,降低了血液病毒窗口期、OBI等输血残余风险。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ELISA阳性反应的HBV-DNA、HCV-RAN、HIV-RNA检出率与ELISA检测S/CO值的高低及2种ELISA试剂检测结果一致程度有一定关联。采用灵敏度高的血清学方法和核酸检测技术,可进一步降低输血传播病原体的漏检率,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筛查反应性标本的确证试验结果,以探索血站实施HBsAg筛查的实际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无偿献血者HBsAg筛查反应性标本365例,采用中和试验法对配套HBsAg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呈重复阳性的标本进行确证试验。结果:365例HBsAg筛查反应性血液标本进行中和试验,其中ELISA方法检测HBsAg确证阳性率为51.23%;双试剂ELISA反应性与单试剂反应性标本确证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确证试验阳性率的差异、男女确证阳性率的差异和不同年龄组确证阳性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筛查结果为单试剂反应性和S/CO阳性预期值的献血者、重复献血者、低龄献血者更加适宜建立归队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北京部分地区献血人群血液检测结果,分析献血人群不同项目阳性率和变化趋势,为保障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北京地区阳区、通州区、顺义区、大兴区、平谷区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采用酶联免疫试验两遍检测,同时对HBV、HCV、HIV进行核酸检测,ALT采用速率法进行检测。结果:北京地区2011-2015年献血人群血液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85%,不同项目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CV(0.92%)ALT(0.76%)抗-TP(0.53%)抗-HIV(0.35%)HBsAg(0.30%)。本地区从2013年7月份开始进行核酸检测,核酸联测阳性率0.14%。ELISA检测灰区结果与方法设置有一定关联,2011-2015年本地区灰区结果为0.71%。在献血人群HIV筛查中,2011-2015年阳性率为0.35%,送检至北京市CDC进行HIV确认,确认阳性率为0.04%,5年阳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DC反馈HIV不确定结果为0.05%。结论:本地区献血人群血液阳性结果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核酸检测后血液质量进一步提高,应进一步改进血液检测策略设计和研究,保障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温州地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学与核酸联合检测,全面评估血清学与核酸检测(NAT)在降低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中的互补性。方法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温州市中心血站采集的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液传染性指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苍白球螺旋体(TP)抗体进行检测,丙氨酸转氨酶(ALT)采用速率法,同时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对乙型肝炎病毒(HBV)DNA、HCV RNA、HIV RNA进行6人份三项目联合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3 736份血液标本中,ELISA(+)NAT(+)95份,其中HBsAg(+)NAT(+)72份,符合率60.5%;HCV抗体(+)NAT(+)13份,符合率11.2%;HIV抗体(+)NAT(+)10份,符合率30.3%。41份ELISA(-)核酸(+)样本,且均为HBV DNA阳性。ELISA(+)NAT(-)173份。ELISA双试剂阳性样本中,HBV、HCV、HIV S/CO≥5的样本组的核酸阳性符合率高于S/CO5的样本组。结论核酸检测能有效地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但也存在漏检的可能,不能完全取代血清学检测,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保证血液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常州市近3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的筛查情况,为制定预防传染病输血传播、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常州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项目ALT、HB-sAg、抗-HCV、抗-HIV、TP进行分析。结果:3年共采集无偿献血标本131 693份,总不合格率为5.28%;各项目不合格率分别为ALT 3.74%,HBsAg 0.44%,抗-HCV 0.46%,抗-HIV 0.09%,TP 0.55%。各项指标不合格血液所占总报废血比例中ALT所占比例最高,达70.92%。结论:加强献血者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是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济南市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以对献血招募,减少血液报废制定策略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对2009-2013年街头无偿献血者血液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统计,并分别对不同性别、年龄段群体不合格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检测街头无偿献血者标本151 105例,5项指标检测不合格者5 090例,总不合格率3.37%;2009年不合格率最高(4.74%),2013年不合格率最低(2.73%);各检测项目不合格率由高到低分别为:ALT(1.53%),抗-HCV(0.57%),抗-TP(0.57%),HBsAg(0.49%),抗-HIV(0.21%);男性献血群体不合格率(3.86%)高于女性群体(2.45%),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9.708,P<0.01);不同年龄段比较,18~30岁不合格率最低(2.91%),其次为31~40岁(3.81%),41~60岁不合格率最高(5.11%),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395,P<0.01)。结论:ALT不合格仍然是血液淘汰的主要原因,应加强街头ALT初筛工作,不同群体淘汰原因各有差异,献血员招募过程中对不同群体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6~2010年桂林市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克文 《内科》2011,6(2):146-147
目的 分析桂林市2006~2010年来无偿献血者传染病标志物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制定减少血液资源浪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桂林市2006~2010年273 929例无偿献血者五项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ALT异常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其次为HBsAg阳性,梅毒、抗-HCV、抗-HIV也存在一定的阳性率.结论 应不断加大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献血前快速筛查检测,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情况下提高血液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液筛查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检测结果的符合情况,探讨血液保养液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方法:对2014-05-2015-05无偿献血者67 436份标本用ELISA筛查出的HBsAg643例、抗-HCV 304例、抗-HIV 290例、抗-TP 270例反应性标本,与其血辫标本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HBsAg、抗-HCV、抗-HIV、抗-TP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符合率分别为63.58%、54.55%、58.73%、80.23%;试管标本与血辫检测平均值比较,t值分别为6.58、5.01、2.87、6.48,P0.05;试管标本与血辫阳性率比较,χ2值分别为189.69、137.19、62.06、45.14,P0.05。结论:血站血液筛查试管标本与血辫标本结果有差异,血液保养液对血辫有稀释作用,易造成弱反应性标本的漏检,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临床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献血前征询体检机制,对高危献血人群主动退出情况,及献血者血液梅毒螺旋体(TP)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干预效果,从血液采集源头选择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方法选择干预前(2011-2013年)和干预后(2014-2015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分团体献血者、个人献血者和互助献血者3组,收集主动退出献血、保密性弃血和献血前梅毒筛查情况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9960名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在献血前主动退出献血及保密性弃血者35人,干预后为35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P0.01)。2014-2015年3月献血前筛查检出抗-TP阳性35人。干预前检测14 743人,抗-TP阳性率为0.92%(136/14 743),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8%(12/14 743),确诊阳性1例;干预后检测5217人,抗-TP阳性率为0.25%(13/5217),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9%(5/5217),无确诊阳性者;两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1),两组抗-HIV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干预后团体献血者不合格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互助献血者和个人献血者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64,P0.05)。结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献血前征询机制,对献血者主动退出、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IV感染确诊率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实验室检测结果,评估不合格原因,为安全用血、节约血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洛阳地区无偿献血员标本,采用ELISA等方法对HBsAg、抗-TP、抗-HCV、抗-HIV及ALT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洛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5项指标总不合格率为1.88%,HBsAg、抗-TP、抗-HCV、抗-HIV及ALT不合格率分别为:0.23%、0.24%、0.36%、0.10%及0.95%,各年间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单项检测不合格人群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学历及血型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ALT及抗-HCV是洛阳地区血液检测不合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提高实验室的血液检测能力,从而更有效的减少血液报废率及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艾滋病病毒(HIV)核酸联合检测中的应用,并了解该地区无偿献血的残余风险。方法首先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献血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抗体(抗-TP)四个项目进行检测,符合核酸检测条件的标本再采用罗氏COBASs 201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进行6样本混样检测,或科华核酸检测系统进行8样本混样检测,混样管呈反应性再进行拆分检测,如拆分呈阳性,进行病毒定量检测或其他补充血清学试验。结果在核酸检测的206 752份样本中,共有231份标本核酸检测呈阳性,核酸检测阳性率为1.12‰,其中229份为HBV脱氧核糖核酸(DNA)阳性,1份为HCV核糖核酸(RNA)阳性,1份为HIV RNA阳性。罗氏和科华核酸检测系统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17‰(221/189 543)和0.58‰(10/17 209)。结论血液核酸筛查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输血安全性,降低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太原市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情况,血液筛查后经输血传染HIV的残余风险度。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7年无偿献血者HIV检测结果,比较初次献血者组和重复献血者组中男性和女性的HIV阳性率,用流行率/窗口期数学模型法对残余危险度进行评估。结果共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444501份。初次献血者组男性和女性的抗-HIV阳性率分别为0.73‰和0.13‰,重复献血者组男性和女性的抗-HIV阳性率分别为0.33‰和0.02‰。经评估抗-HIV筛查后总残余风险为14.81×10~(-6),其中男性无偿献血者HIV残余风险为14.03×10~(-6),女性为0.78×10~(-6),初次献血者HIV残余风险为9.70×10~(-6),重复献血者为5.11×10~(-6)。结论太原市无偿献血者HIV流行率初次献血者高于重复献血者,男性高于女性。现有条件下,传播HIV的残余风险男性献血者较女性大,初次献血者较重复献血者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