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不稳定性心绞痛溶栓治疗的评价胡大一顼志敏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anginapectoris,UAP)系最多见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之一。它病变复杂,进展迅速,临床表现多样,且预后具有多方向性,既可演变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恶化为急性心肌梗塞(a...  相似文献   

2.
纤溶指标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纤溶功能变化在急性冠状动脉事件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2 4例 (为急性心肌梗塞组 ) ,不稳定性心绞痛中 48小时内劳力型心绞痛加剧和出现自发性心绞痛患者 32例 (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 ) ,健康对照组 2 0例。测定其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进行比较。  结果 :急性心肌梗塞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均低于健康对照组。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活性、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均高于健康对照组 (P<0 .0 1) ,但急性心肌梗塞组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之间 4个指标无显著差异 (P>0 .0 5 )。  结论 :急性心肌梗塞组及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加剧组患者均有纤溶活性降低 ,其发病机制可能是有血栓因素参与。  相似文献   

3.
正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具有发病率、病死率高的特点,病情加重较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本文旨在探讨比索洛尔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一般资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性心绞痛容易衍变为急性心肌梗基(AMI),积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十分必要。最近我们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钙,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43例,男38例,女5例;年龄49~76岁(平均63岁);均为1993年1月到1994年2月收治住院的病人。符合以下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标准:1.恶化性心绞痛:有劳累性心绞痛或陈旧性心肌梗塞史,近日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程度增加,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抗人活化型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及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以放射免疫法测定17例急性心肌梗死和1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的活化状态,并将其与心肌酶、心肌梗死和缺血面积作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GMP-140数目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与血清肌酸激酶及其MB同工酶、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肌梗死和缺血面积均呈正相关(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血小板膜GPⅡb/Ⅲa分子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两组分子数与心肌梗死和缺血面积均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血小板活化的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缺血时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您好,拜读贵刊2 0 0 3,31:5 6 5 5 6 7石怀银医师“微栓子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关系探讨”一文,从中学到很多知识,但有以下意见,希能给予指导。1.文章问题是:微栓子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的关系探讨,容易让人理解为文章探讨微栓子的出现及多少与心绞痛症状轻重的关系,但文章所选病例均未提及心绞痛症状,而是比较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间微栓子是否检出差异。2 .所选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例均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病理发现微栓子是否是心肌梗死后出现不能确定,如非死于急性心肌梗死,似说服力更大。3.所选稳定性心绞痛病例,未…  相似文献   

7.
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周期2周。比较两组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以及心电图好转率。结果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率为85.7%,对照组为60.7%;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14.3%,对照组为39.3%;观察组心电图好转率为82.1%,对照组为60.7%。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重构在冠心病发生中的作用以及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共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共22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共24例。对“罪犯”病变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测定重构指数,确定重构方向,并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正性重构在急性心肌梗死组最常见,其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稳定性心绞痛组最少见。相反,负性重构在稳定性心绞痛组最常见,其次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最少见。正性重构病变有较大的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和斑块负担。结论:正性重构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的发生有关,负性重构易引起心绞痛的发生却使斑块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免疫荧光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的结构基础和病理机制,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1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和膜糖蛋白Ⅱb/Ⅲa进行了免疫荧光定量测定。41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14例,不稳定性心绞痛12例,稳定性心绞痛15例。结果表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之间呈递增趋势,差异均有显著性,且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该指标均高于正常组(P<0.05),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与正常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观察组间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量差异均无显著性,且与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之间无直线相关性。提示: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量的增加是急性心肌梗塞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小板聚集性增高的病理基础,是血小板在急性不稳定性心肌缺血机制中的早期主要变化之一,具有加重冠状动脉病变的作用;血小板膜结合纤维蛋白原的增加并非膜糖蛋白Ⅱb/Ⅲa数量变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病理形态基础及其差异。方法:选取临床及心电图确认的稳定性心绞痛和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死亡病例的心脏作为研究材料,将冠状动脉剥离后固定、脱钙,然后连续取材,光镜观察两组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狭窄程度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15例稳定性心绞痛共取材889个块中,84.0%为稳定斑块,斑块没有或仅有很小的脂质坏死中心,表面被覆的纤维帽较厚;而不稳定斑块(指斑块脂质坏殛中心超过40%,表面被覆的纤维帽也较薄)仅占16.0%。20例伴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共1210个取材块中,稳定斑块占69.0%,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冠状动脉各分支狭窄程度两组间差异无显性(P〉0.05)。20例伴有心肌梗死的不稳定性心绞  相似文献   

11.
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对部分患者跟踪观察。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的尿纤维蛋白肽A(FPA);并用相应方法同步测定了血浆D-二聚体(D-dimer)含量、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活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较正常对照组尿纤维蛋白肽A值增高,血浆D-二聚体水平、PAI活性升高,tPA活性降低。且急性心肌梗死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之间上述指标也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凝血、纤溶指标对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判断预后可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正>不稳定性心绞痛极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被临床广泛关注。我们应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292例,效果满意。1资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292例,男152例,女140例,年龄60~91岁,  相似文献   

13.
不稳定性心绞痛容易衍变为急性心肌梗塞(AMI),积极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十分必要。最近我们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肝素钙,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谈谈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溶栓疗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 (AMI)、非Q波心肌梗死 (NQ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UA)。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 ,激活血小板和形成凝血酶 ,致血栓形成 ,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 ,血管痉挛也参与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形成 (血管动力性因素 ) [1]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多为非闭塞性 ,或形成闭塞性血栓后短期内再通。冠状动脉造影在不稳定性心绞痛闭塞性血栓仅占 15 %~ 2 0 % ,而非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闭塞占 2 0 %~ 30 % ,…  相似文献   

15.
应认真对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认真对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陈在嘉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心绞痛症状不稳定的统称,易导致急性心肌梗塞(AMI)或猝死。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绞痛分型,将初发劳力型、恶化劳力型及自发型心绞痛总称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同时又指出不如诊断各...  相似文献   

16.
肌氨肽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9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性心绞痛(UA)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临床急症,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本院住院的UA患者179例,其诊断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及治疗建议》中的诊断标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除外:①心功能≥Ⅲ级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中将因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减少引起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统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现如今,又根据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把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型和非ST段抬高型两类,进而将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对于NSTEACS,人们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笔者对其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8.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老年人常见的缺血性心脏病,易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我们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老年小稳定性心绞痛56例,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溶栓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疗效(摘要)喻学刚,牛树茂,刘商,李珊,张裕民不稳定性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塞(AMI)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治疗的目的在于防止其发展为AMI或摔死,抗凝和抗血栓治疗在不稳定性心绞痛中的应用已得到公认,但溶栓治疗仍存...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血管内超声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变基础。方法  113例患者 [男78例 ,女 35例 ,平均年龄 (6 3± 12 )岁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 5 7例 ,急性心肌梗死 (1个月内 ) 34例 ,稳定性心绞痛 2 2例。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斑块回声的强弱 ,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软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的回声弱 ;(2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等于或超过血管壁外膜 ;(3)钙化斑块 ,表现为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且后方有清楚的声影。软性斑块成分或硬性斑块成分超过 80 %判定为软斑块或硬斑块 ,否则判定为混合性斑块。结果 与稳定性心绞痛相比 ,血管内超声发现 4 8例 (84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30例 (8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目标病变为软斑块 (P <0 0 1)。 6例 (11%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6例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目标病变含有脂质池。并发现 9例 (16 % )不稳定性心绞痛及 12例 (35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伴有斑块破裂 (P <0 0 1)。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变则以硬斑块、钙化病变为多。另外 ,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急性心肌梗死组中半数以上的目标病变呈偏心性。结论 血管内超声可以识别不稳定斑块 (富含脂质池及薄纤维帽 ) ,并证实其破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