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提高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诊断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因乳头溢液及疼痛就诊而临床触诊阴性、超声及钼靶 X 线检查未见明确病灶的8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 MRI 图像———T2 WI 脂肪抑制(T2 WI-SPAIR)、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最大密度投影(MIP),并与术后病理对照,总结其早期病变的形态、分布、信号特点以及内部强化特征。结果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病变隐匿,MRI 表现分为3类:(1)隐匿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仅见大导管扩张、未见明确实性结节3例(占37.5%);(2)条形扩张导管内见实性微小结节型3例(占37.5%);(3)沿乳腺末梢导管散在分布类圆形小结节型2例(占25%),结节最大径约0.4~1.0 cm,平均0.7 cm。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表现多为隐匿型及条形扩张导管内实性微小结节型,占75%。病灶 T2 WI-SPAIR 以等信号、等/高混杂信号为主,呈导管样强化,ADC 值及动态增强 TIC 表现多样性,其诊断需结合形态学及伴随征象。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早期病变隐匿,MRI 可以敏感检出并定位,并对病灶的形态及功能成像具有优势,可为临床确诊及早期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及其应用价值。我们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1名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平扫及增强MRI表现。其中14名患者行钼靶X线检查,5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单发导管内乳头状瘤18例,多发导管内乳头状瘤3例。除外单发型导管内乳头状瘤中的3例的MRI结果显示阴性外,其余病灶在MRI呈两种表现:一种是呈囊状扩张的导管内可见实性肿块,肿块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灶,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灶;增强扫描肿瘤常见均匀强化。另一种的MRI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多样,部分与恶性肿瘤难以区分。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与某些乳腺恶性肿瘤有类似和重叠之处,但也具有一定特征性;MRI能较准确地发现与定位病灶,对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0例(88个病灶)经手术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病例,根据声像图特征将病灶分为5型:Ⅰ型:导管扩伴其内实性结节;Ⅱ型:单纯导管扩张;Ⅲ型:导管扩张伴其远端实性结节;Ⅳ型:囊实混合回声结节;Ⅴ型:实性结节,周围无导管扩张。结果 80例(88个病灶)中,Ⅰ型32个,Ⅱ型9个,Ⅲ型19个,Ⅳ型18个,Ⅴ型10个,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各型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28/32),11%(1/9),63%(12/19),61%(11/18),20%(2/10)。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声像图复杂多样,掌握该病声像图及临床特点有助于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特点及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1)主胰管型3例,分别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癌、腺瘤癌变和腺瘤;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扩张,扩张的主胰管内见实性成分的肇结节.(2)6例分支胰管型,除l例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外,其余均为腺瘤;MRI表现为与主胰管相通的胰腺内囊性病灶,囊性病灶多呈"葡萄"样外观,其内可见索条形分隔及乳头状突起的壁结节.(3)混合型1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及分支胰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结论 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分析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MRI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的MRI影像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2014年6月本院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9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术前MRI影像表现,包括形态学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BI-RADS 分类评估。结果:129例确诊病例中,MRI发现有异常强化病变113例,表现为结节肿块型强化病灶86例(66.67%);非肿块强化病灶27例(20.93%);导管扩张不伴异常强化11例(8.52%);另外有5例MRI为阴性。113例强化病变动态增强表现为上升型强化27例(20.93%),平台型强化41例(31.78%),流出型强化45例(34.88%)。MRI评估BI-RADS 1~3类108例,BI-RADS 4类21例。结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术前MR检查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定位,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BI-RADS MRI评估分类有部分高估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根据手术结果将术前超声有无局灶性病灶及局灶性病灶的超声表现进行分型,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手术证实74例有87个病灶,其中9例彩超检查无阳性发现,33例为囊实性混合性回声灶,21例为单纯导管扩张,11例表现为实性结节;21个病灶内检出彩色血流信号。结论提高对典型和不典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超声表现的认识,掌握检查技巧,有利于提高显示率,更好地服务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在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DB-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并经病理证实的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其MRI特征及诊断价值。结果:40例中39例显示强化(占97.5%),其中36例表现为结节样强化,3例为条状强化;1例仅见导管扩张(占2.5%),未见明显强化病灶。主要MRI表现可归纳为5种:边缘光滑结节型(55%,22/40)、边缘不光滑结节型(25%,10/40)、囊内结节型(10%,4/40)、条状强化型(7.5%,3/40)和无强化型(2.5%,1/40)。结论: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可以很好地显示及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 主胰管型4例,主要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其中1例伴胰管内多发结节影且均匀强化;分支胰管型20例,呈单房或多房样囊性病灶,部分有分隔;混合型2例,表现为胰头及钩突囊性肿块影呈多房样改变,轻度强化,并可见主胰管扩张.结论 CT及MRI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内疾病中的影像学表现,比较乳腺导管内疾病在乳腺导管造影与其他影像学检查的影像特点,及乳腺导管造影对导管内疾病诊断的优势,并分析其病理结果,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表现为乳头溢液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溢液乳腺疾病20例,包括乳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瘤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6例及2例乳腺囊性增生病,回顾性分析其乳腺导管造影的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本组20例:乳腺常规检查诊断导管扩张4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0例,乳腺癌1例;乳腺常规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40%。乳腺导管造影检查诊断导管扩张6例,乳腺囊性增生2例,乳头状瘤9例,乳腺癌2例;乳腺导管造影钼靶摄影对乳腺导管内病变检出正确率为95%。结论乳腺导管造影对溢液性乳腺疾病是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对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极高价值。对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病等疾病亦能作出较准确的诊断。乳腺导管造影在导管内疾病及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分析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导管造影X线表现,评价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3例乳腺癌和36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影像资料。结果:乳腺癌导管造影主要表现为分支导管内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伴导管壁破坏、导管阻塞中断、“潭湖征”等较为典型的征象;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主要表现为大导管内光整的充盈缺损,导管壁多无破坏,并伴有导管扩张以及导管扭曲。乳腺瘤与乳头状瘤在充盈缺损、导管壁破坏、导管完全中断、导管扩张以及“潭湖征”等x线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导管造影诊断伴有乳头溢液乳腺癌和乳头状瘤的符合率分别为78.3%和80.1%。结论:不规则的充盈缺损伴导管壁破坏、导管阻塞中断、“潭湖征”等征象及发生部位上乳腺癌和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两者各有特点,是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血性溢液性乳腺病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临床与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血性乳头溢液患者乳腺导管造影及钼靶平片的X线表现.结果 导管乳头状瘤1l例,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圆形、类圆形充盈缺损;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表现为末梢导管内多发"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扩张伴炎症5例,表现为导管扩张、管壁毛糙、模糊;乳腺囊性增生2例,表现为末梢导管呈囊状扩张;乳腺囊肿伴感染1例,表现为对比剂充盈的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导管内癌4例,表现为不规则充盈缺损,导管不规则变形、狭窄、扩张、中断,管壁僵硬.结论 乳腺导管造影能为血性溢液性乳腺病作出明确的病因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导管造影表现特征,探讨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40例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普通钼靶平片及导管造影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其X线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做对比。结果钼靶平片发现结节1例,1例实性肿块,其余38例正常。行乳腺导管造影后,充盈缺损38例,其中32例为类圆形、杯口样充盈缺损,6例不规则形充盈缺损。38例中,单发肿瘤者32例,多发者6例。2例导管显示正常。28例病灶近端导管扩张。导管造影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做比较,准确诊断37例,符合率92.5%(37/40);误诊1例,漏诊2例。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了定位、定性的诊断与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MRI表现,其中腺瘤3例、交界性腺瘤3例、腺癌1例。结果:①主胰管型3例,MRI表现为主胰管弥漫性或节段性扩张,十二指肠乳头肿大;②支胰管型5例,表现为胰腺囊性病灶多位于胰头钩突部,呈单囊或多囊状,可见分隔、壁结节,和主胰管相通;③混合型1例,该型包括与主胰管相连囊性病灶、主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样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MRI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乳腺导管造影和乳管内视镜检查,进一步提高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乳腺导管系统疾病患者的乳腺导管造影与内视镜检资料。结果肿瘤样疾病占14%,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乳头状瘤病和导管内癌,以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头状瘤病多见,占12%。非肿瘤性疾病占71%,包括导管扩张症、导管扩张并慢性炎症、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囊肿、乳腺小叶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以导管扩张症多见,占42%。结论乳腺导管造影与乳管内视镜对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乳腺导管内占位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占位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研究 10 3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X线特点 ,结合临床及病理特征 ,进行鉴别诊断。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 70例 ,导管内乳头状癌 15例 ,导管内乳头状瘤病 11例 ,导管内炎性结节 7例。结论 乳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的X线鉴别诊断 ,应综合分析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管腔改变及溢液性质。  相似文献   

17.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诊断(附70例报告)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之 70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X线表现。结果  66例溢液性管内乳头状瘤中 ,2 9例显示圆形充盈缺损 ,7例表现为条状充盈缺损 ,1 7例呈不规则状充盈缺损 ,1 3例出现导管截断 :4例无溢液性管内乳头状瘤均显示结节影。结论 对上述诸多特殊表现的认识 ,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正确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乳腺导管造影术在乳腺导管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造影在乳腺导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了56例乳腺导管造影疾病的造影检查资料,病例均经临床检查、钼靶摄片、乳导管造影检查及病理证实。结果肿瘤性病变25例,占44.64%,包括导管内乳头状瘤1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4例,浸润性导管癌9例;其中导管内乳头状瘤最为多见。非肿瘤性病变31例,占55.36%,其中单纯导管扩张症11例,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18例,单纯导管炎症2例;其中以导管扩张伴慢性乳腺炎最为多见。结论乳腺导管造影术对乳腺导管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少见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少见恶性肿瘤的MRI特征。观察病灶信号、形态、最大径线、边缘、ADC值、增强扫描实性成分TIC类型,以及腋下有无肿大淋巴结。结果:4例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呈分叶状,伴不同程度出血、坏死及囊变,2例可见裂隙征,DWI为高信号,ADC值(0.6~1.1)×10-3mm2/s,TIC为Ⅱ、Ⅲ型。4例乳腺黏液腺癌,其中单纯型2例,以囊性为主,实性成分较少,T1WI呈稍高信号,压脂T2WI呈高信号,DWI为高信号,中心ADC值分别为2.2×10-3mm2/s、2.4×10-3mm2/s,边缘结节样实性成分ADC值为1.2×10-3 mm2/s,边缘实性部分TIC为Ⅱ型;2例混合型,以实性为主,部分区域呈囊样改变,T1WI呈等、稍高信号,T2WI呈等高信号,ADC值囊性区较高为2.0×10-3 mm2/s,实性区较低为0.8×10-3mm2/s,TIC为Ⅱ型或Ⅲ型。2例乳腺髓样癌,信号较均匀,边界清晰,DWI为高信号,ADC值0.8×10-3 mm2/s,动态增强扫描早期外围强化更明显,呈环形强化,逐渐向中心强化,TIC为Ⅱ型。1例淋巴瘤,形态不规则,无分叶,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少量坏死,DWI为高信号,ADC值为0.9×10-3mm2/s,强化明显且均匀,TIC为Ⅲ型。结论:乳腺少见恶性肿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通过对病灶形态、信号、DWI、ADC值及TIC综合分析,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节肿块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的MRI表现和特征,提高MRI对IDP的诊断准确率。方法选取并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C的患者31例和术前MRI误诊为乳腺癌经手术病理证实为IDP的患者18例,采用χ^(2)及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包括病灶边缘、强化方式、T2WI信号、TIC类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包括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结果两组患者MRI形态学参数中,病灶边缘、TIC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状、强化方式、T_(2)WI信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MRI功能学参数中,ADC值、峰值信号强度、EER(%)、ERmax(%)、TIC斜率、峰值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肿块型IDP与IDC的MRI表现有重叠,病灶的边缘、TIC类型、ADC值、峰值信号强度以及TIC曲线达峰时间、斜率、早期强化率、峰值强化率对二者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