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并助脾气升腾,在泄泻、痞满、便秘、口疮、痢疾等脾胃病治疗中,配伍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祛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祛风药的药味要少,药物用量要轻。  相似文献   

2.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国中药杂志》2003,28(10):992-993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但是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证治疗脾胃病时,常酌加风类药物,每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兹介绍如下。1 风药益气健脾,升阳举陷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水谷,经过脾胃的运化吸收,在脾气升清的作用下,将精微物质布散全身,故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则阴土始运,中气不升,必  相似文献   

3.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东 《河北中医》2011,33(7):1023-1023,1026
"金元四家"之李东垣最早提出了"风药"一词,并论述了祛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多种功效,以柴胡、升麻、葛根、防风、羌活、独活、藁本等药为代表。祛风药大多味薄气厚,其性辛散走窜,轻清升浮,根据其作用特点,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临证治疗脾胃病时,  相似文献   

4.
祛风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纪鹏  张新 《中医杂志》2004,45(6):475-475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及风湿类疾病.根据风类药物的作用特点,结合脾胃病的病理表现,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时,适当加入部分祛风类药物,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张晓峰 《四川中医》2002,20(6):30-31
风药治脾,始于东垣,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从升发脾阳,散化湿邪,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五个方面阐述了风药在治疗脾胃病中的配伍应用,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安玲 《河南中医》2003,23(2):47-49
在脾胃病的证治过程中,风药的应用相当普遍,这是由于脾胃病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风药适用于脾胃受寒、湿浊、湿热困阻中焦、实热壅滞、中焦气滞、胃络滞窒、脾胃气、中气下陷、中阳不振所致的多种病证。由于风药多辛燥,故胃阴不足证非其所宜。  相似文献   

7.
甘味药在临床中应用非常广泛,它“能补,能和,能缓”,尤其和其它性味的药物配伍后,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正如缪仲淳所言“气味互兼,性质各异,参合多少,制用全殊,所以穷五味之变,明药物之能”。在跟随导师临床过程中,体会到甘味药在治疗脾胃病时应用也非常广泛。现就甘味药的补、和、缓等方面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来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8.
王熙国  吴明富 《陕西中医》2004,25(9):842-843
目的 :探讨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分析历代医家在脾胃病中应用辛味药的经验。结果 :辛味药在治疗脾胃病中具有辛香化湿理气滞、辛味宣通散郁火、辛开苦泄和脾胃、辛热止痛散里寒、辛温助运导积滞等功效。  相似文献   

9.
祛风药在肝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袁继丽 《国医论坛》2001,16(4):13-13
祛风药是指性味辛散、能祛除外风的药物 ,具有发散表邪、祛风除湿、宣肺利水等功效 ,多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病证 ,隶属于解表药的范畴。本文不言“解表药”而言“祛风药”,目的在于突出此类药物通过宣散透达、舒郁、胜湿等作用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试就此作简要探讨。1 疏风胜湿 ,逆流挽舟痢疾一病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等 ,乃湿热、疫毒、寒湿之邪壅阻肠道 ,气血失和所致 ,一般以清肠导滞法治之。若有恶寒发热 ,头身重痛等表证 ,可用祛风解表法 ,如喻嘉言用荆防败毒散治疗痢疾而有表证者 ,使内陷之邪从里出表 ,表气疏通里滞亦除 ,…  相似文献   

11.
刘友章应用风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友章教授悬壶杏林30余年,融汇古今,汇通中西,笔者有幸跟师学习,亲聆教诲,收获良多。风药,是指柴胡、升麻、防风、葛根、桂枝、羌活、白芷、薄荷、荷叶等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表邪,宣通表气,治疗表证作用,多用于治疗外感风邪的一类药物。而刘友章教授认为,风药一方面用于治疗外感风邪,另外因风药具有辛散之力,可起醒脾散滞、疏肝解郁、升阳除湿、升阳举陷之效,临床用于治疗肝胆脾胃病,疗效明显。现将刘教授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祛风药在治疗肾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利  薛莎 《时珍国医国药》1998,9(6):490-490
在临床治疗肾小球肾炎中,常需选用祛风药,其作用大致有如下几种。1祛风宣肺,利水消肿风为百病之长。外邪致病,首先犯表。肺为水之上源,又主一身之表,外合皮毛。肺为风邪所袭,气失宣畅,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肌肤,发为水肿。临床...  相似文献   

13.
我国当代名医朱良春说:“中医药的生命在于疗效,而疗效则来自明确的辨证和精当的用药。只有熟谙药物的性能,掌握药物的特点,灵活地加以配伍应用,才能提高疗效。”已故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云:“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必须明辨证候,详慎组方,灵活用药。不知医章,即难辨证;辨证不明,无从立法;逐致堆砌药味,杂乱无章。”现就脾胃病对药运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为脾胃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2年08月-2013年06月脾胃病患者100例,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应用循证护理方式),对照组5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及满意度。结果:对比护理有效率,实验组为98%(49/50),对照组为84%(8/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满意度,实验组为96%(48/50),对照组为82%(9/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实验组脾胃病的护理效果更值得肯定。结论:为脾胃病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模式,效果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正> 祛风解表药大多味辛质轻气薄,主要用于治疗外感表证。笔者受《内经》“风气通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的启示和学习古人治肝用祛风药的经验,如《千金方》之补肝汤、补肝散;《太平圣惠方》之补肝防风散、补肝菊花散;《和剂局方》之逍遥散;陈无择《三因极-病方》之泻肝汤、补肝汤;严用和《济生方》之柏子仁汤及酸枣仁汤等等,均是或补气养血、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燥湿等不同治法的基础上伍用少量祛风药。近世唐容川引滑氏补肝散,即是大剂养血补肝药中加少量独活。注曰:“加独活者,假风药以张其气也。欲其气之鼓荡者,则用独活。”王旭高著《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搜肝风一法所列之药均为祛风药。肝喜疏达,其气机既不可抑郁,又不宜亢旺。若情志怫郁,肝不能遂其条达之性,便可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病变。根据祖国医学“取象比类”的方法,祛风药辛散外达,可使抑郁的肝脏恢复条达之性。肝藏血,血虚则肝生内风,亦易致外风乘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气机升降理论浅析风药在脾胃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利用风药升散、开郁、胜湿等特性调节脾胃功能,助人体气机运转,在治疗脾胃内伤杂病中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祛风药辅治忧郁症摭拾丁德正河南省社旗县朱集乡卫生院(社旗473311)祛风药,具发散风寒、疏散风热及祛风胜湿等功效,临床上,一般用于外感表证及风、寒、湿所致之痹证等,若于各种忧郁症之治疗上,斟酌证候适当辅用祛风药,则可提高疏郁之功效,较快改善和缓解忧...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19.
脾胃与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为用,心气调畅,助血生成、心为脾之母,助脾主运化、心脾相安,神志守舍;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异常、血运异常、脾胃失和三个方面。在脾胃病的治疗上配合调心之法,给予心理疏导和辨证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拓展临床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