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目的 研究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L-17在HTLV-Ⅰ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HTLV-Ⅰassociated myelopsthy/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s,HAM/TSP)患者中的变化及Tax蛋白对IL-17的影响.方法 分别应用ELISA法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HAM/TSP患者CSF上清液中的IL-17水平及外周血Th17细胞的百分率.应用RNAi干扰技术抑制Tax蛋白的表达,并用ELISA法检测干扰后细胞培养悬浮液中IL-17的表达.结果 HAM/TSP患者脑脊液上清中IL-17含量(4.58±0.70) pg/mL较对照组(0.76±0.17) pg/mL显著升高(P<0.01);HAM/TSP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百分率(2.00%±0.64%)较对照组(0.41%±0.24%)显著升高(P<0.01).RNAi技术干扰Tax蛋白表达后,IL-17水平(5.04± 1.27) pg/mL较未干扰组细胞培养悬浮液中IL-17水平(7.69±2.11) pg/mL显著降低(P<0.05).结论 Th17细胞及其效应分子IL-17在HAM/TSP患者体内显著提高,提示在其发病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而且IL-17的表达水平受Tax蛋白调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humanT-lymphotropicvirustypeⅠassociatedmyelopathy/tropicalspasticparaparesis,HAM/TSP)患者血浆及中可溶性Fas(sFas)和Fas配体(sFasL)表达水平及其与HAM/TSP病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HAM/TSP患者血浆及脑脊液(CSF)中sFas和sFasL水平。结果HAM/TSP患者血浆sFas表达水平[(1.08±0.26)ng/mL]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otherinflammatoryneurologicdiseases,OIND)[(0.29±0.05)ng/mL]及正常对照组[(0.18±0.07)ng/mL]相比显著增高(P<0.05),血浆sFasL表达水平[(0.26±0.11)ng/mL]与OIND组[(0.22±0.04)ng/mL]及正常对照组[(0.21±0.05)ng/m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SFsFas与sFasL表达水平[(0.19±0.07)ng/mL与(0.24±0.08)ng/mL]均高于OIND组[(0.11±0.06)ng/mL与(0.01±0.01)ng/mL](P<0.05)。结论sFas、sFasL蛋白可能在HAM/TS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瘫痪(HAM/TSP)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及凋亡相关因子Fa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Bcl2蛋白在HAM/TS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电泳(彗星电泳)检测8例HAM/TSP患者(HAM/TSP组)、8例其他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OIND)患者(OIND组)和8名健康献血者(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流式细胞术对淋巴细胞上Fas、TNFα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结果HAM/TSP组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淋巴细胞上Fas、TNFα表达水平与OIND组及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均P<0.01),Bcl2表达较OIND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Fas、TNFα和Bcl2蛋白可能在HAM/TS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相关性脊髓病/热带痉挛性截瘫(HAM/TS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情况、HAM/TSP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sFas和sFasL表达水平及外周血Fas、肿瘤坏死引子α(TNF-α)和Bcl-2蛋白在HAM/TSP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单细胞电泳检测HAM/TS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ELISA检测8例HAM/TSP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sFas、sFasL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术对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Fas、TNF-α和Bcl-2蛋白进行定量检测,并与健康对照组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组(OIND)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HAM/TS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为13.63%±0.48%,与健康对照组(1.63%±0.57%)比较显著增高(P<0.05).(2)患者血清sFas表达水平为(1.08±0.26)ng/ml,与OIND组[(0.29±0.05)ng/ml]及健康对照组[(0.18±0.07)ng/ml]比较显著增高(P<0.05);血清sFasL表达水平[(0.26±0.11)ng/ml]高于OIND组[(0.22±0.04)ng/ml]及健康对照组[(0.21±0.05)n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sFas和sFasL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07)ng/ml和(0.24±0.08)ng/ml,显著高于OIND组[(0.11±0.06)ng/ml、(0.01±0.01)ng/ml,P<0.05].(3)外周血淋巴细胞中Fas、TNF-α表达水平分别为180.15±105.23和60.28±25.21,与OIND组(分别为41.50±21.72、20.18±3.08)及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7.02±17.26、17.60±1.50)相比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表达(23.50±8.44)较OIND组(34.84±9.63)显著降低(P<0.05),与健康对照组(27.39±8.78)比较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因子sFas、sFasL、Fas、TNF-α和Bcl-2可能在HAM/TSP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相关HAM/TSP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应用田间免疫荧光法,从汕头地区9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检出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抗体阳性的HTLV-I相关HAM/TSP病患者5例,阳性率为5.15%。并对HTLV-I相关HAM/TSP病的临床特点,伴发疾病,病理及发病机制,治疗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内进一步开展对HTLV-I相关HAM/TSP病的检测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从汕头地区97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检测出嗜人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抗体阳性的HTLV-I相关HAM/TSP病患者5例,阳性率为5.15%。并对HTLV-I相关HAM/TSP病的临床特点、伴发疾病、病理及发病机制、治疗等进行了讨论,认为国内进一步开展对HTLV-I相关HAM/TSP病的检测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TSP1/TGFβ及相关因子与垂体瘤血管生成、侵袭性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取46例垂体瘤手术标本,应用半定量RT-PCR检测TSP1及其受体CD36与TGFfi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TSP1/TGFβ及MVD,并分析TSP1/TGFβ表达与侵袭性、MVD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侵袭组TSP1表达明显低于与非侵袭组,而TGFβ表达则相反;两组间MVD、CD36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TSP1表达与侵袭性呈负相关,TGFβ与侵袭性及MVD呈正相关。结论TSP1/TGFβ在垂体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并影响血管生成及侵袭性,有望成为治疗垂体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正>线粒体脑肌病伴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mitochondrial encephalopathy with lactic acidemia andstroke-like episodes(MELAS)HTLV-1相关性脊髓病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Ⅰmyelopathy(HAM)小脑顶核电刺激术fastigial nucleus stimulation(FNS)虚拟现实系统virtual reality system(VR)血管炎性周围神经病vasculi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VPN)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延髓内侧梗死medial medullary infarction(MMI)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  相似文献   

9.
成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I型 (HTLV -I)的感染可导致HTLV相关性脊髓病 (HAM) ,也称痉挛性下肢麻痹 (TSP) ,造成脊髓慢性进行性炎症反应 ,脊髓的灰质和白质大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浸润并伴有髓磷脂和轴索的减少及脱失。本文通过HTLV -I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临床特征、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相关研究 ,阐述HTLV -I感染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病理性损害及其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也称人类嗜T淋巴细胞Ⅱ型病毒(HTLV-Ⅱ))和淋巴结病相关病毒(LAv)常与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疾病有关。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硬化患者体内存在抗T 淋巴细胞反转录病毒抗体。为了证实这一发现,作者研究了32例多发性硬化(MS)患者及5例正常人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作者为查找抗HTLV-Ⅰ和LAV/HTLV-Ⅲ(与淋巴结病有关病毒/人体内T 淋巴细胞病毒Ⅲ型)抗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是指排除了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已知病原体感染后的一组原因未明的特发性炎症性肌病。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四肢近端肌无力伴或不伴肌痛。当有皮肤损害时即为DM。PM/DM有时合并有胶原血管病或恶性肿瘤,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PM/DM的发病机制目前认为与自身免疫有关,若能早期诊断并予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还原体肌病(RBM)是一种少见肌病,目前其病因尚未清楚,发病机制多倾向于FHL1基因突变。人们对其缺少深刻认识,国内文献对其介绍的报道也较少。本文参考国外最新文献就其临床表现及发病机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及免疫活性细胞的功能方面有重要意义。应用TGF—β1治疗多种疾病,如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及炎症反应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蛋白脂(proteolipid,PLP)139—151氨基酸是SJL/J小鼠主要自身免疫表位。我们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含小鼠TGF—β1和蛋白脂/免疫球蛋白嵌合体(PLP—Ig)双基因可调控腺病毒载体,并获得了独立的表达.为进一步进行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EAE)基因治疗和探讨自身免疫病的机制、诱导免疫耐受等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枢和周围神经联合脱髓鞘疾病(CCPD)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报道1例确诊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后发病、血清抗神经束蛋白155 IgG4抗体阳性的CCPD患者, 其对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效果良好。本文总结该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VZV感染后CCPD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一组由于轴索变性,合并或不合并脱髓鞘和神经元脱失而造成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还不明确,临床表现具有高度临床及遗传异质性,且遗传方式多样,基因诊断复杂。该文主要对HSP的分型、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与富亮氨酸胶质瘤灭活蛋白1 (LGI-1)抗体相关的面臂肌张力障碍(FBDS)是抗LGI-1脑炎的特征性表现,可早于其他症状出现,识别这种独特的发作类型为早期治疗提供了机会。但对FBDS临床特征的认识不足,常导致诊断的延迟或误诊。FBDS的致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有研究通过神经影像学、电生理等方法探讨FBDS的发病机制。此外,LGI-1抗体相关FBDS的治疗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包括抗癫癎治疗和免疫治疗。目前,对LGI-1抗体相关的FBDS发病机制、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尚缺乏系统性描述。文中就LGI-1抗体相关FBDS的最新研究进展做总结。  相似文献   

18.
(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AAlzheimer病淋巴细胞内DNA氧化损伤与Alzheimer病的关系(1):28卡巴拉汀与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对比研 究(1):44何首乌对Alzheimer病大鼠学习记忆及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 (5):394阿尔茨海默病炎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5):471阿昔洛韦大剂量阿昔洛韦致低血压1例报告(1):30B病毒通用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及表达报告基因GFP的研究(1): 10白质疏松症单纯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与痴呆 的对比研究(3):273白血病以脑神经损害为首发症状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例报告 (1):81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体外研究Ankfy1(Ankyrin repeat and FYVE domain containing 1)基因敲低后细胞内Sacsin molecular chaperone(SACS)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及体内研究条件性敲除小鼠小脑浦肯野细胞内Ankfy基因后SACS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确定Ankfy1与Sacsin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在常染色体隐性痉挛性共济失调疾病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胶质母细胞瘤细胞A172细胞和人胚肾细胞293T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干扰Ankfy1组,即shRNA-Ankfy1组; 对照组加入空载慢病毒,shRNA-Ankfy1组加入敲低Ankfy1的慢病毒,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细胞内SACS的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RNA)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检测Sacsin在细胞内的分布和荧光密度; 使Cre重组酶(Cre recombinase)切除Flox(Locus of X-over P1)位点间的靶向基因的技术(Cre-Flox系统)条件性敲除C57BL/6J小鼠的小脑浦肯野细胞内Ankfy1,将此小鼠作为条件性敲除CKO(Conditional gene knoctout)组,同窝未敲除Ankfy1小鼠作为对照组,使用RT-qPCR法检测小鼠小脑内SACS的mRNA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检测小脑内Sacsin的荧光密度。结果 体外细胞实验发现,与对照组比较,shRNA-Ankfy1组内SACS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Sacsin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增加(P<0.05),且在细胞内分布不均,出现聚集; 体内小鼠实验得出,与对照组小鼠比较,CKO组小鼠小脑SACS的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5),Sacsin在小脑颗粒层和浦肯野细胞层荧光强度增加,在分子层内出现聚集。结论 Ankfy1下调可能导致Sacsin运输障碍,进而导致其在细胞内出现聚集和代偿性增加,推测Ankfy1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可能机制是阻断Sacsin的运输,同时也表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共济失调的异质性,各致病基因之间可能具有复杂的网络关系。  相似文献   

20.
脊髓性肌萎缩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以脑干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变性引起的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为特征,是临床常见的婴儿致死性遗传性神经肌肉病。运动神经元生存1(SMN1)基因突变致SMN蛋白缺乏为其发病机制,深入了解疾病发病机制的分子学基础,以促进包括反义寡核苷酸、腺相关病毒介导的SMN1基因替代疗法、上调SMN蛋白表达的口服小分子药物,以及肌肉激活药物、神经保护药物等新兴特异性治疗方法的研发,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