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LMWH)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LMWH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并与常规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0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和静息心电图的缓解程度及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死亡 急性心肌梗死例数).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82.00%和7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心绞痛缓解率和改善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44.00%,复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为16.00%,两组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在治疗UAP及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副反应少,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观察国产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予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钙立迈青治疗,观察各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善;实验室检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小板计数,观察复合终点事件,结果发现,治疗7天两组用药期间平均胸痛发作次数差异无显著性,但肝素组需口服硝酸甘油缓解胸痛的患者较立迈青组增加;治疗14天立迈青组复合终点事件明显低于肝素组,且出血事件明显少于肝素组,以上提示,立迈青皮下注射与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监测的连续静滴肝素具有同亲疗效,且立迈青可明显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各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更少发生出血事件,因此在临床抗血栓治疗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在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使用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17例,并与常规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24例进行对照,观察临床症状、静息心电图的改善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2.35%和76.47%,不良反应出现率为29.41%;对照组心绞痛缓解和心电图改善有效率分别为79.17%和75.00%,不良反应出现率为62.50%.结论 心冠通Ⅰ号加低分子肝素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田华  尚旭明  房桂青 《山东医药》2004,44(14):15-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临床对UAP的诊断及预后评估,通常主要依据心电图及传统的心肌酶指标。UAP及非Q波AMI患者的心电图通常无特异性改变,而心肌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欠佳。近年来,我们检测了98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纤溶酶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凝血状态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意义。方法设对照组30例,常规用药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输注纤溶酶100U,每日1次,连用10d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凝系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P<0.05)。治疗组在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但出凝血时间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纤溶酶治疗UAP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NSTE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将73例NSTEAMI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组(联合治疗组:n=37),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对照组:n=36),观察两组近期临床疗效及随访半年发生药物无法控制心绞痛、再次梗死、心脏性或非心脏性死亡等复合终点事件情况. 结果 联合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心电图∑ST、CK、CK-MB、CTnT的恢复时间及恢复程度,半年内发生药物无法控制心绞痛、再次梗死、心脏性或非心脏性死亡等复合终点事件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9.2%比80.6%,P<0.05;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1.6%比41.7%,P<0.01),且出血风险无明显增加(27%比25%,P>0.05). 结论 在无条件开展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基层医院,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是治疗NSTEAMI安全有效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150 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纤溶酶200 U 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每天1 次,连用1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减少,心电图缺血性ST-T 段均有改善,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纤溶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参通脉合剂对冠心病病人纤溶酶、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择128例冠心病病人,其中治疗组82例,对照组46例,治疗组服三参通脉合剂,对照组服长效心痛定,测定治疗前后纤溶酶、纤维蛋白原,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病人纤维蛋白原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纤溶酶较治疗前升高。心绞痛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8%,高于对照组。各组病人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51%高于对照组。结论:三参通脉合剂可改善冠心病病人血液高凝状态,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绞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电图变化及肌钙蛋白水平对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分层与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 自 2 0 0 0年 7月~ 2 0 0 1年 6月 ,在急诊室因急性胸痛拟诊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而收入住院且记录资料完整的连续 2 56例患者。入急诊室后仔细询问病史、查体 ,并在 10min内完成常规 18导联心电图检查 ,将患者入院时心电图的改变分为ST段压低组 (包括伴有T波倒置者 )、单纯T波倒置组、尚不能诊断的心电图组及正常心电图组 ,同时床旁抽静脉血做肌钙蛋白I(TnI)检测。并据TnI水平将患者分成TnI阳性组 (TnI定量检测≥ 0 1μg/L)和TnI阴性组 (TnI <0 1μg/L )。观察各组住院期主要心血管事件 (心脏性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反复缺血性心绞痛发作 ) ,并随访 1~ 12 (7 2± 3 8)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变化。结果 与正常心电图组比较 ,ST段压低组的反复心绞痛发作及复合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多。 3 2 1%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所有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TnI阳性 ,TnI阳性组有明确冠心病诊断者较TnI阴性组多 ,TnI阳性组较TnI阴性组的住院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增高 ,住院期与随访期反复心绞痛发作增加 ,总心脏性病死率也上升 ,且复合心血管事件显著增多。对复合心血管事件的预测 ,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62例UAP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抗凝、抗缺血等治疗基础上,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随访6个月,评价心绞痛、心电图改善情况及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对照组71%,且治疗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UAP,可改善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出血风险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伴有缺血性J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的临床情况,评价缺血性J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2例ACS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无J波组,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结果 J波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J波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5.8%,明显高于无J波组的4.2%,J波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伴有缺血性J 波患者临床情况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用对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NSTEMI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低分子肝素(0.4ml,每日2次,连用7d)及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心绞痛发作缓解,缺血性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86.9%和65.2%,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电图各导联ST段压低总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4±0.04)mV和(0.07±0.05)mV,P<0.05],明显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21.7%和34.7%,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血小板(PLT)计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副作用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联合应用治疗NSTEMI疗效优于阿司匹林加低分子肝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对心肌梗死(MI)二级预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常规二级预防加用脑心通胶囊;对照组为常规二级预防。并随访2年。结果观察组在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心电图改善,血脂改善,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平均宽块数、斑块总积分,终点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二级预防联合应用脑心通胶囊能够明显减少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改善心电图,降低血脂,减小颈动脉IMT,减少平均斑块数,减少斑块总积分,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术前应用纤溶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超过急诊PCI时间窗(12 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6例和试验组6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且均在起病8~12天成功接受PCI手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纤溶酶治疗。比较两组临床基线情况、PCI术中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CTFC)、无复流/慢血流情况、心脏彩超的变化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纤溶酶组术中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后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增加(分别为92.2%vs 63.6%;P均0.05),CTFC明显改善[(21.0±5.1)帧vs(30.8±4.1)帧,P0.001],试验组术中无复流的发生率为5%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4%;术后6个月心脏功能改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减少(P0.05)。结论对超过急诊PCI时间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前进行纤溶酶预处理,可减少术中无复流/慢血流的发生率,改善心肌灌注,改善心功能且减少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除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外,加用丹参酮ⅡA磺酸钠60mg,每日1次静脉输注。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连续观察4周。观察两组病人心绞痛缓解程度、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及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心绞痛缓解程度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86.67%、6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善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心率较对照组明显减慢(P<0.05),血压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作为活血化瘀药物,治疗UAP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临床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氯吡格雷治疗,两组均治疗28 d。记录两组疗效,并观察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力衰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1%(32/45),低于治疗组的91.1%(41/45)(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心绞痛发生率、心力衰竭发生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临床药物治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冠脉造影及临床特点分析.方法 选择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病人175例.按心电图有无病理性Q波分为Q波心肌梗死(QMI)和非Q波心肌梗死(NQMI).非Q波心肌梗死病人53例,Q波心肌梗死病人122例,对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既往心绞痛病史、嗜烟史及合并糖尿病、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血糖、血脂、血清心肌酶、心律失常及冠状动脉造影术等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非Q波心肌梗死组女性、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冠脉侧支循环开放、冠脉弥漫型病变与Q波心肌梗死组两者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Q波心肌梗死组血清磷酸激酶(CPK)峰值、肌钙蛋白T(cTnT)峰值(1 046 U/L±518 U/L,2.9 ng/mL±1.2 ng/mL)、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均低于Q波心肌梗死组.结论 NQMI 病人既往心绞痛史、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率高,而院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低.冠脉单支病变、冠脉完全闭塞率低,而冠脉弥漫型病变、侧支循环的开放率均高.血清CPK酶峰值、cTnT 峰值低.  相似文献   

18.
魏敏  王美红  朱训刚 《山东医药》2013,53(29):100-101
冠状动脉综合征(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一组危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脉内皮下不稳定斑块破裂、出血及血栓形成.冠脉综合征患者心电图常呈缺血性T波改变,可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大类.前者主要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大多有坏死性Q波;后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表现为ST段下移和缺血性T波.2006年3月~2012年8月,本院收治心电图呈缺血性T波的非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溶酶抗心绞痛与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含量及纤溶系统的关系。方法 对 3 0例难治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常规抗心绞痛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纤溶酶 2 0 0U加入生理盐水 2 5 0ml中 ,缓慢静脉滴注 ,每天 1次 ,连用 10天观察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浆Fib、D 二聚体 (D D)含量、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I(PAI I)及心电图变化。结果 总有效率86% ,血浆Fib含量及PAI I活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 <0 .0 1) ,D D含量及t PA活性明显增高(P <0 .0 1) ,心电图NST及∑ST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1)。结论 纤溶酶抗心绞痛通过降纤溶栓调节纤溶系统来完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UAP患者60例,随机分为血栓通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血栓通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均观察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记录两组患者心电图ST段压低≥0.25 m V的导联总数(NST)和心电图ST段压低的电压总量(∑ST),判定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栓通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少于对照组〔(1.4±1.3)次∕周比(2.2±1.4)次/周,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3.3±1.8)min/次比(4.3±1.9)min∕次,P0.05〕,心电图NST少于对照组〔(1.14±1.04)个比(1.70±1.06)个,P0.05〕、心电图∑ST低于对照组〔(2.64±1.13)mm比(3.42±1.34)mm,P0.05〕。血栓通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血栓通组患者心电图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对照组患者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3%,与血栓通组的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反应、严重出血。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血栓通治疗UAP安全有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