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温病学家吴又可,首创戾气学说。荟萃平生心血,撰成《温疫论》。其立说不泥经论,独出心裁;治疫重邪倡攻,诸多创见。本文仅就吴氏攻下逐邪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客邪贵乎早逐治疫力主攻下吴氏认为,有邪必除,“邪不去则病不愈”,强调治疫以祛邪为第一要义。吴氏祛邪,善开门予邪以出路,因“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故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可为治之大纲。”祛邪法中,吴氏首重攻下,认为疫邪虽初以膜原为巢,但传胃乃为必然。既传入胃,则应攻下,若仅用清解是为徒劳。盖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且通窍以排毒是逐邪捷径。他说道:“夫疫者胃  相似文献   

2.
明清温病学家。对攻下学说有着重大发展,其理论新颖,治法独特,具有突出的革新思想和创新精神。尤其对治疗急重症具有指导意义。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做一整理和探析。意在为当前急重症治疗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攻下本为逐邪温热下不厌早温热学派,十分强调有邪必除,大多主张予邪以出路而开门捐盗,使温热毒邪从窍道而出。攻下一法。可以迅速外排毒素。控制病势,故历代温热名家无不推崇备至。明代温疫学家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了一整套以攻下为主的治疫理法,认为:“邪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善治疫者“总是导引其邪从门户丽出。”清朝叶、王、吴、柳等温热名家皆对攻下法十分重  相似文献   

3.
正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包括浆液、黏液、浆-黏液,而非血液或脑脊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分泌性中耳炎属中医"耳胀""耳闭""耳聋"等范畴,又有"卒聋""风聋"之称。本病初期多因外邪侵袭、肺气不宣、邪滞耳窍、气机不利而致耳胀闷不适,久病邪毒不去,经脉不畅,或病久正虚致湿浊内阻,清阳不能上充耳窍,浊阴不能下降,升降失调,湿浊之邪反上犯清窍,滞留于耳,使耳窍闭塞不通~([1])。目前  相似文献   

4.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伤寒论》是以扶阳气,存阴液,保胃气为治疗原则的,但其所载的113方中,祛邪的方子占有三分之二,可知仲景是通过祛邪达到扶正目的的。《内经》中有云:“邪在上者,因而越之;邪在下者,引而竭之;其在皮者,溃形以为汗。”综观《伤寒论》,其祛邪途径,亦无非上、下、表三个方面。兹就此简要述之: 一、邪自上窍而出首先是邪自衄血而解,如47条:“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为风寒之邪,郁滞在太阳之经,久遏不解,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气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伤及血络,而发生自衄。一衄之后,邪气借衄而外泄,故得一衄而病愈。另如46条眼麻黄汤后,邪气郁而与正气相争,正气得  相似文献   

5.
吴有性,字又可,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温病学家。著《温疫论》,首创戾气学说,治疫力主攻下,擅用大黄,为临床开拓思路,颇多启迪。兹撰此文,以倡其说。攻下逐邪,治疫首推大黄温疫是感染了自然界一种“戾气”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吴氏认为温疫邪毒自窍而入,未有不由窍而出,邪不去则病不愈。因而强调治疫以逐邪为第一要义,总认导引其邪从门户而出,为治疫之纲要。盖疫邪传胃,必从下解,必“借大肠之气传送而下”而疫方愈。通便不过是手段,排泄疫毒才是目的,从《温  相似文献   

6.
肖家翔 《中医药通报》2008,7(3):33-34, 39
中医眼科有“目病属火”之说,因手足三阳经起止于目,或循于眼周,外感六淫之邪可化热生火,循经上客于目;情志内伤,五志之火,皆可上犯于目,尤其是肝火,因肝主情志,肝气通于目;因眼通五脏,气贯五轮,若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化火,邪火势盛,可上扰于目;因目既为肝之窍,亦为心之窍,君相二火妄行,必上窜于目。目虽居于上,但通过经络与脏腑相连,火邪为患,使气机紊乱,气血津液运转失常,火邪既可灼津炼液为痰,又可熬血动血为瘀,导致目之玄府不通,目络不利引发眼病。针对致目为病之火以及目窍为人体升降出入玄府之特性,因此治眼病之火,在实火者泻其有余,虚火者补其不足的总则下,须注重具有眼科特色的发越郁火、平降气火,泄散阴火。  相似文献   

7.
邪闭心窍邪塞脑窍开窍与通窍治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邪闭心窍、邪塞脑窍运用开窍与通窍法的机理。认为上述两种情况临床上均可出现,凡中风中经络者多属邪阻脑窍,中脏腑者多为邪闭心窍。在治法用药上各有侧重,附案例3则。  相似文献   

8.
耳胀、耳闭是以耳内胀闷堵塞感为主要症状的耳窍疾病。病初起,耳内胀而兼痛,称为耳胀或耳胀痛;病之久者,耳内如物阻隔,清窍闭塞,故称耳闭。属于西医分泌性中耳炎范畴。其发生机制为外邪侵袭,上犯耳窍,气道受阻,肺气不能贯耳,如若失治误治日久可导致邪毒滞留,  相似文献   

9.
《中医药通报》2008,7(5):66-66
按咳嗽一证,有从外而人者,有从内而出者。从外而入者,风寒暑燥火之邪干之也。客邪自外而入,闭其太阳外出之气机,气机不畅,逆于胸膈。胸中乃肺地面,气欲出而不出,咳嗽斯作矣。定有发热、头疼、身痛一段。风邪干者,兼自汗恶风;寒邪干者,兼无汗恶寒;暑邪干者,兼口渴饮冷,人困无力;湿邪干者,兼四肢沉重,周身觉冷而酸疼,不甚发热;燥邪干者,兼吐痰胶粘,喜饮清凉;火邪干者,心烦脉洪,小便短赤饮冷。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探讨升清降浊法的源流和内涵,总结升清降浊法治疗原发性头痛的理论基础及临床应 用。认为头痛病机总属不荣则痛和不通则痛;升清降浊法可使精微上升,脑窍得养;浊邪下降,脑窍清明。临 床应用升清降浊法,通过健运脾胃,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助清阳上荣,引浊阴下降以治疗原发性头痛,可为 临床治疗原发性头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临床多中心病例调查,探讨肺性脑病证候要素的分布和基础证候,为其中医证候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在全国选择4所医院作为研究中心,对肺性脑病住院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运用频数描述、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合格调查表41份。提取病性证素8项,痰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0.73%,其构成比为31.87%,其次为热与湿;病位证素5项,肺出现的频率最高,为73.17%,其次为肾与清窍。基础证有13个。痰热证的频率最高,为43.9%;其次为肺气虚证、痰湿证、肾气虚证和痰闭证。此外,对各基础证的主、次症进行了筛选。结论:痰、热、湿、虚、瘀是肺性脑病的主要证素特征,痰热证、肺气虚证、痰湿证、肾气虚证和痰闭证是其基础证候。临床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耳胀耳闭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分泌性中耳炎,与肺关系密切,李莹认为治疗时通窍利湿应贯穿始终,初期为邪阻清窍,以宣肺通窍为主;后期听力下降,则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为主,急性期宜加抗生素。  相似文献   

13.
清代鲍相璈《验方新编》明言四神煎治疗鹤膝风。综观四神煎药物组成及煎服法,无特异发汗药物,为何却有"汗出如雨"之功,主要归结于黄芪量大以及煎服法,气足则能祛邪从汗而解,煎服法可助热发汗矣。而四神煎之汗法现广为运用于以膝部病变的痹症,其中以风湿性关节炎为主,但痛风也属痹症,实则对痛风的急性发作期亦有良效。  相似文献   

14.
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之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温病初起治疗宜汗与忌汗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忌汗是指忌辛温发汗,宜汗则指病在表,汗是热邪的重要出路,用“辛”使热邪从肌表得以宣泄。指出温病一面宜喜汗解,一面忌汗伤阴,理论说法不一,治疗难以把握。强调宜汗忌汗这对矛盾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其结果同样是为了祛邪和保存津液。表明辨证地运用宜汗和忌汗,则能有效地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氯化钾渗透泵型控释片剂释药规律及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渗透泵型控释片剂的释药规律及释药重现性,探索考察释药机制的新方法。方法 锅包衣方法制备渗透泵片。考察片心处方中的助悬剂、释药孔朝向、溶出仪转速、包衣膜厚度、包衣膜中PEG400用量、释药孔大小及片心硬度对释药的影响。测定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以考察释药机制。结果 释药孔朝向对不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有明显影响,而对含助悬剂的制剂释药无影响。衣膜厚度增加,释药减慢,膜中PEG400含量增加,释药加快;而溶出仪转速、片剂释药孔大小及其片心硬度在一定范围内对释药没有显著影响。一个释药孔制剂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药物释放度基本一致。结论 在片心中加入助悬剂能显著提高制剂释药重现性。衣膜厚度、膜中PEG400含量是控制制剂释药速率的两大因素。比较一个释药孔与两个释药孔制剂的释放度是考察释放机制的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从先秦两汉到明清,认为此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为风、火、痰、瘀、虚所引起,脾虚化生乏源,或气血不足,或肾精亏虚而导致清窍失养而致;或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引起风、火、痰、瘀等邪气产生,单独或相兼上犯清空而致。故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17.
血浊为血液生成通路上清浊相干形成的病理产物,具有易犯清窍,侵及脑神的致病特点。脑窍涵髓,凭借精气血津液的升降出入运动化生神机,以司感觉、思维、意识、情感等精神活动,以清灵通畅为用。脑窍疾病体现在精神神志等脑功能层面的异常,其物质基础为与精神相关的器官组织。中风先兆的发生与血浊有着密切的关系。血之浊邪扰乱脑窍蕴神所需精微物质清纯之性,或变生它邪而生阻,或耗伤精微物质而致虚,或升降出入逆乱,神机化生通路受损,窍阻则神昏,窍闭则神匿,窍虚则神衰,发为舌僵、头痛、头晕等各种中风先兆症状。  相似文献   

18.
仲景发煌古义,推陈出新,不仅确立了“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风水、皮水“当发其汗”的基本原则,还创制了一系列治疗水气病的发汗之剂,构建并完善了水气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大致有解表宣肺,发汗利水;发汗行水,兼清郁热;益气固表,和营发汗;温经助阳,发汗行水;并提出汗法的禁忌症,曰“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相似文献   

19.
介绍范吉平教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内因多为寒凝血瘀、肝郁化火、肝风内动、风痰阻络、气滞血瘀、情志过极,外因多为风寒外袭;邪扰清空、闭阻脑络、清窍不利是偏头痛发生的主要病机;诊疗重视舌诊,善用引经药和虫类药。  相似文献   

20.
刘洋  梁腾霄 《世界中医药》2020,15(2):244-247
目的: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比较,突出该病病机特点,为今后研究肝性脑病和轻微型肝性脑病提供借鉴。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出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文献,提取证候和证素信息,总结肝性脑病中医证素特点,并与血管性痴呆研究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肝性脑病以热毒内陷心包、痰蒙清窍、痰热腑实,腑气不通、阴阳俱脱、湿热蒙窍、瘀阻清窍、肝风内动、气阴两竭、痰火扰心、肝脾失调等证型多见,其中实证较多。2)肝性脑病组火热、湿、毒等实邪扰动心神,风邪内动所致比例明显高于血管性痴呆组,而阴虚、血瘀、气虚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性痴呆组,湿、风、疫毒为肝性脑病组特有。结论:肝性脑病病位以心、肝为主,病性以实邪为多,兼有虚实夹杂。实以火热、痰、毒扰动清窍为主,虚以阴虚、气虚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