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干预效果,并与单纯电针、单纯推拿对比。方法:选择2000-01/2005-12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门诊就诊的背肌筋膜炎患者83例,均知情同意。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3组,电针组25例,推拿组25例,电针加推拿组33例。①电针组取大杼、风门、附分、膏肓、魂门及阿是穴,采用连续波,强度以患者适宜为度,留针30min。②推拿组患者取俯卧位,用滚法推背部第一和第二侧膀胱经5~10min;点揉阿是穴;在背部反复弹拨两侧骶棘肌3~5遍;在背部用擦法以透热为度。整个过程20~30min。③在电针后立即实施背部的推拿治疗。各组治疗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3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评估疗效:①好转: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②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但往往会复发,1年内发作次数≤3次。结果:83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治疗2个月后电针组、推拿组、电针加推拿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8%,64%,97%,电针加推拿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电针组和推拿组(P<0.05),电针组和推拿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推拿治疗背肌筋膜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和单纯推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加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72例,对照组针刺患侧面部牵正、下关、颊车等穴,治疗组在此基础加面部推拿.10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d,4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愈显率分别为77.8%、94.5%,对照组分别为59.7%、75.0%.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基础上加面部推拿治疗周围性面瘫比单纯电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和辨证施护。方法:将97例肩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2次/日,每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2次/日,每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治疗效果显著,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则单纯采用推拿治疗。2组均治疗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疗法配合推拿疗法治疗本病疗效较单纯采用推拿治疗更佳,既有理论依据,又为临床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推拿治疗颈源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淄博市临淄区中医医院收治的颈源性失眠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针灸治疗,观察组给予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连续治疗6 d为1疗程,2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评价2组患者睡眠质量;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SRSS评分(13. 82±1. 1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7. 65±1. 3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 83%,明显高于对照组86. 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可有效改善颈源性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推拿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推拿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比较推拿、电针和单纯电针两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效果。结果:两组疗效分析:推拿、电针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电针的疗效。结论:推拿加电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方法。方法:临床对116例患者按随机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原则分为2组各58例,对照组只采用针灸推拿方法治疗,中药熏蒸组在针灸推拿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熏蒸治疗。隔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3~5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6.6%,对照组为62.1%。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灸推拿结合中药熏蒸综合治疗慢性腰背肌筋膜炎临床疗效较好,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颈椎牵引、推拿治疗,对照组不使用电针治疗,其他同对照组。均10次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进行观察。结果:2组治愈率及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配合推拿、颈椎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9.
电针加超短波与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英 《中国康复》2007,22(1):13-13
我院收治的面神经炎患者346例。均符合面神经炎的诊断标准,男186例,女160例;年龄10个月~80岁;左侧面瘫191例,右侧155例;病程≤3个月208例,〉3个月138例;部分患者初起伴有耳后、耳前及面部疼痛,偶尔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346例患者分为综合组180例与针刺组166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综合组采用电针加超短波治疗;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①电针:选用KDW-808型全能脉冲电疗仪,主穴取地仓、阳白、颊车、牵正、太阳、下关、水沟,承浆;配穴为合谷、四白、迎香、翳风、风池,每次选择2对主配穴,疏密波,耐受量,20min。②超短波:5cm小圆电极2个,置于患侧耳屏前方或耳后乳突下,斜对置,间隙1cm,微热量,15min。③针刺:取穴与电针相同,进针后提插捻转,得气后施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min。治疗均每日1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穴位分型预测与面神经肌电图检查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2-09/2005-02济南第四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8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电针穴位分型法划分为一般型和顽固型,一般型为电针1组,顽固型分为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电针1组、电针2组均都采用电针治疗:取穴阳白、太阳、地仓、下关、风池、翳风、迎香、攒竹、承浆。均取患侧。同时取健侧的合谷。针刺得气后采用电针治疗仪治疗,频率120-250次/min,每次留针30min。治疗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行第2个疗程。综合治疗组:在常规电针治疗的同时,针刺时均采用中等手法刺激,同时加取双侧足三里穴,均采用补法,每10min行针1次,面部患侧采用特定电磁波照射.以下关、翳风穴为主进行局部照射,距离30-40cm,温度舒适为宜,每次电针加照射40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休息两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所有患者均行面部面神经肌电图检查。 结果:80例患者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各组疗效的比较:电针1组43例中42例痊愈,占95%,顽固型37例仅痊愈15例。电针2组和综合治疗组分别占30%,53%。差异明显(P〈0.05)。②各分型患者有效病例疗程长短比较:电针1组基本上在两个疗程内痊愈,电针2组,综合治疗组多在两三个疗程或3个疗程后好转,治疗时间较长。③不同分型患者面神经潜伏期M波比较:80例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有不同程度的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其中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35例、50%~30%32例,〈30%13例,3个月后随访,M波波幅比值〈30%中的5例仍有明显面瘫体征,〉30%的67例中面瘫体征基本恢复。④按肌电图分型标准各型所占比例数比较:按肌电图分类的一般型43例中治愈41例,占95%,而顽固型中,按肌电图分类的轻中型31例中痊愈15例,占48%。无效的5例均提示为重度失神经性损害。虽然面神经肌电图,从面神经运动潜伏期是否延长及根据其失神经性损害进行分类,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同电针穴位分型两法合用,分型预测更直接明确。 结论:电针分型可以预测该病的预后,对比面神经肌电图情况,判断其预后基本一致。同时根据分型,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12.
In diver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dragons have served as protective amulets or powerful talismans to protect or enhance the powers of those who possess them. The use of such personal symbols in dealing with personal adversity is explored, and methods in which the dragon symbol can he used to promote discussion of feeling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life crise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妊娠中肾细胞因子及变异体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dkine(MK)是 1988年Kadomatsu等在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胚胎肿瘤细胞系HM 1细胞cDNA文库中发现的一种新基因[1] 。根据其来源 ,将其称为妊娠中肾细胞因子。作为一种肝素结合生长 /分化因子 ,MK促进神经元生长[2 ] ,加强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3 ] ,参与创伤修复和发展[4 ] 。近年的研究发现 ,MK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 8] 。 1996年 ,Kaname等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发现一种MK变异体 ,称为截短型MK(truncatedMK ,tMK) [9] 。它仅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 ,而不表达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