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椎板成形术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应用Steffee手术复位骨固定+椎板成形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方法:术中保留滑脱椎的棘突,彻底切除滑脱椎椎板、下关节突、断裂峡部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椎间盘;复位固定后,取带骨膜的髂骨作成拱形,骨膜在凹面,架植于滑脱椎的两侧椎弓根及下一椎的上关节突之间,成形椎板;将保留的棘突回植于成形椎板的顶端。结果:20例经2 ̄6年随访,平均4.5年,优18例,良2例,滑脱纠正,成形椎板生长良好,与椎弓根及  相似文献   

2.
<正>2008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腰椎滑脱部位:L519例,L47例,L34例。峡部崩裂性滑脱28例,退行性滑脱2例。滑脱分度: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6例,16例伴有椎间盘突出,26例伴有椎管狭  相似文献   

3.
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有限性椎板切除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68例,经术后平均27个月的随访,优良率94.1%。文中将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分为中央性腰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混合性狭窄。分别采用中央开窗、潜行扩大减压,一侧或双侧扩大开窗、侧隐窝扩大,蝶形扩大减压术。作者还对有限性椎板切除术的理论依据及减压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24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探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组24例病历均选用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结果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22例腰痛消失,20例下肢麻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复查X线片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愈合24例。未出现骨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结论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对24例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探讨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方法 本组24例病历均选用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术治疗.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1个月~2年,平均1年3个月,22例腰痛消失,20例下肢麻痛消失,无间歇性跛行.复查X线片示重建椎板及椎间骨愈合24例.未出现骨愈合不良及内固定松动.结论 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内固定并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真性滑脱疗效好,并发症少,是腰椎真性滑脱治疗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自1984年3月~1990年12月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椎管狭窄症行手术治疗27例,现对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27例中男4例,女23例。年龄39~67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平均6.5年。全部病人无明显外伤史。主要临床表现:(1)下腰痛,疼痛反复发作,位于腰、骶及臀部。(2)神经根刺激与压迫症状,主诉下肢麻木,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部位因受累的神经根不同而异。足背伸肌力减弱13例;括约肌障碍6例(22.2%);合并椎间盘突出8例(29. 6%)。(3)间歇跛行, 27例均有间歇跛行史,表现为双侧18例(66.6%),其中左右交替5…  相似文献   

7.
椎板部分切除和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者采用椎板部分切除、黄韧带切除和椎管扩大术治疗38例腰椎椎管狭窄症。本法根据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变特点,施行病变节段有限外科手术,直接切除导致狭窄的病理因素,既可获得减压作用又能保持腰椎的稳定。平均随访14个月,优良率为89.5%(34/38)。  相似文献   

8.
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通过对36例腰椎滑脱使用Cage治疗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在腰椎滑脱中的治疗作用。方法36例采用后路椎管减压Cage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作为治疗组,3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作为对照组,对比两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平均随访24个月,对照组平均随访27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具有以下优势:①在术后、最终随访时能明显增加腰椎的椎间隙高度、相对椎间隙高度、复位率,降低滑脱率;②明显提高术后1、2年骨性融合率、降低断钉率;③明显提高术后JOA评分。结论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中具有能有效增大椎间隙高度、提高融合率、降低断钉率、有效复位、改善症状,保持节段稳定性的优点,不失为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方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全椎板切除后椎板重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勇  赵永生  历强  彭国栋 《中国骨伤》2010,23(7):511-513
目的:观察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后采用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术后3个月)及中期(术后>1年)疗效.方法:选择22例中重度退行性腰椎管狭窄患者行全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男12例,女10例;年龄55~76岁,平均65.8岁;病变节段为L3-S1,包括单节段(6例)、双节段(13例)、三节段(3例).全椎板切除后在切除椎板间硬膜外植骨重建椎板.随访时间1~3年,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从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活动受限情况及膀胱功能等方面对疗效进行评价,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测量椎管矢状径变化.结果:22例患者均获随访,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下腰痛评分分别为(5.3±1.6)、(23.2±2.0)、(22.9±2.4)分;术后3个月优18例,良3例,可1例;末次随访优17例,良3例,可2例.狭窄节段术前椎管矢状径为(6.8±0.9) mm,术后3个月为(17.6±2.5) mm,末次随访时为(16.9±1.8) mm.经统计学检验,JOA评分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疗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椎管矢状径改变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椎板重建术后3个月与末次随访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影像学变化:末次随访时的CT片示椎管无狭窄,神经根、硬膜囊无压迫,椎板重建后骨质已大片融合,未发现明显的骨质吸收,内固定无松动及断裂情况.结论:椎板切除后椎板间植骨重建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可以同时达到充分减压和脊柱生物力学稳定,能有效预防术后瘢痕压迫和粘连形成椎管再狭窄,中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腰椎滑脱是引起顽固性下腰痛的病因之一 ,外科手术是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的重要手段 [1 ]。临床上各种不同的术式及种类繁多的内固定器材均有应用报道 ,后路减压、滑脱复位和节段固定是公认的处理原则 ,主要不同在于各种融合方式的差异。笔者自 1998年 5月至2 0 0 1年 3月在 2  相似文献   

11.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2~69岁,平均为50·3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骨盆半径(PR)技术分析退行性腰椎滑脱(DLS)与退行性腰椎椎管狭窄症(DSS)患者脊柱-骨盆参数的特点,并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17年8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36例DLS和35例DS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矢状面平衡(SVA)、总腰椎骨盆前凸角(PR-T_(12))、骨盆形态(PR-S_1)、骨盆角(PA)、腰椎前凸(LL)和胸椎后凸(TK)。将2组所测参数分别与健康国人脊柱-骨盆参数进行比较,同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各脊柱骨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LS组与DSS组中SVA、PA均明显大于正常参考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S组PR-T_(12)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DLS组PR-S_1明显小于正常参考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LS组PR-T_(12)与PA的相关性强于与LL、TK的相关性,DSS组PR-T_(12)与LL、TK的相关性强于与PA的相关性。DLS组PR-S_1与PA呈负相关,DSS组PR-S_1与PA无相关性。结论 DL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骨盆后倾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DSS患者可能主要通过改变胸腰椎曲度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滑脱的中期疗效,对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PLIF治疗的腰椎滑脱40例,所有病例随访观察>3年,对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 ,VAS)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腰背痛手术治疗评分标准的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椎间隙高度、椎间孔高度术后1年、3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测量值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ODI、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术前和术后1年、3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与术后3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手术能够恢复腰椎序列稳定性,改善临床症状,是治疗腰椎滑脱的理想术式,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后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DL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采用TLIF(n=64)和PLIF(n=52)治疗的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融合率和医源性神经功能损伤(INRD)情况,以及手术节段滑脱程度、腰椎前凸角度、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结果两组的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VAS评分、ODI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PLIF组术侧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肢体的神经功能损伤发生率TLIF组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TLIF组在维持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方面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IF组在恢复椎间隙后缘高度、椎间孔高度方面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F及PLIF在INRD发生率,恢复局部腰椎前凸角度、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隙高度方面各有优劣,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入路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斜侧方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OLIF)与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30例DL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OLIF治疗15例(OLIF组)、采用TLIF治疗15例(TLIF组)。记录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椎间融合、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恢复情况等;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腿疼痛程度;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8.5±2.3)个月,末次随访时OLIF组均获得椎间融合,TLIF组1例未完全融合。OLIF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 d及末次随访VAS评分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OLIF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ODI优于T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术后1 d时OLIF组优于TL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2种术式治疗DLS近期临床疗效良好。OLIF创伤小,ODI、椎间和椎间孔高度恢复优于TLIF。  相似文献   

16.
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采用后侧入路治疗腰椎滑脱症,给予复位并同时进行三柱固定融合,评价其远期疗效。方法:1999年3月至2007年5月总收治腰椎滑脱症患者184例,采用后路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复位固定加椎间融合器(WDFC)进行椎间固定融合。87例使用1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97例使用2枚WDFC椎间固定融合。随访观察患者术前、术后和随访期间,固定节段的椎体间有无移位、滑脱有无复发、钢板及WDFC有无松动、塌陷、椎间隙高度是否有丢失。结果:随访8个月~5年9个月,平均23个月。根据Nakai评价标准,优142例,良34例,可8例,优良率95.6%。79个Ⅰ度滑脱椎体术后均完全复位;87个Ⅱ度滑脱椎体中有9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1个Ⅲ度滑脱椎体中有5个术后留有Ⅰ度滑脱;2个Ⅳ度滑脱椎体中1个留有Ⅰ度滑脱,1个留有Ⅱ度滑脱。随访结果显示,滑脱间隙的高度与术后其高度无明显差异,无滑脱复发,钢板及WDFC均无松动塌陷等。结论:采用单钉-沟槽柱翼钢板加椎间融合器后路复位三柱固定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比较可靠的手术方式,很好地复位、维持椎间隙高度和节段稳定,融合率高。减少了术后断钉和复发滑脱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滑脱(LS)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5月,采用TILF治疗连续双节段腰椎前滑脱患者36例,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48 h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情况。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标准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滑脱距离(SD)、滑脱角度(SA)、胸椎后凸角(T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矢状位垂直轴(SVA)、T1骨盆角(TPA)、T1倾斜角(T1S)、胸腰和谐角(TLA)、PI与LL差值(PI-LL)等影像学参数。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为120~275(190.28±6.12) min,术中出血量为210~550(345±11) m L。所有患者术后和末次随访SD、S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8.
李长胜 《中国骨伤》2014,27(9):717-721
目的:分析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原因,探讨三椎体复位固定翻修腰椎滑脱症手术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腰椎滑脱症翻修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7例;年龄36-68岁,平均51.5岁。其中滑脱节段复位丢失6例,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5例,滑脱加重8例。临床症状有下腰部疼痛、单侧或双侧下肢疼痛麻木等。翻修手术采用后路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后路减压、复位,椎体间加后外侧植骨,对初次手术后发生椎弓根钉松动或断裂的椎体采用取出松动或断裂的螺钉,换用加粗或加长椎弓根螺钉进行再次置入,或者采用骨水泥灌注,置入椎弓根螺钉。应用X线正侧位片和伸屈动力位片评价椎间融合的效果,并采用JOA评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翻修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X线显示所有翻修手术病例植骨融合良好,植骨融合时间5.5-7个月,滑脱椎体再次复位后矫正度无丢失,椎弓根螺钉无松动及断裂。JOA评分改善率为(78.06±3.90)%,以患者手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JOA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Ⅰ度滑脱3例,术前评分13.33±1.53,术后26.33±0.58;Ⅱ度滑脱7例,术前评分12.85±2.19,术后26.29±2.21;Ⅲ度滑脱9例,术前评分12.21±2.73,术后26.44±1.81。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腰椎滑脱症初次手术失败原因主要与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植骨不融合有关。翻修手术采用三椎体椎弓根钉内固定,可获得坚强内固定、充分减压、植骨融合,结合术后对患者功能锻炼的指导,可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腰椎峡部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腰椎峡部裂及滑脱单椎体复位固定系统(lumbarspondylolysisandspondylolis-thesis single vertebraereduction fixation system,LSRF)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其复位机制。方法 采用 24具成人L4、L5脊柱标本,峡部断裂后应用LSRF、Hefti、Salib法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取4具成人L2~S2脊柱标本,L5双侧峡部裂后加载,建立滑脱模型,应用LSRF进行复位试验。结果LSRF固定强度为Hefti的1.6倍,Salib的2.7倍,且具有良好的复位功能。MRF的复位机制为以椎板钩与椎板接触点为支点,利用椎弓根螺钉将滑脱椎体向后上提拉,使椎体前移复位。结论LSRF具有坚强固定和良好的复位作用,为椎弓峡部崩裂及滑脱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有效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