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因脑出血后脑室外引流术后17 d,高热3 d入院,查体浅昏迷状态,颈抵抗( ),痛刺激可定位,左侧肢体肌力Ⅲ级,左下肢病理反射( )。右额留置脑室外引流管,且不完全通畅,引流液淡黄混浊。头颅CT示:左基底节区高密度影,右脑室额角内有外引流管。血常规:WBC 12×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临床分离黏质沙雷菌对常规药物的耐药及产碳青霉烯酶的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陕西省核工业215医院2009~2012年临床分离的106株黏质沙雷菌,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改良 Hodge试验筛选碳青霉烯酶,Whonet 软件统计分析。结果黏质沙雷菌在痰、分泌物、咽试子、尿液标本分别分离出89株(84.1%)、4株(3.8%)、3株(2.8%)和 3株(2.8%)。黏质沙雷菌对氨苄西林和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超过90%,对氨曲南、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0%~22%,对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有4株,改良 Hodge试验阳性菌3株,阳性率为2.8%。结论黏质沙雷菌广泛耐药,其耐药机制十分复杂,该院已出现产碳青霉烯酶菌株,临床医师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3.
杨秋连 《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5):328-329,331
目的了解黏质沙雷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7年5年间医院内获得性黏质沙雷菌的分布及耐药谱变化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痰液、尿液及伤口分泌物中黏质沙雷菌检出率较高,达19.83%~45.69%;医院感染黏质沙雷菌主要分布在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老年内科等科室;药敏结果显示,黏质沙雷菌对第1、2代头孢菌素表现很高的耐药性,均在90.00%以上;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第3、4代头孢菌素比较敏感。结论黏质沙雷菌是目前医院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抗生素耐药率呈逐步升高趋势,且耐药机制复杂,多重耐药率高,临床应加强对黏质沙雷菌耐药性的监控并防止耐药菌株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同一时间段先后分离自同一病房2例患者的两株黏质沙雷菌是否属于同源菌。方法应用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技术对同一时间段先后自同一病房2例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得的2株黏质沙雷菌进行RAPD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2株黏质沙雷菌扩增出2条不同的电泳带谱。结论2株黏质沙雷菌为不同的RAPD基因型,非同源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黏质沙雷菌分离株的整体耐药特点,研究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方法 收集2007至2010年从宁波市第一医院不同病区分离(剔除重复菌株)黏质沙雷菌247株,用Vitek2 -Compact及配套革兰阴性杆菌药敏卡(GNS)检测其药敏情况,对筛选出的20株耐碳青霉烯类菌株进行PCR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 黏质沙雷菌对头孢曲松、氨曲南、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70.4%( 174/247)、64.8% (160/247)、57.4% (142/247);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5%( 8/229)、5.4%( 13/241)、5.9%(14/237)、8.1% (20/247).PCR检测20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黏质沙雷菌中,1、7、12和16号的AmpC染色体基因表达是阴性参考菌株的98.3、102.3、121.5、87.3倍;共有12株黏质沙雷菌分离株同时携带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KPC-2型碳青霉烯类酶.黏质沙雷菌所携带的CTX-M以CTX-M1、CTX-M2、CTX-M9为主;2株菌携带有SHV基因;2株菌携带有SME基因;2株菌携带有TEM基因;5株菌膜孔蛋白基因ompC和ompF均缺失;仅1株ompC基因缺失;2株菌ompF基因缺失.结论 黏质沙雷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原因比较复杂,以产β内酰胺酶为主.开展对耐药菌株的进化和多耐药基因的研究,有利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抗生索对耐药菌的选择压力及控制耐药菌株的蔓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黏质沙雷菌(SM)产各种β-内酰胺酶(β-lase)的分布情况。方法采用头孢硝噻吩试验检测32株SM所产β-lase,多底物纸片法(协同法、拮抗法)、AmpC酶检测法分类检测其所产各种β-lase。结果 32株SM菌株中,5株药敏试验全敏感(非产酶菌),27株至少对1种β-内酰胺类抗菌剂耐药,且该27株头孢硝噻吩试验阳性,即产β-lase,总产酶率84.4%(27/32);27株产酶菌中,2株产青霉素酶,22株产广谱酶,3株产ESBLs(2株单产ESBLs,1株复合产ESBLs和AmpC),未检出产头孢菌素酶、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结论 SM产β-lase比例较高,且多数为产广谱酶菌株。  相似文献   

7.
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显色琼脂培养基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显色培养基能快速、明确鉴定菌种,是临床实验室实用的鉴定方法。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两种常见的医院内致病菌,在其有典型色素时鉴定并不困难,但对无色素菌株要做更多的试验,耗费更多的时间。为此,研制了快速鉴定这两种常见致病细菌的显色琼脂培养基,只需把接种的显色培养基放入普通恒温培养箱中,35℃孵育24 h黏质沙雷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典型的色素,适合临床标本中的这两种细菌的直接分离鉴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株黏质沙雷菌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以及gyrA、parC基因变异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产生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2005至2010年34家医院收集的104株黏质沙雷菌的MIC;采用PCR检测其中31株耐环丙沙星的黏质沙雷菌的qnr、aac(6’) -Ib、qepA基因以及gyrA和parC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对qnr、aac(6’) -Ib-cr阳性菌株做转移接合试验,PCR扩增并测序确定接合子的基因型,测定供体菌、受体菌和接合子对喹诺酮类及其他类型抗菌药物的MIC.结果 共检出31株环丙沙星耐药的黏质沙雷菌,共6株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其中2株携带qnrB6亚型,1株携带qnrS2亚型,4株携带aac(6’)-Ib-cr基因(其中1株同时携带qnr基因).9株检测出gyrA基因突变,7株检测出parC基因突变.6株携带qnr基因和(或)aac(6’)-Ib-cr基因的菌株中有5株转移接合成功.接合子与受体菌相比,对喹诺酮类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 染色体及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在临床分离的黏质沙雷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中起重要的作用,且可以水平传播,故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的诊疗方法,以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分析1例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因反复发热20 d入院,入院后持续发热,稽留热型,全血细胞进行性下降。综合相关检查结果及病史排除伤寒、疟疾、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性贫血、红斑狼疮等疾病。最后依据血培养结果确诊为黏质沙雷菌败血症致严重全血细胞减少。根据药物敏感性(药敏)试验先后单用和联用4种抗生素治疗无效,后联用头孢吡肟、地塞米松治疗,患者体温降至正常要求出院,但出院第5天死亡。结论早期进行血培养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高效抗生素治疗,可降低黏质沙雷菌败血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某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黏质沙雷菌耐药性和同源性,探寻NICU及相关科室黏质沙雷菌医院感染的流行路径。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6月分离自NICU及相关病区患儿和环境中的24株黏质沙雷菌,用VITEK2 compact进行药敏试验,用MALDI-TOF MS的聚类分析功能进行菌株同源性检测,并通过查阅病例和分析诊疗过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引起NICU医院感染的黏质沙雷菌主要从新生儿的口周/口腔拭子中检出;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为100%,但对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替加环素敏感;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菌株可分为A、B、C、D四群,本次NICU黏质沙雷菌院内感染的菌株为D。结论分离株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医护人员手和患儿口水巾是黏质沙雷菌在NICU暴发流行的主要途径,呼吸道传播可能是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1.
72株质沙雷菌对1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粘质沙雷菌耐药性以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状况。方法用Oitek-32型细胞自动分析仪GNI鉴定卡鉴定菌种,药敏用K-B法,用双纸片法检测ESBLS和IB。结果粘质沙雷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呋新,氨苄林的耐药率高达80.%-100%;泰能,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的耐药率0-25%。粘质沙雷菌产ESBLS44.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肿瘤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获得性黏质沙雷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黏质沙雷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配对的回顾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我院ICU36例发生获得性黏质沙雷菌感染以及72例未发生黏质沙雷菌感染的患者分别组成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对发生黏质沙雷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而筛选出肿瘤医院ICU获得性黏质沙雷菌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入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手术持续时间、2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尤其是碳青霉烯类、糖肽类和三代头孢类)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完全肠外营养以及深静脉置管是肿瘤医院ICU发生获得性黏质沙雷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将这些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后,机械通气、广谱抗生素长期应用、深静脉置管以及糖皮质激素使用为肿瘤医院ICU获得性黏质沙雷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医院ICU患者,要求加强病原菌的监测,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证,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肿瘤医院ICU内黏质沙雷菌的感染以及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粘质沙雷菌属条件致病菌,也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为了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我们将临床住院病人各种标本分离到的94株粘质沙雷菌做了药敏试验,并检测了其产ESBLs和AmpC酶情况,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来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从我院住院患者的痰液、尿液、血液和脓液等临床标本中分离所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对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PDRPA)感染的杀菌能力,寻求有效的抗菌药物联合。方法收集20株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分离的PDRPA,进行抗菌药物联合杀菌试验(MCBT),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及最低杀菌浓度(MBC),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PDRPA对多黏菌素β单药最敏感;阿米卡星联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他啶、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菌活性增强最显著(P〈0.05);2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头孢他啶与氨曲南、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也表现出对部分菌株抗菌活性增强。结论对PDRPA进行个体化的MCBT可能有助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PDRPA的选择。阿米卡星联合β内酰胺类或两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香兰 《新医学》2003,34(10):637-638,640
1引言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药物,品种繁多,适应证广,临床上由于治疗的需要常以不同的抗菌药联合应用或者抗菌药与非抗菌药联合应用。在这样复杂的用药情况下,如何达到有效而安全的用药目的,是临床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下就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及抗菌药与非抗菌药联合应用中的有关问题予以分析和讨论。2联合用药的目的与范围2.1扩大抗菌谱2.1.1混合感染最常见的为革兰阴性杆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目前许多抗菌药都不同时具有这两大类的抗菌谱,因此,临床上常需采用不同类的药物治疗,如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加甲硝唑治疗。…  相似文献   

16.
17.
李金  胡志东  杨洋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谢轶  康梅  张朝霞  季萍  沈瀚  周万青  刘文恩  李艳明  俞云松  林洁  郭大文  赵金英  徐雪松  鄢超  徐元宏  黄颖  徐英春  张小江  王传清  王爱敏  王山梅  楚亚菲  喻华  黄湘宁  李继红  卓超  苏丹虹  张利侠  马娟  郭素芳  贾伟  李刚  倪语星  孙景勇  孙自镛  陈中举  单斌  杜艳  褚云卓  田素飞  汪瑞忠  房华  金炎  邵春红  刘江山  张泓  王春  胡云建  艾效曼  胡芳芳  魏莲花  邹凤梅  朱镭  孟晋华  胡雪飞  段金菊  康建邦  俞碧霞  董芳  郑红艳  沈继录  吴劲松  卢月梅  赵勇  龚萍  马晓波  郑燕青  郭如意  朱焱  冯佼  薛顺虹  陈运生  孟青  顾洪芹  温开镇  张贻荣  周树平  周艳  王世富  廖龙凤  姜琳  贺雯  窦睿  岳春雷  黄文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4,(1):43-52
目的 了解国内主要地区临床分离沙雷菌属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及变迁。方法 由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网参与成员单位将临床分离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商业药敏测试系统按CHINET统一技术方案进行仪器法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2015年1月—2021年12月从我国不同地区53所医院临床分离到的沙雷菌属17 226株。分离的菌株数从2015年959株上升到2021年3 588株,自门急诊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雷菌占7.3%(1 265/17 226),住院患者菌株占92.7%(15 961/17 226)。17 226株沙雷菌属细菌中呼吸道标本占比最高(57.5%±2.5%),其次为血液标本(11.5%±1.5%)。7年连续监测发现除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及呋喃妥因外其他抗菌药物细菌耐药率均有所下降,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虽然耐药率数值有所反复,但仍从8.1%和8.3%降到5.3%和5.2%。成年患者来源的菌株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头孢噻肟、亚胺培南、呋喃妥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三级医院高于二级医院,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低于二级医院。分离自儿童患者的沙雷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b>了解临床标本分离的粘质沙雷菌感染分布特征及其耐药情况,以便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b>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临床标本分离的粘质沙雷菌感染分布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b>该医院从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出粘质沙雷菌98株,其中71株分离自病人痰液标本,占分离菌株总数的72.45%;其次为尿液和分泌物,分别占13.27%和6.12%。粘质沙雷菌感染患者主要分布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构成比为38.78%;其次为呼吸内科和脑外科,构成比分别占12.24%和10.20%。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比较敏感,对哌拉西林的耐药率为52.04%,发现2株粘质沙雷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b>该医院临床分离的粘质沙雷菌主要来自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液,ICU是该菌感染的主要科室,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
黏质沙雷菌是引起肠道外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与许多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有关,可引起肺炎、败血症和术后感染等[1].碳青霉烯类药物对产ESBL和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甚至过度治疗,临床耐药菌株也已出现且检出率逐年提高,给临床治疗和控制院内感染带来新的挑战.产碳青霉烯酶是引起临床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从我院ICU收集的3株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黏质沙雷菌耐药机制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细菌生物膜(BBF)的感染率逐渐升高。尤其是成膜能力强的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已越来越引起重视。BBF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单一的抗菌药物常常难以有效地杀灭细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有协同对抗BBF的作用,有望成为治疗BBF的新途径。本文就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β-内酰胺类、多黏菌素、磷霉素以及密度信号感应系统抑制剂联合治疗铜绿假单胞菌BBF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