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常见疾病,分为睾丸鞘膜积液和精索鞘膜积液。小切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是小儿泌尿外科医师常用的手术方式,现总结近8年来作者手术治疗的500例(女性患儿除外)患儿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我们10年来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在腹腔镜辅助下采用"雪橇形"内环口修补针于腹膜外双重结扎未闭合的鞘状突内环口,同时穿刺抽净鞘膜囊内积液的手术方式,治疗2岁以上鞘膜积液患者327例,其中术前诊断为交通性鞘膜积液110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17例。结果 327例中,325例患侧鞘状突内环口未闭,孔径3~5 mm;64例(约占19.6%)术前诊断为单侧的患儿术中发现对侧内环口未闭。术后常规随访1年,4例术后1~3个月出现同侧鞘膜囊内中等量积液(3~6 mL),复发率约1.2%,其中3例门诊观察2~3个月自行消退;1例再次经皮细针抽吸后自愈。病理学检查发现鞘膜囊内膜主要由单层柱状上皮构成,有一定的吸收功能,但分泌功能极弱。结论儿童鞘膜积液发病机制与鞘状突未闭有关,鞘膜囊液体主要来自于腹腔。腹腔镜下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鞘膜积液长期疗效满意,且可以及时发现对侧隐匿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不缝合的小切口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效果。方法 对139例年龄在18个月~9岁不同类型的小儿鞘膜积液采用不缝合的小切口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的鞘膜积液开窗放液,较大的加作部分鞘膜切除。结果 术后无切口裂开和感染,1例痊愈,1例因术中鞘突管辨识失误术后复发;切口瘢痕小而美观。结论 不缝合的小切口鞘突管高位结扎术适合小儿鞘膜积液的治疗,可免除患儿术后拆线,符合微创手术要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传统观念认为,儿童非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处于闭合状态,鞘膜囊内液体主要来源于囊壁自身分泌。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尤其非交通性鞘膜积液)的发病机制。方法 2002年1月至2015年12月由本院收治395例年龄大于2岁先天性鞘膜积液患儿,其中交通性鞘膜积液134例,非交通性鞘膜积液261例;均予腹腔镜手术探查,了解鞘状突闭合情况,术后长期随访鞘状突结扎后疗效;对其中25例接受腹腔镜手术的患儿通过在内环口水平向未闭合的鞘状突内滴注美兰液,了解鞘膜积液的液体可能来源。同期选择传统开放手术患儿34例,术中切取少许鞘膜囊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了解囊壁的组织学特征。结果 (1)34例开放手术患儿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患儿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分泌功能非常弱。(2)134例交通性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均未闭合,经2~3 cm的鞘状突管直接连通睾丸鞘膜腔,挤压阴囊鞘膜囊可见清亮液体经内环口流入腹腔;261例非交通鞘膜积液患儿内环口处鞘状突仍呈开放状态,经鞘状突管与精索或睾丸鞘膜囊腔相连,挤压鞘膜囊可见少量液体从其顶部小孔渗出。经内环口向未闭合鞘状突管滴注美兰液,30 min后用细针经皮穿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鞘膜积液囊,均可抽取美兰淡染囊液。(3)395例腹腔镜下手术患儿,术后平均随访时间均超过1年,仅6例于术后1~3个月患侧复发,一期治愈率98.5%。结论与传统观念不同,本研究发现鞘状突发育过程中未闭合是儿童先天性鞘膜积液发病的主要因素,鞘膜囊壁内膜主要由单层扁平间皮细胞构成,囊内积液不是囊壁自身分泌,而是来源于腹腔的正常腹水。非交通性鞘膜积液鞘膜囊顶部小孔处可能存在单向瓣膜样结构,阻止囊内液倒流入腹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精索近侧入路鞘突管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的疗效及其对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54例鞘膜积液采用精索近侧入路行鞘突管高位结扎术。结果 本组54例一次性治愈,其中3例阴囊水肿,无其它并发症。结论 精索近侧入路鞘突管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手术方法简单,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724例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的腹腔镜探查及治疗情况,以为临床决策手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我们收治单侧鞘膜积液患儿724例,其中左侧291例,右侧433例。2岁以内97例,2岁以上627例。均于腹腔镜下缝扎未闭的患侧鞘状突,同时探查对侧鞘状突,若对侧鞘状突未闭,予同时缝扎。统计单侧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与左右侧及患儿年龄的关系。结果 724例中,409例(56.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其中左侧187例(64.26%)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右侧222例(51.27%)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岁以内患儿61例(62.9%)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2岁以上患儿348例(55.5%)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经卡方检验,P=0.17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无一例出现与对侧鞘状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随访未发现对侧腹股沟斜疝或鞘膜积液。结论腹腔镜技术可以清楚显示对侧鞘状突是否闭合,且可以同时治疗,创伤小,疗效满意。左侧鞘膜积液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的机率较右侧高,建议对左侧鞘膜积液行腹腔镜手术时,更加注重探查对侧鞘状突情况。小儿鞘膜积液对侧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与年龄无相关性。多大的鞘状突未闭需要手术,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院于1996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经426例术后1~7年观察随访效果满意,无1例复发。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腹阴囊鞘膜积液比较少见,表现为腹股沟阴囊鞘膜积液经腹股沟管向腹腔内延伸成"葫芦"状.临床症状、体征与一般鞘膜积液完全一样,B超可发现阴囊囊性肿物经腹股沟管向腹腔内延伸.我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年间收治的3例腹阴囊鞘膜积,探讨其诊断和手术方式并复习文献,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交通性鞘膜积液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传统的疝囊高位缝扎及鞘膜翻转术是公认的行之有效而可靠的手术方法。近年来,我院采用腹腔镜下内环口高位荷包缝扎术 积液抽出术治疗交通性鞘膜积液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5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1991年以来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各型鞘膜积液 ,经 5 36例术后观察随访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采用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5 36例 ,手术年龄最小的1岁半 ,最大的 14岁。平均年龄 4 .2岁 ,单侧 5 32例 ,双侧 4例。  二、手术方法在麻醉下取患侧下腹壁自然皮皱处横切口 ,长约 1cm ,切开皮肤后用止血钳向皮下环方向逐层分离 ,显露精索 ,于精索前内侧分离出鞘状突并横断 ,近端分离至高位结扎 ,远端鞘膜囊内积液行切开或空针穿刺抽吸积液即可 ,逐层缝合切口术毕。讨  论术式依据主…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术后睾丸回缩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腹膜鞘状突未闭术后睾丸回缩的防治刘文英,韦福康,胡廷泽我院近年先后收治了4例腹膜鞘状突未闭手术后发生的睾丸回缩,患儿年龄3~10岁,3例系鞘膜积液在外院行鞘膜翻转术,1例因腹股沟斜疝在外院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发现睾丸回缩的时间为数天至2年(体检...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小儿鞘膜积液腹腔镜治疗的新方法。方法 2000年11月~2003年11月应用微型腹腔镜缝扎内环口方法治疗小儿鞘膜积液453例,年龄1~12岁(平均年龄4岁)。结果 术中经过顺利,手术时间5~8min,伤口不需缝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3d出院。随访患儿症状消失,术后无瘢痕。治愈率99.3%。结论 腹腔镜下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鞘膜积液,切口小,损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操作简单、安全、疗效可靠。可同时发现及处理隐性内环口未闭,比传统鞘状突高位结扎术优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腹腔镜手术治疗婴幼儿鞘膜积液的利弊。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 473例鞘膜积液病例资料(腹腔镜手术组),并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经传统开放手术治疗的1 352例鞘膜积液(开放手术组)进行比较。结果单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2.3±3.1)min和(17.1±4.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35,P0.001);双侧鞘膜积液患儿行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的时间分别为(16.1±2.2)min和(35.5±4.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8,P0.001)。腹腔镜组术中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合453例,占术前单侧鞘膜积液的32.5%(453/1 392),术后复发6例(0.4%),阴囊血肿3例(0.2%),脐上缘切口裂开大网膜膨出2例(0.1%),线结反应2例(0.1%);开放手术组术后复发8例(0.6%),阴囊血肿2例(0.1%),线结反应8例(0.6%)。两组术后复发率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均无肠粘连、腹腔内脏器损伤、切口感染、医源性隐睾及睾丸萎缩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可作为婴幼儿鞘膜积液的首选治疗方式,但尚不能完全替代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4.
2005年7月至2008年5月作者采用经外环横行小切口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鞘膜积液8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即疝囊或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8例(140侧)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脐单孔法内环口疝囊及鞘突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76例(94侧),鞘膜积液42例(56侧)。118例手术均获成功,术中发现对侧隐性疝20例,交通性鞘膜积液16例,单侧平均手术时间15min,双侧平均手术时间2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5d,无并发症,随访1—10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内环口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安全、有效,损伤小,痛苦少,康复快,无明显手术瘢痕、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十年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应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鞘状突未闭(含小儿斜疝和鞘膜积液)的临床价值.方法 10年来本院应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3 798例,鞘膜积液702例,对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和复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损伤小,恢复快,手术当天麻醉清醒后可离床活动和进食,无瘢痕.结论 微型腹腔镜手术方法安全可靠,较之传统小儿斜疝手术方法有较多优点,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传统两孔、单部位两孔和单孔三种操作通道下腹腔镜技术经皮腹膜外环扎术治疗儿童各种类型鞘膜积液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两所专业儿童医疗中心自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950例不同类型男性儿童鞘膜积液病例资料。年龄4个月至14岁,平均年龄(3.68±2.20)岁。患儿均采用腹腔镜下经皮腹膜外环扎术。依据操作通道的不同分为:传统两孔组387例,单部位两孔组468例,单孔组95例。比较各组患儿手术过程、疗效与并发症情况。结果 95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共关闭未闭鞘状突1 383侧。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288例(35.8%)。4例因术中腹腔镜下未发现开放的鞘状突内口,改为经阴囊的睾丸鞘膜翻转手术。三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χ~2=5.76,P=0.07)。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为16.5个月(8~32个月)。两医疗中心在并发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两孔组、单部位两孔组、单孔组分别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122例、148例、18例,发生腹膜后血肿例数分别为4例、2例、0例,术后复发例数分别为4例、4例、2例,术后对侧异时性鞘膜积液分别为0例、0例、2例,脐部切口感染分别为1例、0例、0例。单孔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在发现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和术后对侧异时性鞘膜积液的比例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三组各15例患儿术后6 h疼痛FLACC评分,均在0~2分。随机调查50例患儿术后1年脐部伤口外观情况,单部位两孔组与单孔组术后伤口外观无差别。结论腹腔镜经皮腹膜外环扎术治疗各种类型儿童鞘膜积液操作简便,疗效确切。环脐单部位两孔法手术操作较单孔手术更加简便,术后伤口外观优于传统两孔法,并可与单孔手术伤口相媲美。在对侧隐性鞘状突未闭的探查上两孔法较单孔法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手术中、手术后遇到的问题及对策。方法 应用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216例,通过总结和分析,对手术中及手术后遇到的问题,提出预防和处理方法。结果 1例手术后24h复发,1例术后4个月复发,经手术证实,均因术者漏扎所致。遇到的问题和并发症有14项,都是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满意处理的。结论 腹腔镜内环结扎法治疗小儿腹股沟疝/鞘膜积液,手术中和手术后遇到的问题多能预防并能得到满意处理,在掌握适应证和提高手术技巧的情况下,可以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9.
微型腹腔镜套线法治疗小儿斜疝及鞘膜积液(附74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2001年8月~2007年3月应用微型腹腔镜套线法腹膜外潜行缝合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及鞘膜积液共747例898侧,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和鞘状突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和鞘状突的分布,增加对小儿腹股沟疝发病机制的认识。方法20(13年1月至12月,手术切除的腹股沟疝疝囊,鞘膜积液鞘膜囊和隐睾的鞘状突各20例以及10例腹膜,进行c-met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腹股沟疝,鞘膜囊,隐睾和腹膜的间皮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65%(13/20),55%(11/20),45%(9/20)和20%(2/10)。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X^2=7.7,P〉o.05)。各组间质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85%(17/20),75%(15/20),90%(18/20)和0。腹膜间质细胞c-met的阳性表达小于其他各组(X^2=30.1,P〈0.01)。平均间质细胞的分布多于间皮细胞的分布(X^2=6.65,P〈0.01)。结论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在小儿疝囊、鞘膜、隐睾和腹膜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别,说明肝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小儿疝和鞘状突的闭合作用为非特异性,以及疝囊和鞘状突的闭合调控过程和肝细胞生长因子参与调控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